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行为和素养调查

2022-10-30 来源:一二三四网


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行为和素养调查

摘 要:调查小组从2012年8月开始,针对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接触程度、认知和行为素养等方面在本院展开问卷调查。调研发现,手机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和交互性得到大学生群体的认可,并成为大学生网络应用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获取资讯、社交、消遣和娱乐是大学生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同时大学生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和素养均有待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手机互联网;信息

在信息高速发达的今天,手机互联网以其特有的便捷性、即时性和交互性已成为网络应用的重要补充。调研数据显示,2011年18-24岁的手机上网用户占比近半数,以49.2%的比例居第一位。大学生群体易于接受新事物,是很多新媒体产品的率先体验者,通过手机上网聊QQ、玩微博、发微信这一系列新潮前卫的网络元素正在悄无声息地融入大学生们的校园生活。

为了引导大学生及时跟上新媒体传播技术发展的步伐,理性的认知和科学的应用手机互联网的成果,我们需要掌握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动机、行为与效果。围绕这一课题,调查小组于2012年8月开始,在本院展开以“大学生手机上网行为与素养”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分析研究了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接触程度、动机、行为、认知和依赖性等普遍性问题。

1 调查的基本情况

调查小组以湖北大学知行学院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2012年8月开始,采用随机抽样法,共发放电子问卷212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94.3%。样本选取中男女生比例分别为41%和59%,年级分布比例分别为一年级18.2%,二年级31.6%,三年级33.7%,四年级16.5%。调查问卷共设计了17个闭合式问题,运用EXCEL对所有的问卷数据进行了统计。

2 调查结果

2.1 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接触程度

2.1.1 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接触时长

大学生作为对新生事物有较强接受能力的群体,手机互联网以沟通、交流、娱乐等功能,及其便利、及时、快捷、新鲜的特性,引起了他们浓厚的兴趣。调查显示,接触过手机互联网的学生占样本总量的97%,其中接触一年以内的占到8%,接触一年到两年的占到19%,接触两年以上的占70%。

2.1.2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场合和持续时长

据调查,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主要在坐公交和排队等待的琐碎时间,也在学习间隙和睡觉前,15%的同学会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上网。同时,他们使用手机上网的频率和持续时间都是极高的。20%的大学生每天持续上网时长超过1小时,33%的大学生手机持续时长为30-60分钟,36%的大学生手机持续时长为10-30分钟,只有11%的大学生持续时长在10分钟以内。

2.2 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偏好和动机

2.2.1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网络类型

如表1所示,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搜索和浏览新闻资讯、聊天和网络社交、音视频娱乐等方面,其中手机QQ、搜索引擎、微博、微信等手机应用在大学生手机网民中具有较高的渗透率。

2.2.2 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目的和动机

调查发现,社交和在线交流仍然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的主要目的,而消磨时间成为第二目的,这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手机互联网正逐渐成为丰富大学生社交和文化生活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大学生也通过手机互联网获取喜好的新闻资讯和信息以及各种消遣娱乐。

2.3 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认知和态度

调查发现,60%的大学生在使用手机上网时对于信息的获取有明确的目标,26%的大学生对信息获取目标不是很确定,而14%的大学生对信息获取没有明确的目标。

42%的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信息广度感到满意,31%的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信息深度感到满意,27%的大学生对手机互联网的信息准度感到满意。

24%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互联网很容易打发无聊时间,21%的大学生认为使用手机互联网促进了朋友、同学间的交流,19%的大学生认为手机互联网为他们的学习提供了帮助,也有16%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仅仅是在追赶潮流。

51%的大学生对手机上网的时间和频率有很好的自控能力,27%的同学认为会在漫无目的的浏览中浪费时间,15%的大学生认为会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困扰,更有8%的同学认为自己对手机上网有依赖性而经常自责,但又无法自我控制。

3 手机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影响

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手机互联网表现出很高的接受度和依赖度,手机互联网在其学习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如社交工具、信息获取工具和学习辅助工

具。同时,手机互联网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造成了各种影响,我们选取手机互联网这一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思维能力、社交生活以及成瘾性三方面进行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3.1 手机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对大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手机互联网承载的信息是海量的,因其即时性动态发布、多节点和去中心化导致信息的汹涌膨胀,而大学生个人接收信息的能力和时间有限,迫使其不停的被动接受并形成习惯。譬如手机查找信息是通过关键词搜索的跳读,浏览动态发布和零碎的、不完整的、浅层次的信息资讯,使得人们惯于快速通览网页,或者扫描摘要或标题,继而形成一种浅层阅读和快速攫取的习惯。手机互联网作为一种资讯获取的速成通道,加强了这种间断性的快速浅层阅读,改变着学生的思维方式,大量随意性、冲动型的文化快餐吞噬了大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其钻研问题的耐心和深入思考的能力被削减,导致大学生在专业学习上的系统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出现一定程度的降低,并且这种由网络信息获取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越来越凸显[1]。

信息之不同于知识,知识通常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预见等思维形式和范畴体系表现自身的存在。人的知识属于人的认识范畴,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实真实或歪曲的反映。而信息是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情况,是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状态和特征的反映[2]。信息接收后需经过滤、思考才能转化为自身知识和观念。而对于手机互联网呈现的庞杂信息所需的识别、联系、思辨、取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削弱并阻碍了大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3.2 手机互联网对大学生的社交生活的影响

调查显示,社交和交流是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主要动机,QQ、人人、新浪微博等互联网的社交应用在大学生的手机应用中有很高的下载和使用率。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的校园生活中,逐步构建和形成自己的交往圈,各种手机社交软件给大学生带来人际交往的心理期待,他们会频繁地查看手机,通过问候、闲聊、情感交流、娱乐等方面的互动交流实现一种自我满足,确认自己在朋友心目中的地位,试图消除对人际关系的不安,以此保持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同时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社交应用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圈因兴趣和意气相投而抱团封闭、社交满足的同时带来了对现实人际交往的焦虑愈增,对社会缺乏感性认识,阻碍其更多的参与现实世界中的人际交往和沟通协作的机会。

3.3 手机互联网的依赖性和成瘾性

新媒介具有多媒体性、自主性和互动性等特点,信息内容更广、娱乐性更强、参与性更大,因此对于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喜欢张扬个性的大学生群体来讲尤其具有吸引力。大学生群体对于手机互联网的消费,不仅是功能性的需求,更有心理性的盲从追逐和沉溺,可能会出现对资讯产品的依赖性。调查中有40%的大学生对于手机互联网获取信息的目标不确定,而15%的大学生因此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而感到困扰。大学生自身对于手机互联网所提供海量信息的深度和精准度并不是非常认同,大量无目的的浏览和习惯性动作,使得手机互联网成为一种依

赖和习惯。大学生也很容易被媒体中的娱乐八卦、热点资讯牵着跑,群体盲从和追逐强化了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性,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造成了很大影响。

4 手机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引导建议

手机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人际交往方式,随着大学生群体对手机互联网的依赖程度的加深,如何推进大学生高效、有质量的利用手机互联网媒介成为当下校园管理、大学生心理和行为引导的重要问题,需要校方、教师和学生共同在课堂管理、专业学习、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做出以下尝试和努力:

4.1 加强课堂管理的规范制度,师生共同遵守课堂规则

良好的课堂管理规范和教学管理制度是课堂学习效果的基础保证,校方和教师应制定课堂教学中手机使用的规范规则,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这样在处理课堂上的相关现象时才能有章可循;教师在上课时应以身作则率先关闭手机,对于课堂上使用手机打发时间的现象不能不闻不问听之任之,而应及时予以批评制止;在课堂以外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和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通过有效的事前规范、事中管理、事后控制三个环节,强化大学生关于手机使用场合的认识并规范其行为。

4.2 加强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专业学习

当前大学生使用手机互联网的主动性探索性不够,而无线互联网应用的加强和各类功能日益完善,使我们已经可以对各种资讯了如指掌,教师可以适时指导大学生如何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来为专业学习服务,如何让网上图书成为随叫随到的图书管家,让手机搜索引擎成为百科专家,让专业学科相关网站成为学生进行课外自学的重要补充,在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延展中,充分利用手机应用的交互性,让手机互联网成为引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师生交流沟通平台、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理论内容,交给学生在课后进行研究性探索性创新性的课题设计类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新媒体,自主学习勤思考多问辩,培养和提升大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和综合分析信息的能力,并最终将信息转化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结构和能力。

4.3 利用新媒体,积极扩展第二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受时空限制,其教学信息和内容有一定约束限制,课堂以外的教学完全可以利用手机互联网达成,比如将课堂教学的重难点、预习复习的扩充资料、教学案例、观点交流、小组讨论延展到网络教学平台,也可以放到教师个人的博客、微博、人人网、微信和论坛等各种应用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终端的便利性和交互性,增加师生课外的交流和互动,并能有效地将有限的课堂教学延展至课堂之外[3]]。

4.4 变堵为疏,利用手机互联网的新工具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

学校和教师应认可和鼓励手机互联网正面积极的作用,利用新媒体因势利导,变堵为疏,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建设健康积极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校际校内交流活动,鼓励学生自主策划组织实施喜闻乐见的科技、文娱、体育、社团、公益和各类社会实践,同时利用腾讯、微博等手机应用进行手机直播、网络传播和校园互动,拓宽覆盖面,激发更多的学生参与,使大学生在实际的组织得到锻炼,参与的同学也能够耳濡目染开阔视野,从而打破以寝室和小团体为单位的局限封闭的社交交往圈,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精神面貌和学习氛围。

在“把互联网装进口袋里”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提升大学生手机上网的总体素养,培养和促进大学生利用手机互联网成为大学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课题,引导和培养大学生驾驭先进的科技成果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积极主动地顺应人类信息技术,科学理性地利用信息,从而变信息为知识,变科技为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楚莉,李金芳.大学生使用与依赖手机互联网状况分析调查[J].东南传播,2011(7):104-106.

[2] 金炳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3] 王兵.论手机上网对高校大课堂教学的影响[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