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词解释(生理)

2020-01-14 来源:一二三四网


名词解释

内环境:围绕在多细胞动物体内细胞周围的体液,即细胞外液,称为机体的内环境。

稳态:也称自稳态,是指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如温度、PH、渗透压和各种体液成分等的相对恒定状态。

反射:是指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应答。 自身调节:是指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因素,自身对环境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 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促进与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同的方向改变,例如:排便、排尿、分娩、凝血。 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的活动,最终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朝着与它原先活动相反的方向改变,例如:体温、血糖、激素。

前馈:控制部分在反馈信息尚未到达前已受到纠正信息(前馈信息)的影响,及时纠正其指令可出现的偏差,这种自动控制形式称为前馈。例如:体温,条件反射

单纯扩散:是指物质从质膜的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向低浓度一侧进行的跨膜扩散 易化扩散:在膜蛋白的帮助下,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的跨膜转运 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由细胞代谢供能而进行的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 兴奋性:是机体的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它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

阈值:能使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为阈强度。

阈电位:只有当某些刺激引起膜内正电荷增加,即负电位减小(去极化)并减小到一个临界值时,细胞膜中的钠通道才大量开放而触发动作电位,这个能触发动作电位的膜电位临界值 静息电位:在安静情况下,细胞膜两侧存在的外正内负且相对平稳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指细胞在静息电位基础上接受有效刺激后产生的一个迅速的可向远处传播的膜电位波动

极化:生理学中,通常将安静时细胞膜两侧处于外正內负的状态称为极化。

10、超极化:静息电位增大(如细胞内电位由-70mV变为-90mV)表示膜的极化状态增强,这种静息电位增大的过程或状态称为超极化。

11、局部电位:由少量钠通道激活而产生的去极化膜电位波动,称为局部兴奋

12、兴奋-收缩耦联:将横纹肌细胞产生动作电位的电兴奋过程与肌丝滑行的机械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机制或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13、等长收缩:表现为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有张力的增加 14、前负荷:是指肌肉在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 15、去极化:

16、单收缩:当诱发骨骼肌收缩的动作电位频率很低时,每次动作电位之后出现一次完整的收缩和舒张过程,这种收缩形式称为单收缩。 17、强直收缩: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容。 血量:是指全身血液的总量。

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来表示红细胞的沉降速度。 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

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出血时间:临床上常用小针刺破耳垂或指尖,使血液自然流出,然后测定出血延续的时间,这段时间称为出血时间。

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 血清: 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吸收:经消化后的营养成分透过消化道黏膜进入血液或淋巴液的过程

化学性消化:通过消化腺分泌消化液,由消化液中的酶分别把蛋白质、脂肪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分解为可被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机械性消化:通过消化道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同时把食物不断向消化道的远端推送。

胃肠激素:内分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多种激素主要在消化道内发挥作用 内因子:壁细胞在分泌盐酸的同时,也分泌一种被称为内因子的糖蛋白

容受性舒张:进食时食物刺激口腔、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可反射性引起胃底和胃体舒张 胃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能量代谢率:指机体在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量,是评价机体能量代谢水平的常用指标。 食物的热价: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

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气所产生的热量

呼吸商:将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与吸入的氧气的量的比值 由糖和脂肪氧化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的量和消耗的氧气的量的比值 食物特殊动力效应:进食能刺激机体额外消耗能量的作用 基础代谢: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代谢率:指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温热性发汗:由温热性刺激引起的发汗

10、不感蒸发:指体内的水从皮肤和黏膜(主要是呼吸道黏膜)表面不断渗出而被汽化的过程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 肾小球滤过率(GFR):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原尿量 渗透性利尿:当小管液中某些溶质因未被重吸收而留在小管液中,可使小管液溶质浓度升高,由于渗透作用,也使一部分水保留在小管内,导致小管液中的钠离子被稀释而浓度降低,于是小管液和上皮细胞之间的钠离子浓度梯度降低,从而使钠离子的重吸收减少而小管液中也有较多的钠离子,进而又使小管液中保留较多的水,结果使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和NaCl排出量增多。这种现象称为渗透性利尿。 水利尿:饮用大量清水引起尿量增多的现象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中钠离子和水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这称为近端小管的定比重吸收,这种定比重吸收的现象称为球馆平衡。

肾糖阈:当血糖浓度达180mg/100ml血液时,有一部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已达极限,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称为肾糖阈。 有效滤过压:指促进超滤的动力与对抗超滤的阻力之间的差值。超滤的动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和肾小囊内超滤液胶体渗透压;而超滤的阻力包括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肾小囊内的静水压。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静水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葡萄糖的吸收极限量:正常人两肾的葡萄糖重吸收的极限量,男性平均为375mg/min,女性平均为300mg/min。 血浆清除率:

感受器电位:在换能的过程中,感受器一般不直接把刺激能量转变为神经冲动,而是先在感觉神经纤维末端或感受细胞上产生一种过渡性的电位变化,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感受器电位。 换能作用:感受器是一种生物换能器,其功能是将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换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这一作用称为感受器的换能作用。 感受器适应:若以一个强度恒定的刺激持续作用于某一感受器,相应的感觉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位频率将随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这一现象称为感受器的适应。

暗适应:当人长时间在明亮环境中而突然进入暗处时,最初看不见任何东西,经过一定时间后,视觉敏感度才渐渐增高,能逐渐看见在暗处的物体,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视敏度:眼对物体细小结构的分辨能力,称为视敏度,又称为视力或视锐度。 视野:用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生物节律:

第二性征:是在性激素作用下,男女在形体方面产生的性别特征。如男性的喉结、胡须、声调低沉、肌肉发达的特征,女性的皮下脂肪丰富、臀部宽大、声调高细的特征。 着床:是胚泡通过与子宫内膜相互作用而植入子宫内膜的过程。

月经:在卵巢激素周期性分泌影响下,子宫内膜发生周期性剥落,阴道出现流血的现象。 黄体:成熟的卵泡排出卵子后,转变为一个血管丰富的、外观呈黄色的内分泌细胞团。 精子获能:大多数哺乳动物的精子必须在雌性生殖道内停留一段时间才能获得使卵子受精的能力。 抑制素:是睾丸支持细胞和卵巢颗粒细胞分泌一种多肽类激素,它对腺垂体的FSH分泌有选择性的负反馈作用,对LH仅有轻微抑制作用。

无排卵月经:有些妇女在某个月经周期中,虽有卵泡发育,但不排卵,也无黄体生成。卵泡发育产生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增生,卵泡萎缩后,雌激素减少,增殖的内膜脱落出血,这种月经称为无排卵性月经。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胚泡着床后,胎盘绒毛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素,与LH的生物学作用及免疫效应基本相似,可维持黄体继续发育和分泌,直到妊娠的6~8周。

绝经期:妇女到45~50岁左右,卵巢萎缩,功能退化,无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性激素周期性变化停止,月经不复出现。

10、血睾屏障:睾丸支持细胞之间形成紧密连接,在组织间隙与曲细精管之间形成屏障,使大分子物质不能进入曲细精管内,也可防止生精细胞的抗原性物质进入血液循环而引起自身过敏反应。

11、受精:成熟精子与卵细胞结合成一个新细胞—受精卵的过程。 12、雄激素结合蛋白(ABP):雄激素结合蛋白是睾丸支持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构成生精细胞“微环境”的一部分,它与睾酮和双氢睾酮的结合可提高两者在微环境的局部浓度,有利于生精过程。

13、顶体反应:在受精过程中,当精子与卵子相互靠近,即将接触的一瞬间,精子顶体中的酶系便释放出来,称为顶体反应。

14、月经周期:是指成年妇女平均每28天发生一次周期性的子宫内膜脱落和流血现象。 15、LH高峰:排卵前一天,由卵泡分泌的雌激素浓度达到高峰,后者通过正反馈效应刺激腺垂体

8、这个世界并不是掌握在那些嘲笑者的手中,而恰恰掌握在能够经受得住嘲笑与批忍不断往前走的人手中。

9、障碍与失败,是通往成功最稳靠的踏脚石,肯研究、利用它们,便能从失败中培养出成功。

10、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