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20-01-23 来源:一二三四网


浅谈地理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1-0154-01

所谓思维,按照百度百科的说法: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每逢遇到问题,总要”想一想”,这种“想”,就是思维。它通过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比较、具体化和系统化等一系列过程,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并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常说的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可以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一般而言,思维能力大体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等,本人从事中学地理教学近三十年,下面仅从地理教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形象思维是人类主要思维方式之一,形象思维主要用典型的方式进行概括,并且用形象材料来思维。任何一门学科都离不开形象思维,地理教学同样离不开形象思维。

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于全面开发学生大脑(特别是右脑)、全面培养学生学习地理、认识地理并在实践中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实物、模型、幻灯照片、声像资料等表现具体可观

的地理形象;二是通过教师生动丰富的语言,描绘出具体的地理情境;三是通过简洁的线条符号和地理示意图形附加少量的说明文字表达一定的地理知识内容的形象化图示。它们都为教学中构成地理形象思维的丰富材料。 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发散性思维是指由某一条件或事实出发,从各个方面思考产生出多种答案,即它的思考方向是向外发散;还指从不同角度去理解问题寻找某一结论的各种可能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提出解决某一问题的各种设想和方法等。由于这种思维是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路开阔,易于探索到新结论。

在水产业和野生动物及自然保护区等章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死记硬背去掌握水产品的种类及分布、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及所保护的珍稀动物,出现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现象在所难免,甚至比比皆是,但教学中如能与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结合,则效果就大不相同。例如:让学生凭自己的生活经历讲出所吃过、见过或了解的鱼类,再把这些鱼类按生活在淡水或海洋进行分类,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如,把野生动物的分布情况与国内的旅游景点有机地结合起来,许多学生原本对珍稀野生动物本身并不感兴趣,但因为平时的一次旅游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念念不忘,利用这种潜意识去识记野生动物或自然保护区就成了他对以往旅游的美好回忆。效果自然也不同凡响。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逻辑学的新发现证实:人类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类储存在脑内的潜能惊人,平常只

运用到潜能资源的10%。美国着名心理学家乔瑟夫·摩苏博士说:”人的潜意识好比一座‘冰山’,浮出水面一小部分是意识,而潜意识隐藏在水下大部分。……人只要适当地加以运用,记忆就变得十分轻松。”

实践证明,教学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越贴近,其学习的兴趣和识记的效果就越好,期间的思维活动也越活跃。

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称为逻辑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诚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引发学习热情,可以从邮票、旅游、动物世界等多种角度进行切入,以充分激发、活跃学生的思维和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但一切形式总是为内容服务的。地理教学本身旨在通过这些载体,让学生学会思考,结合地理学科特点,将看似繁杂、互不相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出来,这需要学生具有一定逻辑思维能力。 例如:长江堤岸上有一座万寿塔,塔基居然深入地下达九米,这是为什么呢?表面上看是因为塔身太重而江堤地质不硬陷入地下。如果没有仔细思考,这一结论很能迎合常人心理,但事实上,

众所周知,塔基原本是在高出河面数米的江堤上,因年代久远,长江受泥沙淤积,河床抬高并超过塔基,为了保护塔身免受江水浸蚀而在四周筑土叠砖,年复一年,四周越来越高,塔基便”越陷越深了”。那么这个原因本身又是怎样形成的?这就可以联系到长江上、中、下游的水文特点植被情况:长江上游多穿行高山深峡之中,水流湍急,落差大,植被情况相对较好,即便有泥沙入河,也因流速快而不能沉积。中下游河道流经平原地区,地势低平,使流速减缓,必然使泥沙沉积,抬高河床。通过”万寿塔”塔基低于地面这一普通现象,引发学生进行地理方面的逻辑思考,从而达到深化教学的目的。

四、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

创造性思维能力指思维活动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奇异、求变,表现为创造性地提出问题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创新思维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思维类型,而是多种思维方式的综合。创新活动本身是一种探究活动,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中,包含着许多曲折反复的因素,因而需要有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只有突破刻板思维的约束,综合灵活地运用多种创造性思维方法,才会有非同寻常的创造。思维过程中少不了分析综合。没有分析,认识不能深入,没有综合,认识难以完整。

为此,地理教学中应严格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种地理现象的分层剖析,将各个组成部分的特征辨析清楚,再加以综合概括,这

样既能获得完整的知识,又能激发和活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应注意:加强学习的独立性,保持应有的好奇心;增强问题意识,在课堂听讲和读书学习中,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上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后,可让学生思考:针对我国目前大城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流动人口难以管理的状况,有关部门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战略:但同时也有人提出,跟国际上的一些大都市相比,我国的城市规模还不够大,应当大力发展大城市。让学生对双方的观点进行评述,并提出自己的见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