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次月考试卷及答案(推荐)
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朗 润(rùn) 稀 疏(shū) 水涨船高(zhàng) B.抖 擞(sǒu) 黄 晕(yùn) 捉迷 藏(cáng) C.应 和(hé) 蓑衣(suō) 戴着 笠(lì) D.撑伞(zhǎng) 酝 酿(niàng) 欣欣然(xīn)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如释重负 轰轰烈烈 千钧一发 心有灵犀 B.不耻下问 海阔天空 耐人寻味 言外之义 C.颠沛流离 忍俊不禁 海市蜃楼 可歌可泣 D.鲜为人知 语无伦次 悲天悯人 家喻户晓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黄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它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
B.他们二人配合默契,终于赢得了这场双打比赛的冠军。 ..
C.看到浩浩荡荡的长江一泻千里,气势磅礴,我们的心胸变得更加开阔。 ....D.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看云可以识天气;但必须有丰富的经验,因为云的变化是扑朔迷离的。 ....
4、下面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舍的纪念馆是位于丰富胡同19号的普通的一座四合院。 B.雪后的济南即使很寒冷,也绝对让人感到温馨。 C.我国青少年体质连续多年下滑已不再是不争的事实。 D.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我们能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5、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 / 10
(比喻、排比)
B.但是我发现那麻雀的羽毛特别地长,而且是蓬松戟张着的,像是披着一件蓑衣。(比喻)
C.“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设问) D.“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象征)
6、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词语,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大型民族歌舞《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拉开序幕,贵州________的山水风光,________的特色风物,________的民族风情从一个个精彩节目中完美展现,现场笑意满满,掌声阵阵。
①醇厚浓郁 ②多彩和谐 ③旖旎 A.①③② C.②①③
7、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次北固山下》中蕴含生活哲理,揭示新事物必将战胜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遥怜故园菊,________________。(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5)请把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默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③②① D.③①②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狼子野心 [清]纪昀
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室,闻群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
2 / 10
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啮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而取其革。
此事从侄虞敦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主人昼寝厅室/不舍昼夜 ..B.再就枕将寐/乃悟前狼假寐 ..C.更不止于野心矣/止有剩骨 ..D.不使前也/其一犬坐于前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其”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竟忘其为狼 .A.将啮其喉 .B.乃杀而取其革 .C.乐亦在其中矣 .D.其一犬坐于前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 (2)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4.“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表现了狼的什么特点?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警惕像狼一样的坏人,他们有什么特点?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6.文中最后一句除了对狼表示谴责以外,还表达了什么意思?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陪他吃碗面
①我打电话给他,让他给我报一组电话号码,因为我的通讯录丢他那儿了。 ②他说:“等等啊,等等啊。”我这一等就是老半天,他也没反应。我大声“喂喂”,他又说:“再等一等,马上就好。”又是半天没动静,我只好不耐烦
3 / 10
地说:“好了,我想起来了,你不用找了。”心里感慨,真是老了!一点都指望不上了。
③下班后,我匆匆去拿通讯录。进门就见他拿着通讯录远看看近瞧瞧,好像观戏法似的。我问:“你的眼镜呢?”他像个犯了错的孩子似的,说:“不小心弄断了。”我问:“那你怎么不重新配一副去?”他说:“昨天刚坏的,本来想哪天顺便去配的。”我责怪他:“告诉我也行啊,看不清楚多难受。”
④我急忙到附近的眼镜店给他配新的去。也就几分钟的路程,竟然还要等顺路?真让人操心!
⑤再进门,只见他端着一碗面条出来,碗歪歪斜斜的,汤滴滴洒洒的。我没来由地就生气了,冲他嚷:“就不能盛少一点吗?真是的,让人说多少次才能记得住呀?”
⑥他呵呵笑着说:“刚好,趁热吃。”
⑦我没好气地说:“没时间,你自己吃吧,我还要回家做饭呢。” ⑧他坚持:“就一碗面的工夫,耽误不了几分钟。” ⑨我固执:“等下次吧。”说完,我就走了。
⑩虽说我人出了门,可是我的心好像还留在那扇门里。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
⑪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他看我进来,一惊,问:“落下什么东西了?”
⑫我说:“我走到楼下发现肚子饿了,不想走了,吃饱了再回去。” ⑬他突然高兴起来,笑得合不拢嘴,连忙从冰箱里拿出我爱吃的辣酱,说:“吃吧,吃吧。”
⑭小时候,肚子特别容易饿,放学回家就觉得饿,和邻居家孩子疯玩一圈后也觉得饿,甚至有时候刚丢下饭碗就想再嚼点什么。他那时候只会下面条,水开了,捏一小把筒子面放进锅里,打两个鸡蛋进去。然后捞面,切一把细葱末撒在面碗上。我在面条上抹点辣酱,然后大声吸溜起面条,很快看见埋伏的鸡蛋,一咬,溏心蛋黄软乎乎的从嘴角流出来。吃完了,我打着饱嗝,大声说:“真解馋!”他在一边,边看边笑。
⑮我偶尔想起来会问他:“你怎么不吃?”他说:“我不饿,只有孩子才不
4 / 10
经饿。”我信以为真。
⑯我现在的吃相文雅多了,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大声吸溜面条了。我把面条分成两份,给他一份。他忙挡住我说:“锅里还有,这是你的。”
⑰我说:“我知道,锅里只有面汤,你一个人总是不好好吃饭,这样,我陪你吃一点,我回家还要吃的,饿不着,你放心。”
⑱他这才把碗端过去,把辣酱又往我这边推了推。
⑲面条吃完了,面汤也喝光了。他开始催我:“赶紧回去,不然孩子该饿肚子了,小孩子是不经饿的。”
⑳他说的孩子是我女儿,他的外孙女。 1.请以“我”为陈述对象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请赏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门里有他期待的目光,有堆得小山一样的一大碗面条,面下指定卧了两溏......心鸡蛋,那是我最爱吃的……(修辞角度)
(2)我返身回去,推开门,只见他坐在桌边,守着那一大碗面发呆。(描写角...度)
3.赏析标题“陪他吃碗面”好在哪里?
4.举例说明本文运用欲扬先抑写作手法的表达效果。
2、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
5 / 10
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
6 / 10
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
3.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
4.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四、写作题(40分)
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文题二:“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 请以“和谐之美,美在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二,请你从“诚信”“友善”“互助”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7 / 10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8 / 10
参考答案:
一 B B D B B B
(1)杨花落尽子规啼(2)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3)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4)应傍战场开(5)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二
1. D 2. B
3. (1)(两只狼)渐渐地长大了,也很驯服。(主人)竟然忘了它们是狼。(2)禽兽并不值得说什么,这个人为什么要收养这两只狼给自己留下祸患呢? 4. 阴险狡诈。
5. 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6. 对主人不识狼的阴险本性表示嘲讽。 三 【答案】
1. “我”回父亲家拿通讯录,父亲特意做了一碗面给“我”吃而我却不领情,内疚的“我”返回家陪父亲吃碗面。
2. (1)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面条的丰盛,表达了父亲对我的爱。
(2)动作和神态描写,表现了父亲因为我刚才固执离去感到失落、孤独、伤心的心情。
3. 一是概括了本文的主要事件或主要内容。二是暗含主旨,关注空巢老人,
9 / 10
对待老人,年轻人少点匆忙,多点陪伴;或少点执拗,多点温情;或表达了女儿对父亲的感恩和愧疚。
4. 文章开头写“我”抱怨父亲“指望不上”、“让人操心”,这是抑。下文“父亲为我做面条”的情节,这是扬。效果: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动人,使文章情感更加真挚动人,突出父女互爱情深的主题。 【答案】
1.(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
2.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3.(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 “一刀切”。(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4.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四
10 /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