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简论《诗品》的“滋味”说

2021-12-03 来源:一二三四网
第25卷第4期(2009) 河西学院学报 VO1.25 No.4(2009) 简论《诗品》的“滋味”说 李枋笑 (1.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2.甘肃警察职业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摘要:钟嵘《诗品》中的“滋味”说体现了其诗歌审美理论,在古代诗论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滋 味”说吸收了前人“味”论的文艺思想成果,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五言为体、抒情写景的详切充 分、追求“自然荚旨”、“风力”与“丹采”的具备等方面,它对后世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古代的诗歌创作 和批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钟嵘;《诗品》;“滋味”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一o520(2009)04—0o75—03 钟嵘的《诗品》是现存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论专 著,它对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作了系统的论 述,评论了一百二十二位五言诗的主要作者及作品,其中 许多精辟的见解,对后世的诗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诗品》中的理论,人们探讨最多的应该是其“滋味 新”。可见,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味”越来越多地被文 论家所运用。 前人论“味”构成了钟嵘“滋味”说的思想基础,钟 嵘吸收了前人的论述,进一步突出了“昧”在文学批评中 的地位,更自觉更明确地把“滋味”作为衡量创作和欣赏 的重要标准,从而使“味”成为一个诗学的基本范畴。 二、“滋味”说的历史背景 钟嵘《诗品》诞生于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文风盛行的 说”。以“味”论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滋味说”可以说是源头。其后,唐代司空图的“韵味 论”,宋代苏轼的“至味论”,乃至清代王士祯的“神韵 说”都受其影响,从而构成中国诗学审美批评的重要内 容。本文试就“滋味”说的思想渊源、历史背景、“滋味” 说的内涵、“滋味”说的意义和影响等方面进行探究。 一时代。为了掩饰内容的贫乏。许多诗人就在形式上刻意雕 琢,力求精美。《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晋世群才, 稍入轻绮”。这种轻绮之风,从陆机、潘岳发端.到南朝已 成为文学的时代风貌了。面对诗坛上种种不良风气。钟嵘 、“滋味”说的思想渊源 以“味”论诗是我国传统诗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我 国古代诗学理论中,用“味”来说明文学艺术的美感作 用,其源甚远。 深感“建安风力”消失的哀愁。在《诗品序》里,钟嵘对 那些“轻薄之徒”和“王公缙绅”进行了尖锐的批评: 今之士俗,斯风炽矣.才能胜衣,甫就小 “味”在先秦时期就被用于思想文化领域。孔子曾以 “味”论对音乐的审美感受。《论语・述而》日:“子在齐 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不图为乐之为斯也!”孔子听了 相传为圣君大舜所制的韶乐,竟然三个月都想不起肉的味 道,足见孔子从韶乐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满足。孔子把音 乐欣赏的愉快感受同“肉味”相联系,将“味”引入了审 美体验的高端领域。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更是大量运用了“味”对文学 作品进行审美观照。《情采》中说“繁采寡情,味之必 学,必甘心而驰骛焉.于是庸音杂体,人各为 容.至使膏腴子弟,耻文不逮,终朝点缀,分夜 呻吟,独观谓为警策,众睹终沦平钝.次有轻薄 之徒,笑曾刘为古拙,谓鲍照羲皇上人,谢佻今 古独步.而师鲍照,终不及“日中市朝满”;学谢 胱,劣得“黄乌度青枝”.徒自弃于高明。无涉于 文流矣.I 序中指出当时士人写作五言诗的风气很盛,但是各人的嗜 好不同,各持己见,没有准则。一些“轻薄之徒”,见识 厌”;《声律》中说“吟咏滋味,流于字句”;《史传》中 说:“儒雅彬彬,信有遗味”;《隐秀》中说“深文隐蔚, 卑下,以鲍照、谢胱为古今独步,效仿他们,仅得其皮 毛,而轻视曹植、刘桢,笑为古拙。 钟嵘对当时“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风深表不 余味曲包”;《物色》中说“使味飘飘而轻举,情晔晔而更 收稿日期:2008.11.20 作者简介:李枋笑(1980一),女,甘肃靖远人,西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75. 李枋笑:简论《诗品》的“滋味”说 满。同时,他认为过去的文论,没有对作家作品进行品 评,失去了文学批评对创作的指导作用。也正是由于当时 对于诗的是非优劣缺乏客观的品评标准,导致了诗歌创作 思想混乱,没有诗味的玄言诗广为泛滥。钟嵘撰写《诗 品》的宗旨,就是拨乱反正,意欲建立诗歌创作“滋味 说”的审美标准体系。 三、“滋味”说的内在涵义 钟嵘对“滋味”的涵义虽然没有作比较明确的概括, 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具体作品的褒扬或批评中,归纳出“滋 味”说丰富的理论内涵。钟嵘在《诗品序》中说: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 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 详切者耶?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日比,三 日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 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义,酌 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 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l’ 这段论述可视为“滋味”说的总纲。据此,可以对“滋 味”说的内涵作以下几方面的阐释。 (一)“滋味”是五言诗的特征 钟嵘是在比较四言诗和五言诗的基础上提出“滋味” 说的。魏晋南北朝是五言诗的发展时代,但当时一部分文 论,拘泥于《诗经》是四言体的成见,认为五言属“流 调”,仍然重四言轻五言。如挚虞《文章流别论》说:“五 言者,于俳谐倡乐多用之。雅音之韵,四言为正,其余虽 备曲折之体,而非音之正也。”其论述表现了很保守的正 统观点。 《诗品序》与此不同,从正面明确肯定了五言诗的艺 术表现力高于四言诗:“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骚, 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 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钟嵘对五言诗情有独钟,认 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相对四言诗,五言包含 字数较多,艺术容量相应增大,避免了四言诗“文繁而意 少”的毛病。同时,五言诗音节舒缓,表达起来更细腻委 婉,所以,在魏晋六朝,五言诗已成为文人与士大夫热衷 创作的一种文学体裁。 钟嵘强调“滋味”为五言诗的特征,是将诗昧同诗体 的艺术容量联系起来,这也说明诗体与诗歌的审美效果具有 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诗体在表情达意方面有不同的效果。 (二)“滋味”要求诗歌在艺术表现方面必须详切充分 钟嵘指出,诗歌的“滋味”离不开艺术表现的详切充 分,“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指 事”即为叙事,“穷情”即为抒情,“写物”为景物描写。 叙事和抒情是诗歌创作的两大基本任务,诗歌所要表达的 思想情感需要通过景物描写来实现,所要叙述的事件需要 通过人物的活动、形象的塑造来实现。【2】钟嵘认为,诗歌 对事、情、物作详切充分的描写才有“滋味”。因为诗有 “情”才感人,诗只有“写物”,才能形象。而忽视情与 .76. 物,则无“滋味”,无美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钟嵘批 判了情感乏味、形象苍白、空洞说理的玄言诗。《诗品 序》云:“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 其辞,淡乎寡味。……孙绰、许询、桓、庾诸公诗,皆平 典似《道德论》。”玄言诗“理过其辞”,缺乏形象的描 绘,因而“淡乎寡味”,无丝毫美感。这种诗以表达老庄 思想为内容,无审美感情,没有艺术性,故难以动人。 可见,在钟嵘看来.构成诗歌“滋味”的重要因素是 抒情性和形象性,诗歌的叙事抒情必须借助于写景写物, 构成诗歌形象,赋予作者浓郁的情感之后,才能真正产生 “滋味”,引发人的美感。 (三)“滋味”说重视自然之美,提倡“直寻”和 “自然荚旨” 钟嵘论诗强调情真意切,反对造作雕琢,对那些过分 用典、用律的作品,则极力予以贬斥。“至乎吟咏情性, 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 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 雪’,讵出经史。观古今圣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 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但自然英旨,罕值其 人。”钟嵘认为,作为“吟咏情性”的诗歌,其优秀篇什‘ 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天然景象,无需用典,贵在提倡“直 寻”和“自然英旨”。在当时“竟须新事”、“浸以成俗” 的风气中,此论如孤剑凌风,直指性情。 基于提倡自然之美,钟嵘还反对齐梁时代风靡一时的 声律论。因为过分讲究声律就会阻碍诗歌真实意义的表 达,伤害诗歌的“真美”。在钟嵘看来,“自然英旨”既是 诗歌的重要审美标准,又是“滋味”的基本要素之一,具 有“自然英旨”的诗歌,才具有自然之美,才是有“滋 味”的。钟嵘在i ̄,'tCr颜延之诗歌时引用汤惠休的话说:“‘谢 诗如芙蓉出水,颜诗如错彩镂金。’颜终身病之。”钟嵘以 为,“芙蓉出水”之美要胜于“错彩镂金”,“错彩镂金” 的华丽词藻虽美,但那是人为方法技巧的结果。真正的自 然之美是难以仅仅依靠华丽词语的雕琢而实现的,而是需 要诗人以自我的个性、真实的性情融入其中,赋予诗歌以 诗人的全部生命。 此外,若仅有感情而没有“词采葱青,音韵铿锵”, 其诗亦同样难以实现“昧之不倦”的“滋味”。“芙蓉出 水”是天然之美,是诗歌审美的永恒理想和追求,看似平 淡,实则难乎其难。 (四)“滋味”说要求诗歌必须“文已尽而意有余” 何谓“意有余”?钟嵘在《诗品序》中道:“诗有三义 焉:一日兴,--El比,--El赋。文已尽而意有余,兴也; 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宏斯三 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 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这段话阐明了诗歌创作 追求的“意有余”是滋味诗必备的要素。 钟嵘将“赋、比、兴”的顺序完全颠倒,而以“兴、 比、赋”排序,给予“兴”以重要地位。首先,他解释的 河西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 是“兴”,认为“兴”是“文已尽而意有余”,这是一个全 界。钟嵘对于曹植诗歌的评价,正体现了他对于诗歌思想、 新的诠释。“文已尽而意有余”是使诗歌在有限的文字中 艺术的要求,这和《诗品序》的观点也是完全相符的。 具有丰富的情感意蕴,这是一种使诗更加韵味深长的艺术 以上几个方面是钟嵘“滋味”说的基本内涵。“滋 手法。此“兴”使诗能令人回味无穷,从而引起读者广泛 味”说虽然是从分析五言诗出发,结合五言诗来谈的,但 的联想和体验。其次,他对“比”、“赋”也作了新的解 他关于“滋味”的学说却较系统地从创作论、鉴赏论和批 释。他认为比是“因物喻志”,即志向、情思等诗人抽象 评论等多角度探讨了什么是诗歌作品的美感,怎样使诗歌 的情愫要借助于景物形象表现出来。“赋”是“书其事, 作品获得美感等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因而“滋 寓言写物”,即直接地整体地把握描写事物,并将“情”与 味”说对于各类体式的诗歌创作和其他文学体裁的创作都 “志”寓于“物”之中。钟嵘认为,“兴”、“比”、“赋”的 具有普遍意义。 共同特点在于它们将“情”与“物”融为一体,诗歌不是 四、“滋味”说对后代诗学的影响 纯粹地摹写外物,也不是直截了当地抒情,而是通过景物 “滋味”说的提出扭转了当时批评界“准的无依”的 来表达感情,寓情于物,情景交融,这样,诗歌才能产生 混乱局面,为诗歌批评提出了审美标准,有助于人们培养健 感荡人心、“味之无极”的审美效果。 康的审美观念,对后代诗歌理论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五)“滋味”说要求诗歌必须做到“情兼雅怨”, 继钟嵘之后,唐代司空图也强调辨味言诗的问题。他 “风力”与“丹采”相结合 说:“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宋代杨万里也提 “风力”是指作品要具有充实深刻的内容、清新刚健 出“风味”说,主张作诗要“以味不以形”。清代王士祯 的风格和强大的感染力量,其典范之作便是建安诗歌; 为了创造富有诗味的意境,又提出了“神韵”说。当然, “丹采”则指语言、声音、节奏、结构等艺术表现形式。 司空图、杨万里、王士祯等人的这些理论和钟嵘的“滋 钟嵘要求诗歌既要有刚健质朴的内容,又要有美丽的辞采 味”说并不完全一致。但是,从重视诗歌的艺术特性,强 和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以风骨为主,以辞采为辅,这种 调诗味的角度来看,司空图等人肯定是受了钟嵘的“滋 文质兼美、情采并重的诗歌,才是诗歌应该追求的审美境 味”说的影响的。王士祯就说过:“余于古人论诗,最喜 界,这样的诗歌才有“滋味”。 嵘《诗品》。”这表明钟嵘的“滋味”说在我国文学批评史 “情兼雅怨”,是说诗歌中所表现的感慨、哀怨的情 上是有重要影响的。 思,这种情思正是封建社会的诗人们,在政治环境和生活境 遇中受到了压制和排挤,而倾吐的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 参考文献: 钟嵘在历代诗人中最推崇的是曹植,给予他以极高的 【l】钟嵘著.古直笺.曾旭整理集评.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 评价。说他的作品“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风”。 出版社.2007.2.3. 论其思想、艺术成就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 【2】茅春柳.论钟嵘《诗品》的“滋味”说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 怨,体被文质。”概括来讲,在内容上是情兼雅怨,在形 响【J】.现代语文,2008,(1):17. 式和风格上是骨气和文采相结合,则达到了文质彬彬的境 On the”Ziwei”theory in the”Grades of Poetry” Yi Fang-xiao (School of Chinese Literature,Northwe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 ̄:”Ziwei—theory”put foward by zhongrong in his”Grades of po ̄ry”,has an extremely impo ̄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o ̄ics.”Ziwei—theory”has rich theor ̄ical connotation with the result of absorbing predecessors’idea of”SaVOr”.It is mainly embodi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Poem wiht Five Characte ̄in eachline, expressing emotions and describing scenery in detfil,the pu ̄uit of”Naturalism”,possessing”Fengli”and”Dancai”. ”Ziwei-theory”has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poetics of later ages and impo ̄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on the ancient poetryaswellas erhics. Keywords:Zhong tong,”Ziwei-theroy”,”Grades ofPoetry” 【责任编辑:何茂活】 .7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