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报警记录作为立案依据吗?

2022-12-14 来源:一二三四网

报案笔录是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情况进行问明并制作的一种手段,并不意味着已经立案。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包括有犯罪事实存在、犯罪嫌疑人行为需追究刑事责任、属于该公安机关管辖范围。

法律分析

报案笔录是立案前的一个程序,还不是正式立案。

依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六条:“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都应当立即接受,问明情况,并制作笔录,经核对无误后,由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自动投案人签名、捺指印。必要时,应当录音或者录像。”由上述规定可见,报案笔录是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一种手段,并不意味着已经立案。公安机关会根据报警人反映的情况,依法审查、如果符合刑事立案的标准,才会立案处理。

那么刑事案件的立案条件是什么呢?

依据相关规定,立案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有犯罪事实存在。这是立案的首要条件。

2、犯罪嫌疑人的行为依法需追究刑事责任。

3、属于该公安机关管辖的范围。

拓展延伸

报警记录的法律效力及使用范围

报警记录作为一种证据,在法律上具有一定的效力和使用范围。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报警记录可以作为立案依据,用于证明某一事件的发生和报警人的陈述。然而,报警记录并不是绝对的证据,其法律效力需要综合考量其他相关证据的支持和确认。在使用报警记录时,需要注意其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以及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同时,报警记录的使用范围也不仅限于刑事案件,还可以在民事纠纷、行政处理等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因此,在法律实践中,对于报警记录的法律效力和使用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判。

结语

报案笔录是公安机关调查取证的手段之一,不等同于正式立案。立案必须具备有犯罪事实、犯罪嫌疑人需追究刑事责任、属于该公安机关管辖的三个条件。报警记录作为证据具有一定效力和使用范围,可作立案依据,但其法律效力需综合考量其他相关证据。在使用时需注意真实性、准确性、合法性和符合法律要求。报警记录不仅适用于刑事案件,还可参考民事纠纷、行政处理等领域。因此,对其法律效力和使用范围需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评判。

法律依据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六十六条:

公安机关对于公民扭送、报案、控告、举报或者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的,都应当立即接受,问明情况,并制作笔录,经核对无误后,由扭送人、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自动投案人签名、捺指印。必要时,应当录音或者录像。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一百七十五条

公安机关接受案件后,经审查,认为有犯罪事实需要追究刑事责任,且属于自己管辖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予以立案;认为没有犯罪事实,或者犯罪事实显著轻微不需要追究刑事责任,或者具有其他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情形的,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不予立案。

对有控告人的案件,决定不予立案的,公安机关应当制作不予立案通知书,并在三日以内送达控告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