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从小学美术的学习到初中美术的学习是一个台阶式的提升,由此进人了一个新的了解。学习艺术内涵的阶段。本单元的内容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是绘画中朴实,接近生活的题材。从平常的景物中发现美,了解美、感受美,并进一步学会表述和描绘内心深处对平常景物的真实感受和激情,是美术学习的一个新起点。同时本册的内容是以本单元为引领,贯穿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平凡的点滴。通过学列使学生认识到艺术源自生活,又融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是高于生活的艺术之美。鉴于本单元是学生们在初中阶段进行欣赏活动的第一课,学生们对于如何分析美术作品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利用多方面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欣赏、感受、分析与讨论交流,为培养学生对艺术品形成垒面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本单元作品种类较多,教师应通过启发、引导,强调研究性学习,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对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提高审美能力,开拓学生眼界,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欣赏,使学生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产生和发展概况有初步认识。了解17世纪荷兰画派的主要绘画风格和艺术特色。
②技能目标:通过欣赏与评述等各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台作、互动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分析、评述美术作品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从外国风景、静物画作品欣赏的活动中感受艺术家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写实技巧,培养学生领会与感悟风景画、静物画艺术魅力的能力。
④创造目标: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能够形成初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学会欣赏评述美术作品能力,自主建构分析美术作品的系统认识。
教学内容
本课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风景画与静物画。从而理解风景画、静物画是有别于常态中的风景与静物的,使学生从平凡的景物和事物中发现美。
使学生认识绘画艺术的内容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事物,从而引发学生注意观察生活和提高在生活中发现绘画题材的能力。
基本了解17世纪荷兰风景画和静物画的主要代表作品和代表人物。
1
通过欣赏这些透视合理、色调丰富、质地细腻的写实作品,感受艺术家对安宁富足生活的由衷喜爱和细致观察,体验真实的生活之美,提高学生热爱生活、感受美、发现美的能力。
同时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分析艺术作品的能力,从美术作品的艺术常识、艺术特点和艺术思想等多方面对艺术品作全面的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教学重点
①让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普通事物的美、自然风光中的美与艺术的关系,以及与情感世界的关系。
②认识17世纪荷兰风景画,静物画技艺的娴熟已经达到可以乱真的地步,在西方艺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欧洲近代风景画、静物画的重要阶段。
教学难点
①如何让学生领会常态的自然风景和日常的静物与画家们的风景画和静物画之间的区别,提高对风景画、静物画所表现的自然和生活之美的感受能力。
②如何引导学生对分析美术作品有初步认识。 课时建议
本单元涉及学生分析美术作品方法的培养和对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赏析,教师可安排l~2课时进行引导和教学。
方案(一) 1、课前准备
课前让学生根据对作品的喜好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的引导下分类收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上网查阅,了解外国风景画、静物画的发展过程;艺术家的生平、艺术风格、代表作品、逸闻趣事等。
2、教学过程
①出示外国风景画、静物画作品,引导学生在欣赏画面内容的同时思考“对于美术作品的分析应从哪些方面人手”。
②学生分组讨论美术作品的不同内容,各组可将自己讨论的结果公布交流。学生的分析结果比较琐碎,可在教师的提示下,将不同的分析内容进行分门别类,概括出对美术作品分析的几个方面,如美术常识、艺术特点和思想内涵等。
③根据前一活动的研究结果,结合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各小组选择一件感
2
兴趣的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活动,了解其美术常识、感受其艺术特色,并体会其思想内涵。各组在分析活动结束后,可选派代表,以艺术鉴赏家的身份对艺术作品从各方面进行综合的评述,展示备组对本单元绘画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3、拓展延伸
①思考“对艺术品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对于学生自身发展的意义和作用”。 ②调查了解外国风景画、静景物画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价值和人们对此的认识。
方案(二) 1、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自然界的各种声音(放人磁带或课件中);优美的轻音乐,各类相关绘画作品资料;各种不同风景照片资料;收集不同造型的静物。
2教学过程
①从听觉引入,聆听自然中的声音以及优美的音乐,过后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不超过6个字的词汇来形容自己的感受(例如是陶醉的、沉迷的或胸怀宽广的等)。
②教师出示一些精彩的自然风光照片提示,把刚才对自然声音及优美音乐的体会、感受以绘画的形式简单表现出来(在这里作画的手段学生可自行选择,如绘画,拼贴及制作都可以)。
③画完后各小组学生可选择比较典型的作品,进行自我描述,老师设问:你所创作的这幅画中景色是否曾经见过,如见过的话可向大家共享你真实的感受。
④从中可使学生认识到艺术家和我们有着一致的感受,只是他们在描绘的时候更深入、更富有激情,他们用绘画语言进行表现。
⑤师生共同欣赏作品,在欣赏中教师采用风景照片和风景油画进行比较,小组讨论照片与油画有着怎样的不同的感受(教师在这里要重点引导学生感受风景中自然与艺术、自然与精神、自然与情感的关系)。由此得出结论:照片只是真实地记录了美丽的自然风光,而风景绘画不仅是再现了自然之美,而且融人了画家的精神、情感和艺术之美。
⑥选择I~2幅作品进行重点赏析、评价,如霍贝玛的《林间小道》——在这里重点突出的是平常的一条路,一排树给人自然、纯朴的感觉。在此并简要介绍荷兰风景画及部分画家,由此得出:自然之美,只有融人r作者,欣赏者的精神情感,才是最美的风景。
3
⑦课后延伸: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体验生活环境中最平常的风量、自然之美。
三、教学评价建议
(1)能否在奉单元的学习中,理解什么是风景画和静物画,从中拓展思维,从而认识生活中常志景物中的美感。
(2)能否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感受、理解领会自然与艺术、自然与精神,以及自然与情感的关系。
(3)能否通过欣赏,对国外风景、静物画的发展历程有初步了解。
(4)能否在活动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和一定的概括能力,并积极参与、交流和表达观点。
四、教师教学随笔
(1)初中是学生的认知过程由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阶段,针对欣赏评述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审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垒面分析和理解,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整体分析能力。
(2)教师要充分准备相关教学
资料,并在欣赏作品同时,提出1~2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有利于围绕教学目标开展探究性、自主性和合作性学习。
(3)开展评述活动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对学生评述的内容进行评价的同时,对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思路和语言表达也要给予一定的肯定。
五、教学资料库
●《风暴后的埃特雷塔峭壁》(法国)库尔贝(1 819~1877)(油画)
库尔贝是l9世纪法国画坛写实主义运动的开拓者,他抨击因循守旧的官方画坛,开辟了通往印象主义绘画的道路。其早期创作大多是表现写实主义的风格作品,极力表现出故乡的人们所面临的严酷现实。这些充满力量的绘画给法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鼓舞和感染力量。作者运用雄健有力的笔触、柔和统一的色调,表现了埃特雷塔峭壁历经风暴后的宁静、清新,具有一定的象征意味,给人以联想、发人深省。
●《静物》(法国)夏尔丹(1699~l 779)(油画)
夏尔丹出生在巴黎,立身之初经历颇为艰辛,后终于成为成功的画家。他的绘画题材广泛,人物、静物、风俗无所不包,都深切地体现着他与下层劳动人民
4
的深厚感情。后来夏尔丹受荷兰静物画的影响,专以精细地表现金银器皿的质感为能事。有一位法国评论家说:“在夏尔丹之前,法国只有静物。自从有了他,才开始了„静的生命‟,就像英国人和德国人对静物(still life)那样。”这一评语形象地称赞了夏尔丹静物画的魅力。他的静物画尽量还静物以本来质朴的面貌,不用浓艳的色彩和闪光的器皿摆设,有一种粗糙朴素的平凡生活趣味。
1730年以后,他所表现的静物对象是属于中产阶级厨房里的普通用品,那些极其平凡的厨房器物,一旦再现在画上,它们的幻象显出很强的“生命感”。正如这幅静物、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温暖的黄色光晕之中,笔触粗糙但并不失其细腻味道,似有皴裂痕迹,但生动、朴实无华。静物排列疏密有致,并未停留在一般“再现”层次上,而是充分融入了画家对所描绘事物的深切真挚感情。他认为,经过推敲的静物构图,不但要使所画的静物可信,还要让它们具有光与色的丰富表现力。这幅作品所体现的美感也正在于此。
●《海港日出》(法国)洛朗(1600~1682)(油画)
洛朗是法国17世纪的著名画家。法国的17世纪被称为“路易十四时代”,这位称霸欧洲的君主不忘建立统一的官方艺坛。为国王及其精英服务的艺术把古代和现代思想、天主教和世俗思想兼收并蓄、并让现实描写加上神话的外衣。因此,当时的主要画家太多以希腊、罗马为典范,受到卡拉奇折衷主义、卡拉瓦乔强烈对比手法及威尼斯色彩的影响。
洛朗的《海港日出》典型地体现出他的创作风格:开阔的海平线给天空留出大片位置,天空澄明平和,有一种氤氲的气息。近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于溯光的海滨,被笼罩在一片金色的阳光中。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
他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对人物细腻的描绘,使他中年时期的画风达到澄净和谐的境界;晚年则更有个性,物体造型刻意拉长,色彩带有银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严肃的气氛。他曾被誉为“出色描绘日出日落的杰出风景画家”。19世纪画家康斯太勃尔也感叹道:“迄今洛朗仍被认为是目前最完美的风景画家,他当之无愧!”
●《雪中猎人》(尼德兰)彼得勃鲁盖尔(1525~1 569)(油画)
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勃鲁盖尔的艺术产生于尼德兰革命酝酿和爆发
5
时期。早期作品受画家博斯的影响,成熟期作品热情地塑造了许多农民形象。他在发展尼德兰独立的风景画方面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喜欢选取全景式构图,描绘尼德兰美丽纯朴有田园景色,因此他的风景画具有开阔的意境。《雪中猎人》是他的一系列田园风量组画之一,表现了隆冬时节尼德兰美丽的田园风光,是尼德兰人民纯朴生活的生动写照,情景交融、生机盎然,令人倍感亲切温馨。除了他所创作的一系列风景组画之外,他还以艺术为武器,以“故事新编”的方式创作了反对西班牙军队在尼德兰横征暴敛、残酷屠杀的作品,具有强烈的抨击性和战斗精神,给尼德兰人民以巨大的鼓舞,深刻真实地反映了他所处的时代,他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
●《林间小道》(荷兰)霍贝玛(1638~1709)(油画) http://www.zhaojiaoan.com 找教案
霍贝玛是17世纪荷兰风景画家的主要代表。这段时期是荷兰风景画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形成了完全独立的风景画。16世纪,风景画已取得了支配地位,但还并未摆脱人物而存在,风景仍然是人物活动的背景。至17世纪,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已完全消失,风景画终于发展成为完全独立的绘画体裁。在沙丘、海滩、风车、牛群、平坦的土地、茂密的森林,这些典型的荷兰风光中,无处不流露出荷兰画派的画家们对祖国秀丽山川的热爱。
霍贝玛的风景画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作品有如优雅的田园抒情诗,尽显荷兰乡村的宁静与美丽。《林间小道》有如一泓清泉,清澈流畅,洋溢着明朗乐观的情绪。阳光灿烂、村落参差、曲径通幽、人物已成了附属的点缀。尤其是小径两边疏落有致的树木的排列,给人以强烈的空间透视感,观者的视线很容易被引向小道的纵深处,有一种几欲走进的感觉。
● 《辛格拉温的磨房*(荷兰)鲁斯达尔(1628~1682)(油画)
鲁斯达尔是霍贝玛的老师,他早年随父亲学习绘画,也是17世纪荷兰画派最杰出风景画家之。50年代他旅行过许多地方,发展了他自己独特的风景画风格:气势雄伟充满激情,使风景画提高到具有英雄史诗意义的高度。他经常表现的题材有湍急的流水、飞泻的瀑布,苍郁的森林、磨房的水车和风车。《辛格拉温的磨房*表现的就是苍翠的绿树掩映下的磨房,静谧而且有一种神秘的色彩、仿佛有许多的故事情节会从这间磨房中倾泻出来。一切都以静态为主,惟有奔流不息的小溪水充满了动感的韵律,给整幅画面平添了生机和活力。
6
●《特尔夫特的街景》(荷兰)维米尔(1632~1675)(油画)
17世纪荷兰绘画大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新兴的资产阶级和中下层平民开始成为绘画中的重要角色。维米尔就是典型的荷兰风俗画家,又常常被称为“荷兰小画派”的代表。《特尔夫特的街景》是他为数不多的风景画之一,展现了故乡美丽而宁静的自然风光,整个画面沐浴在暖暖的柠檬黄的色调中,显得温馨而恬静。他擅于将普通劳动妇女的日常劳动诗意化、抒情化,不以情节取胜,而以这种抒情情调给人以美的享受。他的大部分作品都是描绘舒适、安闲的资产阶级家庭生活,常以清新、明亮的色彩赋予画面安适、静{盘的气氛,喜用蓝色与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
●《有帆船的海景》(荷兰)卡培尔(1541~1605)(油画)
由于16世纪尼德兰革命是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为荷兰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所“那时的荷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艺术家们也用画笔描绘出多彩的现实世界中的美丽景色。荷兰濒临海洋的地理特征以及发达的海上运输业、使得以海洋为
题材的绘画也日新兴盛。
《有帆船的海景》采用开阔的空间构图处理手法、整个画面以暖色调为主,人景结合协调有致,尤其是天空云层处理细糠而微妙,体现出暴风雨即将来临之前天象的变幻奠测。
●《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荷兰)德海姆(1606~1654) (油画)(现藏英国牛津阿什穆兰美术馆)
自荷兰人民取得民族独立以后,绘画的题材已不仅局限于贵族和教会而延展到市民阶层的生活,正如有的学者在著作中所言:“荷兰绘画是描绘这个阶级本身的面貌的艺术。”在这种条件下,荷兰的静物画应运而生了。画静物,同样赋予着人们的感情与风俗习惯,并且与人物肖像和风俗画一样,成为富于象征意义的观赏艺术被人们竞相购买。德海姆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
他早期作品构图相对简单,色彩深而不丰富。他后期的静物画发生了一些变化,原先的质朴性被后来的装饰成分所取代,并且开始接受巴洛克画风的影响,所画静物如水果、金属盘,酒杯等极富质感,并且色彩华丽,往往偏爱干深色背景前凸现静物,如这幅《有青瓷水罐和花卉的静物》就如此。静物描绘真实而细腻,光感、质感表现恰如其分。尤其是削了皮的柠檬这样鲜为人关注的细节使观
7
众平添了几许联想和猜测。也让我们更多地领悟静物画并非无生命的绘画,它也蕴藉着人的痕迹和气息,只不过它是处于一种生命相对静止的状态中。这一切无不表现出画家敏锐的生活洞察力、高超的写实技巧,以及对生活本质的内在领悟力,才使得生活中平凡得随处可见的器物和细枝末节定格为艺术的永恒。
第2课 身边的物品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重要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本课通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尝试描绘物体的立体感,提高学生对身边物体的关注,并能运用多种工具材料去记录身边的物品,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欲望。理解用不同的工具表现任何物体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感情。
该课与单纯的素描技法教学有明显不同,以往大多画石膏几何图形,明暗更强调同一表现方法,同一种工具,同一角度。而本课最大的不同则将物品当作有生命的物质。工具材料只是用来表达自己对物品情感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表现自己个性的手段,它更注重学生的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和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更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教材在版面上作了精心的安排,分别用文字和图片介绍了造型的一般要素,物体可用色彩去表现,也可以用线条和明暗关系去表现,各种不同的工具所表达的情感和视觉效果也会不同。各种物品的摆放(构图)可根据个人的爱好和能力去选择,每一个局部都可成一幅画。在内容的选择上更是贴近学生的生活、书籍、瓶花、水果、书包、足球等等,启示身边的物品是很多的,随时都可取来作为描绘的素材。第一版面通过四幅图片说明描绘身边物品时的不同表现内容、形式、技法和工具,古代与现代,各种表现方法,都能在记录生活的同时,体验到美的愉悦。特别是马蒂斯的钢笔《静物》画、简洁中给人以饱满、流畅的线条造型,物体之间前后大小高低的疏密关系,表达了画家对生活热爱的情感。同时也启示该课主要以线造型为主的表现方式。第二版面主要尝试运用不同的工具去表现物象的形体结构、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段,通过这种艺术观念的渗透,倡导鼓励学生
8
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法方式去表现物象。第三版面主要是体现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合作进行物品的组合摆放练习,图片分别出示了学生在合作摆放静物、提示可选择和利用的物品,有取景框的图片更是说明一组静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见解去取舍,可横构图,竖构图,可垒景可局部,使一组静物产生无数种构图的方法,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了加强,同时个性也可得到张扬。在表现方法上既然是体验,也不要求学生一定要画完整,或者非要从整体到局部,教材启示:“可以从任何地方开始画”,根据时间、能力逐步添加使作品丰满。第四版面主要在表现角度上给学生拓宽视野,角度不同会产生更多的变化,更有奇特感,也更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启示学生要学会从多角度去观察思考。出示的学生习作也是不同工具、不同角度、不同方法完成的。基本体现了“线为主的素描作品。在教学中,建议教师结合课本的文字和图片,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用直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以自己独特方式去观察、探究与表现。在表现技法上以线条为主,适当加以明暗,尽量在透视上淡化,免受透视束缚,在表现内容上,以学生身边可取物为主的组合;在表现形式上具象、抽象、粗犷、细腻均可,在表现材料上不做统一规定。不能把教师自己的意志和模式强加给学生,更不能上成纯技法素描课。
教学目标
①通过对静物画的欣赏,练习,去感悟物质的生命存在,能够理解艺术家通过静物画的创作,表达一定的主题,倾诉自己的情感。
②通过让学生合作摆一组静物,了解静物画的构图组合方法、并能尝试运用各种工具,从多种角度表现物品,掌握一定的绘画表现方法。
③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发展有个性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①了解静物画的多种表现方法,重点了解线造型、明暗造型的基本表现方法。 ②了解静物画的构图、静物的选择与搭配关系,尝试用多种视觉角度来观察和表现物体。
二、教学难点
在静物素描表现过程中如何体现个性和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9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各种不同表现风格的静物范画(最好能做成多媒体演示,便于学生直观了解和比较)。
学生:分组带水果、文具用品。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欣赏和分析:以教材为主,适当增加一些其他类似图片。从古至今许多画家都把描绘身边的物品作为记录生活的一部分,尝试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来表现它们,并借助这些静物的表现来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舞蹈纹彩陶盆上刻画了
新石器时代人的生活情景。(出示范画,在对话中说明这些作品的时代和不同的表现方法,逐渐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物品的外观造型、色彩、材质、图形等方面,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学生评述。)
教师归纳:生活中的物品千姿百态、造型各异,把自己喜欢的物品当作绘画对象画下来,我们就称它为“静物”。
体验阶段:
(1)展示多张以不同材料、不同内容表现的静物画图片。请学生在欣赏、评价自己喜欢的静物画作品的同时,尝试去理解艺术家所要表达的情感。
(2)教师结合范图分析归纳:
线在绘画中被广泛运用,是最原始、最基本,最概括、最富有表现力的手段。如:线可以概括物品的外形轮廓、特征动态,也可以表现对象的内在结构,还可以用变化的线,通过线的粗、细、虚、实、刚、柔、深、浅等变化,表现物品的质感、透视、空间美系等。
请学生就手边现有的工具,如钢笔、圆珠笔、铅笔、彩色水笔等,用线造型的方式,分组写生课桌上的文具盒、教科书或者各种水果,注意物品之间的位置、比例关系。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线的表现便于我们捕捉对象的形体结构,加一些明暗则能增强静物的体积感,教师结合范图分析明暗产生的原因、明暗变化的规律,明暗造型在静物表现中的作用。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评述明暗造型表现静物的方法。
3、作业过程
10
请学生根据所学的明暗造型知识,在线造型静物练习的基础上,按照静物的光源,依据明暗变化规律,给其上简单明暗(上明暗的工具不限,上明暗的方法不限)。
4活动要求
展示的生活物品要有代表性,最好能激发和调动学生讨论兴趣的物品。展示的静物作品除表现者的表现意图或情感。
要求学生能用线基本表现出物品的大小、结构、比例等关系,对明暗造型不作深入要求,但要了解相关知识点。
5、评价方式
(1)通过小组相互交流作业,各自提出不同意见。(2)师生共同评价具有代表性的作业。
6、评价点
(1)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2)静物表现方法是否与他人不同。(3)了解了哪些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学生生活或学习中较熟悉的物品,如书包、课本、文具用品、体育用品,也可请学生准备自己喜欢的物品。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多媒体出示各种物品,让学生选择出几组最适合摆在一起的物品,并说出理由。引出本节课学习内容一一静物画的构图、静物的选择与搭配。
体验阶段:
(1)请每组学生根据自己所带的物品,以合作的方式来进行组合摆放。 (2)根据每组摆放的情况,请学生代表先作点评,教师再作分析总结,如何根据主题选物,如何摆放,如何构图等。然后再由小组共同作适当调整。
(3)每组学生根据调整好的静物组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己喜欢的角度进行表现。表现工具不限,表现形式主要以线造型为主,可适当添加一些明暗。
总结归纳阶段:
11
以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各自的作品,重点是如何采用不同构图、不同观察角度和不同工具去表现物体的,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个性。
3、活动要求
(1)每班分组时,可分成4~6人一个小维,摆放的物品不宜太复杂,否则会降低学生表现的欲望和积极性。
(2)学生根据自我的能力大小,有选择性地表现对象。 三、学习评价建议
(1)学生能否通过欣赏和思考,表达出自己对静物作品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2)学生能否借助线来表现自己对身边物品的观察和理解。
(3)学生能否较完整地把握物品的前后、大小、高低、构图等关系。 (4)学生能否彼此合作,共同完成静物组合的摆放。 四、教学资料库
写生,是指直接对照实物、实景进行客观描绘的一种表现形式。素描写生,是用单色工具在“二维”的平面画纸上,摹写客观物体“三维”空间的绘画方法。写生表现的三大要素是:形体、色彩、空间。
静物的种类很多,初学者在刚开始静物写生时,要选择比较简单的物体作为训练对象。一般说来,形状单纯、表面平整、色彩单一、近似几何体的物体较为简单,例如茶杯、纸盒、鸡蛋之类。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可以添加比较复杂的物体,例如玻璃器皿、竹编器、毛皮等、还可以将石膏几何体与静物布置在一起,使两者产生强烈对比,以增强画者对人造物与自然物的不同感受。一组静物一般需要3~6个物体。在挑选物体时大家要注意选择形状、色彩、材质不同的物种。但在同一组物体选择上尽量保持物品用途的一致性,例如以书包、书本、铅笔盒组成的有学习内容的组合物体作为写生的对象。
【舞蹈纹彩陶盆】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高14厘米,口径29厘米。腹部最大直径28厘米,底径10厘米。1972年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它上面的彩绘内容,是直接地表现了原始人愉快而欢乐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侧面。此盆由泥质红陶制成,器形较大。盆的唇部及内外壁均有彩绘,盆外和唇部装饰简单。画的是平行带、勾叶圆点纹和弧线三角纹一类的几何纹样。腹内壁上部彩绘是主体纹饰,由三列相同的舞蹈场面所构成,舞蹈纹图案每组5人,手拉手,面向一致,头侧各有辫发,摆向划一,环绕盆沿形
12
成圆圈,列队而舞,这是一支欢乐的舞蹈队伍。此彩陶盆的出土,使我们形象地看到原始舞蹈的情景,为探索我国氏族公社时期的原始舞蹈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弥足珍贵。纵观舞蹈纹盆的整体画面,线条简练、流畅,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刻画得惟妙惟肖。画面中人物占有突出的地位,且神态逼真,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第3课 情感的记录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继第二课《身边的物品》之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第二块面,用铅笔淡彩的方式去表现静物。提高学生在用单色表现身边物品的同时,用色彩去丰富画面的效果,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更接近自然和生活,其静物的内容则还是以学生经常能接触到的,易于表现的,并具有一定情趣的物品,如花卉、水果、餐具等.色彩作为情感的记录。教材启示学生在表现静物时可以看到什么色彩就用什么色彩,也可以根据个人的爱好和需要改变物体的色彩,如用暖色系列去表现,它会使人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作品给人以一种温暖、热烈、活跃的情感,如用冷色系列去表现,它会使人联想海洋,蓝天、冰雪、月夜等,给人以一种阴冷、宁静、深远的感觉;如用对比的颜色去表现,会使人感到强烈、丰富、饱满的感觉;和谐的色彩会有一种协调平静的美感。对色彩的喜爱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心情而异的,所以说,对色彩的表现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是自由的。该课的主旨是在铅笔素描的基础上,学生可自主选择工具材料、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自主选择喜欢的表现方法,淡淡地记录物体的色彩,并能给予作品某种感情色彩。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分析教材的各种图片,解读每一张图片呈现的色彩感觉、主体色调、各种工具材料运用产生的不同画面效果,不同的表现方法和构图产生的各种不同含义,有的明快、有的清静、有的洒脱、有的严谨、有的朦胧。有勾线填色、有水粉、水彩画法、有色彩协调的、有用对比色表现的等等。在室内写生的基础上,教材更关注的是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里选择感兴趣的花草进行写生,他不在于画的本身,而在于培养学生对一草一木细致的观察分析,可以用自己喜欢的色彩去表现。教材精选了国外大师的作品、学生的作品和国内画家的作品,在欣赏的同时,主要帮助学生理解在表现色彩静物时,可以不局限于对象的客观描写,更注重画面所要倾诉的情感、注重个人的体验和感
13
受的表达;二是在运用工具材料的选择上可多样性,三是在构图上可以自由选择不同的构图形式,可适当考虑物体的搭配和组合,四是在色彩的运用上适当考虑画面的色调。为帮助学习,教材中设计了两个活动,一个是让学生分组摆放静物、用铅笔构图,练习淡彩表现。二是选择自己喜欢的色彩绘画工具,走出教室,表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
教学中建议教师在欣赏图片时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评述、了解色彩在画面中所起的作用,渗透色彩知识与表现方法,从而进一步理解艺术作品能够较好地表现生活、表达情感。
教学目标
①懂得色彩的协调与对比关系对表现人的情绪、情感中所起的作用。 ②能尝试用自己喜欢的色彩绘画工具,来表现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培养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的品质。
教学重点
①色彩与情感的关系。
②学习色彩在素描作品上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
在实物面前如何运用主观色彩,恰当地搭配以传达个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
收集凡高的《向日葵》、《星月夜》等代表作以及多幅以淡彩手法表现的绘画作品;收集若干表现人的喜、忧、哀、乐等情绪的音乐片段;准备一张表现“书桌一角”的铅笔素描稿;实物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等。
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自己喜欢的色彩静物作品数张;毛笔、铅笔、水粉颜料、调色盘,彩色铅笔等。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1)请学生就自己平时的感受,谈一谈自己在情绪处理方面的经验。 (2)播放音乐片段,请学生通过欣赏来时论音乐家是用怎样的乐曲来打动人
14
的情感的,展示优秀绘画作品,请学生讨论分析:绘画是借助哪些表现语言来反映画家情感的。
(3)通过图片展示,文字说明,分析画面色彩组成、介绍色彩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色彩搭配的基本规律。
(4)试分析绘画中的客观再现与主观表现的不同,色彩对于表现情感的作用。 体验阶段:
(1)欣赏多张不同表现内容和表现方法的淡彩绘画作品,请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画面的效果,讨论作品的风格特点。
(2)教师在准备好的铅笔素描稿上,用水彩颜料进行演示,了解淡彩的表现过程与方法。
(3)请学生根据自带的色彩静物作品,选择喜欢的工具,尝试用淡彩画的表现步骤和方法来进行色彩改变或临摹。
总结归纳阶段: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和体验,根据自己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交流。
3教学评价
学生能否积极参与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讨论;学生能否按自己的愿望去改画作品。
4活动要求
(1)收集的音乐片段代表性要强,能较直观地激发学生参与判断的兴趣。 (2)淡彩作品可通过上网搜寻查找,内容可以是风景、静物、卡通人物或动物。(3)学生在收集色彩静物作品时,不宜选择太复杂的、容易挫伤和降低学生在临摹过程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作品。或者由教师进行色彩静物作品的收集,按照每班2~4人一张,从网上收集若干张,打印成彩色统一尺寸,并封塑保存。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多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工具的色彩静物作品;收集尽可能多的色彩表现工具。
学生:水粉颜料、调色盘、毛笔或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等等,按组带好若干支塑料花或真花及放置的容器。
15
2、教学策略 引导阶段:
请学生就自然界中的各种颜色,谈谈自己喜欢的色彩,说明原因。请学生再根据自己平时表现色彩的感受,谈谈自己喜欢的色彩表现工具。
体验阶段:
(1)展示欣赏多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表现工具的色彩绘画作品。
(2)请学生将自带的花和容器摆放于课桌上,以4~6人为一组,讨论花卉的组合搭配。
(3)学生根据不同的角度,直接用主观色彩表现静物。 总结归纳阶段:
(1)用色彩表现对象时,最主要的是要把自己的第一感受画出来,而不是纯粹地模仿实物。可根据自己的感受适当对颜色、形状作夸张、变形。色彩表现时,恰当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如水粉、水彩使用时,要注意颜色的调配及与水的比例;彩色铅笔使用时,要注意用笔的轻重、浓淡等。
(2)展示的色彩绘画作品,表现形式和表现工具要丰富多样,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从中获得自己喜欢的表现工具和形式,提高学习积极性,激发创作欲望。花和容器的摆放主要根据学生讨论商量的意见,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和喜欢的内容表现。
3、教学建议
还可让学生带着绘画工具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寻找自己喜欢的花草进行写生,并将其色彩个性化,用文字记录观察和表现的过程。
三、学习评价建议
(1)能否通过对色彩知识的了解,学会欣赏和理解色彩绘画作品。 (2)能否通过对色彩表现形式、表现工具的了解,大胆进行色彩尝试。 四、教学资料库
色彩,作为传递感情的手段,往往胜于形状。客观世界的形状变化是缓慢的,甚至是视觉不易觉察的,但一日之内的日出、正午、日落、傍晚,和阴雨,霁晴的色彩变化,却能使人感受到不同的情绪。所以,色彩是富有表情的艺术语言,而且色彩也是最大众化的艺术语言。
(1)色彩的冷暖:
16
凡是倾向红、橙、黄的色相、能引起人耐火、太阳的联想,给人以暖和的感觉,称之为暖色。凡是倾向青、绿、青蓝、青紫的色相,令人联想到天空,海洋,给人以冰冷的感觉,称之为冷色。凡是以暖色作为画面主调的,称暖调子(或暖色调)。反之,以冷色作为画面主调的称冷调子。
(2)色彩的感情与象征:
色彩的感情性,是指色彩能够表达感情,或者说人观看色彩时产生某种感情反应。这种反应,是和人长期积累的社会经验和联想分不开的,并由此给色彩赋予了某种象征含义。人们对色彩的审美观念和色彩对人们所引起的情绪,以及色彩的象征性,因时代、地域、时间、环境、风俗、文化等因素而有差异和变化。这一点在工艺美术中表现得最突出。例如,在我国封建社会时,黄色是皇帝的专用色,是皇权的象征。高官为紫服或红服。平民百姓则为皂服青衣。过去以色区分尊卑贵贱,今天已无色彩等级观念,人们尽可自由享受各种自己喜爱的颜色。又如中国皇帝穿黄袍,而欧洲皇帝穿红服,我国传统婚嫁用红色,象征喜庆,而欧洲新娘用白色嫁衣,象征纯洁,汉族过去的丧服是白色,而现在城市中的丧服为深色素服或以黑纱象征。现代,虽然人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颜色,但社会总是随着潮流而流行某种颜色,称为流行色。流行色,即时髦、新颖的生活用色。流行色在国外市场上表现得很突出,一旦某种色流行起来,将具有国际性,影响时装、商店橱窗、广告、书籍装帧、家用电器等的装饰或设计。
(3)再现性色彩:
是指再现人的视觉感受的客观世界物象色彩的真实,亦称写实的色彩。再现性美术,是模仿,再现客观世界的创作,由这种观念所决定,其必然模仿、再现客观世界的形与色。
(4)表现性色彩:
表现性色彩是与再现性色彩相对而言的。凡是既不按物象固有色,又不按条件色再现客观世界色彩视觉效果的美术作品,都可归为表现性色彩。表现色,是作者依据表现意图,主观地、自由地运用色彩和进行色彩搭配,以表现主观情感和审美理想。如《红色画室》《三个乐师》、《哭泣的女人》、《星空》等表现性作品,以及抽象绘画、版画等,皆为表现性色彩。
(5)情绪色:
情绪色是根据表现“内在的需要(作者的情绪)”而选择运用的色彩,是利用色
17
彩的情绪性和象征性,即色彩给予人的情绪的感染而于画面中形成明显的色调表情。如凡高认为:“绘画,并非把我们肉眼所见的予以正确地再现,而是如何把自己意念中的造型和颜色,按自己的需要予以再生。…与其精确地描绘眼前的事物,还不如为强烈地表现它而更加自由地运用色彩。”在《向日葵》中,凡高用饱满而纯净的黄色调,展示了他内心似乎永远沸腾着的热情与活力。那一团团如火焰般的向日葵,不仅散发着秋天的成熟,而且更狂放地表现出画家对生活的热烈渴望与顽强追求,宣泄着画家对生命的尽情体验与永久激动。
第4课 又画又做又印
教材分析
纸版画《又画又做又印》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学习内容集手工与绘画为一体、画、刻、剪、撕、贴、印等技法的综合运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纸版画比木刻版画更易于学生操作,制作工具较为简便:纸材有卡纸,吹塑纸,或者用废旧的包装纸盒代替;可以油墨印制,也可以水粉印制-刻版工具可以用剪刀、竹片,或者用手撕。特殊技法的运用:树叶、纱布、棉线等实物粘贴,既省时省力,又效果突出;把纸版揉皱,厚薄、软硬纸材结合还可做出蜡染、石刻等不同的肌理效果。
纸版画制作过程具有随意性游戏性,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寻找和尝试不同的材料来制作底版,发挥想象力,大胆地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纸版画很容易出效果,学习结束可以出一期纸版画作业展,展览让学生获得一种成功感,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①认知目标:感悟纸版画材料的质感和艺术美,体验造型的乐趣。 ②技能目标:运用多种材料制作纸版画,学会制作方法,提高造型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耐心细致的学习品质。
③情感目标:欣赏优秀范例,启发创作思维。在评论作品中提高视觉感受力及语言表达力,培养互相尊重、互相接纳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第一课时)常规的制作方法。(第二课时)多种技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18
(第一课时)纸版画黑白灰层次的表现。
(第二课时)线条、形状、空间、肌理等造型元素的理解和运用。 建议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静物,风景纸版画;第二课时:人物纸版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案例 1、课前准备
教具:范画、各种纸材、剪刀、棉线、双面胶、油墨或水粉、滚筒。学具:树叶、卡纸、剪刀、双面胶,鸭嘴笔、水粉、文具盒。
2、教学策略
分组学习,加强合作,提高教率。 3、教学程序 分组
(1)课前把班级学生分为3~4人一个小组,分头准备制作工具,收集各种树叶。
(2)友情提醒:不要随意摘采公共场所的花木,鼓励学生走进大自然,在野外找寻各种材料。
导入
(1)教师出示一幅剪纸作品。
问题:这叫什么艺术?学生争相发言:民间艺术剪纸。
(2)教师接着拿出水粉颜料在剪纸上涂色,学生则露出不解的神情,有的发出惊讶的声音:老师在干什么?
(3)涂好色后,拿出纸拓印。揭开画面展示给学生看,新的效果产生了。引入纸版画的教学。
导思
(1)根据刚才的制作想一想纸版画要用哪些材料? (2)请你推测一下制作步骤?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纸版画具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4)纸版画:以纸材为主要的媒介,运用画、剪、刻、贴、印等技法,创造出具有黑白灰韵味的画面效果。具有一版多印、操作简便、安全等特点,便于课
19
堂学习。
步骤:先构思画稿,再剪贴形象,最后上色拓印。
a、重新观察刚才老师用剪纸变来的纸版画,你能找出其中的不足吗? 学生大胆发言:画面单调、层次不丰富(培养质疑的学习品质)。 b、你能用什么办法让画面变得更丰富?
可以剪贴细节,让其凸凹感强些,可以粘贴树叶等实物(有的学生头脑灵活马上能联系到课前准备的材料)。
c、你认为做一幅成功的纸版画还要注意哪些问题(可以结合欣赏课本范例谈一谈)?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点、线、面结台;夸张、变形突出主体形象,具有较强的视觉效果,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富有创意。
导练
(1)印制树叶。
把收集来的树叶涂上水粉颜料,再拓印下来,看谁的树叶最美、最特别。简便易行的操作能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2)变化组合(课后拓展)。
把大小各异的花、叶组合成各种造型再拓印。教师可以出示几种造型提示学生:金鱼、瓢虫、舞蹈动作等。
作业
请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小组特点的题目开始制作。
表现静物的题目:《漂亮的花瓶》、《餐桌》、《我的自行车》等。表现景物的题目:《美丽的校园》、《春天来了》、《家乡的变化》等。
(1)画稿尽量简练和概括,注意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等形式美要素。 a、花瓶等静物上要加上点、线的装饰。 b、线条要有疏密的变化。
c、注意画面黑白灰层次分明,节奏明快。 (2)制版。
a、分层剪贴、撕贴、镂刻均可;根据画面表现的内容,纸、布,树叶、线可综合使用,产生丰富的画面效果。
b、让学生学会先剪大形,再剪小形,复杂形分开剪制的方法。
20
c、可以做出特殊肌理:揉皱的纸印出石头效果,布纹印出粗糙的墙面或屋顶。
(3)上色。
a、要均匀,油印要使用滚筒。
b、水粉可以用鸭嘴笔上色,色要浓厚些,少掺水。 (4)印制。
小技巧:在上色前先把纸均匀打湿,待纸没有明水、处于半平半湿时即可印制,这样印制出的画面着色均匀、效果较好。特别要注意把纸的一端固定,当第一遍印制局部效果不佳时还可再上一次色(墨),直至印制满意为止。用文具盒平整的底部磨压简便易行效果很好。
互评
互相欣赏作业,感受不同的材料、不同的题材、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说一说从别的小组的制作中你学到了什么?
拓展
把你参与制作的纸版画复制几张送给你的爸爸、妈妈,井写上你对他(她)想说的话。
4、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a、指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b、采取富有情趣的活动方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c、合理分组,发挥有效的评价机制。 5、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a、小组分工不细致导致学习效率不高。委派小组长,负责本组事务分工。 b、画面太繁琐、杂乱,提醒学生用概括的直线条画稿•画面过于简单,缺乏对事物细致的观察和真情实感。
c、颜色干湿和印纸水分的控制掌握不好。多印制几次,通常前两次印制都会有不足。
6、学习评价建议 学生的评价
通过小组合作,增进了友谊,展现了个性;我基本掌握了纸版画的印制方法;这节课我学得很轻松,我能找出自己的不足,下次会努力改进。
21
大家的评价
画面中的点、线、面分布是否合理;小组成员能否团结合作、各尽其职;作品是否新颖独特;能否综合运用多种材料制版,并体现出天然的美感,是否有成功的体验;是否珍视他人的意见。
评价方式
方式多样: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教师也要向学生征求台理的建议,以便不断地改进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课时案例 1、课前准备
教具:教学幻灯片、滚筒、油墨。
学具:卡纸、旧画报、线团、颜料、鸭嘴笔、剪刀、双面胶。 2、教学策略
观察、描述、实践、展示。 3、教学程序 欣赏感悟
(1)教师打出保罗克利两幅人物版画作品《休息》、《自画像》的幻灯片。 教师:你能感受到画面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吗? 哪位同学可以为大家作简单的描述? (2)学生交流,互相补充。
睿智的大脑、深邃的目光、精神的短发、休闲的服饰、优雅的动作无不折射出他是一个有思想、有内涵的艺术家。(训练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
(3)教师小结:
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善于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表现人物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4)揭示本课主题:人物纸版画。 语言表达
(1)用简练、概括的话来描述一位你熟悉的人。可以是生活中熟悉的人,如爸爸、妈妈、同桌、老师等;也可以是学生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
(2)一位同学描述,其他同学猜测他描述的是谁?评价他的描述是否准确。 构思构图
22
(1)表现他的典型动作:抽烟、看书等;表现他的典型特征:戴眼镜、卷头发、大胡子等;表现富有趣味的卡通人物等。
(2)合理运用综合材料来表现:如头发可用线团,眼镜可以用细铁丝。 (3)想一想,你还有哪些奇妙的点子? c、制作时间。 d、作者姓名。 4、版画的装裱
版画的装裱很特别,把画放在两张稍厚纸的中间,然后按画心的尺寸在上面的纸上裁出一个方框,大小以露出画心为准。上下两张纸夹住画心,不使用胶水或者糨糊,名签在最上面的纸上。
教师教学随笔
纸版画是手工和绘画的综合体,它材料简单,便于学生准备;制作省力,便于学生操作,还可以利用树叶、线团、布等实物进行拓印,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又画又做又印,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增长了知识,发展了艺术感知力。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制作吹塑纸版画。
第5课 当一回蔡伦
教材分析
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纸的发明,不但改变了“简重而帛贵”的现状,而且推动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本课让学生“当一回蔡伦”,是通过了解造纸技术,使学生感悟到一张薄薄的纸所凝聚的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它所体现的深远的历史价值。本课设计为“综合探索”课型,是在前面几课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和审美能力进行整合,从而体现美术课程与历史文化、现实生活以及社会实践的联系。
现在的学生对纸张早已司空见惯,但他们一般不会想到,一张再普通不过的纸却承载过凝重的历史。本课从造纸术入手,将学生带进一千多年前的东汉时代、让他们切身感悟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造纸技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从本课内容来看,造纸技术对渴望猎奇、喜欢尝试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诱惑力。利用这种心理,可以更好地借助于美术课程向学生传授跨学科知识,提高学生认识世界、综合解决司题的能力。
23
教学目标
①通过学习,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②通过实践与体验,感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他们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杰出贡献。
③通过创造性造纸和装订图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
学习内容
了解造纸技术。学会自制纸张,并用自己制作的纸张装订成书。 教学重点
纸张制作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A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所蕴涵的历史价值。 B设计制造出富有创意的纸张。 建议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方案(一) 1、课前准备
教师:有关甲骨文、竹简、帛书的资料(实物、图片或课件),纸张制作的多媒体操件。
学生:制作纸张的工具和材料(榨汁机、装水容器、木版、网、旧报纸、布、卷筒纸巾或特别松软的废旧纸,绢框两个,一个有网,一个没网)。
环境:多媒体教室。 2、教学思路 A、导入: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电、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究竟是那四种发明呢(指南针、火药、造纸术、活字印刷)?造纸术是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谁能说出它的发明者吗(东汉,蔡伦)?
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蔡伦”,感悟一下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4
B、认知:
(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并利用多媒体课件了解纸张制造的一般方法。 (2)让学生口述纸张制造过程,集体讨论古代造纸技术的科学性。 C、实践:
(1)学生2~4人一组进行造纸工具和材料的整理、制作。要求分工合理,体现团结协作精神。
(2)进行纸张制作,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出厚薄均匀、质地优良的纸张。 D、感悟:
利用老师提供的有关甲骨文、竹简、帛书的资料(实物、图片或课件),集体讨论用纸张书写的优越性。说出造纸技术的历史价值和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推动作用。
E、创新:
(1)结合课本知识,设计制造出具有艺术效果的纸张。制作过程中可以播放音乐烘托气氛。
(2)小组讨论,还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制造出别具一格的纸张?给自己设计制造出的纸张命名。
(3)将自己设计制造的纸张装订成书。小组间互相交流,并介绍自己的创意。 F、拓展:
(1)参观造纸厂,或是查找资料、通过网络了解现代造纸技术。
(2)让学生设想一下,如何运用现代造纸技术制作具有艺术效果的纸张,用300字左右的文字进行说明。
G、总结:
教师从学生作业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指导性评价。也可以举办 作品展览,集体评选优秀作品。 方案(二) 1、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不同品种的纸张若干(具有艺术效果的更佳),有关甲骨文、竹简、帛书的资料(实物、图片或课件)、纸张制作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制作纸张的工具和材料(榨汁机、装水容器、木版、网、旧报纸、布、卷筒纸巾或特别松软的废旧纸,绢框两个,一个有网,一个没网)。
25
环境:多媒体教室,教室内陈列不同品种的纸张若干。 2、教学思路 A、参观体验:
组织学生观看各种不同品种的纸张,通过观察、触摸,体验、感悟不同纸张的纹理、质地、艺术特色等。
B、讨论揣摩:
(1)学生2~4人一组讨论并说出不同纸张的功用,选取1~2种说出它们的艺术特色。
(2)设想一下纸张制造的方法与过程,小组间互相交流,使学生的设想更为合理与完整。
C、要点认知:
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阅读课本,让学生了解纸张制造的一般方法。比较一下,自己设想的纸张制造方法与过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D、实践操作:
(1)学生2~4人一组进行造纸工具和材料的整理与制作。
(2)学生进行纸张制作,小组讨论如何制造出不同质地、不同艺术效果的纸张。
(3)指导学生为自己制造的纸张确定一个名称,并将这些纸张装订成书。 (4)小组间交流完成的作品,并互相介绍自己的创意,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评价。
E、思考辩论:
利用多媒体课件或其他资料,让学生了解甲骨文、竹简、帛书的有关知识,让学生思考辩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从书写材料的轻重、书写的难易、方便程度等角度思考)。
F、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对传统的造纸方法进行改进,方便又快捷地制作出具有特殊艺术效果的纸张。
(2)引导学生请教老师或造纸厂工作人员、共同讨论造纸方法改进后的合理性,写出修改方案。
(3)用300字左右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对蔡伦造纸术的认识和看法。
26
G、议总结:
评议学生作业的得失,总结学生作业态度,评选优秀作品。 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本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加强学生认知、体验与实践来了解传统造纸技术,感悟造纸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并通过拓展延伸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本教学设计还将美术与历史、物理、语言表达综合在一起,有助干学生整体地认识事物。
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A、必须按正确的程序进行实践操作,操作过程中要小心谨慎,防止污水溅出。
B、操纵榨汁机一定要注意用电安全,切勿在通电过程中将手或其他硬物放入榨汁机中。
学习评价建议 (1)自我评价
我掌握了纸张制作的一般方法了吗? 我能设法制造出不同质地、厚薄的纸张吗? 我制造的纸张是否具有不同的艺术效果?
我明白了蔡伦造纸技术在人类历史上的价值,以及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了吗?
我是否全身心投入了本课的学习?
我写的文章能否准确体现我要表达的意思? (2)集体评价
进行作品展览,师生共同评选出:
A、最成功的作品(主要从制作效果方面评价)。 B、最富有艺术性的作品。 C、最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3)相关研究课题 A艺术纸张的审美价值。
B同历电知识有关的美术课题,与历史等其他学科相综合的途径及方法。 教学资料库
27
蔡伦与造纸术蔡伦,字敬仲,湖南郴卅1人,东汉明帝永平末年(公元75年或以前),开始在京城洛阳皇宫里当差。章帝建初年间(公元76~84年),任小黄门(宦官中职务比较低的)。和帝即位(公元89年),升任中常侍,侍从皇帝,参预国家机密大事。后来,兼任尚方令,掌管宫廷御用手工作坊。在蔡伦出生的几十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东汉初年到汉和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纸张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太贵。虽然人们已经能够用丝绵造纸,但是造纸原料既短缺又较贵,不可能大量生产。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蔡伦很有才学,敦厚慎重,曾多次“直谏皇帝,指出其过失”。后加位尚方令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在汉和帝年间(公元97年),掌管皇宫用的刀、剑等器械,并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这些器械。这些器械无不精密、坚固,为后世所效仿。蔡伦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他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经过蒸煮,然后均匀地浇洒在席子或滤网上,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上面就形成了一层薄片,将薄片揭下来就变成纸了。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赞扬了他一番。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后来他被封为“龙亭侯”(封地在今陕西省洋县),他组织监制的纸被称为“蔡侯纸”。永宁二年(公元121年)三月,安帝亲政。因蔡伦曾参与害死安帝祖母宋贵人,安帝追究其罪责,蔡伦被迫自杀。蔡伦改进造纸方法的成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件大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后来,我国发明的造纸术传遍了五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第6课 多变的颜色
一、教材分析
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色彩是一种涉及光、物体、视觉和心理的综合现象。真正揭开光色
28
之谜的是英国科学家牛顿。本课应在学生了解色彩基本常识的基础上,多方位、多渠道地启发和引导,通过观察与尝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并合理利用力所能及的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体悟设计意识,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1、教学目标
通过搜集相关材料及教学中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自主探讨,积极合作,运用色彩与堞材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2、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重点是在了解彩色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形式多样的色彩构成练习。难点是利用媒材进行设计和表达。
3、建议课时:2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方案(一)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1)教具:色彩基础知识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器材。 (2)学具:课前收集相关媒材,准备绘制工具及水粉颜料。 2教学过程
利用现代电教手段,引导学生赏析。组织学生丰动探讨多变的顾色,激发学生设计、绘制、展示的热情。第一课时探讨、学习。第二课时设计、绘制、展示。
(1)导入。
①通过多媒体在大屏幕上播放日常生活中缤纷的色彩,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视觉印象。
A、花卉、蔬果的色彩; B、自然界季节变化中的色彩; C、建筑物的色彩 D、服装的色彩; E、工业产品的色彩。
②结合所观看的图像,感受绚丽多变的色彩带给我们视觉的享受。
29
(2)组织讨论。
师生共同参与,营造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①选择一组图像中的色彩,组织学生讨论。
②色彩在我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波及我们的心灵。
③促进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和感想。 (3)利用多媒体课件传授色彩基础知识。
①英国科学家牛顿揭开光色之迷。了解红、橙、黄、绿、青、蓝、紫顺序排列的光谱和牛顿色坏。
②色彩与光的关系。色彩是以光色为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③三原色。色光三原色为红、绿、蓝。颜料三原色为红、黄、蓝。 ④色相、纯度、明度。 (4)通过观察和调色练习感知 色彩的特性。
①运用课件,演示色彩的色相、纯度、明度及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
②学生作色彩明度或色相渐变练习。 (5)选择课前收集的媒材进行色彩练习。 ①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
②以自由组合的形式,讨论制定涂色方案,重新设计所收集媒材的色彩。 ③通过绘制展示自己的创意和个性。 (6)展示点评。
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简要叙述。 ②教师以赞许的语言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1)教具:形式多样的色彩构成作品及图像资料,多媒体器材。
(2)学具:收集自然界中不同色彩的物品如小石块、树叶等,绘制的工具和材料。
2、教学过程
30
(1)导入。
①交流第一课的心得和体会。
②欣赏同学们各自收集的不同色彩的物品。 ③自然中的色彩丰富而微妙,说说自己的感受。 (2)模仿自然的色彩。
①你准备的材料如何,是否能与同学合作使用。 ②分析所收集物品的色彩,用什么颜色可以调配。
③分别将收集的石块、树叶等物品的色彩临摹下来,平涂在15厘米×15厘米的铅画纸上。
④调色过程中遇到困难,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集体合作完成拼贴作品。
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大胆创新,制定拼贴方案。
②按同学们制定的方案将色块拼贴在墙面或预先准备的板面上。 ③组织同学畅谈对这些色彩作品的感受。 方案(二) 第一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具:三棱镜折射光谱的影像片段,关于色彩的图片资料,绘制工具及材料,多媒体器材。
②学具:课前收集,可利用的废旧物品,如包装盒、纸杯等,绘制工具及材料。
2、教学过程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传递有关光色的知识信息,利用所收集的媒材进行色彩构成的练习。
(1)导入。
①播放三棱镜折射光谱的图像。
色彩是我们的眼睛对不同光线的感觉,是光的特性。英国科学家牛顿通过三棱镜,将穿过的阳光折射出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组成光谱,并提出“白光是各种颜色的混合体”的理论。②寻找生活中的色彩。
A组织学生讨论,每组推荐一位同学作为发言人,
31
B开展小组竞赛,活跃课堂气氛• C、教师及时给予点评。
(2)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 ①分类展示我们平时不太注意的色彩。
②展示生活用品的色彩,引导学生领悟色彩所蕴含的设计成分和心理作用。 提出问题,生活用品除了注重其功用之外,你是否对它的颜色也很在意?能说说你了解的色彩知识吗?
(3)运用多媒体传递色彩的知识信息。 ①原色、间色、复色。 ②色相、纯度、明度。
③同类色、类似色、对比色、互补色。 (4)在观察与尝试中了解色彩的特性。 ①演示三原色调配其他色相的颜色。 ⑦演示色彩明度和纯度的变化。 学生选择一项作简单的练习。 (5)为课前收集的物品重新设计色彩。 ④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改变所 收集物品的颜色。 对比色渐变、明度渐变等。
③依自己的喜好,制定涂色方案,用新颖的形式突出自己的个性。 (6)作品展示。 ①展示学生的作品。 ②学生简要叙述自己的作品。 (7)评价。
①学生选择同学作品互评; ②教师点评。
A不以绘制技法的高低论优劣。 B是否积极探索,勇于创新。 第二课时 1课前准备
32
(1)教具:多媒体课件,多媒体器材。 (2)学具:绘画制作的材料、工具、颜色。 2教学过程 (1 )导入。
①多媒体展示不同色调的图片。
②不同的色彩对人们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 启发学生回忆对不同色彩的感觉。
④生活中不同的色彩设计,会有不同的气氛,会带来不同的心理影响和情感体验。
A、对红色的感觉。 B对蓝色的感觉。
(2)用多媒体欣赏大师的作品。 ①凡高作品的色彩感觉跳动、热烈。 ②毕加索作品的色彩感觉单纯、悦目。 ③蒙克作品的色彩感觉郁闷、不安。 ④每个人都有自己偏爱的颜色。 (3)用色彩表现自己的情感或感觉。 ①找感觉。如听觉、视觉、触觉、味觉等。 ②鼓励学生大胆用色彩表现。
A启发,甜甜的感觉像什么颜色。痛的感觉像什么。厌烦的感觉像什幺样的形状和线条;
B、表现,选择自己感觉最深的印象用颜色大胆表达。 (4)把自己喜爱的颜色和表现形式运用到设计中。 ①用喜爱的颜色制作一件风景作品。
②用带有情感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一件物品重新设计色彩。 (5)交流、|平价。 ①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②同学之间交流经验和感想; 自我评价自己的作品; ④教师选择部分作品进行点评。
33
三、学习评价建议
1是否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是否在绘制过程中有创新意识。 3能否简要叙述自己的作品。 四、教学资料库
真正揭开光色之谜的是美国科学家牛顿。1666年,年仅24岁的英国剑桥大学讲师牛顿,为了研究如何提高望远镜的清晰度,他将一间房间封闭得漆黑,只有窗户上开出了一条窄缝,让一束太阳光透过三棱镜,结果意外的奇迹出现了,在对面墙上呈现出一条七色组成的光带。而不是一片白光,七色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顺序排列而成,同时七色光束如果再通过一个三棱镜还能还原成白光。这表明白光是由各种单色组成的复色光。
牛顿这一著名的实验,使他发现物体本身并没有色彩,而是物体对于色光的不同吸收和反射所造成的。色彩是以光色为主体而客观存在的。
五、案例参考
中学生内心宽满着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设计与应用的教学内容对于中学生来讲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应从多角度启发学生领会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是一种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需要的创造性活动。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让学生发挥创造才能,展现个性的情境。
(1)充分的课前准备。教师、学生在课前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相关的信息,准备相应的绘制材料。
①色彩的图片资料或影像资料。 ②教师制作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课件。
(2)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情趣和指向性的导入。 ②自主、生动、多样的学习过程。 愉快、宽松的探索情境。
A、分组讨论,B竞赛辩论;C多媒体展示等多种形式。 ④富有创造性的设计绘制练习。
A生动准确的启发引导、激励大胆创新,表现个性, C、团结协作,相互帮助。D、精心绘制。 ⑤平等交流和评价。
34
A展示作品;B平等友好的交流,学习、借鉴; C、同学自评、互评结合,D教师点评。
教师的教学理念,是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作欲的关键。不断完备自身的知识是教师重要的素质之一。
六、教师教学随笔
本课的内容是色彩构成练习,能够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现代设计意识是能否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创新,合理利用媒材,感受设计为人们带来的美,享受艺术创造的乐趣。
第7课 物品上的花廊
一、教材分析
图案是指有装饰意味的花纹、图形,是为了达到某种装饰目的,对实用物品的外观进行的装饰设计,包括器形设计、色彩设计,纹样设计。图案的总体特点是整齐、匀称、调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被人们广泛应用干服装、工艺美术品、建筑等各个领域。图案设计的形式美法则有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变化与统一。本课物品上的花廊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学习工艺美术设计的基础,它侧重于设计,但其中也渗透着“造型表现”的成分。图案有依物造型和依情造型两种途径,依情造型是指依照人的主观想象、联想而创造出的图案,如中国传统图案龙、凤。依物造型是指先写生,然后经加工变化而创造出来的图案。图案不是自然原型的再现,而是要经过提炼和概括,使之更具有装饰性,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本课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是学生观察自然,亲近自然的一个窗口。课前可以布置学生收集各式各样的花朵枝叶等,当学生漫步于七彩的阳光里,感受着花香鸟语,春色满园的美景时,心中自然会涌动着创造美的欲望,他们或写生、或采集、或拍摄。自然唤起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从而达到发之潜能的目的。青少年正处于富有幻想的年龄阶段,本课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释放个性的空间,花的家可以幻想为“我”的家,学生的设计制作与自己的情感生活相沟通,在学习中交流情感,陶冶情操。整个学习过程是艺术与情感的交融,艺术与生活的链接。平面设计与立体制作相结合,让学生既学会用艺术的眼光观察生活,又学会用艺术的方式美化生活。
教学目标
35
①体验与发现:感悟春天的美,领略自然中的美的形状与色彩,发现花朵外形的“轮廓美”,形与形的“组合美”,花、叶近乎对称的“形式美”,追求变化后“似与不似之间”的“变形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美化生活的美好情感。
②实践与创造:根据收集来的各种材料,通过手绘或其他方法,设计制作一件单独纹样图案和一件二方连续纹样图案。收集各式各样废旧的纸盒、花瓶,准备各色彩纸和水粉颜料,尝试用你喜爱的方式建一个花的家,美化物品。
③欣赏与评价:学生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材料,相互交流视觉感受;对同学设计的图案进行合理的评价,能从老师和同学的合理评价中得到启发,逐步使自己的艺术学习活动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见课本28~29页。
(1)欣赏春天的美:叶绿花艳感悟花由田野走进艺术作品的变化过程,讨论花的家在乔迁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形式美的法则:形状的对称与均衡美,节奏与韵律美,色彩的对比与和谐美,整体的变化统一美。
第二部分:见课本30~3L页。 图案可分为单独式和连续式两大类。
单独纹样图案分自由式和适合式两种,它有对称和均衡两种骨式。 连续纹样图案分二方连续和四方连续。二方连续的骨式有波浪式、折线式、散点式等。
图案的广泛应用:服饰、瓷器工艺品、建筑墙纸等。 第三部分:见课本32~33页。 (1)用彩纸折叠、粘贴、制作立体的花。 (2)用水粉在废旧纸盒上绘制四方连续纹样。 教学重点
(1)设计并手绘一件单独纹样图案。(第L课时)
(2)运用手绘或实物拓印、刻印,折叠剪纸等方法设计制作一件=方连续纹样图案。(第2课时)
(3)用水粉在废旧纸盒上绘制四方连续纹样,也可以剪贴装饰纸盒。(第3课
36
时)
教学难点
(1)加强学习活动的趣味性,应用性,激活创造欲望。(第L课时) (2)形式美的运用。(第2课时)
(3)盒子内壁本身的色彩有的深、有的浅,有冷暖倾向性,如何把它与图案色彩有机配合起来,形成统一的美感。实现图案造型与盒子造型的和谐统一。(第3课时)
建议课时: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第1课时 案例(一)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调动视觉、听觉、触觉感受自然美,激发表现欲。 1课前准备
教具:歌曲《春天在哪里》,单独纹样图案的范例。
学具:收集各种各样、色彩各异的花朵、树叶,水粉笔、水粉、调色盒、清水杯。
2、教学思路 (1)创设春天的情境。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
学生:上台展示课前收集到的春天的美姿。 (2)讨论交流。
A寻找花朵、树叶形状和色彩美的规律:对称、节奏、韵律等。
B运用触觉、视觉、嗅觉来体悟美:树叶轻柔光滑的质感、花的香、色彩的鲜艳。
(3)教师点拨知识点。
A、一朵花与一排花在图案构成上的联系、区别:单独与连续。 B、实物与图案的联系、区别:写生与变化。 (4)设计图案。
制作一幅单独纹样图案,要有创意:可添加上点、线装饰,也可概括减化。 (5)展示、评议作业。
37
把花朵和树叶与你设计的图 案放在一起,比较谁更美。 (6)课后拓展。
为你设计的图案配上一首春天的诗。 案例(二)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观察、讨论,讲解、练习 1课前准备
教具:一盆花、花的写生图及依花设计的单独纹样、二方连续 纹样的图案,龙、凤图案。 学具:铅笔、水粉工具。 2、教学思路
(1)导八新课:出示盆花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我们可以用以前学过的什么方式来表现它? 学生:写生——运用素描、色彩来塑造。
教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图案装饰。 (2)讲解有关图案的知识。
A、写生与图案。
教师:出示花的写生图与花的单独纹样图案,让学生比较联系与区别。 学生:分析、讨论、发言。
小结:写生是原型的再现。图案是对原型的表现,即艺术加工与提炼。写生是图案设计的基础,变化是图案设计的灵魂,即艺术再创造。运用写生变化创造的图案叫依物造型。运用主观想像、联想创造的图案叫依情造型,如龙、凤图案。
B图案分类及骨式。
图案分为单独纹样和连续纹样,单独纹样的骨式有均衡式和对称式;连续纹样的骨式有散点式、折线式、波浪式。
C总结形式美的规律。
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和谐、变化、统一。 (3)实践应用。
作业1:把一幅均衡式单独纹样改为对称式。
38
作业2:发挥想像设计一幅单独纹样,骨式不限。 (4)作业展评小结。 (5)拓展。
为你设计的纹样加一个适合的外形,观察效果如何? 3、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运用范图引导学生分辨什么是单独式纹样,什么是连续式纹样。搭建学生展示成果的平台,激发求知欲、上进心,获取成就感。
4、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防止学生乱采乱摘公共场所的花草树木,鼓励学生到田野里寻找,最好家长带队或小组行动。
(2)采集的花要放在带水的瓶中,短期内保持新鲜。 (3)保持室内卫生,不要随地丢弃材料。 第2课时 案例(一)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课前收集图案应用的例子,课上共同分享,探讨=方连续纹样图案的制作技巧。
1课前准备
教具:收集生活中图案应用的实例图片,如古代瓦当、画像石、画像砖等精美图案,瓷器上的装饰图案,服饰上的图案等,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把它们做成幻灯片课件。
学具:学生准备各种树的叶片,水粉工具。 2、教学思路 (1)欣赏感悟。
教师:出示幻灯片:古代瓦当、画像石、画像砖、瓷器上的纹样,服饰上的图案等。
学生:激发美化生活的欲望,培养对民族工艺热爱的情感。 (2)讨论制作方法。
手指印、刻印、实物拓印、实物粘贴、彩纸剪贴、手绘等。 你选择哪一种?你还有什么新方法?你最想用它来美化什么物品?
39
(3)作业设计、方法指导。
A、手指印成一朵花的单元,然后重复单元, B、刻印的外形要概括; C、实物拓印调色要干•
D、手绘要先起草划分单元,力求准确, E、用剪彩纸时要注意安全; F、实物粘贴要牢固。 (4)升华设计。
根据拓印的树叶图案进行艺术再加工,如长形树叶拓印的图案可加工成鱼形,圆形树叶拓印的图案可加工成人脸,在拓印的基础上手绘,实现第二次创新。
(5)展示成果,相互评述。 (6)拓展。
为自己的鞋子或裤子设计一件图案,可手绘也可用线绣。 案例(二)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练习、指导、手绘。 1、课前准备
教具:二方连续纹样的范例。 学具:水粉工具。 2、教学思路 (1)复习。
出示单独纹样图案、二方连续纹样图案、四方连续图案,让学生指出类别,如:均衡式单独纹样、波浪式二方连续纹样。
(2)举出二方连续纹样在生活中应用的实例,看谁说得多。 (3)设计二方连续纹样。 (4)作业实践:手绘。
方法指导:式样——波浪式、折线式、散点式、注意单元与单元间的连贯。 色彩搭配:从生活原型中寻找美的色彩,如红黄搭配、绿色点缀等。(5)交流互评,评出最佳创意、最佳制作。
3、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40
借助树叶进行实物拓印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手来,积极参与到设计中去,在轻松愉悦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物拓印完成后,借助联想对其进行变形,实现图案的第二次创新,形成独特的设计个性。
4、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刻印时注意安全,最好带上工作手套进行操作。 (2)手绘和拓印等几种方法可以综合运用到图案设计制作中。 第3课时 、 案例(~)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1、课前准备
教具:水粉工具、装饰好的瓶子范例。 学具:水粉工具、鸭嘴笔、各式瓶子。 2教学过程
●欣赏、观察与发现。
L教师出示装饰好的瓶子范例(在纸上画好图案后,卷成圆柱形,放入瓶内),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问学生:你们觉得装饰过后的瓶子美吗?想不想看看它原来的样子呢?教师把瓶内的装饰纸抽出,瓶子顿时失去光彩。
2谈一谈你的两次观感。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没有装饰的废旧瓶子就像人老了一样,风采不在,但是经过化妆和美容后又焕然一新;有的说,瓶子里面的东西用完了,它的使命也应终结了,经过图案装饰等于叉赋予了第二次生命;有的说,工艺设计师是瓶子的第一个妈妈,而现在我们要当它的第二个蚂妈。
3、通过交流发言将学生引入设计师的角色。 ●思维点拨。
1、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各式瓶子展示给大家,并作个性介绍。 2、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给它穿上新衣? 3交流思想,学生发言。
●技艺讲解示范(重点难点的突破)。 1、先根据瓶子的形状来剪裁纸的大小。
2、起草构思:在纸上描绘什么样的图案。提示:可以是在瓶子的颈部横带 状的二方连续,也可以是布满内壁的四方连续,根据瓶子特点来设计。
41
3、均匀上色。
4、待色彩干后,置于瓶子内壁。 ●作业要求。
为你的瓶子穿上一件富有个性的新衣。 友情提醒:
L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2瘦长形的瓶子可穿上横带状装饰的花衣。胖圆形的瓶子可穿上竖条状装 饰的花衣。
3你可把海底世界搬到瓶子的家。 ●展览评述。
L多方面评价学生的作业,重视过程的参与,重视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2、课后拓展:写一篇设计小感悟。 案例(二)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创设情境、讨论、合作。 1、课前准备
教具:各种立体的花。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橡皮泥、细铁丝。 2、教学思路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三名学生在教室门外分别拿着一束软纸花、一张硬彩纸做的立体的花、橡皮泥做的花,在轻快的歌曲声中边舞蹈边进入教室,向大家介绍自己作品的优点。
软彩纸花:由细铁丝支撑,通过卷、缠、扎等技法完成,特点是色彩逼真、仿真度高。
硬彩纸花:主要技法有折、叠、卷、粘,特点是装饰性强,有浮雕效果。 橡皮泥花:材料可塑性强,能随意变形。 (2)确定内容,台作创新。
分小组进行学习,小组根据所带材料决定选何种制作方法,共同完成一幅作业。
(3)具体设计,技术指导。
42
教师根据各组制作情况,及时引导指正。
软彩纸花:注意色彩搭配是否协调,花形搭配是否合理。 硬彩纸花:注意粘贴是否牢固。 橡皮泥花:注意保持造型。 (4)自由展示,评价交流。
学生自评、小组互评,说出你最欣赏的一件制作及理由。 (5)课后拓展。
花的家还可以安置在什么样的空间里? 3、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1)加强讨论交流、突破重点。
(2)盒子深色内壁宜配浓艳色,淡色内壁宜配雅致粉色,在统一中求变化。 4、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用彩纸做立体的花,不易粘贴牢固,建议用双面胶,必要时可用透明胶,但不要太显眼,以防破坏视觉效果。
(2)注意保持个人和公共卫生,不要弄脏衣服、墙壁、地面等。 三、学习评价建议 1、学生的评价
学生对教师布置的课前收集春天的“美”,非常感兴趣,积极投入。对运用色彩来设计图案显得手忙脚乱,但很有热情。建议教师加强操作上的指导:调色要干些,尽量饱和,洗笔要干净。
2、大家的评价 (第1课时)
课前是否到自然中收集材料。 描述的语言是否发自真情实感; 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作业是否有个性特色; 是否耐心、细致,持之以恒。 (第2课时)
是否掌握制作二方连续的方法; 制作是否认真、工整、投入,
43
拓印后是否进行了再创新; 能否正确评价别人的作品; 是否乐于助人。 (第3课时) 作业是否有个性; 是否勇于表现自己• 动手制作能力如何; 色彩是否和谐;
能否保持环境卫生、个人卫生, 有无合作精神。 3、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四、教学资料库
唐代女装,主要由衫、裙和披帛三件组成。唐代前期,妇女喜穿胡服,通常是翻领窄袖上衣,条纹小口裤和透空软锦鞋戴一顶卷沿胡帽。盛唐以后,发生变化,衣衫加宽,袖宽超过四尺。
唐代妇女的下裳,主要是长裙。《旧唐书王行志》记载:“中宗女安乐公主有尚方织成毛裙,合百乌毛,正寿为一色,穿看为一色,日中为一色,影中为一色,百鸟之状,并见裙中。”《朝野佥载》也称“安乐公主造百鸟毛裙、以后百官,百姓家效之,山林奇禽异兽,拽山满谷,扫地无遗,至于网罗杀获无数”。一般百姓虽穿不起这种昂贵的百鸟毛裙,则以颜色和式样取胜,这就是石榴裙的流行。从文献记载来看、应是一种鲜艳的红裙。
关于披帛,是用轻薄的纱、罗或绢裁成长条,一般长度在2米以上,绕缠在两臂间,走起路来,随着手臂的摆动而飘舞,非常美观。
五、教师教学随笔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平台,并且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展示的空间。学生乐干探究,乐于表现、乐于合作,乐干创造。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总结形式美的规律,要让学生养成课前收集、准备学习内容的习惯。要认识到学生也是教学资源,要充分利用好,因为学生通过课前的探究,很有可能收集到一些独特的信息资料,课
44
堂上要加强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第8课 生活中的图表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统计表和示意图的结合。人类在没有语言、文字之前就会结绳记事,从原始图表到文字语言再到现代图表,图表和文字共同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明。在信息高速传播的今天,生活中处处可见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图表,大到地图、路标、站牌,小到公式、钟表,图表已成为现代社会几与人之间相互交流与沟通的重要视觉语言形式,与文字语言相比,图表更形象、更直观、更具体,同时也更富有世界性意义。图表设计要具备准确性、可读性和艺术性三个基本特征。图表的设计制作包含很多知识,既有理性的数据统计分析,又有感性的视觉审美,学生通过课前收集各种图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结合运用数学学科的一些知识做数据统计,利用天然贝壳、各种色彩纸画、剪、贴,设计制作的图表既美观又实用,不仅美化了生活,而且提高了审美能力。
1、教学目标
体验与发现:深人生活,在收集统计数据、观察记录事物变化的过程中养成耐心细致的学习习惯。
实践与创造:采用一种新颖的方法设计课程表、日历、钟表等,表现独特的创意。
欣赏与评价:学会从实用、美观的角度来评价设计,体现出设计形式美。 2、学习内容
本课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见课本34~35页。
(1)欣赏各式各样的图表:贝壳日历、路牌标识、课程表、公园游览图表等,体悟图表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理解图表的三个特性:准确性、可读性、艺术性。 第二部分:见课本36~37页。
学习图表设计的各种方法,围绕一个主题,小组合作设计图表。 3教学重点 图表设计方法。
45
4教学难点
图表数据统计、创意制作。 5、建议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案例 案例(一)适用于农村学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观察、记录事物的变化,制作图表。 1、课前准备
教具:各种图表范例。
学具:课前根据选定的图表主题,收集信息样本,如小蝌蚪、蚕纸、豆子等实物,记录其变化;各种制作材料。
2教学思路
(1)事先布置学习任务。
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各组自行选定图表的课题。 学生:可以请教生物、劳技老师或者家长,寻求技术指导。 (2)数据统计途径。
a到家乡个体专业户的养殖场、手工作坊(不要去鞭炮作坊) 观察记录,或者自己创造条件,到自然中寻找。 b、留心记录每天的天气变化。 (3)课堂点拨知识点。
a欣赏课本上的图表。思考:图表设计要具备哪些要求? 漂亮实用的图表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 你准备采用哪种方法设计?
b实用——要求数据科学、易于认读。美观——要求材料新颖,方法独特。 c除了课本上的7种方法以外你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4)用手绘或纸贴的方式设计图表。
a、小组集体制作一份图表,要有创意:注意色彩的对比与协调。 b、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作业。
从图表的功能、创意、工艺、装饰等几个方面来评价同学的制作。
46
(6)课后拓展。
根据最近一周的天气变化情 况制作一份图表。 案例(二)适用于城市学校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 小组合作,教师引导。 1、课前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事先调查全班学生的色彩爱好或近一段时期彩票的中奖号码,铅笔、水粉工具、彩卡、剪刀,双面胶。
2、教学思路
(1)导人新课:播放天气预报的片段。
教师:我们可以很准确、迅速地了解各地的天气状况,这就是阻表的功劳。图表在生活中处处可见,你能举出一些实际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如何设计图表。 (2)结合课件讲解有关图表知识。 A图表的特性、图表的作用。 学生:分析、讨论、发言。
小结:图表传达的信息一定要准确,这是很重要的;其次图表要便于认读,第三,阻表要看上去美观。图表不但能够显示结果,还能够表示不同结果之间的关系和事物的发展趋势,以便人们找出事物的规律。
B、图表设计方法。
积木式、注入式、分割式、折线式、树形式、列表式、解剖式等。 (3)实践应用。
作业I:调查班级同学最喜欢的色彩,设计体现色彩爱好的图表。(参考方法:分割式、积木式、注入式)
作业2:收集近一周的某类彩票的中奖号码,搞一个中奖号码分布图表(参考方法:列表式、曲线式)。
(4)作业展评小结。
47
(5)拓展。
设计制作一个精美的课程表。 案例(三) 1课前准备
教具:多功能型媒体教室。
学具:KT板、彩纸、剪刀、双面胶、水粉工具、课前收集图表知识。 2教学过程 ●激趣。
教师:播放《猫和老鼠》的动画片:猫与狗争夺捉老鼠的功劳,眼看狗捉住老鼠向主人报喜,猫超近路抢在狗前面改变路牌指示,让狗落人圈套镜头定格在猫改变路牌的画面。
引领学生走进图表,激起学习的兴趣。 ●连接生活。
1教师:请你回忆生活中有哪些图表你经常使用?它有什么作用?你认为它们中有哪些有待于改进,说说你的见解。
2学生争相发言,把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相链接,在回忆和表述中呈现审美理念。
●知识点拨。 检验课前学习情况。
1、图表的特性——准确性、可读性、艺术性。
2、图表设计方法——积木式、注入式、分割式、折线式、树形式、列表式、解剖式等。
教师打出各种图表的幻灯片, 让学生归类。
●设计创新,实践指导。 1、打出设计主题。
a根据人一天当中记忆力的强弱变化,结合你的学习方法,设计一个独特的“学习课程钟表”,钟表上要体现出某时段你的主要学习计划(此图表是课程表和钟表的结台)。
b请为美丽的校园设计一个路牌指示图表,力求式样新颖,色彩和谐、绘制
48
细致。最后可选出优异的设计投入使用。
2、及时引导、点拨,完善学生的创意。 ●总结拓展。
1、作业展评,学生发言、交谈并记录。
2、根据公式:标准体重(公斤)=身高(厘米)一l,课后制作检测胖瘦的图表。 三、解决重点与难点的要点
学生课前收集数据有一定的难度,可以让学生按小组活动,集思广益,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便于统计调查的课题。也可以根据现成的数据做图表。在形式感上注意色彩搭配,图表的外形可以运用拟人手法增加情趣。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演示、介绍图表的实例,启发思维。
四、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1)数据统计要落实到位,防止学生图省事,自己编写数据。强化责任意识。 (2)以小组为单位活动,注意安全,小组长起协调作用。 (3)制作时注意环保,保持室内卫生。 I 五、学习评价建议 1、评价要点
能否与同学进行良好的合作-
能否热情参与查找资料和展示作品的活动,并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能否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有创意的设计, 描述的语言是否发自真情实感, 是否符合环保要求, 作业是否有个性特色。 是否耐心、细致,持之以恒。 能否正确评价别人的作品, 是否乐于助人。 2、评价方式
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 《按图索骥》
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后来人们就把精通马术,善于识马的人叫伯乐。春秋时有个相马能手叫孙阳。他非常善于辨认千里马,据说,有一年孙
49
阳从马群最多的冀北原野经过,于是那里的马群里就再也没有好马了,因为好马都让孙阳挑走了。人们都管孙阳叫伯乐。伯乐年老的时候,就把自己相马的丰富知识和经验写成一本书叫《相马经》,以供后人学习参考。其中写道:“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额头高,眼睛大有光,蹄子像堆起来的酒曲。”伯乐有个儿子,是个书呆子,很想继承父业,做个相马专家。他看了父亲《相马经》中所描绘的千里马的情形,就决定出门去寻找千里马。他剐走出不远,碰到一只大青蛙,仔细看了半天,觉得青蛙的形状和《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的样子差不多。于是他抓住青蛙高兴地跑回家,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然后指着青蛙说:“你看它额头高,大眼睛有光,遗憾的就是蹄子不太像。”伯乐看到儿子这样愚笨很生气,可还是耐着性子,转怒为笑,对儿子说:“这倒是匹好马,可它只是太喜欢跳,而不能骑呀!”
《按图索骥》比喻做事拘泥教条,墨守成规。 七、教师教学随笔
生活中有很多东西很普通,但很有实用价值,例如公交站牌,他们默默地立在路边为行人发出无声的指引。教师教学中要让学生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和所学的美术知识去美化它们,化平常为美丽,把我们的生活点缀得更加美好。
第9课 走近古人的生活 衣食住行
一、教材分析
本课从农食住行四个生活的基本框架里谈跟生活有关的艺术,从古人的角度来理解古人,这不失为一种好的认识方式,易于被学生接受,艺术应当是为生活的艺术,因此艺术贯穿了人类发展始终,是大众生活的艺术。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理解古人的各种艺术存在形式,初步懂得跟衣、食、住、行有关的艺术发展脉络及艺术存在的多样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了解本民族艺术伴随历史发展的概况,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本单元的内容是最为生活化的,学生有足够的生活经验以供运用,但因所选的图片,离他们生活相对较为久远,所以教学中应注重调动他们现有的经验进行教学,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衣、食,住、行”这些人类生活中最为常态的组成部分的历史演变、观念的变化,以及人文精神的体现。
50
1、教学目标
①认知领域:通过对中国古代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其中著名的作品有所认识和理解,并对那个时代的艺术概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②技能领域;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对各个不同时期的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③情感领域:通过对作品的赏析,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④创造领域: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民族艺术品面前,有一个较为客观、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2、学习内容
谁的生活能离得开衣、食、住、行呢?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里,精心设计,热情创造,将澎湃的生命化作了生活艺术的结晶、依靠智慧使生活艺术化,更使艺术生活化。从衣的角度纵观人类的服饰史,可以说是一部感性他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国是多民族的大家庭,服饰具有多样性,这其中不乏多种经典服装。本段主要赏析了清代的两件服饰、蓝印花布及南京云锦。“民以食为天”,跟食有关的器物,有青铜的食具,酒具,盛水器等,青铜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红铜加入锡,铅,成为一种新的合金,这种合金历经几千年的化学反应,其表面出现一层青灰色的锈,所以今人称之为“青铜”。瓷器脱胎于陶器,由于它的轻便,一直被沿用至今。世界上许多民族的祖先,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都独立地发明创造了陶器,惟有瓷器是由中国人发明,在公元五六世纪前后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
明清家具,在国际上素有“艺术家具”、“文人家具”之美称,其艺术造诣如此之高,与当时的文人雅士直接参与设计和监制有关,加之均采用紫檀、黄花梨、楠木等名贵木材制造,使之更显尊贵高雅。
在中国社会的发展中,代步工具始终没有太大的进展,一直是马车,马匹及由舟到船的变化,约在南宋以后才有了轿子短途出行可以乘坐。《铜车马》通高106 2厘米,长317厘米,1980年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西侧出土,这件青铜车马,是秦代仪仗的一个缩样,显示了秦皇一统天下的气慨,闪耀着威武和胜利的光芒。《清明上河图》展现了老百姓的“行”,虹桥一段是《清明上河图》最热闹
51
的部分,一艘大船正欲通过拱桥下,因桅杆太重,放下时有些困难,而水流又急,使得船夫们显得有些紧张,有的正使劲撑,有的用长杆抵住桥洞的顶,以防冲撞。在桥上、河岸上,有骑马的,乘轿子的,赶驴车的,手推独轮车的、无不体现了宋人的“行”。
在本课中,无论是衣、食或住、行,除了表面的实用与美观(可从造型、纹饰、色彩、材质、技艺几方面分析)的体现外,教师还须引领学生去探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文化状态、宗教礼仪等更深层面的东西。因为针对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所以教师在知识的难易度上要把握好,不必太深。
3教学重点
赏析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体会古人的生活方式,理解服饰艺术的渊源及经典服饰的品种。对青铜艺术中的“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了解相关的知识。对明清家具及古人的居住环境以及出行的工具有一定的认识。
4、教学难点
固和“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体系过大,牵涉的历史知识较多,需认知的面较广,所以有时较难把握住整课的教学重点。而以点盖面的教学方式,有时无法系统讲解相关知识从而造成知识断层,使学生无法理解。在本课中要平衡好重点、难点,选取几个重要的历史片断,以点盖面,重点讲述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从古人生活的角度来理解与古人生活相关的艺术形式,重点|井析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及其社会背景。
5建议课时:1~2课时 1、课前准备 教师:教材、多媒体影像课件。
学生:课本、课外学生自已收集的相关资料、图片。 2、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第九课走近古人的生活衣食住行。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有关于古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样的?
回答:A、这里的衣是指古人的服装,古代达官贵人着丝绸的服装,老百姓着布衣。
B食是指古人的饮食,书上讲的是与食相关的器物,最早有陶、鼎等,但 早期的鼎被礼制化了,后又有了瓷器等。
52
C住是指古人的起居之址,在书上讲的是与住相关的家居、家具的形成及其审美,如明清家居、家具等。
D行是指古人的出行,书上讲的是与古人与行相关的舟、船、车、马等。 (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会有些不切题,可以给些提示语,帮助学生找到相对准确的答案。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多样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应允许学生说得广一些。)
(3)展示课件一:衣
课件内容:①由古墓出土的秦汉时期的丝织品图片开始至明清织绣的服装为止,准备一个系列的图片,重点放在清代丝织品的服装上,着重讲解清帝王龙袍便服。同类图片,如后妃的服饰也可以准备一些配合使用。
②南通蓝印花布图片准备若干。A蓝印花布的服装图片B、花布手工制作过程图片C历史上常用的花布图案图片(仅作赏析、拓宽用)。
③南京云锦。精美云锦图案、服饰图片若干。
以上图片的准备要求有一定的系统性,并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到二幅作品作详讲。
(4)在看图片的过程中可采取边讲解、边提问、边讨论的方式进行,形成教师主导、学生协作讨论的学习模式。
(5)让学生在以上段落完成后,写30~50个字的小结,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 (6)展示课件(二):食课件内容: 各类青铜器图片 若干,重点图片为鼎类。
②瓷器图片若干、重点图片为清代的一至二幅精美瓷器图片(作重点讲解)。 青铜器部分重点讲解鼎类的社会背景及鼎在那个年代的意义,着重赏析《司母戊大方鼎》。瓷器部分可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瓷器给学生作简要介绍。重点放在元清花瓷(讲一个瓷器即可)厦清代的一个精品瓷器上,主要从造型到胎质、图案、釉色等方面加以阐述。课件演示时可以采用边讲解边讨论的模式,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
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相关文字资料和图片,谈一谈自己寻找的材料内容及特色是怎样的,展示给同学们看,并请同学们给予一些评价和建议。
赏析完以上内容,写30~50个字的小结,选择其中写的较好的赏析内容供
53
同学们讨论学习。
以上与衣食相关的艺术形式部分可用一节课时间来完成。 (7)展示课件(三):住
课件内容:①准备历代古人起居的房屋图片若干(带有环境的图片几幅)。典型的明清皇宫(故宫)图片几幅,江南典型的家居图片若干。
②明清家具图片若干。
讲解古人对环境起居的认识和要求,重点讲解故宫太和殿内景图一幅,体现了皇家的居住,他们的“大客厅”的布置方式。另一重点讲解江南厅堂的布置及讲究的摆设和皇家大殿形成对比,让学生自己作个小结。
明清家具的精美,使用了名贵的木材,重点赏析一幅清代民间雕花床,对于明清相关的家具及制作工艺材料等作简略讲解。
以上图片赏析过程中,可采取边赏析图片,边让学生自己来谈他们的认识,教师可作提示,同学之间也可相互提示,用合作答题的方式来完成学习。
(8)展示课件(四):行 课件准备内容:
1、由舟到船的过渡型图片若干。(若找不到系统的图片,找一些典型的图片也可)
2《清明上河图》长卷图片(要求完整)。 3 铜车马、轿子图片若干。
从江苏武进出土的独木舟开始说起,重点赏析《清明上河图》里来人的“行”,图片进行局部放大,图中大船即将过虹桥一段,分析宋代大船的构造。另外宋代人的出行,岸上有骑马的“行”,有乘轿的“行”,略作讲解。重点赏析秦代《铜车马》,简要讲解古代帝王的“行”。
赏析结束后要求同学们写30~50个字的小评论,供师生、同学问交流使用。 三、学习评价建议
1、通过本课的学习,对与古人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是否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2、能否对赏析过的重点作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与正确的评价?
3、在赏析过程中能否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同学们交流感受,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54
4能否通过以上的学习,对今后所见类似作品能予以客观的认识与评价? 四、教师教学随笔
与古人衣食住行相关的艺术形式内容非常多,如果系统地从历电角度来进行讲解显然时间是不够的,只能采取以点盖面的形式,采取积极的教学方式(即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做好人量的准备工作,如图片收集要有一定系统性、典型性,选出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加以评析。另外文字资料(如社会背景等要丰富详实并做好课件),如果不为本课多做准备,做好准备工作,那幺本课则容易上得散乱无序,学生的学习就谈不上系统性、典型性,易流于形式。课件的准备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展示大量图片,并能直观的、快速地浏览,形成图片的系统,加上文字资料,配合精讲,讨论则易于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