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健康
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中,省委、省政府对毕节提出“两年明显变化、向党的十八大献礼;五年大见成效、与贵阳、遵义一起,成为我省崛起的‘金三角’;十年实现跨越、建成全面小康”的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教育工作肩负着重大责任: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增强试验区“造血”功能。从毕节试验区区情和教情出发,笔者认为,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更多有道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眼不高手不低”的新型技术人才,是毕节试验区实现历史性跨越的有力推手。
一、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对毕节试验区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试验区加快民众脱贫致富的需要。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试验区的主题是“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23年来,试验区虽然把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作为开发扶贫的最终目标,不断探索开发扶贫的新途径、新方式,探索出“三治并举”、“四式结合”、“五子登科”、发展劳务经济等脱贫致富路子,有效减少了贫困人口。但由于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至今仍有贫困人口31.84万,占全省的6.31%、全国的1.19%。这部分贫困人口迫切希望脱贫致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而把孩子送进中等职业学校学习,除了学好专业技能、掌握一技之长外,每月可享受150元的生活补助,其中国家还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实施免费政策,极大地减轻了贫困家庭经济负担。也就是说,只要一进入职校就意味着立即脱贫,真正实现“培养一个,就业一人,脱贫一家”,让每个贫困家庭都至少有一名靠技术吃饭的人,早日脱贫致富。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毕节试验区助推实现我省“2020年与全国同步步入小康社会”目标的需要。中央领导同志提出:“到2020年,贵州要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省各地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对于毕节试验区而言,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试验区提供大量技术型人才,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将大大有助于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助推实现“2020年贵州与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实现历史性跨越”目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毕节试验区实施“三化同步”的需要。贵州农村落后、农民贫穷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为此,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同步发展,并在全省掀起“三化”同步发展新高潮,毕节试验区也不例外。试验区在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明确,一是从“做优做强能源产业、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全面振兴传统产业、加快发展食品医药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等七个方面,对实施工业强区战略进行了部署;二是从“提升城镇化水平、培育壮大中心城市、推进‘一带两翼’
城镇群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创新城镇发展体制机制”等五个方面,部署了“十二五”期间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的主要任务,提出了“到2015年,全区城镇化率达38%,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的发展目标;三是从加快建设优质马铃薯等八大特色农业基地、大力调整种植(养殖)业结构等方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能够将试验区大量剩余劳动力转化为产业技术工人,为“三化同步”发展提供人才。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毕节试验区实现我省“十二五”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任务目标的需要。为贯彻落实《贵州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我省高中阶段教育跨越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贵州省高中阶段教育突破性工程”。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用4年时间集中力量攻坚,到2014年底,实现85%以上应届初中毕业学生能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就读,到2015年,全省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3%以上。要实现这一目标任务,就要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使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统筹协调发展,办学规模大体相当。目前,毕节试验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已相对满足,但中等职业教育还相当薄弱,区内普职比为8:2,距离“普职比大体相当”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实现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63%和普职比“大体相当”的目标。
二、“十二五”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机遇。2011年5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毕节地区隆重召开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推动大会。会上,省主要领导指出,在新一轮改革试验中,毕节试验区要成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大胆地做,凡是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享受的政策都可结合区情执行,凡是省里支持其他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都可联系实际享受。省直部门将把国家、省需要试行的新政策新机制安排在试验区先行先试。因此,新一轮改革发展期,尤其是“十二五”期间,将是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全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提速,对各级各类劳动技术型人才需求加大,客观上形成了推动全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部省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明确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作为试验区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同时把毕节地区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子项目——“加快经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试点地区。三是毕节试验区创建20多年来,一直得到党中央、国务院、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大力支持。
面临的困难。一是中等职业教育资源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严重制约职业教育自身良性发展。全区职业学校普遍存在“三缺”(缺校舍、缺专业师资、缺实习实训设备),按教育部有关设置标准要求,目前生均校舍缺11.48平方米,缺专任教师495人,多数学校缺相应的实验实习设备和学生实训基地。职业教育不能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培养需求。二是进入“十二五”后,随着全区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对各类劳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试验区现有职业教育资源和培养能力及水平,无法满足这种需要。
三、大力发展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的举措
转变观念,切实扭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深化对职业教育的新认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创始人和理论家、职业教育之父——黄炎培在其《职业教育谈》中鲜明指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他还指出,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首脑并用、双手万能,办学宗旨是服务
社会、服务贫民,训育方针是做人第一、敬业乐群,教学内容是注重实用、注重技能,教学模式是首脑联动、做学合一,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作用显而易见。然而,近年来,由于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甚至不屑,使得中等职业教育在高中阶段教育中处于尴尬地位,成为边缘化的弱势一方。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观念,要对职业教育重新认识,深刻认识到“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树立读中等职业学校同样可以成才的观念。
加大发展职业教育宣传力度,构建职业教育“四进”宣传机制。结合试验区区情,每年编写职教宣传资料,印制职教招生目录和计划等进行广泛宣传,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构建职业教育“进初中(尤其是农村初中)、进班级、进学生头脑、进百姓家庭”的“四进”宣传机制,大力宣传职业教育对脱贫致富和富民强区的重要意义,使其家喻户晓,让学生和家长自觉主动地接受职业教育,喜爱职业教育,全社会从蔑视到重视职业教育,从而发展好职业教育,读好职业教育,学好职业技能。
扩大规模,推进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园区化发展。一是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大力新建或改扩建职业学校。如可把老城区的职业院校存量资产盘活,在新城区新征地块,新建一流水平的职教园区,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和园区化办学。同时各县也须进一步加快职业学校新建或改扩建步伐,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几年努力,力争每个县市建成一所达到部颁标准的中等职业学校。二是要扩大在校生规模,每年都要增加招生数量。切忌学校建得漂亮而学生数量不足,导致教室空空荡荡,教学资源闲置浪费。
积极调整专业结构,贴近产业发展设置专业。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结合区情,积极调整和更新职业教育专业,着力建设好产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如试验区以煤炭、磷等为主的矿产资源丰富,职校专业可就此建设煤矿等矿产专业,为开发试验区矿产提供相关技术人才;试验区以烤烟、马铃薯、核桃、火腿、竹荪、天麻等为主的农特产品具有一定优势,其中,烤烟产量占全省的40%以上,马铃薯产量占全省的41%以上,是全省最大的产区,是全国四大主产区之一,对此,试验区职业教育可加大诸如烤烟、马铃薯等涉农专业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种植技术人才;试验区以草海、织金洞、九洞天、百里杜鹃等为主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试验区的职业教育就可加大导游、酒店管理等旅游方面的专业建设,为旅游业提供人才等。
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开放办学格局。战书书记指出,对于贵州而言,开放带来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比改革还要大。因此,毕节试验区职业教育要突破自己办职教的思维,探索利用全国教育资源办毕节职教的路子,大力开放,形成“两条腿”走路的开放办学格局:一方面是在区内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把地区及所辖各县的职业院校做强做大。另一方面以教育部和省共建《毕节贫困山区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为契机,积极探索利用区外省外发达地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发展本区的职教。把本地区的学生输送到区外、省外的优质职业院校就读,实现本地区学生享受区外、省外职业院校优质资源。进一步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扩大开放办学,解决“双师型”教师紧缺、专业不对口不对路、学生实训实习场所不足以及办学经费紧张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诸多瓶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
加强政府统筹,把职校办成多块牌子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强调的是联系生活,追求实用。因此,做强做大职业学校,应加大政府统筹力度,把职校办成农村富余劳动力专业
培训基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技能鉴定机构等多块牌子的“培训中心”。办成学历与培训并举、中职与高职衔接、长期与短期结合、学生与学员同校的办学机构。如农技人员培训基地、种养殖示范基地、新型农民工培训基地等。如针对试验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可在职校培养“农民中专生”,招收农村村组干部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等领域的农民为学生,开设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兽医、会计统计与审计、休闲农业、农机运用与维修等专业。并采取“送教下乡”方式,分赴农村一线为学员授课。
加强职校师资和教学等常规管理。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培养更多“双师型”教师。职业学校的教师和普通高中的教师有很大区别,职业教育的教师更注重教学实践技能。因此,要着力打造师资队伍,提高职校教师的学历和综合素质。一是鼓励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锻炼实践,熟练掌握职业教育教学技能;二是根据学校学科专业,面向社会聘用工程技术人员、农业科技人才、能工巧匠担任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如招收毕节试验区民族特色的蜡染及刺绣、雕刻、茶艺、漆器、金属加工、植物加工、天然物产、矿产加工以及其他体现毕节独特手工技能的加工制造环节行业的“能工巧匠”作为职校教师,使职校有更多(至少达到规定比例)的“双师型”教师。在教学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突出“职业教育重大赛”的特点,多举办技能大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操作能力。
(作者为贵州省教育厅厅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