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17.D
解析 ①倚马可待:形容文思敏捷,写文章快。这里使用不合语境。②不以为然:表示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用在这里对他人表示评价,不合适。应该为“不以为意”。③雷厉风行:表示执行政策法令严厉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这里形容互联网发展迅速迅猛是可以的。④隔岸观火:比喻见人有危难不援助而采取看热闹的态度。这里使用不合语境。⑤望尘莫及:指只望见前面的人走过扬起的尘土而不能赶上。比喻远远落在后面。在这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相比较,使用是恰当的。⑥风声水起:指风从水面吹过,水面掀起波涛。形容事情做得有生气,勃勃兴旺。这里使用是恰当的。
18.B解析 A项成分残缺,“根据”用在句首,导致整个句子缺少主语。C项句式杂糅,“的原因”和“是由于”杂糅。D项语序不当,“一部”应放在“新型”前面。
19.A 解析 B项“纳笑”是敬辞,不能使用在这里。C“微薄之力”谦称微力、微劳,常用作自谦之辞。D“敝帚自珍”不能用来说别人送的礼物。
20、①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②更要重视对青少年情商的教育。③更要让他们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
1、C(“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应是“鸿雁随阳”的审美感受。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的能力。关键在于要把雁的特点与它们审美感受对应起来,不能张冠李戴。C项雁的特点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2、D (D范仲淹的《渔家傲》一词,既有因秋临塞下雁阳而引起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无穷感慨,又有因岁月流逝而坚定诗人建功立业、时不我待的报国信念“雁”意象在此词中不再单纯是主体悲苦情感的抒发载体,更为重要的是起着警钟长鸣、催人奋进的积极作用。A、C、侧重写景;B侧重言志)
3、B(要体现的应该是“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
10.A 试题分析:“来归”的主语不是“太祖”,前面断开,“亲兵”作前句的宾语。 11.B 试题分析:布政司只掌管一省的民政、田赋、户籍。 12.A 试题分析:只有顾成最终逃脱而归。
13(1)顾成在贵州共十余年,讨伐平定诸苗几百个洞寨,都只诛杀他们的首领,安抚余下的众人。(讨平、渠魁、抚绥各1分,大意2分)
(2)殿下只须竭诚孝敬,体恤百姓,万事在天,不必在意那些小人。(但、孳孳、措意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顾成,字景韶,其祖先是湘潭人。祖父以撑船为业,往来于江、淮之间,因此在江都安家。顾成年少魁梧,臂力绝人,善于骑马、持矛,并纹身以使自己与众不同。太祖渡江后,顾成
1
前来投靠,因勇猛被选为帐前亲兵。有一次他随太祖出行,船被泥沙所阻,顾成便背船而行。随大军攻镇江时,顾成与十名勇士转战入城,被捉,十名勇士全部死去,顾成挣断绳索,一跃而起,扑倒持刀者,逃脱而归。并引军攻城,攻克后,授为百户。经历大小数十战,顾成都有功劳,晋升为坚城卫指挥佥事。随军伐蜀,进攻罗江,擒获元帅以下二十余人,进而降服汉州,四川平定,顾成改任成都后卫。洪武六年,擒获重庆妖贼王元保。
八年,顾成调守贵州。顾成在贵州共十余年,讨伐平定诸苗几百个洞寨,都只诛杀他们的首领,安抚余下的众人。大示恩德、信用,蛮人十分帖服。这年二月,顾成应诏回京。 建文元年,顾成为左军都督,随耿炳文抵御燕兵,战于真定,被捉。燕王解开捆绑他的绳索,说道:“这是上天把你交给我。”然后将他送回北平,辅助世子留守。南军围城时,城中一切防御、调度都听从于顾成。燕王即位后,论功时,顾成被封为镇远侯,食禄一千五百石,并被授予世袭凭证,仍奉命镇守贵州。
永乐元年,顾成上书,请求在西北边境严加防备,并及早修建东宫。皇上褒奖了他。六年三月,他应召至京,被赏赐黄金、布帛,又返回贵州。思州宣慰使田琛与思南宣慰使田宗鼎兴兵,皇上诏令顾成率兵五万压境,田琛等被俘。于是在思州、思南分别改设州县,遂设贵州布政司。
顾成性情忠诚、谨慎,广泛涉猎文史书籍。他开始住在北平,多为出谋划策,但始终不肯统兵,赏赐兵器也不接受。后来镇守贵州,屡次平定播州、都匀诸叛蛮,威震南中,土人为此设生祠祭祀他。他被召至京,受命辅佐太子监国。顾成叩首说道:“太子仁爱、英明,廷臣都很贤能,辅佐之事非愚臣所及,请求回去防备诸蛮。”当时群臣图谋夺嫡立庶,太子心中不安。顾成到文华殿辞行,趁机安慰道:“殿下只须竭诚孝敬,体恤百姓,万事在天,不必在意那些小人。”十二年五月,顾成去世,终年八十五岁。被追赠为夏国公,谥号武毅 14.B2分,E3分【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E项,错在“至吴地烹鱼结”,作者还没有到达吴地,还在途中的船上。】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乡之情。(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
16. (1)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2)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强虏)灰飞烟灭
2
2018全国高考最新题型专练卷·组合小卷(一)
参考答案
17.A
刮目相看:此处应该是拭目以待。
飞云掣电:像流云飞和闪电一样。形容非常迅速。 良莠不齐只能用于形容好人坏人掺杂在一起。 朗朗乾坤:形容政治清明,天下太平。
18.C(A董明珠和虽然调换顺序。语序不当B将出现后面缺…… 的现象|情况。成分残缺D 本着……为原则,句式杂糅。)
19、A(B “拜读”使用错误C “鼎力相助” 使用错误D“笑纳” 改为“接受”) 20①颈部长期保持同一姿势 ②长期桌前痴迷游戏 ③最终患上颈椎病
1.C(A项“已有了成熟度生态保护机构”与原文不符,那时只是刚出现生态保护机构。B项“是研究中国生态保护的最早文献”于文无据。D项“自南宋以后,这种设置保护生态环境机构的做法没有得到延续”属于主观臆断。)
2.B(“那个时候的中国人就树立了科学发展观”错,齐国的做法只是契合了科学发展观。) 3. D(“达到完善”的说法过于绝对。
10.B 解析:“予告”指汉朝制定的官吏休假制度,可排除AC。 11.D解析:“主动归还”待商榷。
12.D“贼寇逼迫”不符合文意,原文是“贼麾使去”
13.(1)贺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
(2)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
参考译文:贺逢圣,字克繇,江夏人。从小与熊廷弼住在同一里巷,但是彼此不亲善。作生员的时候,一同被督学熊尚文赏识。熊尚文认为这两个生员都 有突出的才能,说: “熊生,是干将、莫邪;贺生,是夏瑚、商琏。”乡试中举。家境贫寒,就任应城教谕。万历四十四年,殿试考中第二名,授官翰林院编修。
天启年间,任洗马。正当这个时候,熊廷弼已被再次起用任辽东经略了。广宁战役失败,同乡的官员准备为熊廷弼鸣冤,认为贺逢圣将会阻止这件事。贺逢圣变了脸色说:“这是国家大事,我怎么敢对自己小的仇怨耿耿于怀,不把熊廷弼的冤枉辩明!”立即起草奏疏呈献朝廷。湖广建造魏忠贤的生祠,魏忠贤听说上梁文出于贺逢圣之手,非常高兴,当日就去拜访贺逢圣。贺逢圣说:“错了,这不过是利用别人的声誉、地位的陋习罢了。”魏忠贤不高兴地离开了。第二天就除去了贺逢圣的官籍。
庄烈帝即位,贺逢圣恢复了官职,接连晋升官阶。九年六月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辅佐国政,加太子太保的官衔,改任文渊阁大学士。十一年辞官。十四年再次入阁。第二年再次辞官。
贺逢圣为人清廉沉静,约束自己磨练德行。皇上办事过于急躁严刻,贺逢圣始终没有进言匡正。他再次与周延儒同时被征召,帝上对待他不如周延儒。等到他休假回家(予告:汉
3
朝制定的官吏休假制度。官吏休假称“告”,二千石以上官吏经考课居最,法令可带职休假,则称予告。予告不得归家,但居官不视事。)皇上在便殿设宴为他饯行,赏赐金银、绣着蟒的椅垫。贺逢圣感动得大哭,伏在地上不能起身,皇上也为此流泪动容。
这时,湖广贼寇大肆侵扰。第二年春天,张献忠接连攻陷蕲、黄,逼近江夏。有大冶人尹如翁,是贺逢圣的门生,跑了三百里,拿了一顶僧帽、一袭袈裟来送给贺逢圣。贺逢圣把衣帽还给他说:“你只管离开吧,别担心我。”如翁于是离开。五月壬戌为月末,贼寇攻陷武昌,逮捕贺逢圣。贺逢圣呵斥说:“我是朝廷大臣,你们胆敢无礼!”贼寇驱使他离开,贺逢圣于是投墩子湖而死。贼寇从夏天来,到秋天去。地方长官对着湖水祭祀贺逢圣,有神托梦给湖边的人,“我守护贺逢圣宰相很辛苦,你把他接过去守护,他的左手有黑子,他的特征就是这个。”醒来后觉得这个梦奇怪,就在湖边守候,尸体令人惊讶地出现了,察看尸体果然这样,大概沉入水底一百七十天,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在冬天十一月壬子装殓,地方长官挥泪把他 埋葬了。
14. CE 答C给3分,答E给2分。
解析 C选项中”雨里”一作”雾里“,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描绘了“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两幅画面,意象或浓或淡,或辽阔生动或静谧苍茫,而且富于季节和地域特征。两句中“寒”与“火”、“湿”与“烟”相反相成,互相烘托,趣在其中。故“雾”和“雨”具有相同的表达效果。
E选项中“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5.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6分) 15. 第一问(3分):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3分):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传达出诗人平等的民族观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和对和平的向往、对战争的厌倦),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译文】雁门郡东接古代燕国,郡内高山峻岭遍布,有些胡人的家就住在边境附近。你看,一个胡人解开猎鹰脚上的绳索,让它飞出去追捕鸟雀,自己则骑着当地产的骏马驰骋在辽阔的秋原上,四处游猎。时值深秋,胡人多放火烧山,一处处山头上的野火在寒冷的天气里静静地燃烧着;有时秋雨绵绵,雨点打在山上,溅起湿湿的烟雾,笼罩着山头。看到山头的烟火,胡人误作是狼烟而紧张起来,但接着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 16、⑴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⑵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 ⑶徘徊于斗牛之间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