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年中考语文复习分类汇编:专题十
古诗词鉴赏【详细解析】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诗歌开头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作用?
2.请歌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运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为下文铺垫。
2.诗人借周瑜火烧赤壁的胜利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抒发自已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 才能而不得施展的抑郁不平。 【解析】
1.考查诗歌的写作手法。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小中见大。“折戟”为小;“赤 壁之战”为大,“国家的命运”为大。“折戟”是引起诗人抒发感情的工具,同时为下文 情感的抒发做铺垫。
2.考查诗句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倘若当年东风不 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 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 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 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 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 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 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 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借赤壁之战这则历史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 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阅读杨万里《桑茶坑道中》,完成下面小题。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1.说说“草满花堤水满溪”中“草满”一词的妙处。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一个“满”字写出了堤上花儿草儿繁盛之状;“满”在这里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去装 点堤岸一般,显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为接着写儿童牧牛“花堤”提供了好的环境。
2.这首诗借儿童牧牛情景,再现了夏日江南田园美景,表达了诗人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对田
园生活的热爱之情。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词语。“草满花堤水满溪”的意思是“小溪里的 流水却涨满河槽,岸边野草繁茂,野花肆意开放”。在这样好的气候条件下,小溪被雨水 充盈了,水面和堤齐平,这种情景用“满”字是合适的,常见的;而以“满”字写堤上花 儿草儿繁盛之状,原也不足为奇,但“满”在这里作为动词,仿佛青草有意识地去装点堤 岸一般,这就生动有趣了。
2.要求学生结合诗中描写的景色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这首诗前两句写出了由雨而晴,由 湿变干,溪水由浅而满,花草于风中摇曳,大自然充满了生机的“动”;第三句写出了牧 童柳荫下酣睡的自然悠闲的“静”,加上第四句“一牛吃过柳阴西”的时动时静,形成了 这首诗独特的生活情趣和原始朴素的美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舒适生活的向 往。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唐代诗人王维被贬谪到西北边塞途中所作的一首纪行诗。 B.首联写了诗人轻车简从,经过辽远的边疆地区,奔赴目的地。 C.颔联借蓬草和归雁自喻,既言事又写景,表达了诗人飘零之感。 D.颈联把广阔的自然景象同诗人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尾联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A
2.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解析】
1.A 项错误,此诗时作者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使凉州时所作。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的意思是“到萧关 时遇到侦察骑士,告诉我都护已经到燕然。”燕然:东汉窦宪北破匈奴,曾于此刻石记 功。这里代指前线。所以运用“窦宪大破匈奴记功燕然山”这个典故表达了诗人为前线大 捷而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对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赞美之情。 4.阅读韦庄的《早发》,回答问题。
早雾浓于雨,田深黍稻低。出门鸡未唱,过客马频嘶。 树色遥藏店,泉声暗傍畦。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①。
(注)①珪:一种玉器。
(1)诗歌题为“早发”,请简要分析全诗四联分别是如何体现“早”字的。 (2)请选择合适的角度,简析尾联运用的手法和蕴含在尾联中的思想感情。
【答案】(1)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第二联用“鸡未唱,马频嘶”强调客人起得早, 第三联“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 可见诗人出发之早。
(2)示例 1: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一种玉器(珪),突出了早行时月光的皎洁;尾联蕴 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示例 2:运用衬托,用行了“三十里”后月亮 依然高挂,来突出出发之早;尾联蕴含(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感。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筛选出能突出“早” 这一特点的词句分析作答即可。首联用“早雾”直接点题,颔联用“鸡未唱”强调客人起 得早;颈联用“树色遥,泉声暗”突出了时间之早;尾联写诗人行“三十里”后,“城月 尚如珪”,叙写月亮依然高挂,可见诗人出发之早。据此分析作答。(2)体会重要语句的 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古诗词句子的赏析,要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 的妙处。赏析可以从诗句的特色,或修辞,或表达方式,或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或表 现的情境等方面分析,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 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注意作者的情感)。诗歌的尾联 “独吟三十里,城月尚如珪”,将“月亮”比作“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独 吟三十里”后月亮依然高挂,运用了衬托的写作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早行时月光的皎洁 和出发时间之早,表达了诗人远行时的孤独寂寞之情。据此理解作答。 5.阅读明代何景明的《雨夜》,完成后面小题
院静闻疏雨,林高纳远风。
秋声连蟋蟀,寒色上梧桐。 短榻孤灯里,清笳①万井②中。
天涯未归客,此夜忆江东。
(注)①笳:一种乐器。②万井:古制八家为井,后以井指乡里、家宅,此处指许多村
庄。
1.请另写出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以声衬静。因为深夜院静,才能听到疏落的轻微雨声,也听到了远风吹林 的沙沙声。
B.颔联中“上”字用得好。寒色“上”到梧桐树,可见寒色是慢慢浸润上来的,写出了秋 的凄凉、萧瑟。
C.颈联视觉、听觉结合,先实写眼前之景,后想象远处之声,为尾联抒情蓄势。
D.尾联“江东”用项羽的典故,泛指家乡。
3.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本诗是如何寓情于景的。 【答案】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淮南秋雨夜,高斋 闻雁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寒雨连江夜入 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2.C
3.诗歌选取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意象(1 分,答到一两个意象即 可),描绘了一幅雨夜之景,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烘托诗人天涯孤客的思乡(思归)情 怀。 【解析】
1.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的日常积累。从积累的诗句中选择两句描写“雨夜”的连续两句诗 作答即可。答案是多元的,符合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诗句“清笳万井中”并非是完全想象的,而是实际 有的声响。所以“后想象远处之声”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C。
3.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 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 式。全诗共八句,前六句写周遭的景物——疏雨、远风、蟋蟀、梧桐、孤灯、清笳等,通 过对秋天雨夜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幅雨夜秋思图,渲染了凄清的氛围。再通过尾联,运 用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作答时,抓住诗歌的意象和作者的情感 分析作答。
6.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潭上作 (唐)张养
竹岛残阳映翠微①,雪翎禽过碧潭飞。
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欲归。
(注)①翠微:青山。
1.诗的一、二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来。 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描绘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 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
2.后两句诗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的隐居生活的情感。 【解析】
1.描述诗歌画面,要先把诗歌的语言转换为一般的口语,把古诗换成现代白话文。然后再 对其进行润色和加工,用优美的言辞将其叙述出来就可以了。语言一定要生动,不能仅仅
是翻译,要进行合理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出动人的意境。此题一定要把“残阳映
翠”“禽过碧潭”的美丽景象描绘出来。作者细致描绘了长满竹子的岛屿上,残阳映照着 微微的翠绿。雪白色的鸟从碧绿色的潭水上面飞过等景象,展现了一幅静美幽静的画面, 为抒发诗人对幽静环境的喜爱、渴望归隐做了铺垫。
2.考查对诗歌思想感情的把握。读懂诗句是作答的基础。“人间未有关身事,每到渔家不 欲归”两句的意思是:在俗世没有关切自身的事情,每次到渔家就不想回来。作者直抒胸 臆,表达了对俗世生活的厌倦,留恋渔家幽静的生活环境,透露了诗人对渔家的喜爱,表 达了绝尘归隐的情感。 【点睛】
怎样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主旨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紧盯诗歌的“眼睛”。题目是 诗歌的“眼睛”。透过这只眼睛我们常常能窥探出诗歌的类型、题材、描写或咏叹的对象 乃至诗作的主旨和作家表达的思想情感。因此,紧盯诗题就等同掌握了理解诗歌的钥匙提 了纲挈了领。直捣诗歌的“心脏”。诗贵含蓄,但无论如何含蓄委婉到头来总要表情言 志,总要把自己的感情态度借助文句表露出来,所以自古以来诗人特别注重诗中最能显现 感情、诗旨的那些字眼或诗句,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是诗歌的“建筑材料”,作者塑造 形象、表情达意都要靠意象来建构。 7.下面对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
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A.“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 备、孙权和曹操。
B.“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两句的意思是说中原土地已非我有,寓有“故国之 思”。
C.上片对景抒怀,抒发“兴亡”之叹。下片歌颂孙权的英雄业绩,含蓄地讽刺最高统治集 团的昏庸、无能,表达自己收复中原,统一中国的强烈愿望。 D.这是一首登临怀古的词作,善于用典,自然贴切,不露痕迹。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一词采用“借古讽今”的方法,通过对古代英 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 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 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所以,选项 A 中的“这首词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 刘备、孙权和曹操”的说法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A。 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野步 (宋)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野步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赏景)两诗都运用了拟人手法来写景,周密用“________”形象表现蝴蝶流连花从
的情态,赵翼则认为秋风“________”,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
(2)(悟情)两诗都以《野步》为题,但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烂醉; 管闲事
(2)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 得、惬意喜悦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表达出诗 人对岁月无情、年华已逝的无限怅惘(悲苦、愁苦)之情。 【解析】 【详解】
⑴ 周密在诗中,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蝴蝶以人的感情,和煦的春风让纷 飞的蝴蝶陶醉了,“烂醉”二字形象地表现出蝴蝶沉醉花丛,留恋不去的如醉情态,也把 作者目睹此景时的陶然之情和盘托出。 赵翼
将“秋风”拟人化,认为它是个“管闲事”
的家伙,染红了枫叶,染白了人头,一年年秋风吹走了一年年时光,它撩起人的种种愁绪 ⑵ 周诗通过描绘郊外麦陇翠绿、花草盎然、生机勃勃的动人画面,表达出诗人悠然自得、 惬意喜悦之情, 诗人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盎然生机和春天的活力。表达了沉醉在美 好春光里的悠然自得的心态,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赵诗通过勾勒诗人拄着拐杖 顶着峭寒,在郊外闲游的情景, 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自己老之将至的感慨形象地表达出来 了,枫叶红头发白本是自然地规律,作者却将其原因归结为秋风的“管闲事”,以悖于常 理的方式来实现抒情上的曲折效果,无理而妙。 9.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小题。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叙事,开篇点题,交代了登临的地点和目的。
B.“日月之行”四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博大的
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C.诗歌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虽是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但表明了诗人的志向。 D.这首诗是东汉末年的曹操所写的乐府诗,语言质朴刚健,音调铿锵,于苍凉中又有慷慨。 2.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画面。 【答案】
1.C
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 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分。 【解析】
1.C 项中“但也表明了诗人的志向”不正确,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 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并用流畅的语言把描 绘的画面表达出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 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可以抓住“秋风萧瑟”想象秋天的风如 何刮,声音如何,景象如何?秋风吹过海面掀起了怎样的风浪?注意想象要具体合情合 理。
10.阅读《渡荆门送别》,完成下列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面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作者李白乘舟渡江从遥远的荆门外,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B.颔联写高山随着平野渐渐隐去,江水一片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
C.颈联写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 D.尾联写作者还是更怜惜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作者的万里行舟。 2.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 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B.“江入大荒流”,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 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 蓬勃朝气。
C.颈联两句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 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 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D.颔联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在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远
景与近景。
3.对这首诗主题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 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 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唐 B.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C.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 是送别朋友。
,也写到“故 D.沈德潜说:“作故乡亲友思千里之外人,愈有意味”。高适《除夜作》
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故乡今夜思千里”,因自己思乡而想象家里人思己, 从对方入手来写自己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更为含蓄。“愁鬓明朝又一年”,本是自己因思 乡而愁,却说家人哀愁之中又是一年。这与李白的“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是不同 的。 【答案】
1.C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 项错误,应该是来到遥远的荆门,而不是从遥远的荆门 出发;B 项错误,是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而不是山和平野渐渐隐去;C 项正 确;D 项错误,怜:怜爱。不能说成怜惜,没有可惜之意,应该是爱恋,怜爱。故选 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D 项错误,颈联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了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而不是远景与近景。故选 D。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的理解。D 项错误,“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可以理解为诗人 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 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 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 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所以,这种借他物而言己情的手法与“故乡今夜思千 里,愁鬓明朝又一年”中所用的手法是一样的。故选 D。 11.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后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示例: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光引发联想,一问一答,抒发了词 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衰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2.表达了词人希望有像孙权这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继而收复中原,建功立业的 壮烈情怀,同时流露出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一隅的愤慨、不满以及忧国忧民的情 怀。 【解析】
1.考查对诗句的赏析。“千古兴亡多少事?设置疑问,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加以回 答,运用设问的修辞,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往事悠悠,英雄往 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国家大事都像长江水一样逝去 了,词人胸中此时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
2.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 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 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 情。
12.阅读《泊秦淮》,完成后面小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有人说,“夜泊秦淮近酒家”一句看似平平,却很值得玩味。说说你对这种看法的理
解。
2.诗人通过“犹唱”一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3.古代诗歌中常出现“月”有时是自然之月,有时是借月感叹时光流逝,寄托思念之情, 象征哲理的启迪……下列诗句中,与“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表意相近的一项是 ( )
A.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D.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答案】
1.示例:诗句中“夜泊秦淮”既点出了上一句景色的时间、地点,又照应了诗的题目: “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由此触动了诗人的忧国情怀。这句诗承上启 下,体现了诗人构思的细密、精巧。
2.示例:“犹唱”是指国运衰微时,商女还在唱《后庭花》这样的亡国之音。表面上是指 责商女,实则却是讽刺那些不顾国事、沉迷享乐的达官显贵,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
(王维《鸟鸣涧》) (王安石《泊船瓜洲》)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忧之情。
3.B 【解析】
1.本义考查诗句的赏析,诗句的赏析还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用词角度等方面出发。 根据题干可知,本题需要我们理解“夜泊秦淮近酒家”中值得玩味的地方,这就需要从结 构和内容两方面去理解。内容上,“夜泊秦淮”点出了时间、地点;结构上,“夜泊秦 淮”照应标题,“近酒家”引出下文“商女”和“后庭花”,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做这类题目,不可孤立地看某个词语,需要将它放入诗句 中理解。在本题中,也就是要知道“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一句表达 了什么思想,这就简单了。《后庭花》是亡国之音,作者通过商女唱《后庭花》这件事讽 刺了那些不顾国家安危,只顾享受的达官显贵。
3.本题考查对诗歌中关键字的理解。“烟笼寒水月笼沙”中的“月”指自然之月,并且在
此句中没有任何修辞手法,所以只有 B 项符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