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现状调研与思考-文档资料

2022-08-24 来源:一二三四网
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现状调研与思考

一、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发展现状,以在校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0份,其中有效问卷286份,有效率95.3%。调研对象分别来自理、工、文、法等6个学科专业,从各年级、各专业抽取的学生数基本相当,样本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可以代表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 从性别上分析,女生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达到72.6%,明显高于男生的56.4%。女生更愿意参加志愿活动是基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男生精力旺盛,课余时间更愿意参加激烈的体育运动,而女生思维细腻,性格相对沉稳,更喜欢参加形式多样、体现团队精神的集体活动;其次,男生比较喜欢独立活动,女生更喜欢以小集体形式活动,一个人参加有时能带动整个宿舍的同学去参加志愿活动;最后,女生参与度高还和学校组织的志愿活动类型有关,如帮扶弱势群体、支教活动,更适合性格细腻的女生参与。

从政治面貌分析,在学生党员中,有92.1%参与过志愿活动,是不同政治面貌学生中参与度最高的群体。学生党员是高校在校生中品学兼优的优秀代表,他们对于志愿活动的高参与度充分体现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相对来说,在接受调研的共青团员中只有62.5%的人参与过志愿活动。共青团员作为高校本科生的最主

要组成部分,是共产党员的后备军,应进一步提高其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和积极性。

从学生身份分析,调查发现,学生干部参与志愿活动的比例达到84.6%,比非学生干部高25.8%,两者差异明显,充分说明学生干部有更强的社会责任感,能表现出更积极向上的奉献精神和引领作用。

从学生年级分析,随年级升高,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热情逐渐降低,从一年级的76.3%跌至四年级的38.8%,下降近一半。通过与多次参与志愿活动的学生交流发现,低年级学生往往对高校生活有很强的新鲜感,更愿意尝试新事物、新活动,时间也更充分。随着年级升高,学习压力逐渐增大,而高年级学生还要面临毕业、考研、就业等多方面的学业和生活压力,虽有参加志愿活动的意愿,但时间和精力有限,影响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 从学生学科专业分析,来自理、工、文、法等不同学科的学生群体参与志愿活动的差异并不大,文法类和经管类学生比理工类学生参与比例稍高,其原因可能是理工类学生往往更专注于自然科学领域的知识,对社会活动的关注相对较少。总体来说,不同学科专业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积极性并未由于专业差异而表现出明显不同。

在接受调查的286名学生中,共有185名学生在学期间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活动,占总人数的64.7%。调查还显示,仅有18.1%的学生对志愿活动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参加志愿活动的学生

中,仅有17.3%的学生经常参与志愿活动,其余学生仅仅是偶尔参加或基本不参加。结合相关访谈发现,在校学生积极参加志愿活动的并不多,多数学生抱着尝试的心态参加。这说明当前学生参与热情并不高,志愿服务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氛围尚未形成。学生不参加志愿活动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不了解志愿活动信息”,之后依次是“能力有限”“学业压力大,怕影响学习”“没有喜欢的项目”和“担心意外受伤”。一方面,说明高校志愿活动还缺乏正确的引导,宣传力度上还有待加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思维意识中的“唯我性”,二者均制约了志愿活动的开展和普及。

二、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动机分析

从学生参与活动的类型上,有31.3%的学生参加过帮扶弱势群体,39.9%的学生参与过公益宣传活动,42.7%的学生参与过大型社会服务,58.6%的学生参与过支教活动,21.8%的学生参与过爱心捐助活动。调查显示,当前学生参与的志愿活动种类较多,相对来说,支教活动往往是在校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主要项目,参与公益宣传和大型社会服务的学生人数较多。

对于志愿活动的类型,有78.2%的学生表示希望参加大型服务项目,如国际会议、大型比赛或运动会的服务工作。53.8%的学生希望参加公益宣传活动,如医疗安全讲座、环保知识、法律援助等公益宣传活动。希望参加帮扶弱势群体、支教活动和爱心捐助的学生均未超过调查总人数的四分之一。可见,学生比较热

衷大型服务活动,对捐助、帮扶和支教等比较小规模的志愿活动兴趣不高。

对于参与志愿活动的收获,59.8%的学生认为参加活动使他们认识了更多的朋友,提高了社交能力;35.5%的学生认为帮助了需要帮助的人;30.8%学生认为可以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63.9%的学生认为参加志愿活动丰富了社会阅历。可见,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的同时也有很多收获,锻炼了自身能力,心灵上获得了慰藉,其自我价值得以体现。

对于参加志愿活动的真正原因,认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学生最多,比例达到66.3%;出于从众心理,因为其他同学参加自己也尝试参加的仅有5.8%;认为参加志愿活动的真正原因是承担大学生社会责任和帮助他人的学生比例分别为28.9%和30.2%。另外,还有部分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原因是消磨空余时间,使生活更充实,为了获得学校的实践学分或申请出国奖学金的需要等。可见,当前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有明确的动机,表现出明显的“利己性”和“利他性”差异。 三、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满意度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活动设置、活动培训、活动组织、经费支持、权益保障、奖励措施、社会贡献等七个方面的调研,综合评价学生对于当前志愿活动的满意度。从总体上看,凡参与过志愿活动的学生对志愿活动都比较认可,其中表示非常满意的学生占16.5%,比较满意的学生占43.2%,说明学生对大学生志

愿活动的发展充满信心。

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志愿活动中还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一是在活动设置方面,不满意的学生达到了42.5%,学生普遍反映当前组织的志愿活动主要集中在义务支教、信息宣传、法律援助和会议赛事服务等几个方面上,可供选择的志愿活动项目偏少,根据专业特点和兴趣爱好选择志愿项目的可能性较小,这一现象说明高校管理层应着力提高志愿活动的新鲜感、吸引力和针对性。二是学生对志愿活动培训的总体满意度不足一半,多数学生已经意识到岗前培训对于志愿活动的重要性,培训工作还有待加强。三是活动组织上,超过六成的学生认为当前志愿活动的组织是比较有序的,分析原因,传统志愿服务项目已运行多年,管理程序驾轻就熟,但在访谈中,一些学生也反映了当前志愿活动中存在管理模式粗放,管理者重视程度不足,管理细节不到位的现象。四是在经费支持方面,经费支持力度是学生最不满意的方面,总体满意度仅为23.1%,虽然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活动不计报酬,但活动本身的运行需要经费支持,学生筹集经费的能力有限,多数志愿活动没有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五是权益保障方面,学生总体满意度不超过三成,受访的学生普遍认为志愿者缺乏足够的权益保障,在从事服务工作时权利义务模糊,心存顾虑,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服务工作中。六是奖励措施方面,学生对目前的志愿活动奖励措施比较满意,总体满意度超过七成,部分学生反映志愿者在志愿活动中奉献了爱心,健全的奖励制度能有效

激励志愿者进一步提高服务工作水平,奖励的方式不应仅局限于物质奖励上,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奖励上有所突破,提升志愿者的成就感。七是社会贡献方面,在众多因素中,学生对志愿活动的社会贡献满意度最高,83.8%的学生对自己在志愿活动中做出的社会贡献表示满意,说明其对自身工作能力充满信心,对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普遍有较高的认可度。

大学生志愿活动是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高校管理者应高度重视这一学生活动。只有及时掌握活动发展现状和问题,不断探索和实践有针对性的志愿活动组织管理新举措,才能实现大学生志愿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