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2021-08-23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1.穿越历史时空,假设你和甲、乙、丙三位同学回到西周武王时代,请判断你们谁被封为诸侯王的可能性最小?()

A.你是商朝末年的贵族,后归附周武王 B.甲同学曾随武王伐纣,立下汗马功劳 C.乙同学出身于平民,但才能、人品俱佳

D.丙同学属于西周姬姓王族成员,整日养尊处优

2.秦始皇时,“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突出地说明() A.秦始皇非常勤政 B.秦始皇总揽全国大权 C.秦朝地方官员失职 D.中央集权制度已过时 3.西汉时期削弱相权的主要措施是() A. 设尚书令、侍中 B. 废除丞相 C. 设立中书省 D. 实行科举制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几个宰相一起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分散相劝,防止宰相权重专权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5.假如你有幸游历古代希腊的城邦,你不可能看到的场景有( ) A.公共场所的演讲和辩论 B.奥林匹克运动会 C.皇帝出行时壮观的场面D.美轮美奂的雕塑

6.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是( ) A.古希腊法律 B.罗马法 C.基督教会法 D.雅典民主制度

7.“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材料出自( ) A.《权利法案》 B.1787年宪法 C.《德意志帝国宪法》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8.1787年美国制宪会议制定了一部联邦宪法,这就是1787年宪法。下列各项与其无关的是()

A.它使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B.它规定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

C.它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 D.它规定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

9.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写道:“《南京条约》签订之后十年,感到不满意的不是战败国而是战胜国。”为此,战胜国将要采取的行动是() A.掀起瓜分狂潮 B.发动战争,扩大权益 C.扩大资本输出 D.割占中国台湾 10.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是()

11.革命根据地出现农民“不还租,不还债,不完粮,不纳捐税,工人增加了工资,农民分得土地,好像解下一种枷锁,个个喜形于色”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进行 B.南昌起义的发动 C.开展土地革命 D.红军长征

12.文献记录片《走进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头发,毛打趣的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②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④百团大战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的成立 B.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C.《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D.1848年欧洲革命的爆发

14.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社会主义运动”课题的过程中,整理了下列相关信息,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A.空想社会主义设想美妙,但无法实现 B.《共产党宣言》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C.巴黎公社是新型的无产阶级政权

D.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15.下列是同学在网上搜到的一个历史事件的关键词“列宁”、“四月提纲”、“攻打冬宫”,这个历史事件应该是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 B.巴黎公社革命 C.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 D.俄国十月革命

16.1953--1956年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表现在()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过度时期总路线公布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 D.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17.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 A.新中国的成立

B.全国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8.1992年,大陆海协会与台湾海基会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 A.和平方式统一祖国 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D.海峡两岸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19.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雅尔塔会议 D.开罗会议

20.26.20世纪70年代,打破中国外交僵局、使中国对外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历史事件是 ( )

A.参加日内瓦会议 B.出席万隆会议 C.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 D.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2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积极开展外交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下列各项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B.20世纪70年代与日本、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通过控制联合国确立了中国在国际政治格局中的支配地位 D.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22.华约和北约的相似之处在于()

A.大国控制的政治军事集团 B.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C.地区性军事集团 D.地区性经济集团 23.右图《眺望柏林墙的那一边》反映了“冷战”导致的( ) A.德国的分裂 B.朝鲜半岛的分裂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古巴导弹危

24.当今世界,欧盟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不可轻视的力量。下列关于欧盟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初 B.冷战结束为其成立提供了机遇

C.推动了世界向多极化发展 D.欧盟已建立起由其控制的单极世界格局 二、材料题

25.(25分)17世纪英国在光荣革命后走上了宪政制度,国王的力量已经很有限了,并且在法律的牢笼中变得温顺;国家在众多人手中运行,随着经济的增长,个人权力永远不能再左右国家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89年,威廉接受了阐明国会至高无上的《权利法案》。这一法案规定:国王不能中止法律;除非经国会同意,不得提高税收或保持军队;若没有法律手续,不可逮捕和拘留臣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本国法律和法令的确认:鉴于英国法律是英国人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因此,凡得登上英国王位的国王和女王,都应依照英国法律的规定管理政务,他们所属官吏和大臣也都应按照同样的法律为国王效力。 ——《英国王位继承法》 材料三 (18 世纪英国)国王是议会的一部分,所以也是他适当享有立法权的理由。„„1760年乔治三世的即位,他把乔治一世时起几乎一直在执政的辉格党人赶下台,开创了一直延续

到 1830 年的托利党人独霸的局面。„„革命民主主义者潘恩的批评最为深刻,他说“尽管我们十分聪明,曾经对专制君主政体关门下锁,但同时我们也十分愚蠢,曾让国王掌握了钥匙。”

——阎照祥《英国虚君制的逐步形成》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权利法案》得以颁布的背景?(4分)这一法案有何重要意义?(6分)

(2)材料二文件体现了哪些重要民主理念?(4分)材料一、二有什么关系?(2分) (3)据材料三,概括18世纪英国国王拥有的权力。(4分)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上半期英国人针对这一状况是如何推进其民主进程的?(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以来英国政治体制演进的基本趋向。(3分)

26.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0—1980年主要年份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比重表 年份 1950 1960 1970 1980 中国总人口 (万人) 55196 66207 82992 98705 中国城镇人口 (万人) 6169 13073 14424 19140 中国城镇 人口所占百分比 11.2 19.7 17.4 19.4 世界城镇人口所占比重平均百分比 28.8 33.9 37.5 38.2 ——改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上表反映中国及世界城镇人口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请考生在27、28、29三题中任选一道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道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27.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中国古代社会,历代统治者对于治理乡村都十分重视。其乡村治理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自夏商周到春秋战国直至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夏商周时,出现了乡里制度的萌芽。战国时期,随着以郡领县的“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以上行政组织渐具雏形,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实行郡县制,朝廷命官至郡县而止,其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第二阶段大致为隋唐两宋时期。隋朝乡的基层官吏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唐朝对城邑之外纷繁杂乱的各种聚落形态,进行全面规范和整顿,不仅从名称上统一为村,而且从法律上实施统一管理,职责完备,国家力量向基层社会进一步渗透。这一阶段处于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

乡官制向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越来越弱。但到了近代,原有的保甲制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的社会现实,最终在清朝末年为乡镇地方自治所取代。

——据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整理 (1)概括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并分析其原因。(8分)

(2)分析清末乡镇地方自治取代保甲制的原因及启示。(7分)

28.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材料二 邓小平在1975年复出后,他以“消肿”为突破口,抓军队质量建设,抓装备,抓编制„„邓小平指出:“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为此,他提出:军队要整顿,要消肿,要抓编制,抓装备,抓训练,提高现代化水平。要“减少不必要的非战斗人员。减少统率机构、指挥机构人员,最主要的是减少干部”。

——摘编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人民解放军数量变化的趋势并说明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此次裁军的目的。(6分)

29.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薛福成(1838—1894),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自幼即受时代影响,广览博学,致力经世实学。1879年,他网罗见

闻,将自己认为应采用的\"应变之道\"写成书面文字,即著名的《筹洋刍议》。在《筹洋刍议》中,薛福成阐述了洋务运动的理论根据。?他指出变法是历史进程的必然规律,强调中国在经济、技术、军事等很多方面需要变法,变法的目的是取西方器数之学使中国实现富强,从而使中国不受列强的蔑视和宰割。?薛福成的《筹洋刍议》虽没有像另一些早期改良思想家们那样明确提出改革中国的封建政治,实行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但他思想的触须触及了早期改良派关注的各个问题,特别是他那些否认传统的封建观念,认为“人人欲济其私”等观点,更是直接反映了当时正在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正因如此,这部代表其洋务思想的著作已带有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色彩。这部著作对中国思想界的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直到1895年,另一位广东的早期改良思想家郑观应在修订出版其代表作《盛世危言》时,特地将《筹洋刍议》中的《变法》等篇章附录于后。他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他认为中国必须振兴工商业,强调发展运输业、发展农业、发展工业是振兴工商业的三个要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薛福成创作《筹洋刍议》的原因。(6分) (2)归纳薛福成的思想观点,并作简要评述。(9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