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2022-05-23 来源:一二三四网
_一第27卷第3期.2013年9月 I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一 t Editlon I Vol・27 N。・3 S。p・2013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 仰 胡彬彬,李(湖南大学方 岳麓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本文以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藏的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为研究对象和论述依据,分别从民众信仰对象、发愿内容 与造像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然后试图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出清代湖南民众信仰的两个主要特点:一是佛、道不分;二是功利性和 实用性突出。 关键词: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民众信仰 中图分类号:J1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44X(2013)03-0028-08 一般说来,佛教造像记是指佛教信徒表达信佛、 综观造像诸记,其祈祷之词,上及国家,下及父子, 以至来生,愿望甚赊。”因此,依附于造像而存在的 造像记,主要是发愿者心愿之记载,是对造像功能 最直接的区分。 崇佛以及世俗心愿的文字记录,内容包括禳灾、祈 福及颂佛等。佛教造像记是依附于佛教造像而存在 的,二者之间虽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但关系主次分 明。造像记是因佛像而生,因佛像而存的。没有造 像活动,就没有造像记,每尊造像的目的在造像记 中都有记载。造像记一般存放于造像的背龛内,或 是铭刻于造像的台座或背面,能够很好地反映出不 同时代、不同地域间民众的信仰观念和生活理想。 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藏有大量的通 过田野考察搜集而来的佛教造像记,其中已经修复、 装裱且完成校对工作的清代佛教造像记有1039卷。 从这些造像记的内容来看,人们的功德活动或是生 老病死等日常生活题材在造像记中都有体现。这些 造像记记录了当时民众造像的原因和祈愿内容,对 于研究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宗教、民 造像记具有唯一性,一卷造像记对应一尊造像。所 以有“造像必有记(记后或有铭颂),记后题名…… 收稿日期:2013—08—25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长江流域宗教文化研究”[项目编号:1lzd&l17]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胡彬彬(1959一j,男,湖南双峰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 研究方向: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国传统宗教文化; 李方(1987一)。女,河南驻马店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2级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化史。 28 第3期——● 胡彬彬,李方●■—一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一 俗、艺术等,都有着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造像记 中所记,诸如“乞保人口清吉平安、六畜兴旺、男 增百福、女纳千福、盗贼远遁、财粮广进”等话语, 皆可看作是普通下层民众对于未来生活的一种朴素 向往。造像记涵盖的内容可以说上及国家、下至百 姓,多为祈祷之词,祈祷现世或来生,这些愿望诉 求都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尤其是在一些相对闭塞的 少数民族聚居区,造像记的内容更是以表述祈愿为 主,求男丁、福禄或长寿,又或是祈求丰收、驱妖 祛疾、避官司兵匪等等。从某种角度来看,造像记 中所记的内容又是普通民众对于美好人生的一种普 遍性期盼,这种普遍性的期盼或多或少可以揭示出 普通民众对于佛教信仰的某种诉求和心理依赖。 从造像记的行文格式来看,清代湖南地区的佛 教造像记其内容一般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交 代发愿者的个人情况,包括籍贯、居住地址、身份 等;第二部分为造像记的主体,包括造像题材、发 愿内容和造像原因等;第三部分是时间和姓名,造 像、开光、发愿的时间以及造像工匠、造像记书写 人的姓名。接下来,本文会将考察重点放在造像记 的第二部分,从民众信仰对象(造像题材)、发愿内 容与造像原因这几个要素切入分析,然后试图在此 基础上再来归纳总结清代湖南民众信仰的主要特征。 一、民众信仰对象 民众信仰对象即造像题材,在造像记中一般都 有记载。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范围内,民众信仰 对象与当时当地的民风民俗密切相关。 (一)观音信仰 在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藏的清代 湖南佛教造像记中,民众信奉的神祗百分之九十以 上都是观世音菩萨。由此可见,观音菩萨是该地的 主流信仰。其地位颇高,甚至是在释迦牟尼佛之上 的。在民众心目中,观音菩萨与他们更亲近,是为 众生解忧解难的救星,广受世人的敬爱和尊崇。蒲 松龄先生曾在《聊斋志异》中讲到“故佛道中惟观 自在(即观世音),仙道中惟纯阳子(即吕洞宾), 神道中惟伏魔帝(即关圣帝君),此三圣愿力宏大, 欲普渡三千世界,拔尽一切苦恼,以是故祥云宝马, 常杂处人间,与人最近。”一方面,此种现象是与我 国以儒家文化为正统的传统文化相关联的。自汉武 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的思想 与文化就一直处于主流地位,人们的日常行为准则 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以“仁、义、礼、智、 信”为基本的道德要求,其中“仁”居首位,是儒 家学说的核心内容。古人提倡“以仁治国、以德服 人”。而观音菩萨“慈悲为怀、醒世救人”也是由来 久矣,深入人心,这些都是与儒家思想以及我国传 统文化体系的精髓相呼应的。另一方面,观音有三 十三身,具有绝对的法门功德。诸如《观音真经》 之类的佛教经典讲述着,世界上的芸芸众生,但凡 遇见各种灾难,向观世音菩萨求助,即可化险为夷, 得到解脱。由此,民众认为观音菩萨离他们的生活 更加贴近,将观音视为救苦救难、无所不能的神。 观世音菩萨自古便是人们心目中的救世主形象,颇 受好评。明代的谢肇涮在《五杂俎》卷十五中记有 “佛氏之教,一味空寂而已。惟观音大士,慈悲众 生,百方度世,亦犹孟子之与孔子也。”尤其是在动 乱年代,人们居无定所,生活相当困苦,救苦救难 的观世音菩萨是平民百姓最大的希望和救星。 具体说来,在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中,最为常 见的观音造像类型有送子观音、杨柳观音、千手千 眼观音,还有一些地方称谓的观音。 1.送子观音 观世音以慈祥的送子观音形象出现,被信众寄 托有繁衍子嗣的宗教诉求,这完全是出自世俗的需 要,而非出自任何佛教经典。在清代湖南地区的佛 教造像记中,常见有雕塑送子观音为求早赐麒麟的 造像记。例:[大清国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永宁四都 地名大名山前灵石盘九江庙王祠下 里中里地土 分居住奉丹装彩五色其明求吉保泰 信士老祖江 公占魁子孙后裔 喜修 供奉 发心装口 人等所 烈口送子观音圣像一尊 愿祈早产座麒麟高岳降 神老少口怀万般利意 取 皇上光绪卅四年戊戌 岁十一月十二日开光大吉 上座 丹青 龙芳庆 塑身(此处原件为符)子丑寅卯辰巳]。最为特 殊的是,湖南地区的送子观音,并非只有菩萨怀抱 一童子的形象,而是童子数量有一、三、五、七、 九不等,尤其是九子观音居多,是当地特有的九子 观音崇拜。例:[信士余炳明炳清发心奉九子娘娘 圣像一尊]九子观音是佛教与湖湘文化相结合的产 物,“惟楚有之”,是地地道道的“民间创造”。这种 形象是与当地的民间信仰有关联的,《荆楚岁时记》 有云:“荆楚以四月八日诸寺各设会,香汤浴佛,共 29 ——■————_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二、发愿内容与造像原因 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所见民众的发愿内容,多 为“圣神庇佑、家门迪吉、男增百福、女纳干祥、 六畜兴旺、耕农茂盛、官非远殄、火盗消除、财谷 并胜、消灾祛病”等表达愿望的词句,寄托着虔诚 信众丰富多样而又现实功利的诸多美好愿望。例如 这样一卷造像记:[伏以口恩浩浩口德昭昭今 据大清国湖南省宝庆府新化县永宁上二都地名湾 塘江里村口居湾塘里蛇胡庙王祠下土地分居住信士 袁位元室人刘氏六云同骚诚心装塑 观音大士圣像 一尊装塑以后伏祈早送麒麟兼夫妇百病消除老母 身口康强人物成安一切未言全叨庇佑 同治五年丙 寅十月十九日夜戌时开光上座大吉 丹青周南垣 士]。此卷造像记的发愿内容为“伏祈早送麒麟兼夫 妇百病消除老母身口康强人物咸安一切未言全叨庇 佑”。 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藏清代湖南 佛教造像记发愿内容,多为世俗内容的祈愿。这一 现象是因为发愿者以普通民众居多,他们难以理解 佛教的深奥义理,故在造像记中不多见佛教礼仪、 修持相关的范句,而是多以通俗的语言表达与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的美好愿望。其中,以平安健康类的 祈愿内容居多。由造像记的发愿内容来看,从某种 程度上可以说民间佛教是被视为一种实现愿望的工 具而存在的。佛教以这种“发愿”的形式与广大民 众的日常生活、民俗活动紧密相连,满足了不同地 位和不同层次间民众的各种需求。 民众的造像原因,都与发愿词紧密相关。他们 因某种原因发愿,然后造像祈求神灵显应。如因体 弱无力、身体不安、眼疾、天花、水灾、旱灾而祈 愿人口平安的造像记在湖南地区颇为常见。各式各 样的发愿内容与造像原因,赋予了清代湖南佛教造 像记的多样性和特殊性。究其发愿内容,主要表现 在疾病、平安、健康、丰收、财富、求子、仕宦、 还愿、天灾等方面。相应地,信众自然是在这些方 面有所不满意而发愿。 据湖南大学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所藏佛教造 像记实物资料,现将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的发愿内 容归纳如下: (1)平安健康:病患安康、合家清泰、人口平 安、男增百福、女纳千祥、人康物阜、康寿无灾、 32 ———一第27卷 老幼咸亨、身体康泰、人口清吉平安、户户平安、 百事平安、人人清吉、个个咸安、身体康强、人物 成安、老安少怀、四季平安、沉疴顿愈、身体安痊、 人眷平安、永无恶曜加临、人康物泰、尔康尔泰、 无灾无祸、男女康健、福寿、康宁、男清女秀、老 幼康泰、身康体泰、各个安康、寿比南山、人人千 祥、个个百福、风火贼盗一并远遣、福寿绵绵、己 身康泰、寿命延长 (2)六畜:六畜成群、六畜升平、六畜兴肥, 六畜兴隆,六畜兴旺、六畜平安、六畜丰肥、六畜 旺相 (3)财富:富贵、人财两盛、耕谋利达、畜养 蕃昌、粮进万顷、五谷丰登、五谷丰盈、富贵双全、 富如石崇、财谷并胜、耕作盛益、万代富贵、朝进 宝、夜进财、钱粮广进、人财双发、大财大旺、小 财小旺、钱粮口聚、发达长源、财利两益、财源聚 集、粮进万石 (4)人丁:人发千丁、家门兴旺、子孙绵远、 早生贵子、万代兴隆、一家兴旺、早赐麒麟、后代 昌荣 (5)仕宦:读者科甲蝉联、身居吉第、指日高 升 (6)诸事:万般如意、百事亨通、万事应心、 万般聚意、万般遂意、一切未言全叨庇佑、万般迪 吉、百事大吉、所事亨通、百般顺意、大吉大利、 百事顺住、百事顺就、万物亨通、万物光辉、大吉 大昌、百端成亨、福有所归、般般顺意、所谋遂意 由此可见,人口平安健康是信众最为关心的祈 愿内容。温饱与平安,一直是民众日常生活中最基 本的问题。对他们来说,趋福避祸是进行造像活动 或种种功德活动的主要目的。这种心态与湖南地区 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是分不开的。在生活遭 受困苦的时候,人们对佛法有一种依赖,虔诚信佛, 希望能得到佛、菩萨的庇佑。免灾免祸、祛病禳灾, 是信众发自内心的最虔诚、朴素的愿望。在为家眷 祈福的造像记中,除对生者的祝愿之外,也有因死 者而祈愿的。如造像记:[状伏以妙矣慈悲现度 常来辉色相 善哉拔度寻声劫外响松云届斯金翠水 消之日敬伸重塑进脏之忱 今据 湖南宝庆府城步 县上六都蒋家坊小地名竹林团居居祀祭飞山成隍祠 下祈福塑像上座信士杨再口室李氏弟杨再佑弟媳 易氏男杨正节杨正笙媳唐妹女金娥上堂母易氏等 第3期——I 胡彬彬。李方■■—一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即日三焚口子之香百拜 莲花上座窃惟继志述事孝 斯达矣踵事增华礼亦宜尔言念余家神龛奉 大士一 戌子年出以壬辰年口业铜梁县六寅里五甲地六岚凹 故在雍正十三乙卯年三月十七日巳时亡 故葬于宅 尊系先人慕善刻厥金容昔杲神光普照保障举家吉庆 今亦膏泽周流庇护合户荣昌奈世远年久恐形口脏隳 前向山坎上正作亥山巨向立廖氏生于康熙戊午年八 月二十四未生于贵州遵义府享年四十一岁亡于康熙 已亥年三月初三日未时 故葬于堰嫉口正作坤山艮 向生张启慧字口飞原于康熙五十四已未年二月二十 三日丑时系四川东道口口口铜梁县六寅五甲地名六 目击心感念切重饰乃合家谪议谨发虔心敬 请处士 金装妙相随涓吉辰暗点神光固已续先人之遗制亦以 酬 大善之鸿庥伏愿 慈鉴愚衷赦除故旧之过 悲 歆薄念广锡维新之休俾一家男康女泰佑六畜蕃盛而 兴隆更祈黄金频锡丹桂叠香嘻妙矣善哉妙矣善哉祷 祈难磬俚言以口行见巍然端座色相匪旧见弗闻慈悲 普度有感辄应无幽不烛研穷妙法神通广护芙蓉花面 暖春风暖杨柳枝头甘露香谨状上进 南无救难寻声 观世音菩萨青莲座下 嘉庆四年八月十八日百拜 上进重修信士户主杨正管妻阳氏男席珍上堂母易 氏妹银娥右暨合家人等即日谨发诚心敬请处士装金 妙相暗点神光塑像上座固已继前人之遗制亦以酬昔 许之愿情伏愿装金之后 慈云普济紫竹林中沾化育 金篇案上注上今酬二字 声灵广惠金莲座上沐恩光更 祈玉章简中消除昔许一行为男为妇为子孙从兹迪吉日 富日贵日康宁自此增高官非远殄时庆清吉之利火盗潜 消骈臻瑞霭之辉不尽祈祷祈全叨默佑谨状上进 南无 灵观音大士菩萨青莲座下 道光辛卯年九月十月十三 日因亡妻唐氏叩许至癸已(巳)年七月初三日口远百 拜上进]。该卷造像记详细记载了杨氏三次请人重新金 装观音像以及为亡妻唐氏还愿的过程。 一般说来,信众在丧葬嫁娶、家族迁徙等大事 时,都会造像祈愿。以下为一卷祈求嫁娶顺利的造 像记:[今据大清国湖南直隶州绥宁县武二里四甲 地名江口示祭城隍使者 祈吉信女杨氏瑞嫒同男通 道通贵通禄通福通寿 孙继文合家人等发心口刻南 无观圣像一尊祈保家内(人)清吉男臻百福女纳千 祥老安少怀 同治五年丙寅四月廿二开光上座 大 兴大旺财源顺娶]。又如造像记:[始祖张口音高 祖张朝国朝爵口印朝绅所生张自明徐氏所生张口廖 氏所生七子八房张启辉所生大本大成大策大礼大定 大本所生张鸣岱鸣峦鸣密鸣岳鸣仙五弟兄鸣岳刘氏 所生耀禄唐氏所生开吉口口张氏口口口口口口 始 祖张口音在湖广长沙府醴陵县上石乡九度沟牌铺居 住所生张建见先所生张伸文在口阳县正堂生张廷銮 原任河南阳府知府生张朝国任贵州平越府湄潭县正 堂生张自明生张理翔字永禄廖氏住居遵义府遵义县 南乡平水里八甲地名伞口水修生长人士年六十四岁 岚凹张家湾生长人氏享年七十三岁亡于乾隆五十二 丁未年八月二十五日亥时 仍在本里本甲地名固老 寿然葬于父合坟亥山巨向祖母陈氏原命生于康熙五 十八已亥十月十三子时系贵州生长人氏享年四十一 岁亡于乾隆二十四乙卯年八月初九日戌时 故在六 岚凹本宅因老身葬于虾口口正作寅山申向亡墓口坟 所生男张大本苏氏所生鸣岱鸣峦鸣密鸣岳鸣仙生于 乾隆三十七年乙酉岁十一月九日卯时 生于安具县 万安里五甲地名谢甲坪木耳敞生长人氏所生张耀禄 生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岁十月二十五日乙时生于安 居县六寅五甲地名黄荆沟],此卷造像记完整地记述 了张口音家族的迁徙史。 三、清代湖南民众信仰的两个特征 通过对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的文本内容进行分 析,我们可以看出:民众信奉佛教多是以“自我” 为中心,每逢遇见疾病、灾难、贫困等难题,造像 活动便成为了广大民众寻求心灵慰藉的主要方式之 一。更为重要的是,清代湖南地区的民众信仰已经 呈现出两个最为显著的特征:佛、道不分和功利性、 实用性突出。 (一)佛、道不分 佛教造像记中夹杂符篆内容的现象,在湖南地 区颇为常见(如图3—1至图3—3),手抄版本和印 刷版本中均有体现。“符篆,道家秘文也。符者屈曲 作篆籀及星雷之文;篆者素书,记诸天曹官属吏佐 之名。符篆谓可通天神,遣地祗,镇妖驱邪,故道家 受道,必先受符篆。[北史魏文帝纪]帝幸道坛,亲 受符篆,曲赦京师。[隋书经籍志]魏太武亲受符篆, 自是每帝即位,必受符篆,以为故事。”一般来讲,符 策是只用于道教的秘密图式。但在民间,道教、佛教 都用符篆来驱鬼辟邪、禳灾治病。人们在面对苦难不 能自拔的时候,多借助于神力求解脱。因此,符篆在 民间并无佛、道之分,只是作为信众的一种精神寄托, 被赋予了延寿祈嗣、治病祛邪等功能。 33 第3期/ 胡彬彬。李方●—I 从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看民众的信仰 / 为记顺治十八年二月初四吉良丹青唐奇章]。由此造 像记可知,“观世音菩萨及金童玉女圣像”就是为求 他们对于佛教的理解是模糊不清的,只是把佛教视 为一种实现个人愿望的工具和途径,供奉佛和菩萨 等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湖南地区的佛教信仰与民 人丁繁衍而造的。又如,造像记[今据大清口湖南省 宝庆府新化县永宁上二都地名山背后祀祭洪庙王祠下 土地分居住信士周迎春室人袁氏翠如长男寿大次男 界保人口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 易大同大等谨发诚心装口(塑)圣像一尊清泰家门迪吉万般如意叨蒙护佑众的世俗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造像记所见 的发愿内容来看,以家庭祈愿者居多。显而易见, 民众企盼经由佛教信仰能够实现一切世俗的愿望。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信仰已经成了民众臆想的 产物,体现了当地民众佛教信仰的功利性和实用性 特征。事实上,这也是中国佛教信仰的普遍特点。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它之所以能被中国普 岁十二月十五日吉日开光目丹青谭建书],该卷造像记 记载了信众是为求“人口清泰、家门迪吉、万般如 意”而造像。从造像记所见如“五谷丰登”、“六畜兴 旺”、“诸事顺利”等内容,都是与民众日常生产、生 通民众接受并不是因其博大精深的教理或教义。其 中就连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 性成佛”的中国本土佛教宗派禅宗,也很难深入到 中下层民众之中。我们认为,最终佛教能够深入民间 活密切相关的现实需要。广大信众是以一种“灵则 信”的心理开展一系列宗教造像活动,体现出民众信 仰明显的功利性和实用性特征。 我们知道,务实求存一直以来都可以说是中华 民族传统的民族性格,这种传统反映在民众的宗教 信仰层面上则是以功利性和实用性为核心的。民间 的根源还是在于其普渡众生的“救世”功用,是佛祖 或菩萨慈悲为怀、醒世救人的“实用性”吸引了大量 在现世中受苦受难而渴望改变现状的善男信女。因此, 与诸多研究经书佛理的“文人雅士”不同,民间老百 的广大信众往往把佛教中的西方极乐世界视为现世 苦难的慰藉,再将个人信仰演化为对神的索取。佛 姓的信仰以带有明显功利性和实用主义色彩的烧香拜 佛形式存在。民间盛行的许愿、还愿便是这种功利性 和实用性最鲜明的表现,许愿是祈求佛祖庇佑以达成 心愿,而还愿是实现心愿后兑现承诺。这整个过程其 实就是信众在不断地“索求”和“给予”,是民众信 仰讲求功利和实用的生动体现。 参考文献: 教在传播过程中令信众产生各种与现实生活水乳交 融的理想愿望,他们认为这些愿望只有在诸神那里 才能得以实现。佛教在中下层民众中以这样的方式 得以自立,影响到信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民众信仰 诸佛和各种菩萨,他们再给自己造设一种具体的信 仰对象,即是供奉造像。清代湖南佛教造像记反映 出很多信众对于佛教教理或教义的理解是很模糊的, 他们只是根据各神祗的功用选择供奉的造像。 所以,对于普通民众来讲,信仰的最鲜明特征 就是功利性和实用性。湖南地区的宗教信仰者大多 [1] 胡彬彬、龙敏.长江中游佛教造像记[M].长沙:湖南大学 出版社,2011. [2]胡彬彬.湖南佛教造像记十例[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 科学版),2013(01). 是文化层次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平民百姓,他们 多信奉佛教或道教,又或者是同时信奉儒、佛、道。 [3] 李方.明清时期湖南佛教造像的程式仪轨解析[J].湖南 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On Hunan Folk Beliefs from the Buddhist Images in Qing Dynasty HU Bin—bin,LI Fang (Yuelu Academy,Hunan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2)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d the Buddhist statues of Qing Dynasty collected by the Research Center of Rural Culture in Hunan University from the objects of belief,prayers and statues to reveal two features of Hunan folk belief in Qing Dynasty.First.there is no clear—cut division between Buddhism and Taoism.Second,it has strong features of ut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Keywords:Qing Dynasty;Hunan;Buddhist statue;folk belief 3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