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集群,是国际制造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当前,世界制造业正在进行深刻的战略性重组,我国正在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一个中心,也已形成了在少数优势区域集聚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大连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存在的问题是:
1.商务环境建设重“先期免费”轻“后期服务”。给内外商留下的印象是:给了一些优惠,搞了“一站式”办公,招商时承诺得好,可企业运转起来有的服务就会走样。
2.产业集群发展层次低,工业结构单一,分工程度不高,目前主要依赖低成本优势。如何加入到全东北亚、全国的分工网络中去,实现有效的分工协作,有问题。
3.工业园区建设离集群化要求有较大差距,缺乏功能分区,专业化分工不明确,企业间产业关联不密切,限制了产业配置效率和区域竞争力的提高。产业集聚受行政区划影响较大。影响了跨区域制造业带和地区专业化分工体系的形成。各区市县都积极创办工业园区,并且有各种具体的指标来考核各级领导的业绩。
4.招商引资中存在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以外销为主,投资项目中零部件项目比较多,整机项目较少,而且规模小。外资企业关联度不高,拉动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的能力不强。配套环境不足是大连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发展竞争力不高的瓶颈。
大连的产业必须在互补整合、集聚优化中提升整体竞争力,增强大连经济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才能实现大连市产业基地建设的宏伟目标。 1.准确定位政府在产业集聚中的作用
在各种经济政策中,对产业活动影响更直接、更深刻的应当是产业政策。而产业政策的本质是一种政府行为,是非市场性质的经济调整手段。在产业集聚的发展过程中,政府应扎实地转变职能,放松行政管制,着力实施以提升综合竞争力为核心的产业政策,规范法制管理,建设诚信市场,创造有竞争力的区域环境,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能源、交通、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制造业发展的承载能力;加快现代物流业建设,进一步提升各类专业市场的功能;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为特色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提供保障;实现市场的低门槛、低成本、低风险,利用集聚的自发性诱导产业集聚的发生,最终形成由政府政策引导,并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动态调整、协调运作的产业发展新机制。 2.创造高质量的市场环境,为产业集聚奠定基础
实现产业集聚的根本力量是市场,是开放的、有序的、公平竞争的、有活力的市场。因此,发展产业集群必须以高质量的市场化环境为基础,以适宜于产业迅速集聚和成长的经济和社会机制为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如果在公共政策之外,政府单独支持某个(些)企业,这不仅有违社会公平,而且后患无穷。何况产业不兴旺,企业单打独拼也难有发展前途。相反,如果政府支持产业化,支持产业集聚,企业从中得到的则是长期的战略性利益。所以,政府要从“扶持企业的发展带来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变为“支持产业的发展导致企业的成长和壮大”。政府应当随着市场的变化适时地调整规划,改变孤立布点、就项目本身来研究项目的老路子,通过改善环境、政策扶持、招商引资等办法支持发展配套产业、服务业及下游产业,把支柱产业变成主导产业,把单一产业变成产业群,把孤悬的点状企业拉成链条产业,把产业链条变成产业“板块”。积极扶持现有的产业园区,不仅从基础设施等硬件上创造条件,还要从企业的产权机制、融资渠道、人才吸引等软件上予以支持,为加速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一个好的政务商务环境和市场环境,把政府的产业集聚规划变成规范的市场行为。 3.坚持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
制造业产业基地的形成和发展需要吸引大量外部资源,只有以规模大、设施齐全完善的城市作为依托,才能吸纳更多的外部资金、人才、技术和项目,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向优势区域的集聚。北三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和增长点是工业化,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又为大连制造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市场需求。因此,政府应充分重视在新阶段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协同发展的科学规划,高度集中规
划的编制权,加大规划制定的投入力度,提高规划的科学性。集群化是工业园区发展的高级阶段,它有利于提高园区的整体竞争力。政府应在推进园区化的同时,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根据全市产业集聚规划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从实际出发,严谨论证和科学规划北三市工业园区的发展;按照产业链协作配套的原则,整合各类园区的资源,提高园区土地的投资密度和集约化程度,重点扶持产业集聚度高的园区,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向各专业园区集聚;以科学的整体规划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培养和扶持北三市发展制造业,并迅速做大规模,提高其市场层次、技术层次和结构层次,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注重特色制造业和品牌制造业的发展,培育一批拥有著名品牌、主业突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配套能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产品升级换代,促进和带动新兴制造业的发展。一定要警惕和避免由于相互分割的地方利益,由县级市政府把几十个工业园搞成产业门类混杂、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不能形成建立在合作竞争基础上的互动机制和完善的社会化市场组织网络的园区。 4.立足全国和国际分工体系,发现、鉴别和选择产业集群
不能站在大连看产业集群,要跳出大连谋发展,促进产业链的跨地区延伸。要立足于全国、立足于东北亚、立足于国际分工体系,依托东北和环渤海广阔的产业腹地,加强与长三角、环渤海和东北亚的产业配套,形成分工合理、错位互补、共享共赢的产业链,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集聚,形成制造业的生产制造中心、研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中心。要借助于引进外资和接受外部产业转移等途径,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空间上,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扩张,完成自身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和密集化,并实现与东亚乃至国际制造业的产业对接,获取制造业发展所需的技术、市场、人才和资源,成为国际制造业分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产业集聚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展壮大产业链群,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逐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支撑、优势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相配套、具有较强产业竞争力和特色的现代制造业体系,进而增强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5.加强社会网络和中间组织建设
建立在市场化或外部化基础上的发达的社会网络是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产业集聚的核心正是建立在社会化和网络化基础上的竞争合作机制和新型专业化分工体系。为此,政府要支持和鼓励产业集群内的信息服务组织和网络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减少企业由于独自搜集信息造成的成本浪费和信息的不完全性。同时,要加强有利于生产者和市场互动的公共机构和交流手段的建设,支持建立为生产者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支持和市场信息的本地公共机构。此外,要加快信息咨询服务建设,建立多层次的公共信息平台;要积极培育和大力发展各种为企业服务的社会化的中间组织。市政府可建立和统筹“建设产业基地专项基金”,用于培育和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以及面向行业和区域的共性技术中心,这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调动企业积极性,引导企业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产品信息化、制造过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实现电子商务。鼓励企业主动走出去,提升发展层次,增强竞争力;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市场营销网络,推动大宗产品进入国际营销主网络。引导和培育企业联系的发展,帮助企业建立企业间的联系,尤其是产业内企业之间的联系。还应完善集聚区的企业和机构网络以降低企业间的贸易成本,促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的发生。 6.注意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在产业集群中的作用
没有产业集聚,大企业就不可能走出大而全的旧模式,实现企业组织的自我创新。制造业的配套环节多,产业链条长,迂回生产方式复杂,对产业组织方式的创新有着相对迫切的需求。许多产品的生产并不具有明显的内部规模经济,可以通过中小企业的集聚获得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利用其灵活多变、接近市场的特点,激励创新。没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就无法形成充满活力、分工细密的产业集群;没有产业集群,就永远不会有工业制造业的振兴。
中小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如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管理水平低、技术开发能力低,创新能力差、信息与人才缺乏等等。只有在产业集群内,才能有效地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面临的种种问题。 (作者系东北财经大学统计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