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关于审计风险毕业论文

2023-03-26 来源:一二三四网
 -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2013届会计电算化专业

1

题 目:姓 名:学 号:班 级:系 别:指导教师:毕 业 论 文

关于审计风险 会电(6)班 经济管理系

-

目录

1. 审计风险涵义及分类------------------------------------------------2页 按审计风险形成的主体不同分类--------------------------------------3页 按审计风险表现的形式不同分类-------------------------------------3页 2 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3页 审计客体方面的成因-----------------------------------------------3页 审计主体方面的成因-----------------------------------------------4页 3 审计风险的控制与思考-----------------------------------------------6页 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6页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6页 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6页 正确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8页 审计结论事实要清楚,证据要充分,评价要准确-----------------------8页 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8页 4 如何规避审计风险---------------------------------------------------8页 5总结 --------------------------------------------------------------8页

2

-

风险论文审计风险论文:关于审计风险的成因及控制

陈睿晞

(江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南昌330095)

【摘 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范围都逐渐拓宽,人们对审计的期望越来越高,审计职业的责任也越来越重。由于社会经济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审计来讲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相应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为此,正确认识审计风险,增强审计风险意识,积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审计风险,使审计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以及本单位经营管理等方面起到控制与防范的作用。文章从当前审计风险的成因入手,探讨防范审计风险的途径和方法。

审计风险及控制是近年来社会和企业广泛关注和思考的问题。审计风险的产生有内外两个原因,内在原因取决于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而外在原因取决于审计人员的审计判断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相应地,审计风险的控制对策也涉及到审计风险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但在实施操作过程中,严格按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来划分是无法做到的,只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键词】 风险; 成因; 防范; 思考 一、审计风险涵义及分类

(一)“单一风险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在其审计工作中,所面临的各种不确定性的事项。这一观点是把审计风险单一地归集为审计的对象上。例如,审计人员在审核财务报表时,面对企业编制的各种报表数据,一般无法确定其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从科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审计人员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出某一数据是真实可靠的,一般而言,审计人员只能根据审计对象提供的数据资料作出合乎逻辑的判断。

(二)“多重风险论”。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审计风险的产生是由多种因素所确定的。而每一种因素本身都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据此推论,认为审计风险由以下三种风险组成:一是“内在风险”。所谓内在风险是指会计报表上的数据从业务事项的产生、 归集、计算一直到编制报表,客观上存在的一种不确定性,这里既有人为因素,也有环境因素。例如,在业务数据处理过程中,会计人员的舞弊行为或业务生疏都可能造成误报、漏报等。另外,企业的主管人员从主观愿望上要求会计人员提供带有偏向性的会计数据。从客观上讲,内在风险由于产生的原因较多,所以往往是审计风险的主要来源。二是“控制风险”。所谓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系统未能有效地将编报的差错控制在允许范围内。控制风险既表明企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能有效地阻止差错的产生,或能否有效地检测差错所在,以便采取及时措施,也为编制审计计划中的风险估价提供了客观依据。例如,一旦审计人员有理由为被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完全不起作用,则在审计计划中,审计人员将会认为内部控制风险百分之百地存在,从而不再考虑审计对象内部控制系统对报表差错的预防与检测功能。三是“审计检测风险”。所谓审计检测风险是指假定企业的报表数据存在差错,审计人员所收集的审计证据无法确认差错的存在,并且这一差错超出允许的范围。审计检测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对审计风险的主观判断,而且也确定了审计取证的数据与质量。例如,如果审计人员认为,被审单位报表数据存在差错的可能很小,那么审计人员就可能减少审计取证的数量,这反而会加大审计检测风险。 3

-

(三)“双重风险论”这一观点实质上是以上两种观点的综合。假定我们将被审计对象与审计执行人员看成是审计工作的客体与主体,那么,所谓双重风险就是指审计客体风险与审计主体风险。审计客体风险包括被审计单位会计人员与管理人员有意或无意地造成会计报表的差错。而审计主体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采取有效措施来检测与修正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差错。按照审计的一般常识,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被审单位有关人员对被审材料所作的承诺。二是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能力。前已述及,作为审计的执行者,一般很容易发现会计报表中的虚假,但确很难判断报表数据是真实可靠的。审计人员对被审材料所下的结论,其唯一依据是被审单位对有关数据所作的承诺。一旦审计人员无法确认这一承诺的虚假,则必然确认这一承诺的真实可靠,这本身就存在一种风险

(一)按审计风险形成的主体不同分类 1.被审计单位潜在的审计风险,指由于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未建立、健全或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或因种种原因有意作弊,导致管理失控或会计信息失真而形成的审计风险,具体又包括:(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不全不严,经营管理不完善而形成的审计风险。(2)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不完整、不充分,而形成的审计风险。

另外,被审计单位业务量大和人事变动,以及内部管理制度变更等,都可能成为其潜在风险。

2.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引发的审计风险,主要指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在审计监督过程中,因审计技术限制,或本身行为不当,业务能力及职业道德低等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包括:(1)审计技术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指抽样审计带来的审计风险。(2)审计人员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主要指一些审计人员政治素质低,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差,表现在审计工作中,超越职权范围,违背职业道德,不严格遵守审计纪律,不认真执行审计程序和审计标准,避重就轻,或随意取舍和隐瞒查出的问题;在审计处理上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处罚不当,弄虚作假,以审谋私。

3.政府及其他部门引发的审计风险,主要指政府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干预、限制及影响等原因造成的审计风险。

(二)按审计风险表现的形式不同分类 1.审计准备风险。审计机关接受审计任务后,必须认真细致地做好审计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以保证审计任务的圆满完成。否则,审前准备不足,可能带来潜在审计风险。

2.审计取证风险。在审计实施过程中,由于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审计人员所掌握信息资料的有限性,在这一阶段,可能存在审计程序不合规,审计技术不先进,审计取证不完备,审计检查不全面,审计鉴证不科学,审计评价不正确,从而最终产生审计风险。

3.审计报告风险。至少有两个环节易导致审计报告风险的产生:一是因审计结果报告的恰当与否直接受审计人员评价意见的影响,若审计人员的评价意见存在偏差,则直接影响审计报告的正确性。二是即使审计人员评价意见恰当,最终审计报告的形成尚依赖于审计机关对审计事项的重要性和审计评价及意见的判断,由于受各相关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得最终形成的审计报告有所偏差。

4.审计处理处罚风险。审计处理处罚是审计过程的终结和成果反映。当前主要受法规滞后因素的影响,审计处理处罚依据尚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被审计单位正在变化着的实际,从而导致审计处理处罚无据可依,依据不全不细的情况大量存在,最终形成审计风险。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中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风险的可能性,形成审计风险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即来自审计客体方面的成因、审计主体方面的成因以及来自审计法律环境方面的成因。

(一)审计客体方面的成因 4

-

1.被审计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程度,内控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是指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以及实际工作的需要,本单位及其各个系统应当建立的控制环节和控制点是否齐全,有无过多或过少,甚至不必要的情形;或者应当建立若干控制点而管理制度中未能考虑到,在实际工作中也未建立的情况;或管理制度要求建立若干控制点,但不符合本级单位的实际情况,因而在实际工作中无法执行的情况;或者已建立起控制点,但存在人员分工、职责不够清楚等情形,则滋生错弊的可能性就相对较大,其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较高,对审计人员检查风险的控制难度自然也会增大,在此基础上采用抽样审计,审计风险就会更加明显。

2.被审计单位会计核算系统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拓展,会计处理方法趋向复杂化。比如,随着我国近年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企业股份制正在国有企业中普遍展开,各类股权的划分与核算等经济内容的准确划分,日益成为企业审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而带来一系列审计操作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在企业改制中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屡见不鲜,所以由于法规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也必然成为形成审计风险的重要因素。

3.被审计单位对待审计的错误态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设置障碍、故意干扰、阻挠或者出具假资料、假单据都会误导审计人员。比如,目前普遍存在的企业为逃避税收,而擅自设置多套账务、多头开户的情况,从而造成提供财务资料不全面、不完整、不真实,以致带来审计风险的问题。

4.社会环境的影响。如:社会公众审计意识强,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严格会计核算,则审计风险低;反之,则高。随着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审计报告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则审计人员面临的风险也将越来越大。比如,经济责任审计就是这种情况,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当前对企业领导者采取经济监督的一种重要形式,其审计评价直接关系到企业法人的履行职责状况,因此审计环境将对审计评价的质量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5.审计法律环境的成因。在新旧体制交替时期,有些政策、规章相互磨擦碰撞,新法与旧法,大法与小法,外法与内法,法与理之间存在着差异甚至矛盾之处。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生活中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有时财经和审计立法相对滞后,现行法律、法规与现实情况可能相悖,这些都会使审计风险倍增。

(二)审计主体方面的成因

1.审计活动所处的不断变化的法律环境。 审计活动是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要想使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井然有序,任何方面都必须接受法律调整,审计也不例外。特别是现代审计所处的市场经济,在没有法律的情况下不可能有效地运转。

2.审计对象的复杂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审计范围也是一个渐大过程。早期的审计重点一般都放在处理现金的职员的诚实性上,而对其他事项几乎不顾,没有对资产负债表的质量进行任何分析。后来,资产负债表审计扩大了审计范围,也扩大了审计责任。人们开始意识到审计责任的存在。随着审计范围转移到财务报表上来,审计人员的责任也由有关法律明确规定,并开始发生了针对审计责任的诉讼。

3.经济生活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的扩大。从审计发展来看,人们对审计意见的依赖程度及其影响范围亦是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当审计产生之初,财产所有者对财产经管者最关心的是诚实性,也就是说早期审计是检查受托人个人的正直性,而不是检查他们会计账簿的质量。

4.被审计单位外部和内部的经营背景。经济环境、被审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内部控制制度的强度、技术发展趋势、管理人员的素质和品质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经营风险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审计风险,这也是审计风险模型中首先要考虑固有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现代审计首先要对企业内外环境全盘评估的理由。被审单位内外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可以从审计费用充分表现出来,西方审计职业界确定审计费用时,都考虑了审计风险,特别是固有5

-

风险和经营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控制与思考 随着审计事业的健康发展,审计部门对风险问题日趋重视,并努力从本单位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在审计准备实施和报告阶段采取各种风险管理和控制对策,以尽量减少审计风险、避免风险损失。

(一)提高审计人员的法律意识 审计人员要有较为全面的法律知识,除了掌握本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以外,还要了解掌握《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法律和相关的部门法规,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审计监督执法行为。在此基础上,要开展对法律法规适用的研究,准确地引用法律法规。目前,很多管理部门都有关于执法主体的规定,审计监督活动中应适当地引用其处罚条款进行处罚。制订与《审计法》配套的处理处罚的法律规定,既体现审计再监督功能,又不超越权限。目前在各部门法律、法规还不能完全协调的情况下,引用有关法律、法规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定性,从严格意义上讲是越权执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从最高层解决审计监督与其他经济监督的关系,明确审计执法的涵盖范围。

(二)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 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是审计部门控制风险的重要保障。审计部门要在独立、客观、公正、严谨、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不徇私情,公正执法,同时还应根据成本效益原则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期为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包括合理运用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所有的审计工作均遵照独立审计准则,执行和合理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以保证审计项目工作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等。这个环节抓好了,就能化解一些风险,真正体现审计机关客观公正的审计宗旨和执法水平。

(三)引入风险管理的模式

审计法制的不断健全,强化了其所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在新的法制环境下,审计部门务必使自己的工作既保证质量又提高效率,而风险管理机制兼顾了二者的统一。

1.事前审计风险的评估。为保证审计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审计人员的在执行审计业务中,应对被审计单位所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并以此为出发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实施方案,使审计风险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这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和审计执行者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有经营环境因素分析、组织结构因素分析;后者主要有执法品质、能力分析、情况分析等。

2.事中审计风险的控制。主要指减轻风险、降低风险、转移风险。审计风险的控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如: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选派审计人员的风险控制,审计方案的风险控制,审计证据的风险控制,编制审计报告的风险控制,审计质量检查等。

3.事后审计风险的评价。即对上述所做工作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检查、修正和评估,以最大限度降低审计风险。当然还要做好审计的宣传工作,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要使包括管理部门、审计对象在内的社会各界充分理解审计工作,这是消除对立、减少误解,从而减少审计风险的有效途径,为此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至关重要。应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加强审计工作,除做好阶段性政策法规的整体宣传外,审计工作的重点、作用、意义等宣传也应该结合当地的情况,不间断地进行。一些重要性的审计项目和审计中遇到的重大困难,更应向上级请示汇报,也是争取主动的必要步骤。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审计风险,使审计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四)正确履行法定的审计程序

审计监督活动的立项、通知、调查取证、征求意见、处理处罚,听证、复议等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在实施审计时要严格履行,不得忽略和违反程序。此外,由于审计处理和处罚性6

-

质有所不同,根据《行政处罚法》的有关规定,应当实行处理、处罚分离,将《审计决定》改为《审计处理决定》和《审计处罚决定》两种文书,规范审计处罚行为。

(五)审计结论事实要清楚,证据要充分,评价要准确 审计人员在审计中,不能把被审计单位或者有关人员的反映和推测作为证据,也不能只凭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进行判断,更不能根据上级领导人的好恶来做审计结论。要查清事实,取得有关确凿的证据,并且对证据进行认真的分析,使证据具有充分的证明力,确保审计工作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六)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1.构建事务所的品牌

我国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品牌都有差距,会计师事务所品牌的差距就更明显,国际著名的“四大”会计公司不但在国际会计市场上占主导地位,而且在我国的会计市场上占有相当大的份额。“四大”的品牌在这其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会计师事务所的核心竞争力来自本身品牌的构建,而形成品牌价值的关键在于审计质量。质量是品牌的基础,社会认知度是品牌发展的结果,社会知名度的提高又促进业务收入的提高,业务收入的提高才有足够的资源投入,才能促进审计质量的提高和规模化,促进事务所良性循环的发展。

2.扩大事务所的规模,实现做大做强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发《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做强做大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后,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再次掀起了规模化的浪潮。真正做大做强,让公众认同大事务所的竞争和价值,才能提高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四、如何规避审计风险

审计是一个动态的群体系统活动过程,是由审计人员、审计方法、审计技巧、审计对象、审计环境五大要素组成的,这五大要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决定着审计风险的高低。所以有必要根据这五大要素寻求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策略,以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帷幕的,建立一种以自我调节、执业准则调节、法律调节多背景的防范机制,把审计风险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从审计实践来看,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最根本的因素在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低。防范审计风险,不仅取决于审计人员的主观努力程度,还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因而,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1、培养风险责任感。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是提高审计风险管理水平的关键。要使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风险、审计风险损失及其管理与控制,不仅是理论研究的对象,也是实际工作中重要的关系着审计工作质量的具体问题。审计人员应该树立风险意识,工作中随时客观预测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正确地征求当事人的意见,虚心听取知情人的回答,从实践中探求事物的本质。

2、提高自我素质,注重知识更新。强化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从而降低审计风险,必须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

3、严格遵守职业道德,注重依法审计。规范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防范与规避审计风险的重要途径之一。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首先要保持独立性;要正直、客观,遵循审计职业道德,坚持谨慎性原则,实事求是,不受他人意志左右和干扰,不受私利的诱惑,客观公正地发表审计意见。同时,要严格依法审计,当前最重要的是依法审计和执法中客观公正。

4、实施过错追究责任制。即按照过错责任追究原则,追究有关审计人民的责任和领导的连带责任,谁违法谁负责,主管领导负连带责任。这样,就会使审计人员和有关领导不仅增强了责任心,同时也强化了风险意识。从而,在执业中采取防范的避险措施,做到客观、谨慎,把审计风险降到:最低限度。 7

-

(二)抓住关键环节,控制审计风险,建立审计工作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体系。 审计风险的防范,具体体现在审计计划、实施、检查、处理等环节中。

1、合理制定审计工作计划。一方面在总的审计计划安排上,突出重点,做好深入的调查研究,搞好对比分析,确定合理的审计覆盖面,并在这一覆盖比率中求精品、求质量、上档次。另一方面在具体的审计项目计划中,要合理制定审计方案,选择审计方法,安排审计,力量,确定审计时间和工作目标、明确审计人员责任。并在实施审计计划中,严格按计划执行。在做好上述工作中,还应根据审计任务和项目的要求,预测与此有关的各种可能风险,并针对产生的原因拟定风险控制方案。

2、严格审计执法程序,把好审计程序关和审计证据关。在实际工作中,审计风险与审计执法水平的高低有很大的关系,它不仅表现为对审计客体的执法不严,而且表现为审计主体不能严格按法律规定审计。诸如越权审计,任意扩大或缩小审计范围,审计程序不合规,审计取证不合法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审计风险的控制。对此,审计机关应当制定审计人员执法责任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操作程序进行工作,明确责任,认真做好审计各阶段的具体工作。发现问题,要按章办事,谁的责任谁承担。另外,要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再监督,积极开展审理工作,严格按审计工作程序办事。

3、把好审计评价、定性处理关。审计依据是审计人员判断被审事项的合法性、效率性的准绳和尺度,是提出审计意见和审计处理的客观标准。我国的审计依据主要包括法律、政策、法规、规章,以及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这些审计依据由于其制定和发布者不同,而具有层次性、地域性;时效性和法律效力不同等特征。

4、建立审计工作有效的监督和检查体系。审计机关要注重自身的审计声誉,切实建立有效的质量控制、责任控制体系,以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

五、总结

通过查阅相关的资料,很多学者对审计风险的探讨,发现由审计风险的问题日益增多,要控制审计风险,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注意以下几点问题:一在执业时一定要严格准手审计准则,遵守职业道德,二是保持合理的谨慎态度,严格遵守审计程序,避免发生重大疏忽,三明确审计范围,预计审计风险,一旦审计风险成为现实,也可减少审计赔偿损失,四建立良好的审计责任机构,以便控制审计风险。通过加强审计人员的责任感,是我们国家的审计行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资料:

1.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年

2. 朱学义,黄国良 论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专业学生[J].当代知识教育,2004年 3. 罗伯特.K.莫茨 候赛因.A.夏拉夫 著 审计理论结构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90年版

4. 由杰里.D.沙利文 著 蒙哥马利审计学 中国商业出版社 1989年

5. 思丽妮. 关于加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J] 凯里学院学报, 2007,(04). 6. 黄辉. 论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方法[J]. 铜业工程, 2007,(02). 7. 周勤业 审计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