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2016年3月23日9:50----11:20 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50分)
本部分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一项。请把正确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1、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下列体现这一思想的语句是
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③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 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孟子指出:“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荀子认为:“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这表明儒家主张
A.勤俭节约 B.藏富于民 C.国富民贫 D.忠孝为本 3、《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 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
A.采用儒家思想治国 B.存在有为与无为的较量 C.维持无为而治思想 D.放弃休养生息政策 4、《汉书·董仲舒传》中有“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等记载,由此可知董仲舒的思想
A.糅合了多学派思想 B.背离了先秦传统儒学 C.趋向“三教合一” D.强调“礼法并用” 5、下列观点分别出自中国古代四位著名的思想家。四个选项中的言论(按序号排列)与人物 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②“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③“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天下之害尽归于人。”
④“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A.韩非子、黄宗羲、董仲舒、孟子 B.董仲舒、荀子、 黄宗羲、朱熹 C.董仲舒、韩非子、黄宗羲、 孟子 D.孟子、董仲舒、荀子、黄宗羲
6、为了与佛老思想相抗衡,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这就是理学,又称新儒学.”由此可见,两宋时期的儒家学说在理论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主要是指
A.确立关于礼乐秩序和伦理道德的终极解释 B.由“民本”思想向“君本”宗旨转变 C.从关注天道自然转向研究人们的行为准则 D.探寻出格物致知和本心体悟两种明理方法 7、朱熹在《白鹿洞书院揭示》中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材料反映了朱熹的教育观念是
A.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完善道德 B. 教育的功能是使人成为圣贤
1
C. 反对追求功名利禄 D. 明道德之善,求科学之真 8、王守仁认为“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在此他强调了 A.信仰儒学的正当性和必然性 B.伦理道德的自觉性和主宰性
C.三纲五常的合理性和永恒性 D.认知天理的合理性和渐进性 9、黄宗羲评价某先贤时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下列属于该先贤的主张是 ( ) A.“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B.““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 C.“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D.“一物不格,则阕了一物道理。” 10、李贽在《史纲评要》中说:“(李斯建议焚书的上书)大是英雄之言,然下手太毒矣。当战国橫议之后,势必至此。自是儒生千古一劫,埋怨不得李丞相、秦始皇也。”下列对此信息的解读,与李贽本意相符的是
A.揭露专制制度的弊端 B.统治者实施新政必须要坚决 C.专制集权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D.政治统一需要思想统一
11、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对一学者做过如下评价“所以能在清代学术界占重要位置,第一,在他做学问的方法,给后人许多模范;第二,在他所做学问的种类,替后人开出路来。”材料中梁启超褒奖的学者是
A.李贽 B.王夫之 C.顾炎武 D.黄宗羲
12、黄宗羲指出“治天下者既轻其赋敛矣,而民间之习俗未去,蛊惑不除,奢侈不革,则民仍不可使富也。”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发展商业,工商皆本 B.治贫须与治愚相互结合 C.整顿吏治,惩治腐败 D.轻徭薄赋,以民为本 13、顾炎武说:“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是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顾炎武上述言论的主旨是( ) A.批判宋明理学空谈义理 B.强调学术与道德的结合 C.倡导经世致用的学术取向 D.提倡实践和博学的重要性
14、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写道:“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黄宗羲、唐甄等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有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制度。”作者认为他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根源是
A.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C.黄宗羲等仍代表地主阶级 B.中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和影响 D.新生产关系发展极其微弱
15、下图a、b、c、d是儒家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对四个阶段分析不正确的是
A.a:秦朝“焚书坑儒”,儒学陷入低潮 B.b: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C.c:魏晋南北朝隋唐道、佛发展,儒学主导地位受到冲击 D.d:明末清初思想批判的推动, 儒学正统地位动摇 16、文字是一定时期社会的产物。古代汉字“羣”(群)结构是:君在羊(百姓)的上边。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2
A.“羊”字说明了人民群众处于被统治地位 B.“君”字体现了君权神授 ,天人合一 C.“羣”字是宋明理学纲常思想的产物 D.“羣”字与“民贵君轻”有着根本区别 17、有人撰文称“四大名著”是中国人的四面镜子: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雅趣;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侠义;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信仰;_______映照出中国人的天下观。这“四面镜子”分别是( ) A.《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B.《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 C.《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D.《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 18、元代杂剧《窦娥冤》,通过窦娥含冤而死的故事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剧中窦娥死后,六月飞雪、楚州大旱。这种描写体现了( )
A.佛教的因果循环 B.法家的严刑峻法 C.道家的无为而治 D.儒家的天人感应
19、 苏格拉底主张,“凡是为一个人自己的理智所宣判为错误的东西,就不应该去想、不应该去做,哪怕受到当权者或任何法庭的强迫,也要不惜任何代价予以抵制。”其主要意图是鼓励人们
A. 反抗雅典民主政治和法律 B. 保持怀疑精神、批判眼光 C. 发现自我,追求人身自由 D. 服从城邦与珍视自由有机结合 20、苏格拉底说:“在这个世界上,除了阳光、空气、水和笑容,我们还需要什么呢?”“智慧意味着自知无知”“知道的越多,才知知道的越少。”有关苏格拉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认为世间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和永恒的真理 B.法律道德对人的约束力是相对的
C.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D.唯一真实的世界是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 21、恩格斯指出,任何新的学说“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最能印证其主旨的是
A.商品经济催生了欧洲近代启蒙思想 B.人文主义保留了天主教的神学色彩 C.文艺复兴是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再生 D.古典文化孕育了意大利的人文主义
22、在15世纪,斯特拉斯堡(今法国东北部城市)的印刷出版物中50%以上属于宗教书籍,10%属于古典书籍。从1500年至1520年,在该市的印刷出版物中古典书籍上升到总数的33%,而与宗教相关的书刊下降为总数的27%。对上述变化的最佳理解是
A. 天主教会地位动摇 B. 人文主义精神影响 C. 理性主义思潮影响 D. 宗教改革如火如荼 23、激进的加尔文教派认为:为了上帝,每个人都必须在自己的职业中认真劳作,坚持不懈,有条不紊地工作。由此形成了一种“天职观”。从中可见,’天职观”的核心价值取向是 A.严密的社会分工 B.每个人各司其责 C .平等的劳动观 D .人人为上帝服务 24、德国哲学家康德坚持人要自律,不能为了个人的自由而妨碍他人的自由,不赞同公民用革命手段推翻现存的统治者,认为可以对统治者的错误提出申诉,但必须等待统治者对申诉的回应;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则主张当人民的权利被政府篡夺,并被用于压迫和奴役人民时,人民就有权通过暴力手段推翻它。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两人对如何获得自由平等的主张不同 B. 两人对待专制和自由问题的观点完全相反 C. 这是由两人的阶级属性对立造成的 D 前者蔑视公民权利,后者主张“主权在民” 25、美国是机器标准化生产的创始国。美国历史学家大卫•波特对此表示:“欧洲激进思想倾向要求剥夺有产者自己的马车和漂亮衣服,相反,美国的激进思想可能主张赋予普通人大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这些复制品和原件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大卫•波特用“机器标准化生产”揭示的政治理念为( )
A.自由 B.平等 C.民权 D.法治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3
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26、(14分)家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以致远。 唐·刘禹锡《名子说》 夫忠孝之于人,如食与衣,不可斯须离也,岂候余易哉。 宋·刘清之《戒子通录》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饮食衣服,若思得之艰难,不敢轻易 费用。 宋·包拯《包拯集》 清·张英《恒产琐言》 后世子孙仕官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噎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 人家富贵两字,暂时之荣宠耳。所恃以长子孙者,毕竟是耕读两字。 据以上材料,(1)概述中国古代的家训思想(不得照搬照抄原文)(6分)(2)并分析影响中国古代家训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6分)(3)我们应如何对待传统家训。(2分)
27、(18分)“民本”思想和“民主”思想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精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对民的作用的认识更加清楚,所以对“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道理更加着意阐释、鼓吹,成了这一时期的一股思想大潮,并在萌芽的基础上形成了初步体系。同时,在这一时期涌现出了众多的思想家,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三位。他们民本思想的侧重点各有千秋,孔子侧重于“为政以德”,孟子侧重于“民贵君轻”,而荀子侧重点是“恩惠于民”。 ——《南阳日报》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不得转让,不受限制,不准分割。为维护这一主权,必须使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包括立法、司法、守法、受法律保护和受法律制裁各方面的平等。政府官员只是人民委派的工作人员,不享有主权。随着政府职位诱惑力的加大,人民应采取更有力度的监督手段。人们在行使自由权时,决不允许损害他人的自由,否则他自身也就不自由了。这样,共同意志就要通过法律手段制裁他,“强迫他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主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2分)并结合所学
知识说明民本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初步形成体系的政治、经济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卢梭在国家学说、人权学说、法治学说诸方面各提出了什么主张?
(6分)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卢梭思想产生的根源(2分)和影响(4分)
28.(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4
材料一 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1) 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试以唐宋的史实为例,从思想、科技、政治制度角度概括古 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4分)
材料二: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
(2)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各自特点。(4分)并从经济、思想角度分析本阶段中西方科技出现差异的原因。(8分)
5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三月月考
高二历史试卷参考答案: 1 C 14 B 2 B 15 D 3 B 16 A 4 A 17 D 5 C 18 D 6 A 19 B 7 A 20 C 8 B 21 D 9 C 22 B 10 D 23 C 11 C 24 A 12 B 25 B 13 B 26、(1)思想:重视道德修养;灌输忠孝观念;为官切勿贪腐;重视耕读传家。6分 (2)因素: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专制统治;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族观念。科举制度;小农经济; 6分
(3)对待:观念上:辩证看待;方法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或批判继承);发展改造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2分
27.(1)主张:仁、仁政、惠民等(2分)。
原因:政治:分封制瓦解,社会转型,社会动荡(或社会大变革)。 经济:生产力发展,铁器牛耕的使用。(4分,每方面2分) (2)国家学说:按公共意志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监督。
人权学说:天赋人权;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公共意志;自由并不是绝
对的自由。
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6分,每方面2分)
原因:资本主义发展与专制制度矛盾尖锐;(2分)
影响:利于思想解放,动摇欧洲封建专制制度,为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后建立民主制度奠定理论基础;也对北美独立战争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争取民族独立,改造旧社会的斗争产生影响。(4分)
28、(1)表现:思想: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科技:四大发明的发展传播。政治制度: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4分)
(2)变化:由领先世界到落后。(2分)
特点:①中国重经验,西方重实验②中国重实用,西方重理论(规律)③中国重综合总结,西方重分析。或中国属古代传统科技,西方属近代科技。(任意两点4分) 差异原因:经济:中国封建经济占主导地位,西方资本主义兴起。(4分)
思想:中国思想控制强化,西方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思想解放。(4分)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