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2023-03-17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四讲 成长比成绩更重要

【教学目的】

1、帮助家长梳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不听话、多动、冲动、任性、撒谎等)及处理技巧。

2、通过案例分析及谈话的教学方式让家长感受到正确养育孩子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教学重点】

弄清养育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从而建立新型的亲子关系。

【教学难点】

在交谈互动过程中对现场的调控及家长情绪的调动。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和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孩子的成长问题。作为家长,家庭教育的主导者,是怎样影响子女成长的呢?如何判定你对孩子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呢?在多

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业成绩呢?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更有利于促使孩子成才,什么样的家庭教育环境起不到这样的作用乃至产生相反的效果?我想,通过今天的座谈,和大家一起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请各位家长听下面一个故事。

二、故事启发,激活谈话

1、讲述案例:我想要个新书包

星期六,妈妈带孩子逛商店。在文具专柜,孩子看中了一个新书包。孩子对妈妈说:“妈妈,我想要这个书包。”妈妈说:“你的书包不是新买的吗?怎么又要新的?”孩子对妈妈说:“这个好看,我喜欢这个。”

妈妈坚定地说:“不行,不能这么浪费,书包旧了才能买新的。”

听完妈妈的话,孩子说:“妈妈真小气!连个新书包都舍不得给我买,还口口声声说疼爱我呢?哼!”

说完就生气的跑开了,妈妈急忙跟了上去……

然而,这件事并没完。孩子自有他的办法,妈妈不给我买让奶奶给我买,奶奶可疼我了,要什么就给我买什么,从来都不含糊。

孩子的行为给这位妈妈怎样的感受呢?她在想:这孩子,竟然指责起自己的妈妈来,说我不爱她,怎么会这样?唉!都是她奶奶给惯的。

2、家长谈话

交流:听了这个故事,你有何感想?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是怎样做的?(启发引导家长发言)

3、案例分析

孩子乱花钱,爱攀比跟这些行为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告诉你,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现象是孤立存在的,人的性格是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整体。孩子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跟我们家长的养育方式、家庭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孩子在无意义的事情上面用的时间越多越能说明她是一个缺少自信的孩子,越能证明他在学校遇到的困难会比一般儿童要多,也能说明他的学习情况会比较糟糕。一个缺少自信的孩子总想在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心理补偿,借此来弥补自己的自卑感,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的这一心理,较多的满足他的欲望,那么不仅不会促进他的健康成长,反而会阻碍孩子的发展。

著名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曾经说过:“社会情感是衡量孩子发展的重要标尺”而检验“儿童社会情感发展情况最有效的方法是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在开始我们谈到的案例中,那位妈妈已经认识到,孩子的行为是由于他奶奶的宠爱造成的。本来买个新书包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他用的书包就是刚买的,那么,他的这一行为背后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强烈的控制欲望,他想控制自己的妈妈,并用这种控制来检验妈妈是否像奶奶一样“爱”自己,他的生活目标已经开始成为控制的价值取向,即用控制别人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请大家看课程中的其他三个故事——

我还小

【案例一】

放学了,班主任老师像一只老母鸡一样,扎煞着两手护着孩子们走过马路。

奶奶立即迎上去,笑呵呵的接过孙子递过来的书包。王老师看见了,温和地对老人家说:“孩子长大了,以后要让孩子自己背书包。”奶奶不以为然地说:“他还小,等孩子大大再说。”

【案例二】

公交车上,奶奶背着孙子的书包,站立不稳。

有年轻人主动给老人让座。还没等奶奶反应过来,孙子一屁股坐下了,对奶奶说:“奶奶,我还小,我站不住,您坚持一会就好了。”

奶奶“好好好,是是是”地答应着。

车上很多人看看孩子,看看老人,都不自觉地皱起了眉头。

【案例三】

星期天,爷爷带孙子到超市买了许多好吃的。结完帐之后,爷爷把其中一个最轻的袋子给孙子。

爷爷说:“来,帮爷爷一个忙。”

孙子赶忙把手缩到背后,说:“我小,拎不动。”

爷爷说:“这么多袋子,爷爷一个人拎不过来,你帮忙拎一个。”孙子依然不肯出手。

爷爷无奈,吃力地拎着大包小包在后面走。孙子空着手,在前面一蹦一蹦的,还不时催促爷爷:“快点!”

很显然,故事中的孩子跟前面的那个一样,都属于被宠坏的类型。他们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很少考虑别人的感受,在行为上缺少控制力,表现出来的是冲动、任性,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哭叫,他们想支配周围的一切。这种类型的儿童在学校的表现会让人担忧,他们很可能会现上面我提到过的种种情况。上课精力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活动过多甚至会攻击别的同学等等,与之相伴随的是数学、阅读和写字会出现障碍,学习成绩不理想。用阿德勒的理论来说,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直接关系到逻辑推理,一个被宠坏的孩子一般不需要动脑就会得到他想得到的一切。所以我们说关注孩子的成长比关注孩子的成绩更重要。

那么,在家庭环境中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成长呢?或者说哪些因素影响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只有弄清楚这些因素,我们的家庭教育才会有章可偱,有的放矢。经过长时间的研究调查,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父母的教养方式

从学校教育实践中观察到,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这里有一组数据,很能说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天津市妇女儿童保健中心对天津市和平区、河西区、西青区四所幼儿园的257名4—6岁儿童的父母教育方法、家庭关系、养育情况调查的结果表明,父母的教育方法、家庭成员关系和养育方式对儿童的行为有明显影响。在出现问题的儿童中,有8.3%不是由父母亲自养育,导致这些孩子对人对物缺乏爱心、不善于与人交际,易产生暴力倾向。

在被调查的幼儿中,存在多动、攻击、抑郁、焦虑、违纪等行为问题的共有36名,占14%;

无上述行为的健康幼儿为221名,占86%。在存在行为问题的36名儿童中,有15人出现了多动情况,表现为精神不能集中、注意力不持久、坐立不安、活动过多、功课差;有9人出现了攻击性行为,表现为虐待欺侮别人、在家不听话、经常打架、威胁他人;有7人出现了忧郁心理,表现为闷闷不乐、悲伤、有自卑感、过度恐惧;有4人喜欢孤独、害羞、胆小、不活跃、动作迟钝。

从家庭教育方法、家庭关系、养育情况来看,存在行为问题的36名儿童中,有41.7%的儿童家庭采用百依百顺、打骂体罚、放任不管等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有8.3%的儿童家庭关系不和,包括经常争吵、离异、丧父丧母等;有8.3%的儿童不是由父母亲自抚养,而是由外祖父母、保姆代养或干脆寄养。而对应的行为健康的221名儿童中,相应的比例分别为14.5%、1.4%、4.1%。(新华网天津频道6月26日电)

父母的教养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社会交往、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从而影响到学业成绩。研究表明: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的教养方式,导致儿童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较低,经常感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这会严重阻碍个体的发展,产生许多行为问题,而孩子的种种不良性违反过来又让父母的很没有成就感,在人前很没有面子,觉得孩子让自己失望,父母的情感温暖教养方式,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抑制或减少行为问题,特别是违纪和攻击性行为。所以几乎所有的教育专家都强调这么一点:要想改变孩子,做家长的要先改变自己,“孩子折射出来的是家长的影子”。具体来说,就是改变你的教养方式,变严厉惩罚、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为过度保护或放纵溺爱为采取鼓励、关心、爱护、民主、平等等感温暖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拒绝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惩罚、归罪、羞耻以及在旁人面前过分批评、责骂孩子等行为,这些行为易使子女产生自卑感、无助感和不安全感,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避免被别人否定上,并最终导致孩子丧失自信和降低自尊水平。课堂上孩子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课外不积极完成作业,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搞不好,伤害别人,对老师和家长撒谎等等,都是孩子缺少自信的表现,这些孩子过分保护自己,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从而影响学业。

2、父母教育期望、父母态度和父母关系

受我国传统的教子观的影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若家长对子女抱有合理的期望,并通过激励、关怀和依赖传导给他们,于是就会是子女产生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如过低地估计子女,没有什么期望,就会使子女丧失自信心;如果期望过高,致使孩子经努力仍是失败多于成功,则易形成自卑心理。父母对子女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心理发展将产生不同影响。过分严厉,非打即骂,会使孩子变得抗逆悖理或怯懦被动;过分溺爱,任其所为,会使孩子主观任性、喜怒不定。另外,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和尊重爱护的关系处理不好,同样会给孩子心理上带来不良的影响,或者悲观失望、自卑自怜,或者意志薄弱、狂妄自大,导致心理不平衡甚至畸形人格。其结果是,孩子的社会适应性较差,在将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难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答疑解惑

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家长很可能会联想到家长的一些行为,作为一次家庭教育报告会,其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给家长们解决了多少问题和困惑,让他们知道今后具体应该怎样做,因此,这一环节非常有必要,也很有实际意义。你的理论再好,别人不理解也不管用,再说,短时间也根本不可能理解。

四、总结

苏霍姆林斯说过:每瞬间,你看到孩子,也就看到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教育自己,并检验自己的人格。父母首先要有健康的人格,才能去影响孩子。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家长不仅要努力地为生活而忙碌、工作,回家之后还要面对活泼、好问、好动的孩子,这里请千万打起精神随时随地做幼儿的表率,以耐心的态度引导他们,不要以粗暴缺乏耐心的态度对待他们,让孩子在自由、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中尽情表现自己。

总之,培养孩子健康的人格,家长、老师和社会都有责任。一个孩子是一个民族的希望。是“以分为本”还是“以人为本”,这是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大事。只看孩子一时的成绩,而忽视孩子的心灵成长,终将害了孩子,也害了我们的国家。请还给孩子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自由地成长更顺其天性,更有利于他们形成健康的人格,更好地理解社会,适应社会,成长为社会、国家的人才。

【作业】

1、你的孩子是否缠人?面对这种情况你是怎么做的?

2、你理想中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