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董建增:为心脏筑“长城”

2023-04-10 来源:一二三四网
董建增:为心脏筑“长城”

作者:尤蕾

来源:《小康》2019年第34期

今年夏天,一张董建增与同行交流的图片在医疗界朋友圈刷屏了。董建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心脏内科中心副主任、心衰病房主任,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院长,在“第11期河南省主动脉、心脏及周围血管疾病培训班”授课,为了不挡住后方直播镜头,他保持单膝跪地的姿势与第一排的同行低声交流。这一画面被捕捉、定格。一位对此事感触颇深的医生感叹道:“都说同行是冤家,谁都不服谁。他这样可以理解为是对同行的尊重,对后排听众的尊重,对科学的尊重。敬佩!”

斯文、儒雅、谦和,这是圈内人对内科医生的印象,与“急惊风”般的外科医生相比,内科医生总有点“慢郎中”的气质。董建增平日讲起话来不疾不徐,条理清晰,颇有耐心,但当谈到他正在推广的心梗防治时,他一改常态,语速加快,通过他的言语和情绪能明显感受到他的急迫——急于为保护心脏筑起一道“长城”。

董建增的工作安排,恐怕会让人有点吃惊,周日到周三在安贞医院,周四到周五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六深入基层医院讲课或参与病例讨论。对此,董建增早已习以为常,他认为一个人如果真的热爱自己所做的工作,就不觉得是负担、压力,“有规律地工作与生活不会‘累坏’心脏”,董建增说道。

他对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有着“反哺”一样的情感。从他那极具辨识度的乡音里,很容易猜到董建增的家乡在河南。1963年,董建增出生于大禹受封之地——河南禹县(已更名为禹州市)。1988年,大学毕业后的董建增进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他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完全是来自于儿时的一种最为朴素的认知——能帮助到别人。

他曾说:“我的经历特别平淡,也可以说我们这一拨人赶上了心血管专业大发展的机遇,能够在年轻的时候主导新技术。”彼时,心血管导管、射频消融、介入等技术刚刚起步,与董建增同时代的心血管医生无疑是伴随中国心血管专业快速发展的一批“幸运儿”。不过,董建增却觉得,有时候这种“幸运”就像硬币一样具有两面性,一面是将他们历练成了行业的开拓者,另一面则是还未深入了解各类病人,就开始从事以高科技为核心的工作。现在看来,心血管病种类繁多,需要掌握许多跨学科知识,“主导性工作还是晚一些的好,现在的规培医生,上面都有一两代非常成熟的专家,能够在专家的传帮带下学习,可以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可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在董建增看来,这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点小遗憾。

从1993年开始,董建增开始从事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工作,他精通心律失常导管消融、冠心病介入治疗、瓣膜病介入治疗、外周血管病介入治疗、心脏起搏等现代治疗技术,致力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与治疗,尤其是心房颤动的导管消融。年富力强,专业精进,面对这样的年轻医生,国内最顶尖心血管医院之一的安贞医院欲将其招入麾下。2003年,董建增离开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选择北上,与久负盛名的心血管专家马长生教授共同创建了电生理团队。

“从2003年到安贞医院后,我把所有的工作重心都聚焦在心律失常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上,尤其是房颤导管消融,其他的工作都基本不做了。当然,我也想过,如果做几年,房颤消融国际上不认可那就悲催了。”当时,马长生是整个团队的“头儿”,董建增是骨干,在他看来,任何事情,即便现在看着“不行”,但只要努力做,肯定能做成功,“我们这么大的国家,本身就有非常大的需求,从这点看,这项工作的意义很大,这也给我们投入工作的信心”。 马长生、董建增及其团队已经建立起一套高效、安全、具有原创性的房颤导管消融技术体系,近年来,每年完成3000多例房颤导管消融手术,手术效果、医疗服务质量处于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水平。他们创立的“2C3L”消融策略已成为慢性房颤的克星,被越来越多的同道认可,使很多慢性房颤恢复并保持窦性心律,从房颤所致的心衰之苦中解脱出来。 今年10月,北京心脏学会、北京心联智成心血管健康公益基金会等联合设立为期7天的急诊PCI学术周。急诊PCI学术周的创始人就是董建增。

急诊PCI学术周期间,每天从13点到凌晨1点、连续7天进行手术转播。这已经是连续3年开展急诊PCI学术周活动了。在2017年和2018年的长城国际心脏病学会议上,董建增主导召开急诊PCI学术周,开创了急诊手术直播讨论的新模式。

每每见到心肌梗死,尤其是听到媒体报道有患者因心梗去世,董建增都会追问或留意报道的细节,了解之前患者是否已经出现了心梗先兆,在何时出现。“当患者出现先兆的时候,患者往往意识不到危害,以各种理由拖着不去医院,要么是等儿女有时间再去,要么是明天要谈个大生意,如果总结一下,恐怕得有100条理由。”一位65岁的女性患者因心梗而去世,事实上她在一周之前已经出现了胸闷、胸痛等先兆,但拖着不去治疗,最终心梗发作时还没有到达

医院就死亡了。对此,董建增深感惋惜与无奈,科普工作的一大难点就是患者往往不相信一些小痛、小病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后果。

怎么把话说到患者的心里,怎么又不给患者造成压力,又让他们意识到危险逼近?董建增尝试了多种方式。他开通了微博,作为房颤领域的顶尖专家,他的简介却是北京市“阳光长城”慢病防治微博科普专家。浏览他曾发布的141条微博,科普心衰防治的形式也在不断改变,从文字到图文再到视频,但其科普的内容始终是围绕着心衰一词。同样,董建增自己的微信头像也与心衰有关,他自创的LOGO心衰长城,以及slogan“构筑心衰长城 助力健康中国”,其背景采用青砖样图案,寓意着心衰长城如真正的长城一般坚不可摧,拒心衰于未病。

作为心力衰竭专家,董建增年平均接诊治疗心力衰竭患者1000余人次,主办心力衰竭论坛并参编心力衰竭指南,为中国心力衰竭治疗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心衰长城”的科普工作已经启动,“心脏病到最后都会走向心衰,要想不心衰不猝死就要全面阻击所有心血管病”。现在,董建增为了打造“心衰长城”的品牌,举办了一系列以“心衰长城”命名的科普、讲座、研究等活动。

董建增把“心衰长城”的试点放在了故乡河南,用他的话说,地方熟,能发动上万人参与。这就是一个智能化服务平台,患者加入其中,在平台上输入患者的临床信息,根据每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定向指导患者下一步如何治疗。据董建增介绍,当地各级政府对此项目都非常积极支持,希望尽快能够落到实处,同时,来自企业的第一批用于帮助贫困患者的捐助已经到位。 除此之外,董建增及其團队还致力于遗传性疾病的阻断治疗与科普,他希望更多的遗传性疾病患者的后代能够摆脱“家族魔咒”。我国遗传性疾病患者约2200万,运用基因技术进行遗传阻断成为目前最有效的防控手段。

今年8月29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董建增、赵晓燕教授、孙莹璞、徐家伟教授团队联合攻关,一例肥厚型心肌病子代遗传阻断胎儿顺利诞生,使一位患病的年轻妈妈生下了一个不携带致病基因的健康宝宝,这是国际上首例肥厚性心肌病遗传阻断胎儿。这种方法可使遗传心血管病患者后代的患病率从50%降低到接近为零,从根本上消除心衰病因。这种技术适合所有致病基因明确的单基因遗传心血管病,如马凡氏综合征、家族性扩张性心肌病、ARVC、严重的家族性高脂血症、以猝死为主要表现的离子通道病等。

心衰是各种心血管病的后果,目前我国心衰患者近千万例,这些患者往往需要经常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监测及多次就医,只有这样,现代科技的进步才能转化为心衰患者的预后改善,这需要严密的慢病管理体系,这也是心衰长城平台重要的任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