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代持股份的合法性及潜在法律风险

2021-01-28 来源:一二三四网

股份代持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股权代持协议效力遭否定、股东身份不被认可、股权被处分、名义股东风险等问题存在风险。防范措施包括选择可信赖的名义股东,了解法律对股份代持的界定,明确双方风险并制定合适的操作方案和合同条款。

法律分析

一、代持股份的法律风险是什么

1、股权代持协议效力遭否定;

2、股东身份不被认可;

3、股权被处分;

4名义股东风险。

5、法律依据:《公司法》第七十七条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以采取发起设立或者募集设立的方式。发起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的全部股份而设立公司。募集设立,是指由发起人认购公司应发行股份的一部分,其余股份向社会公开募集或者向特定对象募集而设立公司。

二、如何防范股份代持带来的法律风险

1、股份代持的行为是很普遍的,股份代持之所以存在,其意义在于:某些出资人不方便或者基于其他考虑而不愿意显示于公司股东名册或登记机关的备案文件之中,于是找寻一个值得信赖并愿意为自己担任名义股东的人来代持股份。或者,为规避公司法对公司股东人数的限制(有限责任公司50人以下,股份有限公司200人以下),将多名实际股东集中到一起统一由某个实体代为持有,职工持股会以及工会代持股份就是基于此种目的(这两种代持模式因被取缔而成为历史)。信托代持也是一种股份代持,一般用于公司员工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因为有信托法的规制,因而法律地位以及法律关系均比较明确。

2、实际上,大量存在的是个人对个人的股份代持,这里的个人包括法人与自然人。此种股份代持在最高法院关于公司法的司法解释(三)出台前,其法律地位比较模糊,发生的争议以及纠纷也比较多。因而,如果进行股份代持,除了选择值得信赖的名义股东(当然,委托人也应该是值得信赖的)以外,还需要了解法律对于股份代持法律关系的界定,清楚双方的风险所在,从而制定比较合适的操作方案以及合同条款。

结语

股份代持存在的法律风险包括:股权代持协议效力遭否定、股东身份不被认可、股权被处分、名义股东风险等。防范股份代持带来的法律风险的方法包括选择值得信赖的名义股东、了解法律对股份代持的界定、清楚双方风险并制定合适的操作方案和合同条款。在进行股份代持时,需要谨慎选择代持方,并确保了解法律规定,以降低风险并制定合适的方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19修订):第四章 上市公司的收购 第六十五条 通过证券交易所的证券交易,投资者持有或者通过协议、其他安排与他人共同持有一个上市公司已发行的有表决权股份达到百分之三十时,继续进行收购的,应当依法向该上市公司所有股东发出收购上市公司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的要约。

收购上市公司部分股份的要约应当约定,被收购公司股东承诺出售的股份数额超过预定收购的股份数额的,收购人按比例进行收购。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2019修订):第二章 证券发行 第十三条 公司公开发行新股,应当报送募股申请和下列文件:

(一)公司营业执照;

(二)公司章程;

(三)股东大会决议;

(四)招股说明书或者其他公开发行募集文件;

(五)财务会计报告;

(六)代收股款银行的名称及地址。

依照本法规定聘请保荐人的,还应当报送保荐人出具的发行保荐书。依照本法规定实行承销的,还应当报送承销机构名称及有关的协议。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