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注释:①常一人居外:经常派一个人在外面.②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说,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节约一个劳动力,等于多得到一个人使用.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及其家穿井( ) (2) 国人道之( ) (3)先自度其足 ( ) (4)遽契其舟( )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
(1)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是吾剑之所从坠。 11.宋君为什么要派人向丁家询问这件事呢?(3分)
12.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什么?(3分)
一、积累与运用 1.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解释加点的字。 ①缀行..甚远( ) ②一狼仍从.( )③屠大窘.( ) ④顾.野有麦场( ) ⑤积薪.其中( )⑥苫蔽..成丘( )⑦目似暝.( ) ⑧又数刀毙.
之( ) ⑨一狼洞.其中( )⑩止露尻.尾( )乃悟前狼假寐..( )○12狼亦黠.矣( ) 3.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恐前后受其敌①敌以刀劈狼首••盖以诱敌 ②以
•盖以诱敌•狼不敢前)③前• 意暇甚•( 其一犬坐于前 ④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请将下面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③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④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二、阅读下列文段,做文后的题。(一)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5.请试着从文中找出交待时间变化的词语。
6.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
7.屠户对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8.屠户的机智体现在何处?
9.从文中找出作者评价性的语句,写出来。
10.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11.你遇到过突如其来的险情吗?你是如何脱险的?
一、 阅读《峨眉山月歌》,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基础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 ,字 号 ,被誉为 。 2、解释词语
半轮秋: ;影: ;发: ; 3、默写 (1)峨嵋山月半轮秋, 。(2)夜发清溪向三峡, 。 4、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 ; 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 。 (2)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 , 。 提高题:
5、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6、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并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题:
7、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
二、阅读《江南逢李龟年》,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 ,字 ,被称为 。 2、解释词语
寻常: 君: 几度: 3、默写
(1) ,崔九堂前几度闻。(2)正是江南好风景, 。 4.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寓意着个人身世之悲和对一个繁华时代落幕的慨叹的一句是: 。 提高题: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寻常”“几度”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拓展题:
7、赏析“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2.赏析“自古逢秋多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 。 2、解释词语 九日: 强: 怜: 傍: 3、默写 (1) ,无人送酒来。(2)遥怜故园菊, 。 4、这首诗写了____ 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 __、____ _等词语可以看出。 5、“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 。 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对景物的描写向来因生动奇巧而备受推崇,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 ( ) 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4、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认为,“吹芦管”是理解本诗思想的关键,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 6、前两句为什么把“沙”比喻成“雪”、而把“月”(光)比喻成“霜”? 7、阅读以下两首诗,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春夜闻笛 唐•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1)这两首诗都因笛声而起思归之情,但具体情感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 (2)两首诗都写了景,但作用却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看法。 课外古诗词诵读同步练习 秋词 一、填空(1-5基础题,6提高题) 1.《秋词》的作者是_______,字_______他是____朝著名的诗人。 2.这首诗一改传统秋词______ _ 的情调,赞美了秋天的__________ 反映出诗人______ 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3.哪个字道出历代诗人对秋的普遍感受?答:_____ 4.晴空一鹤排云上,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 6.《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读此诗,完成诗歌鉴赏。(1-3提高题,4拓展题) 1.作者为什么要写古人对秋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赏析“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秋天可写的景物很多,刘禹锡在诗中为什么只写冲天而上的一鹤?有何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夜雨寄北 一、填空与默写。(1-3基础题,4-5提高题) 1.李白、杜甫在文学史上有“大李杜”之称,而本诗的作者______和杜牧则有“小李杜”之称。 2.君问归期未有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 却话巴山夜雨时。 4.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出对李商隐《夜雨寄北》赏析有误的一项:( )(提高题) A、这首七绝情思委婉,清新流畅。诗人以眼前之景预测未来,遥想他日相聚,情致曲折,深刻的思念之情贯注其中。 B.第一句一问一答,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C、“何当”为想像希望之词。对坐西窗,共剪烛花,想像美丽,写得逼真,揭示出诗人深挚的思念之情。 D、尾句“巴山夜雨”四字重出,表现作者看重这异乡奇景,要将它描述给亲友听。
三、熟读《夜雨寄北》,完成诗歌鉴赏。
1.“秋”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两个“期”字,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提高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诗境体会“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一虚写的妙处。(提高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提高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想象一下,“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描绘的场景,并写下来。(拓展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一、填空和默写。(基础题) 1.陆游, 诗人,号 。从他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可以看出,他一生最大抱负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其二) 陆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提高题)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2.对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一、二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希望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
B、诗的三、四句集中在一个“梦”字上,幻化出的是诗人魂牵梦绕的情境。
C、全诗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僵卧”道出了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真切地写出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三、熟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完成诗歌鉴赏。(提高题) 1.诗中“僵”、“孤村”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诗歌第三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潼关》 一.填空与默写。(1-3基础题,4提高题,5拓展题)
1.《潼关》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_,____朝人。是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 终古高云簇此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入潼关不解平。 2.山水本无情,在诗人眼里却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是近代中国为改革变法而流血牺牲的第一人,他在《狱中题壁》曾写下这样慷慨激昂 的诗句:我自横刀向天笑,__________________。 二、熟读《潼关》,完成诗歌鉴赏。(提高题) 4.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山水本无情,只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为何诗人的眼里,山水都似乎有了壮怀激烈的举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及诗歌练习答案:
9.(1)到,等到 (2)说,讲 (3)量长短 (4)用刀刻 10.(1)宋国国君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 (2)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3)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1.因为宋君不太相信穿井得一人的事情。
12.传言不要轻信,要实事求是。尤其“以讹传讹”更要不得。
译文:宋国有个姓丁的,家中没有井,只好到外边去洗涤,打水,经常要一个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诉人家说:'我家打井得了一个人.'有人听到这句话,就传出去说:'丁家打井得了一个人.'全国的人都在说这件事,后来被宋国的国君听到了.他就派人向那个姓丁的人家查问,姓丁的人回答说:'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个劳动力使用,并不是从井里挖出一个人.'像这样听到传闻,还不如不听.
一、1.蒲松龄 清 《聊斋志异》
2.①紧跟着走 ②跟从 ③困窘 ④回头看⑤柴 ⑥覆盖 ⑦闭眼 ⑧杀死 ⑨打洞 ⑩屁股1○
1假装睡觉 1○
2狡猾 3.①攻击 敌人 ②拿 用来 ③前进 前面④神情 想
4.①骨头已经扔光了,但两狼像以前一样一齐追赶。 ②狼不敢前进,瞪着眼朝着屠户。 ③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其中的一只像狗一样坐在前面。④想钻洞进入来攻屠户的后部。 ⑤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
二、(一)5.晚、少时、久之、顷刻
6.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7.由恐惧到与狼斗争并积极出击杀死了狼。
8.找柴堆做掩护放下担子,拿起刀,为自己争取了主动。一跃而起,攻其不备杀死一只狼。痛打落水狗,又杀死了另一只狼。
9.最后一段。
10.身处险境要灵活机智,凭勇气和智慧方能化险为夷。 11.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简单介绍一下过程
一、1、略2、解释词语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影:月光和人的影子 发:出发 3、略4、(1)、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2)、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洲。
5、峨眉山、 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6、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表达了作者的依依惜别和对故乡(友人)的思念之情。
7、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二、1、略2、解释词语寻常:经常 君:您,这里指李龟年 几度:多次 3、略4、落花时节又逢君
5、表达了作者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6、这两个词语体现了诗人与歌唱家李龟年当年正值人生盛时,同处权贵之家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对于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
7、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三、1、略2、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强:勉强。怜:可怜。傍:靠近、接近。 3、略4、重阳节; “九日”、“登高”、“饮酒”、“菊”等
5、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四、1、略2、B(比喻)
3、描绘出一种寒冷、凄凉的环境特点。
4、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诗歌前两句通过写景,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写戍边将士的思乡奠定了情感基调;后两句则通过写 “芦管”声的横空而出,同其他引发了戍边将士的乡思之情。
5、同意。“吹芦管”是在“沙似雪、月如霜”的受降城上听到的,由末句的“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这芦管所吹的曲子正是思乡之曲,本诗的自然环境与芦管曲调融为一体,表达了无限的思乡之情。
6、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情景交融,生发出思乡情愫。
7、(1)答:前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而后诗抒写的是迁客的归怨情感。 (2)答: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诗借大雁亟待春天一到就急切北飞来反衬诗人不能北归的遗憾和怨望。
《秋词》参考答案
一1、刘禹锡 梦得 唐朝 2、凄凉 开阔明丽 乐观3、悲4.便引诗情到碧霄 5.自古逢秋悲寂寥6、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似春朝
二1、为了和自己对秋的评价做对比,表现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向上的斗志。
2.自古以来文人笔下的秋天,往往是肃杀、冷清,令人伤感凄凉。而在我看来秋天远胜初春。诗人一反常情,表达了对秋天的赞美,抒发了诗人积极乐观的思想情感。
3.诗人抓“鹤飞冲天”的景观加以描绘,展现出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那凌云的鹤,似乎也载着诗人的一缕诗情,直冲霄汉。在诗人看来“鹤”是不屈的化身,它给于读者的感受,不仅仅是秋天的生机和色彩,更多的是一种高扬的气概和高尚的情操。
4.借托鹤冲天的形象表明心志:在厄运面前决不低头、奋发向上的积极精神。 《夜雨寄北》参考答案
一.1.李商隐2.巴山夜雨涨秋池3.何当共剪西窗烛4.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5.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D)
1.答:点名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漂泊在外的寂寞。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2.答:这两句是想象两人相逢后畅谈的景象,以相见的欢乐来衬托自己思念的寂寞,把思念的深情转化为重聚的希冀,更显得思念情深。
3.答:全诗表达了游子羁旅巴山的孤寂和思乡之情。
4.答:诗人和思念的人在长久的分离后终于得以团聚,相谈甚欢,直至秉烛,他们谈论些什么呢?原来谈论的就是现在彼此思念的情状。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参考答案
一 1, 南宋爱国 放翁 收复失地 2.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二1.(A)2.(D)三1.“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2.诗中第三句所写内容既是眼前现实情景的描绘,又象征了作者想要上战场杀敌。最后一句写梦境中报国杀敌,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抒发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潼关》 参考答案
一.1.谭嗣同 复生 清 2.秋风吹散马蹄声 3.河流大野有嫌束 4.河流大野有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5.去留肝胆两昆仑
二.1.这首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赋予云以人的动作“簇拥”,赋予河流以人的情感“嫌弃拘束”,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北方山水的壮阔,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一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少年意气。
2.14岁的谭嗣同,当时面临的中国正是一个软弱无力,被列强随意欺凌的国家,14岁的谭嗣同对此深感愤慨,在随父上任的途中已经是满腔热情渴望为民族国家争取光荣,面对北方的壮阔山水,感觉跟自己的那种冲破罗网,勇往直前,改造国家命运的心情相似,移情于物,所以才写下这首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