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研究

2020-04-05 来源:一二三四网


小学数学动手操作发展思维的研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动手操作应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活动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教师却用得比较少,表面上看是怕麻烦,实质上我们在教学实际中没有深刻体会和感悟到“动手操作”的重要意义与作用,从而阻碍了我们在这个领域的进一步探索。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我对“动手操作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进行了实践与研究,通过这一年的研究,需要我反思的东西很多,既有成功的欣喜,又有停滞不前的困惑。在此总结、交流一下成功的经验做法,反思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动手操作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对教师而言,“动手操作、发展思维”意味着上课不能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是大家一起互动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能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要真正做到教师角色的转变,以提高自身素质。如教学教学《有趣的拼搭》中,让学生把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放在同一块滑板顶端,让这四个物体同时往下“滚”,“滚”的过程就是一个探研的过程。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验,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旁人是无法代替的。利用这一点引导学生在“滚”的过程中进行探研,发现规律,初步感知各类立体图形的特征。这种形式与内容的转变,调动了学生动手、动眼、动脑、动耳、动口,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动手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给学生探索发现的机会,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动眼、动耳,而且还要动手、动脑、动口,学生通过自己看、自已做、自己想、自已说进行积极探索、发现,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体验成功。因此,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等多种感官参与获取新知,使操作、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推理、猜想、验证等活动有机地结合,使学生不仅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在启迪思维、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如在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中,我先让学生摆出6朵绿花,9朵红花,然后问他们:“绿花有几朵?红花比绿花多几朵?红花有几朵?”先让他们认识这种题目的形式。然后让学生第一行摆5个○,第二行摆△,要求△比○多2个,求第二行摆了( )个△。通过学生的操作和老师的指导,学生体会到要摆比○多2个的△,就要先摆和○同样多5个△外,再比○多2个的△,求第二行摆( )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然后再教学例3“桃有14个,梨比桃多9个,梨有多少个?”学生比较轻松地理解和掌握了这一知识,同时这样的操作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习数学成为一种强烈的精神追求,促进智力活动的有序发展。

3、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教师所面临的挑战,要求教师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及专业能力的发展进行评估,并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还要善于学习,用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的变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于是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提高教育教学技能。于是我们的课堂上,我与学生、学生于学生之间的操作更积极也更有效了。如在教学

退位减法“45-9”时,我设计的教学过程是先让学生动手摆小棒,以借助小棒明确算理:个位不够减,向十位退一作十。即15-9=6,30+6=36。正当大部分学生已掌握这种算法时,一个学生突然提出:“老师能不能这样做?5根减9根不够减,我可以先从一捆中减去9根,将剩下的1根和刚才多余的35根合在一起也是36根。”他的做法实际上是:10-9=1,35+1=36。我抓住机会表扬了他,提出算法的多样化。然后,再出了一道“34-8”的题目,让他当老师演示。同学们一下更活跃了,摆得更有劲。通过有目的地操作、观察、比较、分析、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从表象到内化,有效地实现知识训练智力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意思和创新思维能力。

4、动手操作有利于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

没有实践活动,就不可能有创造。数学教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就应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研究学生,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教学中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就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发给每位学生一根50厘米长的铁丝,让每个学生用这条铁丝围成各种不同的长方形(没有剩余铁丝),比比看,谁围的长方形多?同学们兴趣倍增,人人动手、动脑、摆弄、计算、议论……变换思维方式和角度想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并悟出了不管长方形的长、宽如何变动,其周长都固定是50厘米,这种一题多解的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特别是对学生的新发现,新创造,我总是给予充分肯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又如,在讲分数除法,我发现学生很难理解“一个数除以分数,商为什么大于被除数?”我举了这样一个例子:10里面有几个2?几个1?几个1/2?几个1/4?让学生展开讨论。为了让学生理解,我出示了几个牌示,让四个学生上讲台拿着。第一个牌示:10÷2=5;第二个牌示:10÷1=10;第三个牌示:10÷1/2=20;第四个牌示:10÷1/4=40。看牌示后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了,人

人踊跃举手发言。一个平时成绩中等的学生回答:“如果被除数不变,除数越大,被除数里包含除数的个数就越小,除数越小,被除数里包含除数的个数越多。”一个平时学习差的学生居然回答:“被除数不变,除数由大变小,商反而由小变大。”当然,一个平常学习优秀的学生做出了完整的概括:“当除数等于1时,商就等于被除数;当除数大于1时,商就小于被除数;当除数小于1时,商就大于被除数。”对三个学生我都给予了表扬,让全班同学鼓掌祝贺他们的成功学习。与此同时,还让学生对他们的发现、答案进行点评。同学们特别欣赏他们善于思考、善于发现规律的学习品质。学生们活跃的思维,深刻的思考就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教学相长,我的教学水平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得到提高。

5、在研究过程中,我写了不少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和教学设计,提升了自身的素养。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具体的研究中,为使课题实践达到动手操作与发展思维的有机结合,实践活动与理论的有机结合,课堂研究与可课外辅导的有机结合,我虽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

1、学生动手操作还有些浮于表面,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轰轰烈烈的动手操作,热热闹闹的合作讨论,可到了课堂训练时确问题多多。

2、学生的操作与思维的切入点衔接不够恰当。如何把直观操作形成的表象有效过渡到抽象的数学概念法则、公式,达到由直观感知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还有待解决。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让学生用课前准备好的圆片摆出一些除法算式(有有余数的,也有整除的),学生都能积极动手操作,并得到算式。之后,让大家找出有余数的除法里的数量关系,

但能找出的学生却不是很多。

3、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培养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表述思考过程和结果,既可以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发展。动手操作为发展学生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供丰富的题材。

三、加强课题研究的思考:

1、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保证操作的效果。

一节课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在开展操作活动中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会浪费掉好多宝贵时间,直接影响操作的进程和结果,例如,桌面的整理,学具的摆放和收整等都关系到操作是否到位。因此,要保证操作的效果,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如桌面简洁,不放与上课无关的东西,学具要以固定的形式在固定的位置上;爱惜学具,保持学具整洁;操作前听清要求;操作时不慌不乱,有条有理,教师或同学讲解时,要暂停操作,认真听;老师让收学具时,要迅速分类收好等。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具有边操作,边观察,边思考的协同活动能力,这些好的习惯要靠平时的训练和严格要求。

2、让课题研究和新课程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进一步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新课改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落实。让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与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内容相辅相成,二者同时搞好,不能偏废。

3、加强交流,不断反思总结。

注重在教学中反复实践,不怕挫折,不怕失败;同时注意及时提炼、反思总结,真正

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公开课和相互间听课的时间,不闭门造车,让大家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彼此切磋,共同提高。每学期至少走出去听课和请进来上课各一次,提升境界,开阔视野,让课题研究具备一定层次的质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