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作文(精选3篇)

2022-05-31 来源:一二三四网


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作文

(精选3篇)

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初中生的逆反心理作文的资料3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

初中生逆反心理

摘要: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存在是较为普遍的,它的形成来源于方方面面,本 文着重论述了初中生逆反心理 产生的原因、影响以及其教育策略,以帮助家长、教育者解决初中生的逆反问题,使得初中生能够在健康茁壮的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 逆反心理 原因 影响 对策 一、研究现状

这个题目研究较多,所以近年已少有人研究,在中国期刊网上我共找到相关文章18篇,核心期刊只有一篇,但从各

1

文章的参考文献看来它还是被研究的相当深入的。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的逆反心理表现是大量存在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会遇到有些学生与之“顶牛”的现象。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时常抱怨孩子上了中学就没有小学时候听话了,有时甚至蛮不讲理,有的对教师和家长的正面教育持“对着干”的态度,以“反其道而行之”为快,有的故意做出与自己主观意识相违背的行为。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应对,对于孩子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存在严重逆反心理的学生,最容易导致情绪躁动和逆反行为,甚至酿成不良后果。

所以,对初中生的逆反心理进行分析,研究他们逆反的表现从而推出逆反的原因,从原因中找到解决方法。使得家长和教育者能根本够对症下药,从根本解决中学生叛逆的问题。让学生够更加健康的成长。 三、研究的内容 (一)逆反的表现:

初中是人生的第二个反抗期,第一个反抗期是在2-4岁间,此时的反抗主要指身体方面。而初中的反抗则主要是针对某些心理内容。此时的学生是最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超限逆反。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

2

平,就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

2.情境逆反。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自然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即主体心不在焉或根本听不进去说教、或做其他事情。

3.信度逆反。表现为主体对信息传递者的人格或所传递内容虚假产生怀疑。所以对施教者本人或传播的内容(甚至对其本人连同内容)产生怀疑,拒不遵从。

4.禁果逆反。初中生的好奇心极强,往往成年人向他们郑重宣布禁止的东西,他们反而越想接触。如玩电子游戏、交异性朋友、晚自习偷看电视球赛、甚至喝酒、吸烟、在禁放区域燃放烟花爆竹等。

5.自主逆反。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出现的逆反心理。比如家长,师长过于责骂或对孩子漠不关心都会导致孩子的逆反。

6. 归因逆反。即他人的说教、做法并无错处,而动机不良引的逆反心理。

7.失衡逆反。信息传播者的言行或实际与其传播的内容背道而驰,失去平衡。致使学生“反其道而行”

最后,在教育实践中还有一种人格型逆反。即个别学生由于性格异常或心理疾病,如执拗、怪僻、暴燥、易冲动、刻薄、极端自私、心境不安等,稍不随意,就以吵闹、打骂等方式对抗他人。

3

(二)初中生逆反的原因 1.主观原因

(1)初中生大脑的逐渐成熟思维的能力也愈来愈强。在教育过程中初中生渐渐学会逆向思维的方法。正是由于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为逆反心理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2)初中生由于在性发育趋于成熟,第二性征明显而突出,使其产生性别意识,进入了“心理断乳期”,并逐渐形成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

(3)身心发展不平衡。初中生的生理已经成熟但心理却还很幼稚。 2、客观原因

(1)家庭中的不良因素。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形成。

(2)学校中的不良影响。沉闷的课堂气氛、教师过度强调师道尊严却不尊重学生,一些老师对待学生的性格、能力、成绩等方面不能客观的评价也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 (3)同辈群体的不良影响。同伴间因心理感受、需求等方面的相似,易彼此认同,互相感染。 一人有不良行为会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人。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影响

1.与父母关系的恶化。初中生刚进入青春期不久,在这之前孩子很听从父母的话,所以与父母的关系也很融洽。但进入初中后随着生理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不断发展,

4

所以不再同以前一般唯父母之命是从。反倒会反父母之道而行,父母让往东他就往西。父母又习惯的支配孩子,所以两者之间必然产生矛盾,久而久之两方之间的关系就会产生裂痕。

2.与教师的敌对,学习成绩的下降。在现代的教育体系之下,老师往往最重视的是成绩。从而使得老师会一味地要求学生有一个好成绩,初中生正处于逆反期所以往往会为反对而故意忽略学业,致使学业成绩大幅下降。而成绩的下降也会令老师对学生产生不满而大加斥责,以致学生对老师更加不满,学业也愈加下降......产生如此的恶性循环。

3.致使青少年犯罪的产生。在各个不同的家庭中的教养方式各不相同,但大体上一般分为专制型、放纵型、民主型这三种类型。若是在民主型和放纵型的家庭中逆反心理还不明显,但在专制型家庭中,家长对孩子提出许多严格的限制,制定种种规定,期望孩子绝对服从,却极少对孩子解释为何要遵守这些规定。一旦违背就要受到惩罚。但是到了初中孩子到了逆反期,父母不让他们做违法乱纪的事他们就偏要做,愈是打骂他们就愈加的不服气,反倒反父母之道而行开始轻视学业、沉迷于游戏、与社会上的小混混来往。从而很容易为了钱,哥儿们义气而做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来。 (四)对初中生逆反心理的教育对策 1.注重班集体建设,树立良好的班风

5

学生对老师在班级提出的表扬、批评、号召和要求等做出的心理反应,总是和班级的风气相联系的。如果班风正,每个学生都积极向上,有正义感,教师在班级提出的正确意见就会得到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响应和拥护;如果班风不正,歪风邪气占上风,教师一些正确意见也可能被曲解,优秀学生受到孤立,一些调皮的学生胡作非为,不受约束,干扰教师正确意见的贯彻。所以说教师只有着力建立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树立正确的风气,才可能防止学生一些逆反心理的产生。 2.教师对待学生要公平,教育方法要妥当

教师对待学生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感情用事,不要见到好学生就喜笑颜开,

见到差学生就紧皱眉头,横眉冷对。在感情上不要有亲有疏,把学生分成等级。表扬好学生不夸张,批评差生不过分,批评学生要讲方法,对学生要多做些引导、耐心的说服工作,态度要和风细雨,允许学生提出不同意见,这样师生之间经常交往思想、感情,关系融洽、和谐,这都有利于防止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 再来要用积极、鼓励代替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赞美。赞美是一种鼓励,它在人的内心深处植入自信和力量,播种的是奋进的种子;赞美是一种认可,为学生确定发展的方向。对学生少一份训斥和批评,多一些鼓励和赞美,这是消除逆反心理的好办法。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

6

师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学生”。可见,如果教师掌握了爱的真谛,那么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有所调适。 3.教师对学生已形成的逆反心理的处理要慎重,不可盲目地埋怨学生

首先要分析产生的原因,先看看是由于学生思想上的问题造成的,还是教育态度和教师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如果是学生思想认识的问题,教师就要耐心地做好引导教育工作;如果是属于教师态度和教育方法上的问题,教师就要主动承担责任,虚心向学生说明自己的失误。一般来说,大部分学生还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教师态度诚恳,指导思想对头,学生还是能够理解和谅解教师的,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消除。

4.引导中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如让学生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用情境转移法和心理转移法、归因客观投射法和自我宽容法来减轻过分的心理压力、痛苦和自责。并教会学生对别人正确认识,公正评价,使学生既会自我调控,又善于自我解脱,自我振奋,从而发挥其主体能动作用,避免产生消极逆反心。 5.父母要民主的对待子女。

虽然说有三种家庭教养方式但是专制型、放纵型的教养方式都会导致孩子逆反心理的产生,只有民主的对待孩子让孩

7

子能够拥有一定的自主权,适时的受到一些指导。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而不是一味的命令,责难。这样才能让孩子感到自己的独立性,自主性从而避免逆反心理的产生。 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我想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四、研究的结论

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希望,那个孩子茁壮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每个人的愿望,所以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使得孩子生活的成长的更好。本次研究证明给孩子一个民主而又健康的生活坏境可以促进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对他们我们要以身作则且公平对待。平时生活中师长们要多与学生交流才能让学生的心理更加的健康。 参考文献: [1] 徐士元, 张英.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教育调适.江西教育, 2004( 08) .

[2] 杨海丽.浅析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山西教育,2004( 19) .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11. [4]冯培森.中学生心理辅导实践[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9.

[5]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

8

篇二

初中生“逆反心理”现象的调查报告

广西博白县实验中学 刘晓芳 前言

“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提到逆反心理,每个人都可以举出不少例子。比如:穿着奇装异服,留着怪异的发型;对于先进人物的宣传,学生的反应不仅冷淡,而且反感,甚至贬低宣传及宣传者;当老师表扬某学生遵规守纪、成绩优秀时,一部分学生的反应不仅不屑一顾,而且还会产生仇视心理;还有的学生说:“我一见到他就反感,一听到他讲课就不舒服”……凡此种种,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 、调查动机

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穿着奇装异服,如低腰裤、烂洞裤、低胸褂、大冷天不扣扣子等。有的留着怪异的发型,如烫发染发、蓄长发,动作行为作态,故意与他人表现不同;对老师的教育臵若罔闻,甚至故意反其道而行之。对家长的

9

教育,表现出明显的反感情绪,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这些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如果不正确地加以引导和教育,就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由此我萌生了初中生逆反心理调查的动机。 二、调查过程

为了更好的摸清孩子的心理状态,解决教育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效的配合家长帮助孩子健康成长,我针对初中生逆反心理做了问卷调查。为确保调查的成功,我们特做了以下准备工作,首先确定了调查对象为初一,初二,初三同学;其次,调查方式为随机抽样80名同学;调查形式为固定时间统一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侧重点分别为:征集问题、发现逆反原因、征集解决方法。 三、调查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了现今初中生存在着许多逆反心理的现象,尤其对班主任老师分析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很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 向。我们常说教育工作是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通过调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追寻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们会更加努力!总之,学生的逆反心理,并非是不可解的疑难问题,只要我们本着一颗真诚的爱心去感化他们,用恰当的方法去教育他们,学生的逆反心理一定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 调查

10

统计分析: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发现,初中阶段的学生80%的都有过逆反心理。关于造成学生逆反心理的因素,父母与家庭、学校与学习占了65%,其中因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而产生的逆反心理占70%,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对学生心理发展影响达到80%,关于逆反心理对孩子的生活和成长很大影响影响的占40%,学生对于逆反心理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来缓解的占80%,经常存在逆反心理的达32.6%,偶尔存在逆反心理的达89.4%。

针对以上结果我们进行了深深的反思,我们常说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逆反心理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一个影响很大的因素。更何况初中阶段是孩子身体、心理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如果不能认真细致地做好疏通和缓解工作,怎么能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呢?基于此我们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初中生逆反心理的工作:正确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要明确。

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是客观存在的,人们不能任意消除或改变这种心理现象。尤其要对逆反心理做一分为二的分析,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 首先,对于学生出现的带有正确性质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不端的人格、虚假的内容、粗暴的手段、片面的思想方法等产生的不满何抵触),教育者要能够容忍、肯定、鼓励。因为从一定意义上讲,这种逆反心理现象是科学发展、社会进步、个体

11

健康成长的催化剂。

其次,对于学生不良的逆反心理现象(如主体对正确、科学的客观环境要求表现出的抵触情绪及相反行为),教育者要敢于否定;同时要善于说服、劝告,减弱以至纠正这种逆反心理现象,以达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之目的。

第三,如果学生的逆反心理现象中,正确合理的与错误不良的因素兼而有之、混淆不清,教育者本身并引导学生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原则,分清逆反心理现象及逆反指向的主流与支流,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以现象代替本质,学会客观、公正、全面、发展的看待自我与非我,从而不断完善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 四、对策与建议

1、 学校和家庭应正确认识中学生逆反心理

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突出的心理特点,是必然存在的现象;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可以弱化和减少逆反心理的不良影响; 改变逆反心理状态,可以促进学生与师关系的和谐,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 2、教师策略:

(1)当你在课堂上遇到学生对你的讲授内容采取怀疑的态度时给学生自主发言的机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分析,通过交流达成共识,从教师自身找原因,改变自己传授知识的方式 。

12

这也是要求教师重视孩子的角色意识,尊重孩子。调查结果显示接触对象不尊重自己引来的逆反心理的占70%,孩子的自尊心是很脆弱的,他希望在各项活动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孩子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找到被尊重的感觉。在生活中教给孩子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这一理念,让孩子在尊重中找到快乐成长的源泉,降低逆反心理造成的消极影响

(2)对学生厌倦学校生活,受不了制度约束,不关心集体,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时,要找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帮助他形成正确认识;让周围的同学主动和他交往,激发他参与集体活动的兴趣和信心;发现他的长处,并让他的长处得到充分的发挥,然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有了逆反心理后多采用和同龄人交流的方式减缓这一情形的占80%,所以应该让学生多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孩子既可以培养合作意识,增加交流的欲望,还可以化烦恼于无形,自然而然的消除了逆反心理对孩子的不利影响。

(3)当学生不能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教育,把老师的批评当作恶意,出现顶撞行为时,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遇到这种情况先不处理,让学生回去,等他心情平静下来后再个

13

别谈心;进行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做法是否得当。 3、家长策略:

(1)中学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有了独立的倾向。这阶段的孩子情感起伏大、变化大并难于驾驭。他们有了喜怒哀乐,不但不愿向父母吐露,还要埋怨父母不理解自己,如果父母处臵不当,如对孩子的表现刨根问底,或是漠不关心就会增强他们的反抗情绪。

作为父母应放下架子,与孩子平等相处,当孩子的知心朋友,争取成为他们倾吐心事的对象和安慰者。帮助孩子平稳度过“心理断乳期”。

(2)叛逆心理在青少年身上是全方位地表现出来的。比如表现在学习方面,若是父母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时,他们不仅不会按照父母的吩咐去做,还会采取报复手段,故意不学习。若孩子对一些事物的爱好和探索,家长应予以正确的引导和鼓励,不能以一成不变、简单粗暴干涉的方式来约束孩子,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的固定模式,家庭教育也需要与时俱进 。

父母应该在平时多留意社会的发展和孩子的想法,注意与孩子沟通,在了解孩子的想法后也多向老师求教,双方配合合理引导,使孩子个人爱好与他长远的人生目标衔接上,从而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总之,父母应想办法与孩子交朋友,从而得到孩子的信任

14

停止发言,等 孩子心情平静之后,再与他讲清道理;鼓励孩子继续发表见解,并给以适当的引导,作出中肯的评价;孩子注重仪表,讲究吃穿时多沟通,有选择的满足。 结语

我们要充分认识青少年叛逆心理的危害,在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容易冲动,心态也不很成熟,对问题缺乏全面客观的意识,所以不要总是盲目地坚持自己的错误观点,要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在经验教训中不断进步。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我明白了自己以后的工作方向,我们常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啊,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我会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了心中的教育梦想,我会更加努力!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加油!! 2013年10 月10日 篇三

初中生逆反心理

常常听到家长、老师这样的感叹:“现在的初中生逆反心理太重了。”的确如此,他们的逆反心理反应具体表现为:在行动上执拗、固执,在言语上顶撞老师和家长,在平时表现

15

出爱自作主张,钻牛角尖儿。因厌恶校纪校规而故意触犯校纪校规;因厌恶某人便故意跟某人唱反调;因好奇心便故意去做别人已作出禁令的事情。在教育实践中常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教师表扬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却引起了一些同学的不服气;教师批评了一个犯错误的学生,反而引起一些同学对他的同情和辩护。

面对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教师采取不冷静的态度和压服的办法,其效果很坏,“顶牛”之类的师生对立现象,也往往由此而来。那么如何消除初中生的逆反心理呢?为了能对症下药,我们不妨先来探析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逆反心理是指当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对学生的思想行为进行引导、控制时,或对学生偏离目标的思想行为进行控制、纠正时,学生所产生的一种反向情绪或反控制心理。学生对教育者的“反控制”和“对抗”心理形成,既有其主观因素也有其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即指由心理矛盾引起的内发必然性。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他们正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过渡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独立意识逐渐形成,自尊心日益强烈,他们往往对所见所闻,或者对周围的人和事喜欢持批评的态度。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还未能够达到见识广的程度,还缺乏辨证思维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考虑问题还不够成熟,所以,对事物的批判也往往带有盲目性。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但又不知如何维护

16

自己的尊严,把教师的批评、帮助一律视为对自己的损伤,而妄加排斥、抵制。他们往往想入非非,要求有一种无拘无束的外界条件,以适应其心理的随意性。老师、父母要求向西,他偏向东,家长、教师制止、反对的东西,他偏要试试看,而且心理脆弱,承受能力甚差。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最直接的客观因素是家长、教师教育或教学方式的失当,违背了学生的心理规律。 作为教师,我们了解了初中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便可区别诊治,对症下药。

1.心理换位,别揪住不放。对孩子以前所犯过错,老是揪住不放,或翻陈帐,或揭老底,把孩子一棍子打死,或是老用一个调子,多次重复一件事情,就很容易引起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候,我们做教师的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设身处地地想想“假如我是学生,我希望班主任如何对待我曾犯下的过错。”这样就能更深刻地体会学生的苦恼,理解他们,与他们心心相印。

2.情感交融,做学生的贴心人。任何教育都是伴随着情感进行的,教师如果对学生严肃有余,温和不足,就容易使学生敬而远之,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即严师不仅不出高徒,反而会出“叛徒”。因此教师应融合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喜、同忧、同悲,使学生感到老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是他们的贴心人,乐意与其亲近,乐意听从教导,教育效果自然就会倍增。

17

3.尊重宽容,用师爱调节师生关系。凡是有损学生人格的做法都会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不要在公众场合大声批评他们,或让他们说不想说的话,做不想做的事,使他们感到下不了台。更切忌嘲讽、挖苦,刺伤他们的心灵,以造成难以弥合的伤痕。教育有时也需要一定的宽容。宽容不同于姑息,宽容中有信任、等待,有时比惩罚还起作用。因为有时学生犯错误并不是存心的,这时如果教师给予理解和宽容,等待学生自己认识错误,自己改正,教育效果则更佳。

4.公平公正,不偏袒或歧视任何学生。一些老师在工作中不是平等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对学习优秀的学生往往会偏爱,放松要求。而对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又好动调皮的学生,却常常声色俱厉,缺乏说理教育的耐心。这种娇惯偏爱优生、歧视冷落后进生的做法,不但后进生愤恨不平,就连优生有时也抱怨老师厚此薄彼,缺乏公正性,因而就容易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孩子,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尤其应多给后进生以温暖关照,尽量为他们提供显示才能的机会。这样,教师在学生的心目中就会

因公平而伟大,使他们觉得老师可亲可信。

5.化“害”为益,巧妙运用“逆反心理”。一旦提起某学生有强烈的逆反心理,一般的老师都会皱眉。其实,只要我们巧

18

妙地利用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一次校运会报名中,体育班委向我诉苦,班上没有男生愿意报名参加1500米跑,都怕跑不下来或取不到好成绩。我通过体育老师了解到朱广伟长跑成绩不错后,就把他找来,对他说:“朱广伟,你是男子汉吗?”他立即应道:“当然是。”我默许地点了点头,笑着说:“是男子汉,但不是强壮而勇敢的男子汉。”他疑惑地问:“为什么?”我反问他:“你说,一个连1500米都不敢跑的男子汉怎么能称得上强壮、勇敢呢?”“谁说我不敢跑?”他立刻反驳。“那你敢报名参加1500米跑,用行动向大家证明你是真正的男子汉吗?”“当然敢。”事后,他不仅参加跑了,还为班级争得了可贵的2分。 要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变化之规律,又要避免一切诱发逆反心理的外因,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认识创造自己的价值。而做到这一点,前提在于教师要有一颗真挚的爱生之心,要懂得并善于用心理学去指导自己做学生的思想工作。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