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3九江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2022-11-15 来源:一二三四网
2023九江市语文初三中考诗歌鉴赏试卷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长安听百舌①

韦 鼎

万里风烟异,一鸟忽相惊。 那②能对远客,还作故乡声。

【注释】①百舌:鸟名。这种鸟黑羽黄嘴,能反复模仿百鸟之音。②那:即“哪”。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情感? (2)请简要赏析“惊”字的妙处。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杰。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陈与义:宋代爱国词人。这首词是国家遭受兵乱时节,作者流寓在湖南、湖北一带时所作。

(1)请赏析这首词的思路。

(2)试分析下阕中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无 题① 陈 毅

生为革命死不哭,莽莽神州叹沉陆。 魂兮归来大地红,小住人间三十六②。

【注】①此诗为陈毅同志在梅山所作。②三十六:指36年(即36岁),因为陈毅1901年生,1936年被围梅山,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1)联系全诗,解释“大地红”的意思。

(2)这首诗表现出陈毅同志怎样的革命精神?

(3)这首诗与《梅岭三章》中哪首诗所表达的信念一致?是什么信念? 5.诗歌鉴赏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1)池边:一作“池中”。(2)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1)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做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2)“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6.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初晴游沧浪亭① 苏舜钦(宋)

夜雨连明②春水生,娇云浓暖弄阴晴。 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注释)①沧浪亭:苏州园林之一。②连明:直至天明。

(1)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的画面,合理想象,30字左右。 (2)三、四两句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分析其作用。 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小题。

赤壁 杜牧 (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首诗在形式上可称为________ (体裁)诗,从内容上是________ (题材)诗。 (2)诗的末尾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句中“悠悠”一语双关,有哪两层含义? (2)本词为咏史怀古之作,你认为它咏叹了怎样的历史,表达了怎样的怀古之情? 9.阅读诗歌,完成以下问题。

山坡羊•骊山怀古

【元】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请简析这首小令的艺术表现手法。

(2)张养浩在另一首《山坡羊•潼关怀古》的结尾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从百姓的角度看封建王朝的更换,带给人民的全是苦难。请分析这首小令是从什么角度来表现了什么样的主旨的?

10.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词中描写了哪两个情景?

(2)这首词景、理、情水乳交融,历来为词家所称道。说说你的理解。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的颔联用“________”和“________”六个字形象生动地揭示出国家和个人的命运。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什么经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1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词的题目是“秋思”,词中哪些景物点明了季节?

(2)“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3.阅读古代诗歌,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选项中对本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用语简洁。

B.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变化,是诗人行舟观景时的真实体验。 C.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思乡之叹,直接表达诗人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D.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所作,写出了诗人心境的变化。 (2)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图”和“天边云霞图”两幅画面,请任选一幅进行赏析。 14.古诗阅读

辋口①遇雨忆终南山因献王维

〔唐〕裴迪

积雨晦空曲②, 平沙灭浮彩。 辋水去悠悠,南山复何在?

答裴迪 〔唐〕王维

森森寒流广,苍苍秋雨晦。 君问终南山,心知白云外。

【注释】①辋口:辋谷口。终南山辋川是王维的居住地。②空曲:高峻险要的山峰。 (1)这是一组赠答诗,裴诗中的“积雨晦空曲”与王诗中的“________”相应和。

(2)裴迪问“南山复何在”,王维答“心知白云外”。这一问一答传达出彼此怎样的情谊?请简要分析。

1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各小题。

小园(其一)①

陆游

小园烟草接邻家,桑柘②阴阴一径斜。 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

【注释】①这是淳熙八年(1181)四月陆游在浙江山阴三山居住时,写的一首田园诗。②柘(zhè):树名,其叶可养蚕。

(1)这首诗前两句通过写“烟草”“”“斜径”等景物,营造一种的氛围。 (2)“卧读陶诗未终卷“中“卧”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3)请你从下面两个选项中选择.项填入尾句□□处(填序号),并说出理由。 A.捉虾 B.锄瓜

你的选择是( ),理由: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初至巴陵与李十二自裴九同泛洞庭湖(其一) (唐)贾至

江上相逢皆旧游,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风洞庭水,孤鸿落叶一扁舟。

(选自《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年版) (1)两首诗共同使用的意象有:江水、________。 (2)贾至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 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潭上作 张乔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联系全诗,说说前两句的作用。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1)上片写景,写登台时所见________、楼台、________、________、等________时节的郊外景色。

(2)结合整首词,请分析下片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1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1)这首词结尾长叹“青衫湿”。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词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自选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20.阅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回答问题。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①且徐行。竹杖芒鞋②轻胜马,谁怕?一蓑③烟雨任平生。 料峭④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⑤萧瑟处⑥,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释】①吟啸:吟诗、长啸。②芒鞋:草鞋。③蓑:蓑衣,用棕制成的雨披。 ④料峭:形容春寒。 ⑤向来:方才。

⑥萧瑟处:指遇雨的处所。萧瑟,风雨吹打树林的声音。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从这首词中你感受到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1)表达了作者强烈的乡恋之情,故国之思。

(2)“惊”字,紧承上句“异”字,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思念江南风光时的凝神状态,同时也使诗人感到在此异乡滞留的时间已久。

2. (1)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2)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思路。由题目可知本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和早年自在快乐的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在,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下片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下片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诗人在1113年做官后,曾遭谪贬,靖康之变,北宋灭亡,诗人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急剧变化。“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 ” 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故答案为:⑴ 上阕以“忆”字领起,申发题中的“忆洛中旧游”之意(“点题”亦可),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阕折回现实,叙“闲登小阁”时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之感。

⑵ 下阕“二十余年”两句,表达了作者经国家及自身沧桑变化之沉郁伤感;“闲登小阁”三句写雨后新晴时的月色及渔唱樵歌,“古今多少事”两句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写作思路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逐句进行分析,注意把握诗人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注意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读ISR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准确把握诗人情感表达的诗句,在结合诗人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抓抒情的句子进行感悟。 3.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找出两首诗歌共同使用的意象,故答案为:高山、落叶、秋风。

⑵本题考查对诗人情感的理解,结合诗句“相逢”感知与旧友相逢的喜悦;首句与朋友久别

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从“不堪”“孤”“一”等词感受诗人的感伤惆怅。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高山、落叶、秋风 ⑵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反复阅读诗歌,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找出诗句运用的意象,再进行归纳和概括。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考生要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的重点词语、意象等揣摩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

4. (1)“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2)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3)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解析】【分析】⑴结合全诗进行理解。本诗是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其大意为:为了中国革命我即使是死也不会流泪,国土沦丧,整个神州大地都笼罩在黑暗之中,等到我的魂魄归来时我将看到反动统治者已经被红军推翻,为了这个目的,也不枉我在人间活了36年。据此可知“大地宏”指的是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陈毅在1936年梅山被围所作,当时他已做好牺牲的准备。首句表现陈毅为了中国革命甘愿牺牲的精神,第二句表现诗人对国土沦丧的哀痛,第三局是对中国革命抱有必胜的信心,据此可知此诗表现出 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梅岭三章》第三首“投身革命即为家”表达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荡胸怀和共产主义必定胜利的坚定信念,而本诗第三句也表达了诗人同样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 “大地红”是指革命取得胜利,反动统治被推翻,全国人民翻身得解放。 ⑵ 表现出陈毅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看轻个人生死的伟大精神。 ⑶ 与第三首表达的信念一致;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具体的诗句,联系具体的语境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概括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对诗句的体会,把握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情感,特别是诗歌中抒情的语句,注意常用的答题模式的运用。 ⑶本题考查考生读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和分析。理解诗句表达的情感可以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进行揣摩,可以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语句进行理解,可以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进行理解。

5.B

解析: (1)B

(2)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解析】【分析】⑴B.\"闲居少邻并\"中,少:不多;邻并:邻居。意思是幽居之处少有邻居。故选B.

⑵考查对诗歌表现手法及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借敲月下门”,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

是引起鸟儿- -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 ,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鸟鸣山更幽\"有了知了的鸣叫,山鸟的啼鸣,诗人才感到更加幽静,以动写静。可知这两句都是运用以动写静的写法。这是一首描写诗人访友人李凝未遇的小诗,诗歌大意是: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等他到达李凝居所时,已经天黑。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的小鸟。不巧,这天李凝不在家。于是贾岛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末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故答案为:⑴B ⑵ 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这首诗写出了诗人向往悠闲舒适的隐居生活。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情感,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的理解能力。表现手法一般有:对比、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反衬、以动衬静、以声衬静等等,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掌握,结合诗句及名句的意思,进行分析理解,感悟诗人的思想情感。

6. (1)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所展现的景象。答题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描述。意,思对即可,但必须是生动的语言。示例: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涨了起来,儿浓厚,遮掩天空,时晴时阴,天气也暖和。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达技巧的理解能力。首先了解常见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再结合具体句子进行分析。第三句先写\"水晶帘莹更通风”\" ,春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帘孔,落下斑驳的倩影;再写\"花重锦官城\"和“绿竹半含箨’那种境界,无论是花,无论是竹,都给人\"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那种清新的感觉。今天,园里没有客人来,诗人独自观赏,踽踽前行,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心头不禁涌起沧浪独步亦无淙\"之无绪。最后一句以动衬静,收到\"鸟鸣山更幽\"的效应。 故答案为:⑴ 春日雨霁,亭前池子里的水涨了不少,天上轻柔的云不断在池中变幻着倩影。 ⑵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衬托手法),第三句写花竹静立,第四句写乳鸠鸣啼,更突出环境的静谧。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不仅仅是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绘,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诗句,把握意象的特征,展开想象和联想进行描述。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表现手法的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要求考生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结合诗句,联想诗歌的主旨具体分析理解。 7. (1)七绝/七言绝句/绝句;咏史诗/怀古诗

(2)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 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文化常识的掌握。从体裁上诗歌分为古代诗歌和新诗两类,古代诗歌又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近体诗又分为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词、曲。本诗共包含四句,第二、四句韵脚-致,符合绝句特点,属于绝句。诗歌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诗、闺怨诗、送别诗、咏史怀古等类型。从内容上分析,诗歌借凭吊赤壁之战一事抒发情怀,属于咏史诗。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写法和情感的分析。“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意思是: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以方便,桥峤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诗人用大乔小乔的命运代表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说明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离不开某种机遇,曲折地表现出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气。

故答案为:⑴1、七绝/七言绝句/绝句2、咏史诗/怀古诗

⑵ ①以小见大②感叹时势造英雄(机遇的难得),为自己生不逢时鸣不平,渴望机遇的垂青,对前途 充满希望的豪爽胸襟。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8. (1)“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2)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作答此题,要结合词的内容及写作背景。此词约作于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时。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写下这首词,表达了自己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悠悠”形容漫长、久远,叠词的运用,暗示了时间之慢。联系作者此时的心境,也表现了他心中无尽的愁思、无奈和感慨。(2)本题考查内容和情感。“年少万兜鍪”,写的是孙权。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领千军万马。“坐断东南战未休”,意思是,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曹操的典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年少有为。联系背景,此时词人想报效祖国,收复失地,但报国无门,写这首词,借古讽今,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词中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

故答案为:⑴ “悠悠”既指时间漫长久远,又指词人思绪无穷(或:无奈、伤感、抑郁之情)。 ⑵ 作者赞颂孙权不畏强敌,其实是借古讽今,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朝廷进行了暗讽,表现了作者的爱国情怀。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解答此题,需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品析词语的表达效果。答题格式是:该词什么意思(或用了什么手法), 地写出了, 表现了 。结合具体句子分析即可。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及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或词语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解答此题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9. (1)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2)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 ①用典 “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运用的是《阿房宫赋》中的典故; ②反问 。 “当时奢侈今何处” 是设问, 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 ③借景抒情 ,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对草、水的描写,蕴含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 ④借古讽今 ,作者对秦王朝 因奢侈、残暴而亡 以及历朝历代的亡国的感叹,其实也是对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的讽刺。 ⑤对比。 “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 据此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和分析。小令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揭示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其在内容表达上前几句写景,引发诗人怀古感伤,最后发表议论,揭示诗歌的主旨: 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 ,最终都逃不脱灭亡的命运。

故答案为:⑴ ①用典。前两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用了《阿房宫赋》中的典故,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

复存在。②反问。“当时奢侈今何处”一句中,作者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③借景抒情。“只见草萧疏,水萦纡”两句是说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④借古讽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国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⑤对比。“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全曲两句在对比中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我们可以看作者这是对封建王朝的一种诅咒,更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任意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⑵ 这首小令是从王朝的统治者的角度来谈的。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作者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伴随着各个王朝的兴亡交替,是无休无止的破坏,无数的物质文明和精神财富都化为灰烬。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整体感知诗歌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理解。注意平时对文章艺术表现手法的理解和掌握。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注意诗句中议论、抒情的语句。

10. (1)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2)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根据“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可得第一个情景:风雨中吟啸徐行。根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可得第二个情景:风雨后斜照相迎。

(2)本题考查诗词赏析。本词主要描写的内容是作者于风雨中缓步徐行,天气放晴,面对夕阳斜照,作者心中淡然,不因遇雨而忧虑,也不因天睛而喜悦。从作者这种淡然的心境里可以感知其生活态度,生活中也难免有风雨,有高低起伏,此时应向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一样泰然处之。一位胸襟旷达,随遇而安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 故答案为:⑴一是风雨中吟啸徐行,二是风雨后斜照相迎。

⑵词人在词中描绘了淡然面对风雨斜阳的情景,在叙事绘景中含蓄表明了面对人生高低起伏的际遇应泰然处之的人生哲理,表现了词人旷达的人生态度和随遇而安的坦荡胸怀。 【点评】⑴内容的理解概括题,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诗句和关键词进行归纳,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出来即可。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内容和手法。答题时应注意,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写法的作用,依据主要内容、抓住重点词句、感情色彩强烈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11. (1)风飘絮;雨打萍

(2)这首诗叙述了诗人抗元事业失败(抗元被俘)的经历,表达了诗人宁死不屈、舍生取义的坚定决心。

12.(1)“衡阳雁去”“霜满地”

(2)饮一杯浊酒遥寄万里思乡之情,功名未立,没有理由盘算还乡日期。此句用典,表达词人的思乡,却因未建功立业不甘还乡的矛盾之情。

13.C

解析:(1)C

(2)选择图画一。【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绘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表现作者喜悦开朗的心境。

【示例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澈明净, 抒发诗人出游的欣喜之情。示例三:“飞”字状写诗人出蜀入楚(见到宽广而平静的江面)时激动、兴奋的心情,是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体现(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选择图画二【示例1】以静观的视角,描写黄昏时江上云霞的变幻多姿,令人陶醉。 【示例2】描绘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表现诗人喜悦心情。 14.(1)苍苍秋雨晦

(2)裴迪以“南山复何在”问候,表达对王维的思念与牵挂;王维以“心知白云外”应答,表达自己懂裴迪,裴迪也懂自己,都不为外物所扰,可见两人情谊深厚彼此是知音。 15.(1)桑柘;清丽宁静

(2)“卧”写出诗人生活的闲适,悠闲地躺着读着陶渊明的诗作,这是作者心情闲适的表现。陶渊明的许多田园诗颇能引起陆游的共鸣,因此他闲居期间特别爱读陶渊明的诗。一个“卧”字更显出他悠闲自得的情态。

(3)锄瓜;根据题目《小园》,可知在园子里的劳作只能是“锄瓜”。 16. (1)高山、落叶、秋风

(2)相逢的喜悦,淡泊坦荡,感伤惆怅。

17. (1)描绘出了绿水青山中野鸟遨游的优美闲逸的场景,为下文的抒情做了铺垫。 (2)后两句诗通过对渔家生活的简述,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18. (1)斜柳;春水;城花;暮春(春天)

(2)上片写景,”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或超然\"的人生态度。 (对有家难回、 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同时表达了作者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19. (1)\"青衫湿\"是借用白居易《琵琶行》的最后一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意思对 即可)。

(2)示例一:这一组三字短句斩截有力,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词人不是男儿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示例二:这四句深入浅出,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运用”身与心、列与烈两句四字谐音和意义的显著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抱负、志向和思想感情的转变。(任选一个角度 ,赏析合理即可)

20. 随遇而安/旷达乐观/遭遇挫折不颓丧、积极生活等。

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解析】【分析】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古典诗词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大多较为含蓄,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这首词作者借雨中潇洒徐行的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随遇而安的旷达胸怀。理解时要注意题文中的注解,在了解背景情况下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随遇而安/旷达乐观/遭遇挫折不颓丧、积极生活等。上片:“莫听”“何妨”“谁怕”“任”等词句,写出了苏轼面对自然风雨时的从容的心理感受,也写出了他面对人生风雨时的旷达和乐观;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点评】诗歌的鉴赏要结合相应的角度,找到相应的句子,结合相应的遣词去体会和分析。理解感悟,要结合时代背景,从积极向上的角度去阐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