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悦
来源:《美与时代·中》2020年第05期
摘 要:鞍马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它能折射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一个精神符号。中国古代鞍马绘画有三个高峰:第一是汉代,呈现出夸张简约的艺术形态;第二是唐代,以肥美、雍容、高贵为特征; 第三是元代,追求古意内敛。 关键词:鞍马;汉代绘画;唐代绘画;元代绘画
马曾经在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在古人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它参与人类的生活、迁徙、征战和娱乐。马是古代最基本的交通工具,战车与骑兵更使马在古代战争中不可或缺。
威仪矫健、自由飘逸的马是美的化身,驯良智慧、正义勇猛代表了马的灵性和精神。马的形象被艺术化、人格化,甚至神化。《伏羲考》中记载:“龙的形象就是在大蛇的基础上,拼合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吕氏春秋·本味》曰:“马之美者,青龙之匹,遗风之乘。”龙是中国文化里的重要图腾,而龙的形象受马启发,龙马精神一直被人津津乐道,二者一起代表了华夏民族的信仰和精神。马不仅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其艺术形象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神话色彩,传递着人的信念与梦想,成为民族精神和品格的象征。
鞍马艺术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其精品不胜枚举。以马的视觉形象为焦点,纵向分析中国传统绘画,可以发现有汉、唐、元三个鞍马绘画艺術巅峰时期[1]。 一、夸张简约的汉马艺术
汉代距今历史久远,但依然能从祠堂、已发现的帛画、墓葬壁画、画像石和画像砖中窥见当时鞍马绘画的风韵与神采魅力。
在视死如生的厚葬观念与习俗的影响下,汉代墓室壁画、画像石、画像砖的基本表现主题是把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交织在一起,其中有大量再现墓主生前经历,歌颂其在世功绩的图像,车骑出行图、骑马狩猎图、牧马图等作为权力、身份、威仪和财富的象征频繁出现。如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墓出土的车马出行图、陕西旬邑县汉墓发掘的车马出行图、甘肃武梁祠的东西石阙画像上的车马人物图、内蒙古的和林格尔东汉墓出土的壁画牧马图,这些都体现出了汉代车马描绘的精湛水准。
这些图像中的鞍马多为侧面形态,通过夸张的表现手法,将马的形态描绘得非常简约,其身躯壮硕,四肢纤细,头小但精确,颈项加宽,显得格外矫健、清爽、彪悍,它们或奋力奔腾,或昂首嘶鸣,或挺身站立,其形象精神饱满颇有逐日追风之势及开疆拓土之气概。充满动感的画面,完美地呈现了马的速度与力量的美感。此外,汉代绘画重外轮廓线,即造型轮廓非常清晰,轮廓里面则比较概括,局部精细刻画,整体既生动又精准,如此表现方法使汉代鞍马绘画形成非常个性化、符号化的形象。虽有稍许程式化倾向,但这丝毫不影响其艺术价值。也就是说,表现意图和表现方法,决定了汉代鞍马绘画的夸张简约形态。
汉代鞍马绘画的这一艺术特征受当时的审美取向影响,洪再新在《中国美术史》中提到:“汉代文学艺术都强调大气铺陈。画家们将现实与理想糅合在一起……汉画具有强烈的运动感,其铺陈不是停留在简单的物象堆砌上,而是用充满表现力的线条将生命注入其中。它们的魅力不在于造型的真实与否,而在于造型中线条的流转飞动,这是汉画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精华所在。”[2]
这一艺术特征从汉代鞍马雕塑中也可看出,最著名的莫过于甘肃出土的“马超龙雀”。马匹身躯壮硕,四肢轻捷,昂首嘶鸣,一足踏飞燕,三足腾空,奔驰向前,其整体造型生动简约,曲线流畅,马首马蹄稍加细琢,千里马的矫健雄姿被表现得活灵活现。
汉初治吸取秦霸权灭亡的历史教训,在黄老思想的指导下休养生息,储备国力。汉代追求千秋万代、长乐未央,从汉舞者俑柔美的曲线中可以看到这个朝代审美中柔的力量,但汉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一个“刀马立国”的强悍伟大时代,其血液里流淌着大一统王朝的霸气,鞍马必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艺术表现题材。总的来说,汉代的鞍马艺术造型简约凝练,充满速度与符号化的审美,同时也有粗犷质朴的,如汉阳陵陶马,静穆中透出威严。 二、雄壮肥美的唐代鞍马绘画
汉朝灭亡后,进入多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几个世纪后,唐朝完成统一,成为汉以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伟大的时代,其文化艺术亦辉煌灿烂。中原文化素来讲伦理,守规矩,胡人文化热情豪迈,这也是农业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区别。唐朝对热情洒脱、自由开放的胡人文化秉持平等尊重的态度且深受其影响,开创了唐朝“四海咸服,万国来朝”的昌盛局面[3]。
胡人爱马,懂马,会养马,唐代的统治阶层里甚至有胡人血统,这必然导致鞍马艺术在唐朝的盛行。《历代名画记》载,展子虔“尤善台阁人马”,鞍马人物成为与动物、台阁并列的题材,画史地位由此确立,艺术形式也更加广泛多样。唐代鞍马艺术成就之高,在以“昭陵六骏”为代表的石雕,以李贤墓壁画中《马球图》《狩猎出行图》为代表的唐代墓壁画,蜚声中外、光照史册、高贵雍容、流光溢彩的唐三彩陶马俑以及鞍马题材绢本作品中完美体现出来。 唐代画家热衷鞍马绘画,名家众多,史载曹霸、韩干最为出色。曹霸画马笔墨沉着,神采生动,杜甫赞曰:“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再如韩干画马,头小颈宽,胸阔腹
壮,臀肥蹄瘦,膘肥浑厚,透着威武雄壮、蹄劲如铁的卓尔不凡气质。传世名作《照夜白图》中,马昂首奋鬃,仰天长啸,虽被缚柱上,却有腾骧千里之势,观之令人振奋。他画的马造型独特深得世人赞许,被称为“韩干马”。元僧宗衍在《题韩干画马图》中言:“唐朝图马谁第一,韩干妙出曹将军。”此外,张萱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贵族乘马外出游玩的情景,透露着悠然自得、闲情逸致。
唐朝初建,骑兵是非常重要的军事力量,马的重要性被提到兴邦定国的地位,统治阶级爱马,蓄马成风。远离战争的大唐盛世,社会繁荣,安定富足,鞍马沦为统治阶级游玩的工具,皇室和达官贵人生活或娱乐方式多为受胡人文化影响的骑马出游、马球和舞马之术,故而鞍马绘画在表达上多了一些悠闲、雍容的精神状态。在这种鞍马审美的精神之流中,唐代的鞍马艺术不再是只表现奔驰在战场上英勇雄壮、健壮有力的形象了。丰美雄壮、雍容华贵的画风体现出了国家的强盛与富裕,成为鞍马画的审美必然。 三、古意内敛的元代鞍马绘画
元代的鞍马画名家比唐代少了一些,但鞍马绘画仍有一片天地,其绘画风格既传承宋代文人画的审美又提倡复古晋唐之风,赵孟頫和任仁发是这个时期卓有成就的名家。
赵孟頫敬仰晋唐风骨,并言:“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存世《秋郊饮马图》《浴马图》在构图、色彩与技法上都力追唐人神韵。设色师法唐代青绿重彩,色质浓重,同时注意书法行笔,笔墨流畅,线条富有张力。图中马群自在闲适,或聚或散,或奔或立,或走或卧,古丽的色彩中透着文人心境。董其昌言:“有唐人之致,去其纤;有北宋之雄,去其犷。”[4]
元代另一画马名家任仁发,其笔下鞍马形象独具风格,不同唐代鞍马皆体态浑圆、神采奕奕的形象,出现骨瘦如柴、神采委顿的鞍马形象,借喻自己不得朝廷重用的伤感。如《二马图》中健硕丰腴的花马与萎靡干瘦的灰马形成鮮明对比,饱含寓意。在当时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下,任仁发笔下的马没有停留在形态与神态描摹上,具有了更高的思想性和审美哲学。 元代的鞍马绘画相较于唐代在笔墨上也有所精进,在追求晋唐的古意格调的同时也在发展笔墨神韵,例如赵孟頫的鞍马图,除了复古唐代的重彩风格外,还有一类仅以白描配淡墨渲染,设色古雅纯净,重笔墨意蕴,方劲的铁线描人物衣褶与圆润的马体弧线形成对比,如《滚尘马图》《奚官饮马图》等。事实上,宋代的鞍马画相较于唐代就已经开始有变化,比如李公麟笔下的马注重笔墨和内在神韵。
元代鞍马画艺术风格的变化与宋代的理学和文人绘画观的影响分不开。唐代以前的绘画多是人物、鞍马等,唐人认为人的存在最重要;宋的绘画转以山水自然为主,因为宋人发现无论人怎样伟大,都无法超越自然。宋代,儒、道、释三家进一步合流,老庄美学思想对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影响开始显露。在宋代理学“格物致知”思想的影响下,绘画表现方式发生了变化,强
调秩序与极致。因此,宋代绘画表现出来的文雅和安静的精神、个性、美学风格都与磅礴霸气的唐代绘画不一样。宋的美学精神是文人化的,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中提到:“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5]
然元代政权起于马背,统治者对于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鞍马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元代的宫廷绘画审美,所以鞍马画到元代再次兴盛,提倡复古晋唐的同时保留文人画的内敛,且精神意境上有了新的高度。淡示教化而重自娱,尚抒发而轻摹拟,尚变化而贬刻画,略形貌而重精神。即重视主观意兴心绪的表现,把形似和写实放在次要位置[6]。 四、结语
中国绘画艺术中,我们往往用山水、人物、花鸟区分绘画题材,对作为重要艺术元素经常出现的鞍马,学界却没有足够的研究与关注,事实上,鞍马绘画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态。鞍马绘画中的征战、出行、狩猎、游春,折射出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符号。对鞍马绘画艺术的研究,能帮助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
鞍马绘画的三个高峰是说这三个阶段中马的艺术表现呈现出一种集中强烈的形式,在各个阶段的过渡时期,鞍马艺术仍然以其特有的艺术精神,被符号化、艺术化,贯穿了中国绘画的各个艺术时期,潜藏在不同的艺术类别之中。 参考文献:
[1]许向群.试论中国古代鞍马画[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282-286.
[2]洪在新.中国美术史[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3:89-90. [3]谢志东.唐朝外交活动拾趣[J].传奇故事(百家讲坛版),2009(7):79.
[4]王永胜.内敛于心,含而不露:元代马画的艺术风格浅析[J].收藏,2019(3):148-149. [5]李泽厚.美的历程[M].长沙:湖南美术学院出版社,2014:259. [6]李公民.中国美术史纲[M].长沙:湖南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258. 作者单位: 湖南文理学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