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11课《短文二篇》教案

2020-07-28 来源:一二三四网
政通实验学校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 郭金莲 复备教师 总 节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 题 学习目标 答谢中书书 课型 新授 重点难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3.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1、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二 次 备 课 教 学 过 程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一、检查预习、 朗读课文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年),字通明,号华阳居士,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和医药家。仕齐时,拜为宣都王侍读,左卫殿中将军。入梁,隐居茅山华阳洞。梁武帝礼聘不出,但常以朝廷大事与他商讨。时人称他为“山中宰相”。 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有《陶隐居集》。 2.背景链接 谢中书即谢徴,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陶弘景给谢徴的这封回信,称道江南山水之美,笔笼山川,纸纳四时,文辞清丽,为六朝山水小品名作。 南北朝时,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因而他们在 书信中常常描山绘水,表明自己所好,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 3.朗读指导 (1)教师指导学生看朗读视频,注意字音、节奏、韵律、情调。 (2)学生大声朗读,品味四字句的节奏。 (3)选一学生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 积累生字词:夕日欲颓(tuí) 能与其奇者(yù) 注意课文朗读的停顿。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 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其奇者。

二、理解内容、整体感知。 (一)疏通文意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 (1)重点实词

①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②四时俱备(四季) ③晓雾将歇(消散) ④夕日欲颓(坠落)

⑤沉鳞竞跃(水中潜游的鱼)

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2)一词多义

欲:①夕日欲颓( 将要)

②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

与: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

②念无与为乐者(和,连词) ③相与步于中庭( 一起 ) 自:①自非亭午夜分( 如果 )

②自康乐以来( 从 ) (3)词类活用

夕日欲颓(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坠落。) (4)古今异义

①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②夕阳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二)整体感知

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几个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几个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从“高峰入云”到“沉鳞竞跃”,先仰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文章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1.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交流点拨】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其三:晨 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

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1、 说一说古诗词中的山和川 2、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山水相映之美——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青林翠竹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境晨昏变化之美——晓雾将歇 夕日欲颓 美动静相流水 五色交辉 猿鸟乱鸣 游鱼竞跃(动) 衬之美高峰 青林翠竹 日出雾歇 日落山暝(静)意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 八 年级 语文 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 郭金莲 复备教师 总 节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新授 课 题 记承天寺夜游 课型 1.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文章韵味。 学习目标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重点难点 思想感情的能力。 教学方法 诵读、讨论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 次 备 课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的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过了几年闲居生活。《记承天寺夜游》这篇平淡自然的小品文,就写于作者被贬黄州的第四年。 2.看课文朗读视频,注意字音及节奏。特别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遂(suì) 寝(qǐn) 藻(zǎo) 荇(xìng) 竹柏(bǎi) ....3、自由放声朗读: 注意停顿:(1)念/无与无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4、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5.生结合注释,译读全文。 要求: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名的含义。(学生译读,师巡回质疑) 理解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欣然起行:(高兴的样子) (2)念无与为乐者:(考虑、想到) (3)月色入户:(门) (4)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5)怀民亦未寝:(睡) (6)积水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7)盖竹柏影也:(原来是) (8)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只)(罢了) 二:概括内容,把握情感 1.按要求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苏轼)与张怀民 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经过: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结果:相与步于中庭 根据六要素一句话叙述全文。 2、作者为什么想去夜游承天寺?为什么要找张怀民? 明确:“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都是被贬之人。政治上的失意,心情苦闷。 3、苏轼“夜游”看到了怎样的景? 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原句回答) 5.根据内容(或表达方式)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层次? 第一层(第一至第三句):记事,交代赏月散步的时间、原因。 第二层(第四句):写景,写月下庭中景物。 第三层(第五至第七句):议论抒情,抒发面对月光、竹柏疏影的感触。 三:品味语言,理解写法 1.如何理解“月色入户”? 明确:“入户”二字把月色拟人化,写得自然而生动。月光似乎善解人意,主动来与人做伴,安慰这位失意的人。 2.请找出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并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月色比作“积水”,突出了月光清澈透明的特点;把竹柏倒影比作“藻荇”,突出树影的交错纵横、清丽淡雅的特点。以高度凝炼之笔,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3、 联系写作背景,谈谈你怎样理解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中“闲人”的含义是什么? 既指有闲情雅致的人,也指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闲人”是作者被贬后担任闲职之身份的自嘲。 4.本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出?请简要分析。 明确:①“欣然起行”,作者见月光如见久违的知心朋友,睡意顿消,披衣而起,欣然相迎,表现了作者的兴奋喜悦之情。②“无与为乐者”“寻张怀民”,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当时心情是喜悦的,但也流露出寂寞之感。③“闲人”,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自我排遣的达观。 5、从中我们能读出苏轼面对生活是怎样的态度呢? 乐观豁达 6、有人评价苏轼的人生也是诗意的人生。你同意这种看法么?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四人小组讨论完成) 苏轼写这篇文章时已被贬黄州将近四年,作为一个济世之才的读书人。长期被闲置,内心一定是异常苦闷的,但苏轼在这种情况下能超越自我,月色在他眼中那么富有人情味。这种通过赏月来摆脱抑郁之情,在欣赏自然美景之中,达到忘我的思想境界。正是诗意的人生的体现。 小结:苏轼虽遭“文字狱”,被贬到黄州,心情郁闷,但是他借游赏山水等自然美景来消解内心的孤独,表达他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苦”中寻“乐”。同样,我们现在有些人抱怨生活的“无趣”,其实他们只是缺少一双能看见色彩的眼睛。我们用有色彩的眼睛,才会看见有色彩的人生。我们要学习苏轼—达观的人生态度。 1.翻译下列重点句子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枸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5)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你还能想到哪些写“月”的诗句? 3.月夜无眠的苏轼与张怀民二人在如水的月光下,会聊些什么呢?学习了本文,请为二人设计一段在庭院散步时的对话。 板书设计 叙事——赏月缘由记承天寺夜游写景——庭下月景抒情——愉悦苦闷 教学反思

悲凉苦闷豁达乐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