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战国时期,为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各国进行政治变革,建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如郡县制、俸禄制、玺符制、上计制等。这表明A.封建贵族特权逐渐丧失B.中央集权制度雏形初显C.宗法分封制度已然瓦解D.战国政治体系趋于完善
2.魏晋时期,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都有前代罕见的严密理论系统性和深刻美学内涵:其时科技也具有鲜明的理论思维特色,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理论思维比较突出,首先要求系统观察,其次根据性能统一法则进行学科分类。这体现A.魏晋玄学影响科技文化发展B.魏晋时期文化成就领先世界C.民族交融丰富科技文化内涵D.政治动荡导致科技文化转型
3.骏马、骆驼和胡人作为一组密不可分的遗物在隋唐时代突然盛行,他们出现在墓葬随葬品中(如图)。而唐以前这种现象并不多见,宋以后几乎绝迹。该文物最适合用于研究
A.匠人们高超的技艺B.唐朝丧葬礼仪的改变C.丝绸之路商贸繁荣D.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4.以下表格关于少数民族政权的记述,共同反映了
文献记述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皆分命番汉人为之。
契丹……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出处
《宋史夏国传》《辽史百官志》
金承辽后,凡事欲轶辽世,故进士科目采唐宋之法而《金史·选举志》增损之…
A.宋代少数民族政权并立B.少数民族科技文化领先C.少数民族照搬宋代制度D.宋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5.于逢春认为:“清朝于北方遏制了沙俄的继续南下,且运用外交手段划定了边界;于南方运用朝贡贸易体制把欧洲列强的权利锁定在规程所允许范围内........这使得前中期的清朝对其疆域的最终奠定,能够从容地从学理与法理上自我确认。”由此可知,作者认为清朝A.国力强大使得四海臣服B.天朝上国的观念根深蒂固C.主权意识具有近代特征D.对外政策以消极防御为主
6.“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定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之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仍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这主要强调A.洋务运动的失败有其必然性B.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C.洋务运动的领袖们目光短浅D.洋务运动的开展缺乏计划性
7.1924年武汉近郊的黄陂县,有地方农民的纺线车,“都已经劈作柴火烧个干净”;虽然有的地方还保持自己纺纱,但棉花价格的上涨,人们\"觉得买棉花自己纺织太划算不来\",即使纺纱,也不如以前踊跃,多以自用为度。这本质上反映A.西方棉纺织品物美价廉B.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农村C.原料价格影响纺纱意愿D.列强侵略仍以商品输出为主
8.1942年1月,中国与美、英、苏四国领衔发表了国际反法西斯战线正式形成的标志性文件《联合国家宣言》。1945年4月筹建联合国,会议在美、英、苏、中四大国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下进行,中国是联合国创始
国之一,也是安理会拥有一票否决权的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表明A.中国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B.世界人民共同推动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C.中国在联合国中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D.抗日战争重新确立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
9.新中国成立初期,领导人虽然视美国为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中国必须联苏抗美,但是绝没有把中美关系看死。毛泽东在同外宾的谈话中多次提到,对美国,一方面,我们要争取主动,公开主张与他们和平共处,建立外交关系,解决台湾问题,欢迎他们来中国;另一方面,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坚持斗争。这体现了新中国
A.外交政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外交受到意识形态的严重束缚
11.斯巴达的国王作为世袭军事统帅享有特权,长老会议员仅有30人,而且终身任职,但是公民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对国家重大问题进行辩论,通过决议选举官员,监察国王。这说明斯巴达A.是古代寡头政治的代表B.制度中有一定民主因素C.是古典民主城邦的代表D.公民大会权力至高无上
12.霍布斯认为,保存生命是首要的善,人的本性就是自我保全;洛克把自我保全的要求细分为对人的生命权、自由权、财产权的保护;卢梭认为,只有通过契约形成公意,重新创造一个社会环境才能使人性逐渐臻于完美,使人重获自由。这三者的思想A.都是法国启蒙思想的典型代表B.都体现了社会契约论思想C.都是工业革命发展的理论成果D.都是人文主义思想的弘扬
13.起初《共产党宣言》中关于阶级斗争的表述为:\"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之后恩格斯发表的《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将相关理论修改为“以往的全部历史,除原始状态外,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此修改
A.使关于阶级斗争的论断更加准确和科学B.体现恩格斯着重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C.违背了阶级斗争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论断D.表明不同作品中社会主义理论精髓不同
14.1909年的《伦敦宣言》是规范海上封锁实践方面最权威的国际法规则。“一战”爆发后为了加强对德国的海上封锁力度,英国逐渐背离了《伦敦宣言》中关于海上封锁的原则,在糅合传统国际惯例和战时封锁条件基础上创制了自身的海上封锁原则。这表明A.国际法有利于国际关系的稳定B.英国推动国际法不断地走向完善C.国际法的实施仍有很多局限性D.英国常常违背和践踏国际法规则
15.下图是冷战时期苏联讽刺美国的一副漫画,画中上面的标题“对手”。下面的标题“西方的经济竞争,让中东和东方成为了受害者”。此漫画反映了
A.经济竞争一定会带来国际秩序动荡B.冷战时美苏两强主导下的国际形势C.西方大国无视广大弱小国家的利益D.两极格局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发展
16.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在2018年发布的\"全球医疗质量排行榜\"显示,北欧、北美、大洋洲等经济发达地区的医疗能力最强,其次则是拉美、东欧、阿拉伯地区和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处于医疗质量水平末端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南亚等地区。这体现出A.经济发展的水平影响医疗质量程度B.医疗能力越强人民生活水平就越高C.西方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D.亚非拉国家医疗卫生体系普遍落后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17.【古代官员考核制度】(14分)
材料一:我国对官吏进行考核的实践由来已久。《周礼》记载大比制度,秦朝实行“五善五失”的上计制度。汉代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对官吏的考核。一般是每年一小考,称为“常课”;三年一大
考,称为“大课”。为了防止偏私,考核均采用会议形式,公开举行评议。主考者可以提出种种问题,受考核者需据政绩,实情回答。秋冬岁尽,各县将户数增减、农田垦植、社会安定状况等,上计于郡,郡再加以汇编,然后,逐级汇总,上报丞相、御史两府,最后是丞相总其成上奏天子。
-摘编自张晋藩《考课与监察--综论中国古代职官管理》
材料二:唐朝对所有官员不论职位高低,每年都需经过一定的考课,称为小考。每隔三年(也有四年或五年)又举行一次大考。小考评定被考者的等第;大考则综合三年(或四年、五年)中的等第以决定升降赏罚。官吏考核由专门的机构—下属于尚书省的吏部考功司负责。唐代制定官吏的考课标准为“四善”、“二十七最”。“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则是针对各个部门的具体工作而规定的不同要求。这主要是对各类官吏才能方面的考察。考官便根据这“四善”、“二十七最”的标准,根据被考人的考绩优劣和所得的善最多少,区别为九等。列于中等以上的官吏,可以升官加禄;反之,若列于中等以下的官吏,就要降级罚禄,甚至要受到罢官的处分。考核结果当众宣读,公开议其优劣。
--摘编自刘承《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及其借鉴意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汉朝和唐朝官员考核制度的异同点。(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古代官员考核制度。(6分)
18.【交通与社会发展】(14分)
材料一:英国在中世纪晚期开始重视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根据都铎和斯图亚特王朝的立法,每一个教区负责维护其自己区域的道路……在16世纪以后,英国商业贸易的发展对交通运输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内河进行一系列的改造迫在眉睫…在16世纪以后,西欧地理大发现的热情刺激了不列颠,英国人开始积极地参与海上探险活动,海上活动的空间大大-地得到拓展。
-摘编自张卫良《工业革命前英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材料二:19世纪城市交通的大变革促进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动,带动了商贸服务业如建筑业、邮政通讯、商业服务、教育科技、文化娱乐、金融保险等的发展。其中,最受影响的是旅游业。……铁路在全国交织成网,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数量与速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时间和空间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英国社会。……随着工业革命与城市化的发展,英国城市人口激增,城市问题日益明显。
-摘编自欧阳萍、方文《19世纪英国城市交通的发展及其影响》
材料三:伊利运河的通航是美国区际贸易发展中的划时代的里程碑。它的出现使纽约州西部地区取代哈德逊河谷成为新的农产品产地,运河沿线地区亦成为工业发展的热土……工农业的发展让运河沿线的许多城镇一跃成为人丁兴旺的重镇……运河通航后,细约港的货物吞吐量便迅速拉开与周边主要港的差距。伊利运河为美国东西部之间人员往来运输物资提供了一条快速安全经济的捷径,在美国“西进运动”中扮演了提供强有力交通保障的角色。
-摘编自吕畅《美国伊利运河的开凿及影响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在中世纪晚期后交通发展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8分)
19.【现代信息技术与文化传承】(12分)
材料一: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多样,总体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传承方式和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两大类。其中,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头传承、书面传承将古老的智慧、人生的经验都记载、保留下来,以书籍、物
件、工艺品等形式一代传一代,最终得以保留下来。非物质文化传承方式主要是借助于人的口口相传,现称其为文化传承人。根据传承人的数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类:以集体为传承载体的非物质文化,如大型民间民俗活动等;以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进行的文化传承,如手工工艺等;师傅传授给徒弟的某种非物质文化的社会传承,如戏曲艺术等。
--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材料二:信息技术中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Internet在全世界范围普及,它对于文化传承的贡献是巨大的。它为文化思想的交流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渠道,大量的文化信息通过互联网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也给文化传承插上一双神奇的翅膀,使“地球村”真正变成了现实。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还可以打造集成文字、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的多媒体产品;打破传统的纸质记载方式,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光盘、移动硬盘、手机等电子设备中,使文化得以更好的传承。
-摘编自金迪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承中的应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对文化传承的积极作用(6分)
20.【中国历史文化精神】(12分)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即为根植于中国长期以来的历史传统、在时代逐渐演变的过程中吸取诸优秀精神而形成的具有高度代表性与凝聚力的民族精神,是基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与国民思想观念高度凝练而成的优秀文化精神。
古代历史文化精神内涵近代救亡图存的民族抗争精神现代奋发图强的民族复兴精神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家国情怀;崇德尚贤,天下为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等
辛亥革命精神;五四精神;红船精神;八一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改革开放精神;新时代中国梦等
—根据《历史选择性必修3》、陈权龙《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时代内涵》整理
围绕“中国历史文化精神”,提取表中的一个或多个信息,自拟论题,结合所学,展开论述。(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一、选择题
1.B 2.A 3.C 4.D 5.C 6.A 7.B 8.D 9.B 10.C11.B 12.D 13.A 14.C 15.C 16.A
二、非选择题
17.(1)相同点:定期考核,都有大小考;考核内容全面,既考查经济社会指标也注重道德才能评判;考核结果作为升降赏罚依据;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
不同点:考核机构不同:汉朝考核由行政首脑兼职,唐考核机构专门化,吏部考功司考核;考核制度完备程度不同:唐朝考核制度更加完善,考核标准更加明确和细化。(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皆可,异同点各任答2点,答1点2分,共8分)
(2)评价:有利于维系官僚队伍秩序,整顿吏治;有利于提高治理水平和行政效率;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始终受制于专制皇权;过于强调道德标准等。(积极方面任答2点4分,局限性任答1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8.(1)国家或中央王朝的支持与重视;工商业城市的发展;旧时交通的落后;新航路开辟,海外市场扩大;技术的进步;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答出任3点6分)
(2)积极:交通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交通变革促进了城市化和人口增长;交通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交通发展带动了相关制造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更趋多元化;冲击旧的等级观念;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等。(答出任3点6分)消极:但是也带来一些问题,如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等。(答出1点2分)
19.(1)传承方式多样,如可分为物质文化传承和非物质文化传承两大类;传承对象有限,主要通过家族或师徒传承;传承内容易发生变化,通过口头传承、经验记载易导致内容发生改变;传承结果容易失传,易受自然灾害、战争等的影响。(答出任意3点6分)(2)现代信息技术使文化传承更为便捷、成本更低;现代信息技术形式多样,方式先进,使文化能更好的传承;现代信息技术能拓宽文化传承的渠道;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扩大文化传承的对象。(任意三点6分)
20.示例一:
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发展中不断传承、丰富。(2分)
周代实行分封制,以血缘关系作为纽带对国家政治权力进行分配,加强诸侯之间的联系。宗法制下,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起到维护政治等级的作用,解决贵族间在权力、土地和财产继承上的矛盾。这是“家”与“国”的统一。(4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4分)
总之,古代中国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精神在时代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传承,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是中国仁人志士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表达,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2分)
示例二:
中国历史文化精神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演变、传承。(2分)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礼崩乐坏,一大批思想家著书立说,提出各种治国方案。如儒家提出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后世不断传承,宋代张载概括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明末清初顾炎武喊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可见,中国历史文化精神具有顽强的生命力,绵延不绝,维护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4分)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的关税、司法与领土等主权逐渐丧失,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史,无数仁人志士开始进行救亡图存的革命运动,在这一过程中孕育出一系列民族抗争精神,如辛亥革命中孕育的自强不息、英勇无畏的革命首创精神:国共对峙中形成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敢闯新路的井冈山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带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救亡图存任务,改变中国命运。(4分) 总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几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不断注入活力。(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