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之比较研究》

2023-10-05 来源:一二三四网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之比较研究

刘佳欣

(天津财经大学,300222)

论文摘要: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正式进入中国之后,国内有关该理论研究的文章可谓屈指可数。 与这一现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外翻译研究将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中“转换”

概念作为重点。本文试从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出发,通过研究“转换”这一概念本身的含义、成为研究热点重点的原因以及与奈达翻译理论的对比,重新审视卡特福德的翻译理论,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关键字:卡特福德;转换;翻译理论

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Revisited

Liu Jiaxin

(Tianji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300222)

Abstract: There have been very few articles about 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since it entered

China in 1982. In contrast to that, foreign theorists in most cases focus on the term “shift” which has been raised by Catford when summarizing the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 This paper aims to start from examining the reason that leads to the above phenomenon through researching into the definition of the term “shift”, the reasons contributing to its becoming the heat topic and through comparing 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with that of Nida, in order to revisit Catford’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ovide a more broad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theory studies.

Key words: Catford; shift; translation theory

引言

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一书最早于1965年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1982年3月包振南先生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题为《开拓翻译理论研究的新途径——介绍卡特福德著〈翻译的语言学理论〉》的文章(林克难,2001),标志着卡特福德理论正式进入中国。但是国内有关该理论文章屈指可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外翻译研究多将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中转换(translation shifts)列入。本文试从探讨以上现象背后的原因出发,重新审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以期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更广阔的视角。

卡特福德将“转换”定义为“从原语到目的语的过程中从形式对应的偏离(departures from the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process of going from the SL to the TL)”。他将转换分为两大类:层次转换(level shifts)和范畴转换(category shifts)。范畴转换又可以分为结构转换(structure shifts),级阶转换(class shifts), 单元转换(unit shift)和系统内转换(intra-system-shift)(Catford, 1965)。Jeremy

1

Munday的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一书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归入翻译转换方法一章。Mark Shuttleworth & Moria Cowie的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列入了卡特福德书中每一种转换的词条。可以看出,国外翻译界对于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更为重视。

这里至少有两点原因:首先,翻译转换区别于原语与目的语之间以及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系统差异。系统差异属于能力层次,是翻译中的开放条件。而转换则是试图应对系统差异的结果(Mona Baker,2004a:226)。关注两种语言系统不同体现了卡特福德对翻译本质定义的特色。而国外翻译界重视转换,是更加关注如何去应对系统差异。考虑到原语各具体方面,转换被看作是在各具体符号层次必要的不可或缺的改变。由于系统差异,转换的发生是必要而恰当的(shifts are seen as required, indispensable changes at specific semiotic levels , with regard to specific aspects of the source text. Their supposedly necessary, or desirable, occurrence is a consequence of systemic differences) (Mona Baker,2004b:227);第二,国外翻译界对卡特福德对于翻译及对等的定义看法不一。Sager Jakobson指出,Catford这一类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过程进行的定义关注在原语和目的语之间保持某种对等的重要性(转引自Munday,2002)。de Beaugrand认为,卡特福德将对等看作是可以量化的——将翻译是简单地从一系列潜在的翻译对等词中挑出最适合原语词项的对等词——已经被称为“当时语言学局限性的代名词” (Catford’s view of equivalence as something essentially quantifiable-and of translation as simply a matter of replacing each SL item with the most suitable TL equivalent , chosen from a list of all the potential equivalents-has been described as “an allegory of the limitations of linguistics at that time)( 转引自Munday,2002)卡特福德对于对等的定义,不是笼统的对等,独特的地方在于指出两种语言系统不同,原语和目的语文本或词语对应(或至少对应部分)实体的相同特征时为翻译对等。

笔者认为应当从卡特福德本人原作出发,并将其放到当时翻译语言学方法研究阶段的大背景中,客观地看待其对翻译及对等的定义,并从不同角度加以阐释,如:林克难教授认为卡特福德的理论归结到一点就是,从翻译对等词的形式意义或从翻译对等词与其所分别指称的实体特征的吻合(不完全吻合)的情况来分析,翻译对等词是不会全等的。并以此指导翻译实践,做了很有价值的尝试(林克难,

2

2001)Maria Tymoczko教授本人同意Catford的观点,认为翻译理论和语言的意义理论密切相关,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特定的意义,意义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完全转换只能是一种柏拉图式的理想(马会娟,2001)。

在国外翻译理论界对卡特福德理论多有提及的同时,国内有关其理论的文章很少。刚刚引入中国时,理论界普遍关注的是提前卡特福德理论一年引入的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美国著名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教授曾于1983年应北京大学邀请到北京进行讲学。这对其理论在中国翻译界的接受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从理论本身看,首先两种翻译理论所依据的语言学理论不同。动态对等引入了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乔姆斯基研究句法上的普遍现象。他认为各种语言的句法结构表面上是不同的,但同样也有一个共同的底层体系(刘润清,2002)。韩礼德系统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语言是包含许多子系统的系统,每一个子系统都是一组选择;强调语言与社会固有的密切关联;研究语言必须从社会着手。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虽然也指出每种语言都是独特的系统,但落脚点在任何用一种语言表达的内容都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除非形式是信息的主要因素(Nida,20044)。这与奈达从事的圣经翻译密切相关。卡特福德则强调两种语言由于系统不同,形式意义是无法传达的,意义也就无法传达。相比之下,动态对等理论从心理上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奈达讨论的问题说到底是直译与意译的两元对立,是保留语言形式与传达原文内容之间的矛盾与相互关系,这与中国译界的主流思想不谋而合(林克难,2003)。而后一理论则使人觉得翻译困难重重。其实,翻译本身就是一项有很大难度的工作,而在总结普遍规律的同时指出困难所在也是很必要的,因为那些都是最在于两语言之中的,也是翻译的关键。其次,奈达的动态对等提供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翻译中操作步骤,如四种词义单位的划分,核心句分析以及成分分析法。卡特福德理论则只是点到为止,需要读者去联系本国语言可进行思考。

结语

3

国内有关该理论文章屈指可数,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国外翻译研究多将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中转换(translation shifts)列入。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尝试对背后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对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应当首先完整全面了解原著含义,进而将理论放到其提出时所处背景中客观看待。这里并不是说卡特福德理论完全正确,比如由于时代局限,书中研究的最大单位是句子,没有考虑段落或篇章。但针对该理论有价值的地方应当从不同角度联系实际加以阐释运用,将该理论不完善的地方与后来翻译理论的发展相联系,才能学好翻译理论,发挥理论的重要作用。

参考书目:

⑴Baker, Mona.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⑵Catford, J .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⑶Munday, Jerem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London:

Routledge, 2002

⑷Nida, E.A.,Taber, C.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⑸Shuttleworth, Mark. Cowie, Mori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⑹林克难,严复——奈达——严复?,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7 ⑺林克难,重新认识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天津: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⑻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

⑼马会娟,当代西方翻译研究概况——兼谈Maria Tymoczko的翻译观,中国翻译,2001(2):

61-65

⑽《语法理论的范畴》节选,现代语言学名著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