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谈成本管理理论

2023-11-13 来源:一二三四网
浅谈成本管理理论

摘要:企业成本管理理论众多,当前比较成熟的有全面预算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理论。本文简单介绍了全面预算管理和目标成本管理理论,并重点分析了标准成本管理理论。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标准成本管理;目标成本管理 一、全面预算管理理论

(一)全面预算管理及其特点全面预算管理是将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进行细化和量化,层层分解,下达于企业内部的各个经济单位,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控制、调整、考核及监督,建立一套完整而科学的管理控制系统及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的绩效考核体系,使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活动沿着预算管理轨道科学合理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具有以下特点:

1、预算是对以后期间的计划,并在方式上使用定量方式。

2、以市场为导向,了解市场特点,关注市场变动,总结市场发展规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确定管理方向,提高企业效益。

3、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为基础,促进企业管理一体化的实现,联合管理、联合行动,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4、倡导企业自上而下全员参与全面预算管理,企业制定的预算被员工接受,才能减少企业的上下级互相博弈造成的企业失效,带来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成本控制目的。

(二)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预算的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前提,全面预算管理的预算编制包括业务预算、专门决策预算和财务预算的编制三大部分:1、业务预算,是反映企业预算期间日常供应、生产、销售、管理等实质性活动的预算。以工业企业为例,一般分为销售预算、生产预算、直接材料预算、直接人工预算、制造费用预算、产品成本预算和销售及管理费用预算等。

2、专门决策预算不是经常发生,一般是为企业的长期投资项目、一次性专项业务所编制的预算,包括资本支出预算和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资本支出预算的内容体现在反映投资项目的收益及成本分析,一次性专门业务预算是为发生的一次性业务而编制的预算。

3、财务预算是反映企业预算内预计的现金收支、经营成果和预算期末财务状况的预算,它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和预计资产负债表。

二、目标成本管理理论目标成本管理按照目标作为一个管理理念,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按照不同的经营目标,进行各种目标成本的分析和控制,用来考核和评价企业经营状况,从而对其目标进行预测、考核和决策分析,达到降低和控制成本、达到一定经营目标的目的。目标成本管理一般包括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等内容。

(一)目标成本确定目标成本管理的前提是确定目标成本,同时也是目标成本管理成功的关键。确定目标成本,需要根据相关资料,运用特定的方法,测算未来不同情况下的成本水平,选择最优方案。并根据特定的程序,确定产品在计划期内的生产耗费水平,并将其作为目标成本实施和比较分析的重要依据。 (二)目标成本层层分解目标分解是目标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也是实现目标成本管理的重要条件。目标管理把企业的总目标进行具体化,层层分解和落实,并进行有效管理。层层分解是把施工项目目标成本依照费用项目类别或者依照部门逐一分解到项目体、部门、分包单位、班组、岗位等各层次上,形成相

互关联、密不可分的目标体系。

(三)目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控制是依照预定的成本目标,对成本发生和形成过程以及影响成本的各种条件和因素主动施加影响,来实现成本最优化和保证成本补偿合理性的一种行为。从生产经营的过程看,成本控制包括产品生产的事前控制、生产过程的控制和事后控制。

(四)成本比较分析比较和分析目标成本和实际成本,定期评价成本计划及和它有关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揭示、查清楚产品成本变动的原因,并落实到负责单位及负责人,提出改进建议和相关措施,改善成本管理,提升绩效。

三、标准成本管理理论所谓标准成本管理是一种将成本计算和成本控制相结合的成本管理系统,包括标准成本的制定和差异分析与处理两部分,它把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区分为符合标准的成本和脱离目标的成本差异两部分,并以此考核生产发生的差异及其原因和责任,采取相应措施实现对成本的有效控制。

(一)标准成本的制定标准成本的制定既要考虑过去较长时期的实际平均数值,又要消除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异常情况,并估计到未来的生产发展趋势。 在运用较为广泛的现实标准成本制定中,制定标准成本时,应充分考虑各种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标准成本制定,一般由财务部门制定,在制定过程中协同其他部门进行核定和修订,如行政管理部门、采购部门、技术部门及生产经营部门等。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条件进行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共同制定的。同时企业要定期对标准成本进行评审和维护,以保持标准成本的先进性和稳定性。标准成本由以下公式确定:标准成本=标准数量×标准价格(二)成本差异揭示与处理在标准成本法下,成本差异按照其实际生产过程中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额。在标准成本法下,分析成本差异是成本管理中重要的一环,在分析成本差异以及其产生的原因之后,对其责任进行落实,并积极鼓励有利差异,实现成本控制、考核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成本的增加可能是由于市场变化,导致材料价格高于标准价格造成的,因而在分析成本差异时,往往使用成本价格差异和成本数量差异来核算,分别表示由于价格变化造成的和由于效率变化造成的差异,如下公式:成本差异=实际成本-标准成本=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实际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价格-标准数量×标准价格=实际数量×(实际价格-标准价格)+(实际数量-标准数量)×标准价格=价格差异+数量差异差异等于实际成本减标准成本,负差为有利差异,正差为不利差异。在分析差异时,应分别针对数量和价格差异进行分析,如果是由于市场价格变动引起的,应当调整标准成本核定;如果是用量变化,应进行分析;如果是管理原因,应积极改进管理模式等。

成本差异的处理采用的账务处理方式属于成本会计的内容,本文略。

(三)标准成本管理的方法1、事前预测标准成本管理,首先要制定成本计划,对于成本预算中的各类费用必须有责任人进行控制,建立月度成本计划体系,实行年预算指导下的月度成本计划管理,使预算置于有效的过程控制之下,加强了成本预算的准确性。

2、事中控制事中的过程控制对标准成本管理较为重要。首先,跟踪标准成本管理的进度,核定工程进度指标,对于其中较为重要的项目进行专门的控制;其次,协助各班组分解指标,对各个成本环节进行责任到位,在考核上,通过各种原始凭证保证具有相应的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统计,保证对各月、各车间、各班组消耗情况心中有数;第三,及时分析成本的变化及变动情况,并跟进整改措施,加强效果管理。

3、改进后的评估事后评价是由以下步骤组成:企业进行成本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实现成本和销售收入的组合,成本和收入捆绑评价,建立综合、完整的成本检验体系;将实际成本评估报告给计划部门,计划部门将评估的标准成本与实际成本比较,考核该部门的计划完成情况;有关部门根据考核成本的差异,针对差异形成的原因,提出对行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参考文献[1]乐平、王春广.浅谈标准成本在企业的推广应用[J].冶金财会,2004 年第4期.[2]王向青.目标成本管理与标准成本管理之比较[J].现代商业,2008 年第2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