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疑教学模式
初中部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千方百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就是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其理由就在于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掘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在开展“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研究”的总课题的基础上,初中部经过老师们一年的摸索实验,集中各个学科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拟从本学期起集中开展“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子课题实验研究。“四疑”课堂教学模式即“自学质疑→探究析疑→训练解疑→拓展悬疑”。
一、“四疑”教学模式的内涵:
传统教学方法注重“挑疑——释疑”。不过这种“两疑法”教学,仅把“释疑”作为教师的天职,学生“无疑”便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这不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如果在“释疑、解疑”之后,有意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之后,设法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使教学过程在“有疑”中结束,就会激起学生去探索,去创造的欲望。那么教学就成了“自学质疑→探究析疑→训练解疑→拓展悬疑”的过程,故名之曰“四疑法”。
“四疑”的四个阶段实质体现了新课改的精髓:促进学生的学习方法的变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⑴、 自学质疑:古人曰“学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教育家费科夫也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因此学会“质疑”才会有的放矢地去学习,去思索,然后经过努力求得解决,这样也就获得了进步,因此“质疑”是取得知识的第一步。质疑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索去发现问题,它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学习者参与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学习过程有内在动力的支持,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的调适。
⑵、探究析疑→训练解疑。
质疑之后,就要对疑问进行分析解决。古人对教师的作用以“传道、授业、解惑”来概括。“解惑”也就是解疑。这里的“探究析疑→训练解疑”,主要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探究、训练反馈,达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这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探究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和接受学习相比,探究学习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放性。经历探究过程以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⑶、拓展悬疑。
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随着新课改的实行,教育理念的改变,再也不是过去传统的“什么问题都解决了”的标准。而是通过新知识的获得和教师的有意布置的思考题,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从而激励学生有着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知识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究。
⑷、师生角色。
“三疑”模式中师生的角色也发生变化。教师成了主持人,是学生学习的激发者,学生是参与者。在课堂上教师质疑、解疑、引趣,创设自主学习的良好氛围。用最佳的教育策略,激发每一位学生去认真思考,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使其主观能动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使每个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教师成了“导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演员”。学生在“导演”的引导下,发挥个体的主动性多样性,依据自己的理解、认识主动去理解问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体现个性,突出主体地位,自由发挥,达到理解掌握。
二、“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操作的程序:
1、自学质疑:
“自学”包含课外预习与课内学生自学。课前预习要求教师给学生布置适量的预习思考题或预习提纲,通过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
课堂自学质疑,是“四疑”模式的第一环节,一般安排5—8分钟。教师上课后,首
先出示“学习目标”或“自学提纲”。接着,学生围绕学习目标或“自学提纲”快速自学,学生边读边思考提出疑难问题。学生要及时将提出的问题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清楚地写在自己的本子上或标注在课本上。质疑的过程,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思索去发现问题。它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自学质疑阶段,教师的任务是巡视观察学生的自学情况,但一般不作过多的点拨,以免扰乱学生的自学思路,这个过程是学生完全自主学习的过程。
课堂自学严禁搞“放羊式”,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自学提纲。教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具有一定层次性的自学提纲,这个提纲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高深,应该是学生跳一跳采得到目标。太简单,学生失去学习探究的兴趣;太高深,学生做不到,依然失去兴趣。自学提纲的设置要让学生始终有着成功的希望而去努力,促使学生在更复杂的水平上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经验背景,可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并适时与挑战性的目标进行对照,对自己的学习有一个清楚的、直接的反馈。自学提纲内容不宜太多,要符合班级生情实际。
因此,教师必须在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上狠下功夫,要求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认真研究学情,精心研究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自学结束后,每个学习小组可以推选1-2位代表本组同学口头陈述自学质疑中比较集中的问题,供同学们进入教学第二环节时参与讨论,共同解决。
2、探究析疑
这是“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二环节,大约安排20分钟分钟。“探究析疑”这个环节主要针对第一环节学生在自学中提出的疑难问题或教师课前预设的问题进行。教师备
课时应精心设计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要注意问题的典型性、层次性,以便引导全班同学积极参与学习讨论。
课堂上学生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解决问题时,应以讨论形式为佳。可以同桌讨论,也可前后桌四人一个小组的形式讨论,体现生生互动、合作学习的特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巡视观察,必要时为学生作适当的点拨,体现师生互动,但忌教师包办代替。
在这个教学环节上,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当好“导演”角色,通过生动的教学语言,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热情。教师要认真培养学生探讨问题的习惯,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和语言表达意识,广泛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必须细心组织、巧妙引导全班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最大限度地让大家参与学习讨论,做到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对于学生能解决的问题,要求让学生在互相探讨中解决,体现“兵教兵”的法则。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重在关键问题上给予点拨,重在学生思维的热点、难点上进行精讲。这样做的目的,旨在促使学生在自学中潜心思考,在讨论中畅所欲言,激发学生深入求知的欲望与兴趣,使学生在平等、融洽的学习氛围中达到既掌握知识又培养能力的目的。
3、训练解疑
“训练解疑”是“四疑”课堂教学模式的第三个环节,大约5—8分钟。教师先出示训练的习题或课前印好练习。为了确保训练的效果,教师课前要精心设计或选择习题,注意题量要适当。习题的设计或选择要注重体现本节课所学知识的重点、难点与关键,要体现知识系统的前后联系,体现命题的科学性、层次性与典型性,要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
4、拓展悬疑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通过前面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再拓展延伸设置思考题,让学生又产生新的疑问,激励学生向新的知识目标攀登的渴望,进而促使学生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或留给学生回味的余地,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激趣作准备。我们把这个环节称为“拓展悬疑”,大约安排2-5分钟。这一阶段可以进行教学内容的拓展延伸,让学生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从而再次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与欲望。
自学生疑、探究思疑、训练释疑、拓展设疑
小学数学“四段式·九环节”新授课教学模式
一、指导思想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素质教育的实质是实施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素质教育下的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模式要以新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进而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体现数学课堂教学的重心从获取数学知识向培养学生的终身发展转移,从接受性学习向积极参与转移,这样才能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参与的程度,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全面达成。
二、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学的基本模式
经过实践与研究,我们总结形成了小学数学“四段式·九环节”新授课教学模式,“四段式”是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四个基本结构程序,即“情景导行—自主探究—交流提升—拓展应用”;“九环节”是指四个结构程序之下的九个具体教学步骤。
“四段式·九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如下:
三、基本模式解读
第一环节:“情景导行”——(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问题是数学学习的“心脏”,没有问题的学习目标就不明确。而小学生数学问题的提出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才能有效地实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数学情境是学生发现问题、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教师为学生创设一个师生关系和谐、知、情、意相统一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数学情境一般有生活情境、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操作情境、竞争情境和活动情境等几种类型。青岛版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每一个单元学习中,都配有一系列的情境创设,以“信息窗”的形式呈现,由“情境串”引发出“问题串”,将整个单元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使学生在解决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问题的过程中,融入数学学习过程。因此,该环节的目的就在于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与本课学习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备合作探究。同时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有什么”—观察情境图。就是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具体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音像、图画、故事、游戏、操作、问题等形式,精心创设恰当的数学情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观察情境中“有什么”物体,了解情境的意义,为进一步收集信息做基础。
2、“有多少”—获取数学信息。就是引导学生充分结合数学情境,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及学习经验,引发学生思考,运用多种方式或手段引导学生发现各种数学信息,并能对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逻辑上相关的信息罗列在一起。教师有目的地把与本课有关的主信息板书在黑板的显要位置。
3、“提什么问题”—提出数学问题。《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该环节主要是利用数学情境中的数学信息指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学生的问题可能很多,与主信息有关的问题可以称之为主问题,教师将主问题板书在黑板主信息的后面,这样黑板上就有主信息和主问题串联起来的文字表达的简单数学情境,也就是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重点内容。其他次要内容或问题可以放入问题口袋以后解决。
【操作建议】:(1)创设的问题情境要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挑战性,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2)数学情境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抽象的,但必须是有价值的。(3)情境的创设要能够使学生触境生情、触境生思、触境生问,并能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服务,能体现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突出数学本质。(4)组织学生在情境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要有明显的指向性,教师必要时候要加以引导,让学生思维有一定的指向,不宜过于发散。(5)情境创设要为学生合作探究提供研究素材,引发学生的思考,为第二环节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面对实际问题,能够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表现,也是能否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实际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习惯。本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个人感悟—自主探究。就是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理念,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针对上一个环节学生提出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的数学思考,利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活动,初步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这是小组合作探究的基础。操作时间根据需要可长可短。
2、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就是在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导学生分工合作,进行小组探究。小组探究要由各小组组长组织实施,要求组长要面向全体,控制全局,明确分工。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展示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对比,对争议性问题进行探讨,小组长要掌握交流的顺序和讨论的节奏,做好记录,逐步补充和完善,不断修改和提升。把小组学习的结果进行总结,小组同学共同探寻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并形成小组意见。小组推选出小组发言人,准备代表小组向全体同学展示交流小组意见。这是全班交流的基础,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操作。
【操作建议】:(1)在自主探究这一环节中,关键要让学生明确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使探究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2)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带着自己原有的生活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活动,构建对数学的理解,获得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3)指导学生在小组内围绕提出的问题,发挥小组每一个同学的智慧,要面向全体,避免形成一言堂的格局。切实注重实效,避免流于形式。(4)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教师应该做一名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从而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做到心中有数,以便为接下来的展示交流作好准备。在参与的过程中,对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指导。(5)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过程。对于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指导和引领。(6)一个学习小组最好选择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探究,对一个学习小组来说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易太多,要走“专”、“精”之路。
第三环节:“交流提升”——(展示交流,内化提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充分感知的过程,而展示交流是学生的感性知识相互碰撞的过程。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通过比较、质疑和反思,不断优化个人和小组的学习成果,直至达成共识,内化为个体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形成科学结论,找出对解决当前问题适用的策略。问题一旦解决,学生的思维能力会随之发生变化,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思维品质的发展都具有促进作用。在展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感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找到自身价值的体现,体验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的愉悦。这样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该环节主要任务】:
1、班内交流—小组展示。就是全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以小组为单位向全班展示小组学习成果,将各小组在“合作探究”过程中的成果和质疑充分展示出来。
2、升华凝练—形成共识。就是在小组交流以后,对于各小组的研究成果教师和全体同学共同探究。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互相补充,对于相同意见指导学生不要重复。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调控全局,注意在关键环节点拨提升,从而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或规律。不同的小组“合作探究”的质疑不尽相同,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对于简单的,学生又能解决的,可以让其他组的同学给予帮助加以解决;对于复杂的,学生难于理解的,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手段先教给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再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再探究。这样一步步趋于问题的解决,直至完全解决问题。
【操作建议】:(1)教师要对探究活动和结果进行充分估计,尽可能周密考虑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及应对方案,以保证交流活动的顺利开展。(2)交流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参与到交流中去,积极“捕捉”学生真实的思维状况,以便对自己的教学预设作出适当的调整。(3)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知道倾听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学会质疑。(4)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策略。引导学生尊重同学解决问题方法的个体差异,为学生的展示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理安全环境。(5)要引导全体学生投入到探索交流中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6)在交流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当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取得成果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回顾与反思。(7)在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评价的甄别、激励作用,要注意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梳理与提升,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答案。(8)结论性的成果要让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第四环节:“拓展应用”——(巩固深化,拓展提高)
俗话说“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堂课成功与否,结课很重要。该环节是数学课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是进一步巩固知识、深化知识、由知识转化成能力、提高学生应用水平、减轻学生课外作业负担的有效环节。“拓展应用”环节的基本形式是练习,只有经过充分练习,才能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进一步发展能力、开发智力。练习主要分为基本练习和综合练习。基本练习在先,综合练习在后。基本练习具有例题特征,主要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是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使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该环节的主要任务】:
1、基本练习—巩固深化。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堂学习的内容和活动情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对所学知识进行全面的回顾、归纳、总结、整理和反思,从而达到系统知识的目的。在回顾整理之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设计一定数量的习题,对所学内容进行及时巩固。
2、综合练习—拓展提高。教师要适当设计相关的深化内容让学生独立探究,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拓展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习题的设计要注意基础性、现实性、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练习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点拨和提升。
【操作建议】:(1)在回顾整理的过程中,重点应该放在整理上,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2)综合练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开放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3)拓展提高的内容不宜多,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完成,切忌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内容不能过难,不能超出《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防止使学生丧失数学学习的自信心。(4)应用要有目的性,要有利于学生巩固重点,突破难点。题目要围绕学习内容设计,着眼于指导思路,有利于方法和技巧的形成。(5)应用要有现实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
解决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6)应用形式要有多样性,要以新颖多变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7)应用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给学生独立完成的时间,让学生在独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思想和方法,形成技能,发展思维。(8)应用评价要有发展性,对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应用效果要及时进行诊断评价,引导矫正,让学生在评价中发展提高。练题要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