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前沿2013年第4期 社会学视角下当代女性教育问题研究 常进锋吴何女陆卫群 (贵州大学法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要】女性教育问题是社会性别研究领域的重要内容,而妇女受教育状况是影响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因素,本文以社会性剐 理论和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理论为女性教育问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分析当代女性教育与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关性关系,阐述当前女 性教育在性别差异、城乡差异以及其他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促进女性教育发展进行策略研究。 [关键词】社会性别;女性教育;妇女社会地位;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0-052 一【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244(2013104—024—2 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即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决定的。经济地 、女性教育问题研究的理论支撑 (一)社会性别理论 社会性 ̄1](Gender)是一个有别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提到 的性别即生物性别或自然性别(sex)的概念,它是社会基于生 理性别的差异。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对男女两性的行为 位的提升是与女性在业率的提高以及女性受教育水平的提高 存在着相关关系。尽管发达地区,女性受教育程度得到稳步提 高,但就全国的数据看,男女两性就业者的受教育程度差距还 相当显著,也就导致了男女两性就业情况的差距。调查显示, 当前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男性的在业率为87.2%。 调查表明,女性经济地位在近十年取得了显著提升,但是由于 模式、角色期待等进行不同标准的规范和塑造的产物,是后天 注入的.是家庭和社会长期教育与影响的结果。 社会性别理论更侧重于研究男女两性在社会需求、社会 受到教育程度的限制,使得女性较之男性来说在经济地位的 提升上存在稍微滞后的特点,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教育制 度、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的分层化机制是影响妇女职业发展 的重要结构性因素。在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教育的性别平等有 期待和社会地位上的综合体现。它揭示了性别差异产生和延 续的社会机制,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性别不平等背后的制度 性和结构性因素,认为社会性别由社会文化所建构,并形成了 一整套确定两性社会角色和地位的社会制度和结构,主张把 (二)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理论 女性教育是相对于男性教育而言的.这里注重强调由男 利于促进男女个体的人力资本积累、改善其职业发展前景、延 长其潜在的劳动参与寿命、提升就业层次结构,进而改善女性 就业者的经济地位。 (三)家庭地位 女性问题放在两性关系的结构中去研究。 女两性在生理特征上的区别导致男女两性在智力和情感的发 展中存在不同的特点,因此女性教育有其特殊性。女性教育的 价值和功能的研究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探讨教育、高等教育 对妇女社会地位提高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方面揭示了女性教 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也充分表明了女性在促进妇女社 会地位提升乃至整个社会健康运行发展中的意义。它把教育 作为妇女社会地位提升的重要指标。强调女性教育在政治地 父母亲良好的教育背景.特别是母亲较高的教育水平有 利于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夫妻间的教育程度差别越大,女性 的社会地位就越低;从传统的男权社会到如今追求男女平等, 从男主内女主外的职业分工到如今女性普遍拥有家庭财政大 权.女性的家庭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婚姻家庭中夫妻之间存 在了社会学意义上的经济社会关系,家庭地位的衡量指标主 要包括经济收入、子女教育等内容,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一方 面可以充分发挥女性在家庭管理中的作用。同时也能够调动 女性增加家庭收入。加强子女教育方面的积极性。此外女性可 位、经济地位、家庭地位以及职业声望的提升的作用,把女性 教育视为一种可操作性的社会投资,把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视为一种可预见性的预期目标。女性教育的价值和功能理论 给女性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视域。 二、社会地位与当代女性教育 (一)政治地位 以通过提高教育程度,能够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既可以获得 自身的幸福感,同时可以反哺家庭系统的完善,增进夫妻感 情。加强亲子关系等。 三、当代女性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性另4和城乡差异 女性政治地位是女性社会地位的集中表现。女性政治地 位的状况,是检验两性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之一。女性政治地 位概括来说.是指各种法律规定的女性所享有的各种法律权 通过图l,我们可以很清晰的发现,我国男女两性的平均 受教育年限在近十年有所提高,其中,l8—64岁女性的平均受 利和女性在政治生活中参与程度。据调查显示。有l1.2%的女 教育年限为8.8年,其中城镇女性10.1年,农村女性7.1年。青年 性参与过各级管理和决策,54.1%的女性至少有过一种民主监 女性的受教育年限明显高于中老年女性。女性中接受过大学 督行为,18.3%的女性主动给所在单位、社区和村提过建议, 92.9%的女性关注“国内外重大事务”。 (二)经济地位 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的占14_3%.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占 33.7%。城镇女性中,25.7%的人受教育程度在大学专科及以 上,54.2%的人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农村女性上述比例分 别为2.1%和11.6%。尽管如此,男女两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仍 女性经济地位是指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处的位置, 是女性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拥有的权利和地位。它是由一对 旧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男性明显要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社会经 l 1 I 8 6 4 t 妇女研究2013年第4期 济发展以及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开展状况有关, 对于促进女性教育发展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支持西部 同时城市和农村的男女两性也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农村 农村以及其他偏远地区的教育发展,确保农村女性教育以及 女性和城镇女性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明显。这可能是由城 城市女性教育均能够得到较好的发展。 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距所带来的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 (三)健全教育体系 造成的。 18-24 ̄25-29 ̄30-34 ̄35・39岁●o-44岁45—49岁5o-54 ̄55—59岁6o_64岁 图1分城乡、性别、年龄平均受教育年限差别 来源:全国第三期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资料 (二)女童教育问题 女童教育是全球发展中国家普及初等教育的主要难题, 也是我国实施义务教育的难关。而女性教育,应首先从女童教 育抓起。中国农村是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而农村女童又是 这个薄弱环节中的弱势群体。据调查显示,10—15岁城镇女童 和男童在学比例分别为99.3%、99.1%,农村女童、男童在学比 例分别为97.6%、96.7%。女童学习成绩在中等以上的占 42.7%。比男童高8.5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加快推进基础教育的 发展步伐,使得当前农村女童的就学率已经得到较大提升,但 由于受到城乡二元分割机制的限制,城市女童教育和农村女 童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女童的教育问题尤为 严重。甚至逐步成为制约当前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瓶颈。此 外,改革开放之后,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90年代以来,由 于流动家庭的增多,流动家庭子女的就学问题也愈加突出,较 之男童。女童的就学问题更为严重。 四、发展女性教育的策略研究 (一)健全法律法规,切实保障男女受教育的平等权利 法律是实现男女教育平等的制度性保障,我国在《宪法》 和《教育法》等法律文献条文中都有关于男女受教育平等的相 关规定.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女性的受教育权,但是随着社会的 不断发展以及女性要求向上提升的社会诉求越来越强。客观 的要求关于女性受教育权的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得到进一步完 善。因此我国应该加强在女子义务教育、女性扫盲教育、职业 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以及高等教育等方面的立法行为,完善 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也应该切实加强对于法律执行的监督, 保证女性受教育权真正得以保证。 (二)大力发展经济,缩小城乡差距 经济发展是实现教育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发展女 性教育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推动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 调发展。不同地区和不同区域应该统筹起来,实现资源和教育 人才的互动。却把女性教育发展的均衡性;同时加大各级政府 首先要继续进行扫盲教育,当前我国在偏远的农村地区 存在着一大部分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属于文盲和半文盲状 态,年龄也分布不均,这一部分群体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 着女性教育地位的整体提升,因此国家应该重视扫盲教育,促 进公民受教育权的实现;其次普及基础教育.继续普及九年义 务教育,尤其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农村的基础教育,保证适龄 儿童都能够参加学校教育;再次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当 前我国尊在很大一部分的大龄青少年群体,这一部分群体已 经超过了上小学的年龄,为了能够保证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让 他们能够进入社会就业,需要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确保他们能 够习得一技之长;最后发展高等教育和完善继续教育,第三期 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女性受过高等教育的比重较低.高等 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影响女性社会地位 能够得到有效提升的关键性条件,因此应该充分注重女性高 等教育,鼓励更多的女性参加高考,进入大学参加高素质人才 的培养,努力实现女性人力资源优势向人力资本优势转变:成 人教育和继续教育是为期望提升自身文化程度的群体而设置 教育形式,为了提升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国家应该继续兴办成 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学校,同时已经开展教学的学校应该继续 完善各项设施建设,确保培养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 求。 (四)重视和加强女童教育 女童教育是女性教育的源头问题.近年来随着希望工程 以及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政策措施使得农村教育得到了很好改 观,但是随着城乡流动性的增强,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成为了 阶段性社会问题,因此留守女童教育和流动女童教育也就成 为了女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女童教育应该建立适应本地 区需要、经济实用的女童教育模式,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大开源 节流,多渠道开展资助农村女童教育教育上的救助机制。深化 农村教育体制改革,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女童身心特点的课 程,吸引女童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教育中来:另一方面也 逐步改善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保证适 龄儿童能够按时进入学校参加学习。此外也应该充分重视妇 女儿童组织和NGO在促进女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动员社会力 量参与关注女童教育的问题中来。 参考文献: 【1】李小- ̄r.发展进程中的妇女及性别问题【J].社会学研究,1998, (3):27-30. [2]叶文振.女性学- ̄ee[ra].福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162. 【3】刘建中.社会性别概论[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9—10. 作者简介-常进锋(1987一),男,汉族,河北唐山人。贵州大 学法学院社会学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性别与区域发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