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的专业发展

2020-05-19 来源:一二三四网
马陆亭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教育 部(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高校兼职教 授,主持或参加国家课题及教育部政策 调研任务多项,在高等教育管理与发展 政策领域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其中数 十篇被《新华文摘》、 《人大复印报刊 资料》等转载。 大学的专业发展 马陆亭 专业是大学之根,关乎人才培养 问题,对大学的专业发展提出看法。 的类别和质量,因此 它既是大学建设 的关键,又是职业需求的反映。我国高 一国汉堡大学的T NeviIle Postlethwaite教 、专业的生成与发展 授共同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 指明大学最初是围绕哲学、医学、法律 和神学四种学科建立起来的,之后.派 生出若干专业性学科。在学科体系的形 成中 由同一学科发展衍生的是线性学 大学由学科组成.学科发展是大学 发展的核心。学科的细化进一步形成了 专业,因此我们有时也笼统地统称为学 科专业而不加区分。当然.这主要是我 国沿袭前苏联的一种做法,刚性较强。 欧美体系的划分不太一样,强调的是大 学科下的课程组合或计划,或称主修. 等教育在经历了世纪之交的跨越式发展 之后.开始进入以提高质量为中心的新 时期。高等教育质量与社会需求休戚相 关,因此也就与学科专业结构及建设水 科群,由彼此支持的相邻学科组成的是 相关学科群.在不同学科交叉地带产生 的是交叉学科群.与产业相关联的是应 用学科群。 平密切相联。2007年由教育部和财政部 联合启动的 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 与教学改革工程 六项建设内容的第 ~点,就是 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认 柔性较大,在学分制真正实现的情况下 柔性就更大。另外,学科的概念还体现 着一个研究领域 而专业则明显是一个 相对于学科发展遵循“科学技术发 展”的客观规律而言 专业的发展更多 地受“社会需求”与 教育理念”的影 证”。根据党的“十七大 及历次全会 以来的精神,新时期按照科学发展观的 内涵 对高等教育主要有着两个方面的要 求:第一要推进 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 展方式”,落实 科教兴国”、 人才强 国”战略 第二是满足 以人为本”、 改善民生”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 育人的概念范畴。 1.影响专业发展的因素:社 会需求与教育理念 响。如早期我们提倡“螺丝钉”精神, 强调人才培养的专门性,因此专业设置 得很细。1 9 53年我国本科专业种数为 5f ̄、1 957年为323种、1 965年为601 影响学科发展的基本因素是学科  980年为1.039种。 自身演化的规律 或更宽泛地说是科 种、1未来发展的重点是“提高质量、优化结 学技术本身发展的结果。如瑞典斯德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需 构”。本文围绕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适应性 哥尔摩大学的Tor sten Husen教授和德 要 强调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112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4期 减少专业种类、拓宽专业口径成为专业 动,学生成为专门人才的过程必须是一个 可现在普通高校年毕业生总数即超过 调整的主要内容。在此背景下 教育部 严谨的过程。只有认真、勤奋地通过了这 600万,还有下岗工人转岗.农民工进 对本科专业进行了3次调整。第一次始 一过程.学生的专业能力、基本技能、 城等诸多问题。另外,虽然目前个人对 高等教育的需求很大.但在劳动力结构 于1 982年,经过5年调研于1 987年公布 职业意识才能获得并保证。 的专业目录将原有的1,343种专业调整 事实上.国内外已经总结出了多种 上,容纳高学历劳动力的主要产业部门 为671种:第二次始于1 989年,经过4年 课程结构化设计的方式.如把课程分为 第三产业的发展还不够充分。农村地区 调研于1 993年将专业数从671种调整为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设定选 仍占人口总量的近60%,很难为毕业生  504种:第三次是从1 997年4月到1 998年 修课和必修课,专业学习的主、辅修制 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7,EJ,进一步将专业数压缩为249种。这 等等。课程的质量、多寡、选择性 相 还有.新经济产业的发展没有跟 即是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由专业 互间的匹配是决定专业水平、特色的重 上。例如.前些年许多大学为了适应新 教育思想向通识教育思想的转变。 之后,由于新兴、边缘、交叉学 科的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的不断发 展 以及地方特色经济产业的形成,教 育部又逐步在专业目录中的249种专业之 外,批准设置了一些“目录外专业” 它们种类很多,但每种里面含的数量很 少。这又是社会需求的具体反映。 当前 我国高等教育所设置的专业 分别在11个大学科之下。根据2008年的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普通高等学校 本专科在各大学科下的专业数分别为: 政治(种数5、点数77)、经济(种数 1 9、点数3313)、法学(种数36、点数 2244)、教育(种数46、点数2789)、 文学(种数1 01、点数1 0991).历史 (种数8、点数2 7 9) 理学(种数 8 2、点数5084)、工学(种数208、 点数2 2 541】、农学(种数36、点数 1 713)、医学(种数4g 点数3094)、 管理学(种数57、点数1 366977),合 计种数647、点数65794。有时,不同的 大学科下有相似的专业,如工学下的偏 向工程、理学下的偏向理论和实验分 析:也有时,相同的专业可授予不同学 科的学位。 2.专业与课程 专业其实是一组课程计划,谈专业 不能不谈课程。但是,华藻知识的简单堆 砌构不成专业,专业所需要的知识是有序 的.结构化课程是专业形成的唯一方式。 高等教育从事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活 要基础。在课程的深度与广度 文理交 经济的需要而设置了生物类专业,道理 融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侧重上,也有 上是对的,也符合逻辑。但是.没想到 很多探讨的空间。 的是生物类产业的发展严重滞后,致使 二,我国当前大学专业的趋 毕业生就业空间狭小。因此,今后有个 同现象 如何促进学科专业和产业企业共生共荣 当前 我国大学趋同现象严重,既 的问题。 包含各院校专业设置的重复,又包含一 在教育自身方面,一方面,知识经 些专业名称、内涵的相近。高等教育发 济发展对拔尖创新人才.制造业大国对 展中的专业结构问题.有社会宏观层面 应用型人才都有着旺盛的需求:另一方 经济需求的原因,有政府主导层面对专 面,人才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顶“天”立 业设置的限制,还有学校内部层面课程 “地”的要求,毕业生就业主体过度拥 开发的问题。 挤在“中端”,不愿或不敢下基层,产 生就业难。说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 1.经济需求的原因 间,存在着不适应现象。 专业问题在经济上的直接反应就是 毕业生就业,当然更深层次的是教育结 2.高等教育规模的膨胀加 构与经济结构的适应问题。近几年来. 上专业设置的限制 高校毕业生的即期就业率持续徘徊在 1 999年,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 7O%左右,既有教育方面的原因,又有 社会发展的特殊需要及广大百姓对教育 经济方面的原因。 的旺盛需求.适时将高等教育的宏观发 根据2008年的《中国教育统计年 展政策由”稳步发展”提升为“加快发 鉴》数据计算,从1 998年 ̄J2oo8年.普 展 ,从而揭开了我国高等教育快速从 通高等学校本专科生数由340 88万人 精英阶段迈向大众化阶段的序幕,大大 增加到2021.O2万人,增长了4.93倍: 提高了高中毕业生升入高等学校学习的 而从1 998年到2007年.按当年价格计 机会。在中央扩招政策的实施过程中, 算国民生产总值从83024.3亿元增加到 各校克服困难、化解风险,最大限度地 251 483.2亿元.仅增长2 03倍.若按 保证了教育教学的正常秩序和人才培养 可比价格计算需加上通货膨胀因素还会 质量,体现出为国为民分忧、勇于承担 更低。经济增长远远低于高等教育的增 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长,客观上存在着毕业生结构性失业的 但是.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扩展, 隐患。 使大学在专业安排上产生了“满足已 按照经济学家的测算.GDP增长率 有专业”和“发展容易上马专业”的 实现8%可新增1 000万人的就业岗位, 倾向,这也是专业发展受社会需求影 201o年第4期科学中国人11 3 响的一种表现。因为在社会对高等教 不够。 育数量的巨大需求面前,大学只有迅速 首先,随着规模扩展的惯性 加上 地满足这种需求而别无选择。由此引发 部分贷款还息的压力以及经济利益的冲 学科专业发展出现结构问题: ”满足已 动,学费因其规模效应而成为学校收入 有专业”延缓了学科专业调整的时间, 的重要来源.一些大学的扩张也就盲目 既使得一些欲被淘汰或压缩的冷门专业 起来。功利主义上升,忽略了自己的比 得以继续发展.又引发了一些办学条件 较优势.跟风上了一些与学校传统难以 和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膨胀而13碑变 整合的时髦专业,一些社会需要的“基 坏: 发展容易上马专业 催生了一批 础和艰苦行业类 学科专业出现萎缩. ”时髦”专业,各学校纷纷通过设立一 而对另一些与国家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 些短平快、低成本的通用专业来迅速应 密切相关的新兴和高投入学科专业则准 对规模的扩张.如文秘、管理、会计、 备不足或不愿去开创;片面追求规模 法律、外语等专业在较低的水准上繁衍 和综合.高等学校的规模越来越大 学 过快.这加剧了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科专业数越来越多,单科或多科学校向 性 并引发人们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疑 综合性迈进、专业设置越来越趋同.出 虑。这种社会需求有一定的虚假成分. 现了人们所喻的“一片平原”现象。人 有悖于合理配置人才资源的市场法则。 才培养的”专门”性下降,课程结构的 值得说明的是.上述发展是在专业 严谨性降低,实践环节减少,降低了高 设置有一定限制、专业种数为249种的 等教育 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要 情况下完成的。学校规模要扩展 同一 求。 专业招生数又不能无限大,还要有一定 另外,当前我国大学在专业设置 的学科条件基础.因此出现了很多名称 和发展中的问题.很多可归结到课程方 不同但并无本质差异的专业.同时也加 面。如课程数量太少——因为课程数量 剧了大学问发展模式的雷同现象。 太少 学生的选择性就太少,专业出现 3.学校自身的原因 雷同,难以形成特色;因为课程数量太 这里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学校发 少,学生从本科到硕士再到博士,越来 展的方向偏差,二是对课程开发的重视 越没有课程可学.专业水平难以提高: 114科学中国人201O年第4期 因为课程数量太少 许多时髦的专业徒 有一副空壳子.学的多是传统专业的 课程,专业难以发展。因为课程数量太 少.各大学也就变得越来越一样了。课 程少.也体现着质量反映着水平,说明 研究的深度不够。因此,专业的发展其 实是一个课程的发展和组合问题,需要 各大学积极努力地探索与实验,以形成 特色。 还有,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 一大批行业部委院校转由地方政府管 理,引发由为行业服务向为地方服务的 转向问题.部分学校与产业的联系减 少 专业特色弱化。 三、专业调整的理念基础 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过程是一个严 谨的教学和学习过程.高等学校需要通 过多样 严密而合理的课程体系设计, 使学生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思维能 力得到促进与开发.获得适应社会和改造 社会的真才实学。重要的是理念和过程。 1.大学的变与不变 大学是世界上无数不多的长期延续 下来的机构。根据 不列颠百科全书》 记载:全世界1 520年之前创办的、名称 不变、功能不变的现存机构有7 5个, 其中61个是大学,其余1 44-为宗教性 组织。因此.美国著名比较高等教育学 者阿特巴赫(PhiIip G AItbach)认为: 毫不夸张地说 世界上所有的大学都 起源于中世纪欧洲大学模式”, “源于 巴黎大学模式”。 但是,大学又是与时俱进的机构。 如由单一的教学机构进化出教学、科 研、服务三大功能。此外,从大学产生 以来 高等教育还发生了如下根本性的 变化: 从世界性的大学到地方性的高校。 大学首先是世界性的,中世纪时它作为 国际化组织而产生.其教师和学生来自 不同的国家、使用着拉丁语这一共同的 语言进行着教学活动。后来,高等教育 发展出为社会服务的第三功能,高等学 化是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同 的。待它有名气了 其它学科也会自然 校才逐步地方化,地方性高等学校在数 时,多样化又紧紧地与特色联系在一 而然地上来。”这反映出一流大学形成 量上所占比例越来越大.那些新产生 起.特色是“大众化 阶段.高等教育 的逻辑——首先要建设出一流的特色学 的高等教育形式也多为地方性高校。当 质量有别于”精英”阶段的根本所在。 科.众多一流学科的集合就构建出一流 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是行业性高校,如 高等教育需要以自身的多样化发展,满 的大学。这也是我们的 985工程”、 法国的大学校.还有一些既是地方性高 足社会的多元需求。 校又是行业性高校,如德国的高等专业 “21 1工程 建设为什么那么重视学科 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实现离不开学校 建设,高等学校在做战略规划时为什么  学院。现如今,高等教育既要为全人类 专业特色的形成.而这首先需要多元的 那么突出学科建设规划的原因。的公共利益服务.也要为国家的经济社 教育理念予以支撑。比如.对于专业教 第二、专业建设水平影响学生的未 会服务.还要为地方发展服务。 从培养社会精英到培养专业和岗位 精英。在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仅是 上层建筑,而且是经济基础,需要为迅 速发展着的产业经济部门服务。高等教 育已融入了整个社会.要为社会各行各 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精英的维度在扩 大,不同精英的知识能力要求也各不相 同,人们通过专业化教育而成为社会各 个领域的支撑性人才。 针对我国目前而言.高等教育的服 务主体也在发生着变化。2006年1月26 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 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提 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并进一步明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 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 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既 是国家创新体制的重大变化.也是对我 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提出的新命题。 随着政府机关、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人 员的逐渐饱和.企业、尤其是发展迅速 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成为接纳高等学校 各个层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高等 教育要考虑如何通过学科建设、专业及 学位点调整等措施.适应和满足企业技 术创新中主体地位建设的需要。 2.以多元的教育理念促专 业的特色发展 多样化是世界进化的宝贵财富,正 是有了多样化,世界才显得绚丽多彩 才具有生命力和活力。毫无疑问,多样 育和通识教育这两种教育思想.我们经 常会在某一阶段形成高度的共识,全部 高等教育以整体的方式践行着其中的一 种理念:高等教育评估也经常是一套指 标、一个标准。我们缺少的是达成些共 识,使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甚至相 同的专业.实施着不同的教育实践。 粗线条地分,文、理、工、医、 艺.它们的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标 准、成果表现形式都极其的不一样。再 细一步说 不同学校的同一学科、专 业 其方向目标、人才类型、服务面向 也应该各有侧重,也需要有搞理论的, 有搞应用的。 3.切实围绕专业建设加强 育人工作 学科、专业在概念上有相似性 但学科暗含着研究领域,专业则指向育 人。因此.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重点 是不同的,前者重科研的架构,后者 重教学的平台。如“21 1工程 重视学 科建设, “质量工程”重视专业建设。 当然,学科优化对育人环境、培养质量 还是有直接影响的,它是大的基础。关 于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这里不全面阐 述,突出谈两点: 第一、学科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 心。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前校长、已故 著名华裔科学家田长霖先生曾经在中国 提出: ”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 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重点 建设大学一定要想办法扶植最优异和有 发展前景的学科,把它变成全世界最好 来。在中国,大学生分专业进行培养。 高等教育法》规定: ”高等教育的任 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 级专门人才”。这要求高等学校专业设 置和建设的水准要足以承担起培养高级 专门人才”的使命。而除了必备的专 门知识外.专业教学还要提高学生的 “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 。 这几年不协调的一面是:重学科建 设,以构建学科体系和科研项目驱动为 标志.但却忽视专业建设,以育人的专 业性减弱、不同毕业生可替代性增强为 信号。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割裂严重。 4.通识教育思想和专业教 育思想在专业建设中如何体现 面向人类心智的博雅教育和面向实 在世界的实科教育.一直是教育的两种 取向。经过内涵的不断丰富 在高等教 育理论上便相应地分化出通识教育和专 业教育两种教育思想。通识教育由于重 视完人培养,从怎么做人到思维方式 因此得到很多教育家的青睐:而专业教 育由于直接应对高度分工的现实社会, 是一种不得不进行的教育选择,因此也 得到不少专家的认同。可以说,围绕二 者孰是孰非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当前,许多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的 国家,在大学的本科阶段比较注重实施 通识教育,而把专业教育放到研究生教 育阶段。我国过去学习苏联.本科阶段 强调专业教育,近年来.一些重点大学 和教育理论专家开始倡导通识教育 应 该说对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有着积极的意 2010年第4期科学中国人1 1 5 义。但是 凡事不能走过头.通识教育 着各校的教学模式和专业的特色。 工作实践经验.强调的是专业、岗位和综合 技能,这样的高校其教学模式、办学模式与 传统大学肯定是不一样的.专业应用 性极强。 2.办学模式并元高低之分 有很多优点,而由此否定专业教育也不 1.办学模式的不同是高等 对,二者在国外教育史上长期存在的争 教育多样他的基础 论恰恰说明各自有各自的生存土壤。 笔者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 让我们先看看大学模式的演变。 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中世纪大学 该是相融与互补的关系.并且我国目前 教师按行会模式聚集在一起招收学生。 高等学校的办学模式贵在不同,贵 阶段通识教育总体上要以专业教育为基 稍后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在学院制模 在都能得到发展。 础进行。通识教育的思想可以分为三个 式上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学生与教师学 大众化教育阶段和精英教育阶段的 层次理解:基本的层次是.学生在专业 习、讨论、生活在一起.在教授 烟斗 本质区别不是培养不培养 精英”的问 教育的基础上,加入一些社会化因素。 这是每所学校都要进行的;第二,主辅 修专业教学.在专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 一些学科结构上的扩展。这是许多学校 要努力做到的 第三,高层次的通识教 育.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文理贯通。这 不是每所学校都能做到的.也不是每所 学校都需要的.主要适用于那些不以本 科教育为就业目标或说专门人才成品的 大学。不能所有的学校都按一种教育思 想来指导办学。 如果通识教育不以专业教育为基 础.我们的就业市场就会更加集中,这 样的高等教育从整体上说未必是成功 的。虽说许多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央业 务部门没有了,但市场经济时代行业仍 然存在。目前我们既需要在一些综合大 学实施第三层次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也 需要有一批专门学院以专业教育的思想 来指导办学实践。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建设制造业大国.仍需要建设好一 批专门学院和特色专业。 四、专业发展特色受制于高 等学校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由世 界大国向强国的历史性转变。完成这一 转变.需要正确把握国际高等教育发展 规律.应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 求.积极推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需要做好高校定位的顶层设计,合理 构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系。而这一 切.离不开学校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 不同学校的办学模式不同 并由此决定 11 6科学中国人2010年第4期 的熏陶下 成为绅士。1 81O年德国创立 的柏林大学,提出教学与研究相结合 初步确立了近代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在学习了英国和德国的模式后.催 发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产生了 现代密集研究型大学。目前.我们所追 求的”一流大学”,参照模式就是美国 的研究型大学。 更重要的是应用型高等学校的发 展。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其实就 是高等学校办学模式逐步多样化的历 史,是旧的教育形式不能满足社会需 求而不断产生新的教育形式的历史。其 中最具活力的是应用型高等教育机构产 生.壮大与完善的过程。分散治理的美 国,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多样 化高等学校体系:强调等级的英国 出 现了多科技术大学、新大学、城市大学 与牛津和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的共同繁 荣:崇尚理性的德国,通过大学与高等 专业学院(Fachhochschulen)两种模式的 并进发展,为其制造精致产品的产业界 持续注入经久不衰的创造力和实现力: 浪漫情怀的法国.更是走了一条与其它 工业化国家完全不同的道路.培养高级 应用人才的工程师学校其社会地位甚至 超过了综合大学。它们的历程需要我们 很好地研究与思考。 可看出,在高等学校的多样化发展 中.事实上形成了两大类高校模式:—个重 视理论性人才培养、另一个重视应用性人才 培养,突出的代表是传统大学办学模式和专 门学院(或专业大学)办学模式。例如 德 国的Fa抖1。chsd1 If 要求其教师必须有5年行业 题,而是培养精英的多样化问题。多样 化并不排斥精英,是精英范围、领域、 数量的扩展。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创新 人才。 古老的大学是探讨和传承高深学问 的场所。既然是高深学问.必然是少数人 才有资格出事的活动,并且这少数的人也 必将是未来治国安邦之栋梁。高等教育是 一种特权,关注的是塑造社会精英阶层的 能力和人格。因此,在精英教育时代,高 等教育的质量维度相对单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的 实现,社会的需求逐渐多元起来.要求 高等学校为各行各业培养人才。此时高 等教育已融入整个社会.不能再专为原 来单一的 精英 岗位服务,而要为社 会各行各业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目 标逐步多样化 培养着更广泛意义上的 精英,包括所有经济和技术组织中的领 军和骨干人才。精英的维度在扩大,不 同精英的知识能力要求也各不相同.彼 此不可替代。 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每种 办学模式都要做精做好.使多样性中的 每~部分都得到充分发展,这样才能有 质量和特色。在实践上需要充分鼓励各 种各样的办学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 模式.鼓励探索与创新。 3.今后需重点加强高等学 校体系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将高等教 育建设的重点由一流的学校转向一流的 体系.以体系与社会的匹配性及体系内 每所学校的卓越发展为标志。根据学校 的办学使命,实施“世界级大学、国家 利益大学和地方性高校”操作性分类推 进方案。 世界级大学,就是我们要建设的世 界一流大学(worId Class university), 包括注重科学创新的综合大学和注重技 术创新的工业大学.它们均为研究型大 学。需要真正按一流大学的规律和模式 办学,加强开放和国际化程度 以文理 贯通式通识教育思想指导育人工作,以 国际化学术标准接受检验和评价,培养 世界领袖人物,极致地发挥它们对国家 发展的作用。 国家利益大学.包括与国家重点建 设行业关系密切的多科性专业大学及其 它一些面向全国的大学.系研究型大学 或教学科研型大学。多科性专业大学或 称作为行业特色大学,是行业发展的技 术先导,它们的专业水平决定着行业发 展的技术水平 是直接为国家工业化发 展服务的大学.在教学上要加强产学研 合作、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努力实现与 通识教育的相融与互补,培养高层次专 门人才:面向全国的大学也是一些高水 平的大学,它们在较高的层面上解决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社会公平问题。 地方性高校,由大量的地方综合 院校、专门学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组成。 它们要努力为地方建设服务、有地方特 色,以专业教育思想为指导进行人才培 养,注重一定的通识教育扩展 培养地 方应用性人才。 五,进一步专业改革的实践 201 O年,教育部将进一步修订研究 生、本科学科专业目录及管理办法 建 立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机制。笔者 认为,在操作的层面应努力实现各校专 业发展的“宏观有序、微观搞活”。 1.避免大学内部学科专业 的盲目扩张 高等教育的宏观学科专业结构要 满足的是社会的整体需求,而高等学校 科专业的拓展不能盲目 应该在办好优 的微观学科专业结构则要满足的是学 势或特色学科和专业的基础上,注重学 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因此微观结构的 科间的交叉与协同.注重围绕优势或特 合理并不完全代表宏观结构的合理。此 色学科构建学科群,这样才能保证在学 外,由于微观结构容易受利益、舆论、 科相互促进的基础上维护学校的特色。 心理(如从众、升格)等外界因素的影 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还应该有 响 有时会产生“非常态 的发展而进 不同的教育实践.即使是同一的学科专 一步扭曲宏观的结构。因此,大学学科 业也要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如在相同的 专业的设置一定要遵循国家有关规划的 名目下.既可以有基础理论方向,也可 要求.同时也要与自己的传统特色相一 以有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 致。这样才能保证宏观、微观学科专业 技术应用方向、还可以有催生新兴、交 结构的和谐发展,进而保证高等教育适 叉、复合等学科产生的前沿领域.当然 应社会的需要。 也还要有面向传统产业的技术应用和服 分析大学专业重复趋同的问题, 务方向。不同学校的选择要有不同.要 首先要承认名称一致也有其合理性的一 根据学校的定位来定,要能说明你优于 面。因为科学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着 其它学校的所在或存在的理由。 共同的规律,学科专业本身就有着共 2.适当放开大学专业的设 性。如欧洲中世纪最古老的大学就都是 置权 围绕哲学、医学、法律和神学四种学科 我国《高等教育法》规定:高等 而建立的.之后特别是工业革命后,派 学校可依法自主设置和调整学科、专 生出若干专业性学科,学科专业的划分 业.自主制定教学计划。大学身处学 也越来越细。大学的专业要有一个基本 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前沿.尽管需要 的框架。 避免专业扩张的盲目性,但也需要有 但是,大学学科专业设置过于离 相应的自主权以确定自己的应对,特 散、建设方向没有特色、过于低标准的 别是围绕主流学科的扩展。美国教育 趋同就有问题了,即趋同的问题主要还 部对各大学的专业发展主要是统计指 是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成熟的大学 导 根据统计数据说明哪些专业各校 是历史积淀的结晶 有特色的学科专业 普遍设置、哪些新兴专业刚刚产生、 是学校传统、现实资源、社会需求和科 哪些专业毕业生可能过剩等.各校在 学规律结合的产物。因此,大学主干学 自主调整专业时用以参考。 2010年第4期科学中国人117 过于刚性的专业设置框架不利于 项目的技术含量。 新兴专业的产生,也有可能导致许多 3.通过结构化课程体现专 业能力本位思想 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 有理论思维。”并盛赞思维是“地球上 最美丽的花朵”。 专业是一组课程计划.高等教育的 过程需要由结构严密的课程体系予以保 证。因此.课程的结构化程度是能否真 专业的膨胀与趋同.因为专业数是有 限的。同时.因为设置专业需要一定 高等教育要给人以适应社会和改造 的审批程序,学校学科专业齐全代表 了受肯定的程度和资源的扩大,因此 社会的能力.即高等学校要教给学生有 真才实学的硬功夫。这种能力由知识、 技能和思维力等因素组成.而知识通过 传授、技能通过练习、思维通过训练获 各校就拼命去争取。其实,不用批, 大家反而就不去争和不需要炫耀了。 就像春节北京放鞭炮,过去大家找地 正培养出高级专门人才的关键。 4.建立大学专业建设与社 会用人部门间的互动机制 得。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技能和思 去放,前两年刚解禁时大伙起劲放. 今年就明显不热烈了。 这时 所谓的热门专业其实就是 一个陷阱 当今越热今后的供需矛盾 越突出。如根据第三方调查公司麦可 思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就业年度报告. 2009年度全国高失业风险型本科专业 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英语、 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汉语言 文学、电子信息工程、会计学、中医 学、音乐表演、运动训练等,无不是 过去的热门专业。相反,据一些大学 相关负责同志跟我讲,一些看上去冷 门、艰苦行业方向的专业毕业生就业 反而非常好。可见,所谓专业的冷 热 起薪等都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供 需关系决定。因此 需要构建大学专 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建立动 态地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的机制。 专业设置限定过死还容易造成学生 所学知识陈旧或知识复合性不够.与企 业要求有差距。例如笔者在企业调研时 有公司老总提出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材料 科学的内容仍是多年前的老教材.缺少 新型功能材料的关联知识;对于一些高 新技术如液晶平板显示的制造、芯片制 作工艺等.高校缺乏相关专业和课程的 设置.这方面的师资和实验设备基本是 空白,学生到企业后,起码要经过两年 左右时间的培养才能逐步上手:有的软 件人员由于缺乏硬件的基础知识.无法 搭建自己编写软件的测试平台.使项目 的技术原创性得不到充分体现 降低了 118科学中国人201O年第4期 维力的提升。 知识如音符.能力如谱曲;知识如 文字,能力如作文。这种比喻讲的是能 力与知识的关系。知识是前人实践经验 的总结和概括.是培养与获得能力的基 础。但是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并不是一 种线性关系,结构化的知识体系有助于 思维力的提升.而且有些知识更有利于 训练思维。 技能是指完成某项任务的操作活 动方式和心智活动方式 是能力表现的 手段。如果缺乏基本技能,知识就难以 迁移到新的情境,能力就难以培养和发 挥.更谈不上有新的开拓和创新。通常 说的“心灵手巧”.也就是心智技能和 操作技能结合与统一的结果。技能是通 过实践和认知获得的,知识的领会和技 能的形成可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例 如工程制图是工程师的语言,如果只满 足于听懂了点线面体的投影原理、相关 理论和测绘知识等 而没有亲自动手与 刻苦练习 就绝不可能获得真知.更无 法用以表达工程意图及和自己创新构思 的复杂关系。 思维是人类最高级的具有新质的 心理活动形式,思维力则是在表象、概 念的基础上完成分析、综合、判断、推 理和比较等认知活动的基本功。思维训 练是学生能力开发的核心。如孔子说: “学而不思则罔”:爱因斯坦认为: ”整个科学不过是日常思维的一种提 炼 ;恩格斯也曾指出: 一个民族要 教育与社会的不适应在很大程度 上是因为缺乏联系与沟通。因此,中央 在提出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 系中,突出地提出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作 用。高等教育宏观协调和管理部门,需 要建立与行业间的互动机制.根据社会 需求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特别要注 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紧缺人才、应用 型人才和艰苦专业人才的需要重点支 持建设一批特色专业;各高等学校更 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强与产业用人 部门问互动机制的建设,专业教学计 划的制订一定要注重征求相关企业和 单位的意见。 2006年,笔者曾赴上海 深圳等 地对高新技术企业所需高级专门人才 的素质和培养模式进行专题调研。许 多企业认为 大学对企业技术前沿的 发展不太了解.课堂教授内容与企业 实际运用环境脱离较严重、知识比较 陈旧同现代技术发展不匹配、知识的 互补性不强 适应性较差,这也是当 前不少大学毕业生不能很好适应企业 发展需求的重要原因。 多年来大学的课程改革,从学科 自身体系角度考虑较多.注重教育系 统内部专家的意见。虽然也关注社会 用人需求的反馈,但是缺乏制度性的 沟通和合作机制,很少主动拿专业教 学计划去征求相关用人部门的意见。 大部分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建设,接受 产业部门的咨询和听政,应该成为一 项制度化建设的内容。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