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学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三万元的遗产 马克·吐温
湖滨镇是一个居住着五六千人的可爱的西部小镇。这个镇上的教堂很多,因为镇上的人个个都是虔诚的教徒,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
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
有一天,来了一个了不起的消息!这个消息真是使人吃惊、使人欢喜!那是从邻近的一个州来的,塞拉丁唯一的一个活着的亲属住在那里,名叫提尔贝利·福斯脱。他是个独身老汉,已经70岁了,据说家境相当富裕,性情也相当古怪和执拗。提尔贝利给塞拉丁写信来,说他不久就会死了,打算把3万元现款的遗产给他。他说这并不是为了表示感情,而是因为他一生的晦气和懊恼多半都是由金钱而来的,现在他希望把这笔钱转让给一个适当的对象,使它继续干那害人的匀当,满足他的心愿。这笔遗产将在他的遗嘱里交代清楚,如数照付。但是有一个条件,塞拉丁必须能向遗嘱执行人证明三件事:一是他没有在口头上或是书信里表示关心这笔遗产,二是他没有探听过这位将死的人向地狱前进的过程,三是他没有参加葬礼。
“3——万——块钱!”这几个令人神往的字像美妙的音乐似的,在这两个人的脑子里响个不停。这一天,塞拉丁记账记得一塌糊涂、错误百出;爱勒克也不能专心干她的事情,甚至拿起一个花盆却忘记她打算干什么。
当晚,两支铅笔一直在忙个不停——各人拟订各人的计划:爱勒克盘算着如何把这笔钱投资,塞拉丁则考虑怎样把它花掉。
最后还是塞拉丁打破了沉寂。他兴高采烈地说:“啊,爱勒克!我们首先开支1000块钱,买一匹马和一辆轻便马车为夏天用,买一架雪橇和一件皮子的膝围为冬天用。” 爱勒克果断而沉着地回答说:“动用本钱吗?那可不行。我们千万不能动用这笔本钱,那么做是不妥当的。我们要赚大钱!”
“赚大钱。那太好了。往下说吧,爱勒克。什么办法?”
“煤,新开的矿。我打算投资1万元买煤矿优先股。他们半年付一次利息,1万元钱变成3万——只要一年!”
“哇呢——”塞拉丁拿起杂记本子来,开始核算购置东西的钱数,这次所要买的是他希望尽早弄到手的那些享乐用品:“马——马车——雪橇——膝围——漆皮——高筒礼帽——转柄表——镶新牙。”
“别忙!我还得给煤矿上赚来的那3万元找出路,是不是?我把它派了两次用场:一次做油生意,一次做麦子生意。”
“爱勒克,这太妙了!总共赚了多少?”
“我想——,算得稳当一点,大约可以净赚18万,也许还可以再多一些。”
“哎呀呀!这岂不太妙?谢天谢地!我们拼命苦干了多年,终于交上好运了。爱勒克!” “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300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 “你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
然后他们就上楼去睡觉,可是因为高兴得昏头昏脑,竟至忘记了熄掉蜡烛,让它在客厅里点着。塞拉丁主张让它点着算了,他说即令是值1000元,他们也不在乎。可是爱勒克还是下去把它吹熄了。这一着倒是做得正好,因为她往回走的时候,又想出了一个好主意,趁着那18万元还没有冷掉的时候,把它变成了50万元。
当然,在兴奋的情绪中,他们没忘第二天就写信到这位本家居住的地方去,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
接下来是漫长的等待。星期六终于来到了,他们收到了报纸。爱勒克迫不及待地把报纸外面包的纸撕开,她和塞拉丁的两双眼睛立刻就扫视着讣告栏。结果却大失所望!哪儿也没有提到提尔贝利。
“也许距离太远,也许下个星期就有消息了。”塞拉丁告诉妻子。
然而,5个星期闷沉沉地过去了,《萨格摩尔周刊》每星期六都按时来到,可人的消息却从未降临。这时候塞拉丁的耐性再也支持不住了,他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
就这样,4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4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6元。
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迎的了。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遗产落空。
塞拉丁抑制住他那火热的渴望,极力装出一副满不在乎的神气问道:“我——,我在贵地有一个远房本家,名叫提尔贝利。他——他——身体还好吗?” “他身体还好?天哪,他到阴间去已经4年了!”
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
塞拉丁不动声色地——以试探的口吻说:“啊!真是,人生就是这样,谁也不免一死——连阔人也免不了这一关。”
“阔人?”那位编辑哈哈大笑起来,“那可不恰当。他是一钱莫名的,镇上的人最后不得不凑钱来埋了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诚的信仰,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
B.穷困撩倒的提尔贝利·福斯脱虽未直接出场,却是情节发展的关键性人物,生活的贫穷扭曲了他的灵魂,使他在临死前拿虚无的遗产愚弄了福斯脱夫妇多年。
C.本文的对话描写精彩。通过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读者可以看到: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横财的白日梦,分别代表了当时美国社会盛行的消费主义和投机主义。
D.选文戛然而止的结局令情节“断崖”,福斯脱夫妇数年的美梦归于破灭——那笔遗产不过是黄粱一梦,残酷的现实和他们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令人唏嘘不已。 (2)请概括分析福斯脱夫妇的主要形象特点。
(3)幽默与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的主要特点,本篇小说中作者对夫妇二人在这一笔遗产面前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笔法犀利,入木三分。请找出三处并加以简要分析 【答案】 (1)A
(2)原本的塞拉丁工作勤勤恳恳,爱勒克能干、精心操持家务;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金钱的利诱下,福斯脱夫妇贪婪和虚伪暴露无遗。
(3)①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发大财,却只愿捐出300元给教会,还自认为是“无私”与“慷慨”,这里讽刺了福斯脱夫妇的自私与贪婪吝啬。②在等待过程中,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6美元的报费,这也是对二人空想不切实际的物质生活的辛辣嘲讽。③当报纸编辑前来拜访,福斯脱夫妇急切地渴望从编辑那里了解提尔贝利的情况,却又要符合遗嘱的要求,伪装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充分讽刺了人物的虚伪。④当得知提尔贝利死讯时,“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暴露出福斯脱夫妇的虚伪、冷酷。
【解析】【分析】(1)A项,“故事发生的湖滨镇是个美丽的西部小镇,这里‘到处弥漫着亲善友好的气氛’,人人都有虔诚的信仰,勤恳工作,幸福生活,简直是自由伊甸园式美国梦的典范”错误,情感方向理解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对湖滨镇“亲善友好”,人人虔诚,人人勤恳的描绘,实质上是讽刺,这也不是“美国梦”的典范。故选A。
(2)从文中来看,福斯脱夫妇前后的形象变化非常大,一开始的夫妇俩是这样的,第二段说“塞拉丁•福斯脱是镇上最大商店里的薄记员,他一天到晚勤勤恳恳。在湖滨镇干他这一行的人,他是唯一领高年薪的——800元。这个数字实在是可现的,人人都承认他应得这样的报酬。他的妻于爱勒克是个能干的内助,她一天到晚当一个贤妻良母,好好地操持家务”,丈夫勤勤恳恳,妻子是贤妻良母,夫妻二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但从第三段开始,夫妻二人听说可以继承一大笔遗产之后发生了变化,福斯脱夫妇同时做着发横财的白日梦,欲望不断膨胀,这些展现出人物的贪婪和虚伪。
(3)本篇小说中作者对夫妇二人在这一笔遗产面前的丑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笔法犀利,入木三分。请找出三处并加以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出夫妇二人在遗产面前表现出的各种丑态,并进行分析。如夫妻二人在计算如何使用和投资这笔巨额遗产的时候,“塞拉丁,我打算给教堂整整捐300元——到那时,我们还有什么道理怕花钱”“这一着做得再漂亮不过了,亲爱的,你这毫无私心的人,这种举动正合你那慷慨的性格”,与所谓的巨额遗产相比,区区300元竟然是“慷慨”“毫无私心”的,马克吐温用这种方式展现了夫妻二人的贪婪与吝啬;如为了早点得到遗产,夫妻二人“订了一份当地的报纸——《萨格摩尔周刊》——那上面有最及时的讣告消息“,几个星期过去没有得到讣告,他竟然“痛恨地说:‘这个该死的家伙,他大概是永远不死了’”,这展现出人物的冷酷无情;如“就这样,4年过去了,那个盖空中楼阁的习惯、做白日梦的习惯发展得多快啊!美梦没有到来,倒是等来了《萨格摩尔周刊》的编辑,因为他们在过去4年中,一心一意地忙于别的事情,居然把报费忘却了,欠款共计6元”,夫妻二人光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6美元的报费,这是对二人空想的无情讽刺;如“对福斯脱夫妇而言,再没有比这位客人更受欢
迎的了。他对提尔贝利伯父的情况一定很熟悉,想必知道他什么时候有进坟墓的希望。当然不能正面提出问题来,因为那就会使那笔遗产落空”,这展现出夫妻二人的虚伪;如“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这展现出夫妻二人的冷酷。 故答案为:⑴A;
⑵原本的塞拉丁工作勤勤恳恳,爱勒克能干、精心操持家务;两人过着幸福的生活。在金钱的利诱下,福斯脱夫妇贪婪和虚伪暴露无遗。
⑶①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发大财,却只愿捐出300元给教会,还自认为是“无私”与“慷慨”,这里讽刺了福斯脱夫妇的自私与贪婪吝啬。②在等待过程中,福斯脱夫妇幻想着巨额的投资收益和享乐生活却忘记缴纳6美元的报费,这也是对二人空想不切实际的物质生活的辛辣嘲讽。③当报纸编辑前来拜访,福斯脱夫妇急切地渴望从编辑那里了解提尔贝利的情况,却又要符合遗嘱的要求,伪装出满不在乎的神情,充分讽刺了人物的虚伪。④当得知提尔贝利死讯时,“福斯脱夫妇浑身都因伤心而发抖,其实内心的感觉好像是高兴”,暴露出福斯脱夫妇的虚伪、冷酷。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是答人物的“形象”,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
(3)本题考查鉴赏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理解“幽默讽刺是马克吐温小说主要语言风格,也是他用来表情达意,突出主题的方式。考生要回归原文,找出三处具体的例子并简要分析,即考生要在原文中找三处原文写福斯脱夫妇做某事并用什么手法幽默地讽刺了该夫妇的什么特点。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塔铺(第四章)
刘震云
离高考剩两个月了。这时传来一个消息,说高考还考世界地理。学校原以为只考中国地理,没想到临到头还考世界地理。
大家一下都着了慌。这时同学的精神都已是强弩之末。王全闹失眠,成夜睡不着。“磨桌”脑仁疼,一见课本就眼睛发花。
大家乱骂,埋怨学校打听不清,说这罪不是人受的。更大的问题还在于,大家都没有世界地理的复习资料。于是掀起一个寻找复习资料的热潮。一片混乱中,唯独“耗子”乐呵呵的。他恋爱的进程,据说已快到了春耕播种的季节。
闹腾了几日,有的同学找到了复习资料,有的没有找到。离高考近了,同学们都变得自私起来,找到资料的,对没找到的保密,唯恐在高考中多一个竞争对手。我们宿舍,就“磨桌”不知从哪里弄到一本卷毛发黄的《世界地理》,但他矢口否认。我和王全没辙,李爱莲
也没辙,于是着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这时我爹来送馍,见我满脸发黄,神魂不定,问是什么书,我简单给他讲了,没想到他双手一拍:“你表姑家的大孩子,在汲县师范教书,说不定他那儿有呢?”
我也忽然想起这个茬儿,不由高兴起来。爹站起身,刹刹腰里的蓝布,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
我说:“还是先回家告诉妈一声,免得她着急。” 爹说:“什么时候了,还顾那么多!”
我说:“可您不会骑车呀!来回一百八十里呢!”
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完,一撅一撅动了身。我忙追上去,把馍袋塞给他。他看看我,被胡茬包围的嘴笑了笑;从里边掏出四个馍,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我眼中不禁冒出了泪。
晚上上自习,我悄悄把这消息告诉了李爱莲。她也很高兴。
第二天晚上,我和李爱莲分别悄悄溜出了学校,在后岗集合,然后走了两里路,到村口的大路上去接爹。开始有说有笑的,后来天色苍茫,大路尽头不见人影,只附近有个拾粪的老头,又不禁失望起来。李爱莲安慰我:“说不定是大伯腿脚不好,走得慢了。” 我说:“要万一没找到复习资料呢?”
于是两个人不说话,又等。一直等到月牙儿偏西,知道再等也无望了,便沮丧地向回走。但约定第二天五更再来这集合等待。
第二天鸡叫,我便爬起来,到那村口去等。远远看见有一人影,我认为是爹,慌忙跑上去,一看却是李爱莲。 “你比我起得还早!” “我也刚刚才到。”
早晨下了霜。青青的野地里,一片发白。附近的村子里,鸡叫声此起彼伏,天色渐渐亮了,东方出现一抹红霞。
忽然,天的尽头,跌跌撞撞走来一个人影。 李爱莲指着那人影,“是吗?”
我一看,顿时兴奋起来,“是,是我爹,是他走路的样子。” 于是两个人飞也似地跑上前去,我扬着双臂,边跑边喊:“爹!” 天尽头有一回声:“哎!” “找到了吗?” “找到了,小子!”
我高兴得如同疯了,大喊大叫向前扑。后面李爱莲跌倒了,我也不顾。只是向前跑,跑到跌跌撞撞走来的老头跟前。 “找到了?” “找到了。” “在哪儿呢?”
“别急,我给你掏出来。”
老头也很兴奋,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李爱莲也跑了上来,看着爹。爹小心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一本薄薄的卷毛脏书。我抢过来,书还
发热,一看,上边写着“世界地理”。李爱莲又抢过去,看了一眼,兴奋得两耳发红: “是是,是《世界地理》。”
爹看着我们兴奋的样子,只“嘿嘿”地笑这时我才发现,爹的鞋帮己开了裂,裂口处洇出一片殷红殷红的东西。我忙把爹的鞋扒来,发现那满是脏土和皱皮的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 “爹! ”我惊叫。
爹仍是笑,把脚收回去,“没啥,没啥。” 李爱莲眼中也涌出了泪:“大伯,难为您了。” 我说:“您都六十五了。” 爹还有些逞能,“没啥,没啥……”
爹接着郑重地说:“你表哥说,这本书不好找,是强从人家那里拿来的,最多只能看十天,还得给人家送回去。” 我们也郑重地点点头。
爹又说:“你们看吧,要是十天不够,咱不给他送,就说爹不小心,在路上弄丢了。” 我们说:“十天够了,十天够了。” 爹爬起身,准备从另一条岔路回家。 我说“爹,您歇会儿再走吧。” 爹说:“说不定你娘在家早着急了。”
看着爹挪动着两只脚,从另一条路消失,我和李爱莲捧着《世界地理》,又高兴起来,你看看,我看看,一起向回走,并约定,明天一早偷偷到河边集合,一块来背《世界地理》。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交代高考前突然传来要考世界地理的消息,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为下文爹为 “我”去借书作铺垫。
B. 小说中,“解开腰中蓝布,又解开夹袄扣,又解开布衫扣,从心口,掏出……”不加修饰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精准传神。
C. 第二天早晨“天色渐渐亮了”,既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也起到调节叙述节奏的作用,使情节故事有张有弛。
D. 小说使用了大量对话来塑造人物、展开情节,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有着乡下人的朴实、自然,又充满了丰富的情感,易于打动人心。
(2)小说重点突出了“爹”这个人物的哪些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没有正面描写“爹”寻书路上的艰辛?请简要分析。 【答案】 (1)C
(2)①爱子心切。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②信心十足。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③坚强倔强。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3)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解析】【分析】(1)C项,“抽象地表达出漫长的等待时间”错,“天色渐渐亮了 ”是对漫长的等待时间的具体化描写。故选C。
(2)本题可以从以下人物的言行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爹听说“我”要找《世界地理》这本书,自告奋勇要立即走汲县。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可见其爱子心切。“我”担心爹没有自行车,走路太慢一时赶不回来,爹满有信心地说:“我年轻的时候,一天一夜走过二百三。”“说放心,我明天晚上准赶回来。”可见其信心十足。为了给“我”找书,爹走了一天一夜的路,脚上密密麻麻排满了血泡,有的已经破了,那是一只血脚。书讨回来送给儿子后,也没有休息一下,就往家里赶。可见其坚强倔强。
(3)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需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小说没有直接写老人路上的艰辛,而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写“我”和李爱莲等书的焦急心情,侧面写老人为了儿子寻书的急切心情,从而表达了老人爱子心切。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同时,没有直接写老人的一路艰辛,也可以在文本中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故答案为:⑴C;
⑵①爱子心切。为了儿子,六十五岁的爹愿意徒步一百八十里去取高考复习资料。②信心十足。父亲不惧路途遥远,表示一定能找到书并准时回来。③坚强倔强。长途跋涉以至于双脚都走出了血泡,他却不以为意。
⑶①小说是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的,老人路上的艰辛“我”并未亲见,这样处理更真实自然(合情合理)。②通过“一只血脚”等从侧面表现出老人一路跋涉的艰辛,表现出一片深沉的父爱。③留下空白,激发读者想象。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侧面描写作用的能力。侧面描写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或小说更加生动和感人。小说没有正面描写“我爹”寻书路上的艰辛的原因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感主题、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灵魂可以卖吗?
庐隐
荷姑她是我的邻居张诚的女儿,她从十五岁上,就在城里那所大棉纱工厂里,作一个纺纱的女工,现在已经四年了。
当夏天熹微的晨光,笼罩着万物的时候,我推开临街的玻璃窗,向外张望,必定看见荷姑从这里匆匆地走过,我常喜欢看着她,她也时常注视我,所以我们总算是一个相识的朋友呢!
今天我照常推开窗户,向下看去,荷姑推开柴门,匆匆地向这边来了,她来我的窗下,便停住了,含着乞求的眼神颤巍巍地道:“你愿意帮助我吧?”说完俯下头去,静等我的回答,我更不忍看她那可怜的状态,我竟顾不得思索,急忙地应道:“能够!能够!凡是你所要我做的事,我都愿意帮助你!”
下工后,她微微地笑着走到我的书房里来,我等不得和她说什么话,我便跑到我的卧室里,把那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很高兴地向她说:“你拿回去吧!如果还有需要,我更会想法子帮助你!”
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她忽叹了一口气,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
我真不明白,也没有想到,荷姑为什么竟有这种出人意料的情形?但是我不能不后悔,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也可以说是万恶的金钱给她,竟致刺激得她感伤。羞和急的情绪,激成无数的泪水,从我深邃的心里流出来!
我们彼此各自伤心寂静着,好久好久,荷姑才拭干她的眼泪和我说道:“我现在要告诉你一件小故事,或者可以说是我四年以来的历史,这个就是我要求你帮助的。”
“在四年前,我实在是一个天真活泼的小孩子,现在自然是不像了!但是那时候我在中学预科里念书,无论谁不能想象我会有今天这种沉闷呢!”
那时我离中学预科毕业期,只有半年了,偏偏我的父亲的旧病又发作起来,不能到店里去做事,家境十分困难,我便托叔叔找人推荐我到那所绝大的棉纱厂里作女工,一个月也有十几块钱的进项。
“我第一天进这工厂的门,看见这些庞大的机器,确能使我的思想轮子,不住地转动,细察这些机器的装置和应用,实在不能说没有一点兴趣呢!但是这样过了三四年,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和那纺车似乎没有很大的分别。因为我纺纱不过是手自然的活动,有秩序的旋转,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
我们后来拣到一块白润的石头上坐下了,悄悄地看着水里的树影,上下不住地摇荡,一个乌鸦斜刺里飞过去了。
“我想到我可亲爱的学伴,更想到放在学校标本室的荷瓣和秋葵,我心里的感动,我真不知道怎样可以形容出来!”荷姑说到这里,喉咙忽咽住了,望着碧蓝的天空,似乎求上帝帮助她,超拔她似的。我这时满心疑云乃越积越厚,忍不住地问荷姑道:“你要我帮助的到底是什么呢?”
荷姑被我一问才又往下说她的故事:
“一次,我的同伴忽然和我说:‘我想我自从进了工厂以后,我便不是我了!唉!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呵!这是何等痛心的疑问!我一句话也回答不出来!停了半天只是自己问着自己道:‘灵魂可以卖吗?’除此我不能更说别的了!”
荷姑说完这段故事,只是低着头,用手摸弄着她的衣襟,脸上露着十分沉痛的样子。我心里只觉得七上八下地乱跳,更不能说出半句话来,过了些时荷姑才又说道:“我所求你帮助我的,就是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吗?”
她现在不再说什么了!我更不能说什么了!只有忏悔和羞愧的情绪,激成一种小声浪,责备我道:“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她呵!灵魂可以卖吗?”
(1921年《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有删改)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两段,既交代了主人公荷姑的身份、年龄,也交代了她和我相见的情境以及我们二人的关系,为后面讲述故事做了铺垫。
B.“我”未曾料到荷姑见到“我”给她钱之后态度,“我”随后的内疚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
C.作者从荷姑同伴的角度提出“我们的灵魂可以卖吗?”这样的问题,说明在当时棉纱厂年轻的女工中已有一些人在思索这一问题。
D.小说的主人公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产业工人,她和19世纪20年代“五四”退潮后的许多青年一样,都处于思想上苦闷彷徨中。
(2)小说中的荷姑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以“我”的心理活动描写结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 (1)B
(2)①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荷姑因家境困难,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工厂做工。②她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在我把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时,她却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③她是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进入工厂后,她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向我发出“我们的灵魂可以买吗”的疑问。(或答“荷姑是一个渴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也可)
(3)①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造成对荷姑的伤害而感到愧疚的心理,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②在“我”的内心中发出了“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他呵!灵魂可以卖吗?”的呼唤,但这一呼唤没有答案,说明“我”也同样处于无法回答的苦闷之中;③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解析】【分析】(1)B项,“说明‘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分析错误。小说中的“我”只是对荷姑的求助以通常的情理来理解而发生了误判,“我”随后的内疚是因为“我未曾料到她的需要,就造次把含侮辱人类的金钱给她”所以不能直接断定“我”并不理解“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故选B。
(2)由原文“那时我离中学预科毕业期,只有半年了,偏偏我的父亲的旧病又发作起来,不能到店里去做事,家境十分困难,我便托叔叔找人推荐我到那所绝大的棉纱厂里作女工”可知,荷姑因家境困难,中断了学业去工厂做工以补贴家用,说明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由原文“我便跑到我的卧室里,把那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很高兴地向她说:‘你拿回去吧!如果还有需要,我更会想法子帮助你!’”“荷姑起先似乎很不明白地向我凝视着,后来她忽叹了一口气,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可知,荷姑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由原文“过了些时荷姑才又说道:‘我所求你帮助我的,就是请你告诉我,灵魂可以卖吗?’” ,可知,荷姑是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由原文“我第一天进这工厂的门,看见这些庞大的机
器,确能使我的思想轮子,不住地转动……我自己也觉得我实在是一副很好的机器……除此更没有别的意义”可知,作为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产业工人,荷姑“五四”退潮后的许多青年一样,都处于思想上苦闷彷徨中,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
(3)本题结尾是我的心理活动,并且是以反问句的形式呈现,所以回答作用时要弄清“是什么事情让‘我’有这样的心理活动”“‘我’有这样的心理活动的原因是什么”,然后从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方面进行思考。由“只有忏悔和羞愧的情绪”可知,“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给荷姑的心理造成了伤害,从而感到愧疚,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这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来分析结尾的作用;从主旨上看,“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她呵!灵魂可以卖吗?”,文中的‘我’对自己发出了灵魂上的叩问,但并没有给出答案,说明“我”和“荷姑”一样,处于思想的迷蒙与苦闷之中;最后,要注意到句末的问号,这样写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荷姑是一个有家庭责任感的人。荷姑因家境困难,不得不中断学业去工厂做工。②她是一个视金钱为俗物的人。在我把早已预备好的一包钱送到荷姑面前时,她却冷笑道世界上应该还有比钱更为需要的东西吧!③她是一个有追求、不甘于浑浑噩噩地生活、想冲出迷茫走向觉醒的人。进入工厂后,她觉得整天面对机器,丧失了作为人的思考的权利,失去了生活的意义。她向我发出“我们的灵魂可以买吗”的疑问。(或答“荷姑是一个渴望追求精神自由的人”也可)
⑶①通过“我”的心理活动,表达了“我”因不理解荷姑的需求而冒然给她钱,造成对荷姑的伤害而感到愧疚的心理,使“我”这一人物性格有了更鲜明的体现;②在“我”的内心中发出了“帮助人呵!用你的勇气回答他呵!灵魂可以卖吗?”的呼唤,但这一呼唤没有答案,说明“我”也同样处于无法回答的苦闷之中;③这样写更能引发读者对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深入思考,从而深化了小说的主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3)本题考查对结尾语段作用的把握能力。结尾语段作用如下: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卒章显志);呼应开头或题目,使结构严谨完整;深化主旨或升华主题;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4.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乡村教师(节选)
刘慈欣
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讲了。
他忍住几乎使他晕厥过去的剧痛,艰难地移近床边的窗口,看着远处的村庄。从自己的老师为教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 这时,窗前走过了几个小小的黑影,这几个黑影在不远的田垄上围成一圈蹲下来,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火星星的红色星得格外醒目。他知道娃们是在为他烧香和烧纸。他用尽了一生在娃们的心中燃起科学和文明的火苗,但他明白,同笼罩在这偏远山村的愚味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 半年前,他拿起扁担和想从校舍取椽子去修村头老君庙的几个人拼命,被人打断了两根肋骨。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从镇医院出来,他把身上所有的钱都买了书。
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 碳基联邦舰队将完成碳硅战争中最后一项使命:摧毁大部分恒星,建立一条五百光年宽的隔离带,免除硅基帝国对银河系中心区域的碳基文明的任何成胁。隔离带中只有形成3C级以上文明的恒星系才会被保护。
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
他把剩下的12片止疼药一把吞了下去,他知道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 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
他让他们记住牛顿第一定律,记住牛顿第三定律,最后才让他们去记最难懂的斗顿第二定律。
孩子们哭着记住了,他们知道记不下来,老师是不会放心的。 “发射奇点炸弹!”
一团团似乎吞没整个宇宙的强光又闪起,然后慢慢消失…… 隔离带在快速推进。直到他们遇到太阳系的三号行星。
3号行星检测,检测30个随机点。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来圈形覆盖区的圈心上。
“1号随机点检测。”
结果……绿色结果,绿色生命信号! “开始3C级文明测试。
1号测试未通过,2号测试未通过……10号测试未通过, “发射奇点炸弹!”
最高执政官突然想起什么:“继续测试。” 11号测试题未通过! 12号测试题未通过!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的运行状态如何?” 数字宇宙广漠的蓝色空间中突然响起了孩子们清脆的声音:“当一个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它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
“3C文明测试试题13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请叙述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力的关系。”
孩子们说:“当一个物体对第二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第二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力,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C文明测试试题14号通过!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对于一个物体,请说明它的质量,所受外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孩子们齐声说:“一个物体的加速度,与它所受的力成正比,与它的质量成反比!” “3C文明测试试题15号通过,文明测试通过!确定目标恒星500921473的3号行星上存在3C级文明。”
“奇点炸弹转向!脱离目标!!”太阳系,推送奇点并弹的力场来弯曲了,奇点炸弹撞断了一条日珥,掠过太阳,亮度很快暗下来,最后消失在茫茫太空的永恒之夜中。 那些娃们什么也没觉察到,校会里微弱的烛光下,他们围着老师的遗体,不知哭了多长时间。
最后,娃们决定自己掩埋自己的老师。他们拿了锄头铁锹,在学校旁边的山地上开始把墓坑,灿烂的群星在整个宇宙中静静地看着他们。
“天啊!这颗行星上的文明不是3C级,是5B级!!”参议员惊呼起来。
“他们已经开始使用核能,并用化学推进方式进入太空,甚至已登上了他们所在行星的卫星。”
“这个行星上生命体记忆遗传的等级是多少?” “他们没有记忆遗传,所有记忆都是后天取得的。” “那么,他们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是什么?”
“极其原始,也十分罕见。他们身体内有一种很薄的器官在大气中振动时可产生声液,同时把要传输的信息调制到声波之中,接受方也用一种薄膜器官从声波中接收信息。” “这种方式信息传输速率是多大?” “大约每秒1至10比特。”
“上尉!”舰队统帅大怒,“你是想告诉我们,一种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每秒1至10比特的速率进行交流的物种,能创造出5B级文明?!且这种文明是在没有任何外部高级文明培植的情况下自行进化的?!” “但,阁下,确实如此。”
“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 “他们叫教师。” “教——师?”
“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 娃们造好那座新坟,东方已经放亮了。娃们在那个小小的坡头上立了一块石板,上面用粉笔写着“李老师之墓”。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讲述了在贫穷落后的山村里,一位平凡的乡村教师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为山里娃讲授物理知识,最终间接拯救地球文明的故事。
B.小说开头部分“在那圈娃们中间,亮起了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娃们内心对科学和文明的渴望。
C.小说中间部分“这所山村小学,正好位于检测波束圆形覆盖区的圆心上”这句话制造悬念,让读者对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走势更加关注。
D.地球与银河系中心截然不同的场景转换和故事内容,给小说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也确实给读者带来了阅读科幻小说独有的体验。
(2)“宏”是刘慈欣作品的核心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宏大”体现在哪些方面? (3)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答案】 (1)B
(2)视野宏大:宇宙空间,以光年为计算距离的单位。人格伟大:乡村教师平凡无私,用自己的生命传播文明。教育力量强大:依靠教师让人类的文明得以代代传承,
(3)与前文多处多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对早晨“一抹金晖”“晶莹的光”“鸟鸣”等环境的描写,暗示乡村老师虽然去世,但给山村带来了希望的力量。语言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职业精神的赞美。 【解析】【分析】(1)B项,“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娃们内心对科学和文明的渴望”错误。结合文本内容“在这一片银灰色的月夜的背景上……但他明白,同笼罩在这偏远山村的愚味和迷信相比,那火苗是多么弱小”分析可知,“几点红色的小火星星”不具有象征意义。故选B。
(2)结合“在距地球五万光年的银河系的中心,一场延续了两万年的星际战争已接近尾声”分析可知,“宏大”体现在视野宏大。结合“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娃们中有了低低的抽泣声”“从自己的老师为教自己被狼咬死的那一刻起,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了”等分析可知,“宏大”体现在乡村教师人格伟大。结合“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你是说那种在两代生命体之间传递知识的个体?”“他们叫教师”等分析可知,“宏大”体现在教育力量强大。
(3)结合“他知道,这最后一课要提前……他这一生就属于黄土高原上这个偏远的小山村”“送到镇医院,竟又发现他患了食道癌,但他没有去管,实在没钱管”“夜深了,烛光中,娃们围在老师的病床前”“他挣扎着想在黑板上写字,但头突然偏向一边,一个娃赶紧把盆接到他嘴边,他吐出了一口黑红的血,然后虚弱地靠在枕头上喘息着”等分析可知,结尾内容与前文多处多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结合“太阳从山后露出一角,把一抹金晖投进仍沉睡着的山村:在仍处于阴影中的山谷草地上,露珠在闪着晶莹的光,可听到一两声怯生生的鸟鸣”分析,对早晨环境的描写,暗示乡村老师虽然去世,但给山村带来了希望的力量。结合“但在这种状态下,这个物种根本不可能在每代之间积累和传递知识,而这是文明进化所必需的!……一个早已消失的太古文明词汇,很生
僻,在一般的古词汇数据库中都查不到”等分析可知,语言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等精神的赞美。 故答案为:⑴B;
⑵视野宏大:宇宙空间,以光年为计算距离的单位。人格伟大:乡村教师平凡无私,用自己的生命传播文明。教育力量强大:依靠教师让人类的文明得以代代传承。
⑶与前文多处多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对早晨“一抹金晖”“晶莹的光”“鸟鸣”等环境的描写,暗示乡村老师虽然去世,但给山村带来了希望的力量。语言含蓄,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职业精神的赞美。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内容的基本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主旨,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本考点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够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从文本看,“宏”是刘慈欣作品的核心词,“宏大”体现视野、人格及教育力量等方面,注意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结尾表达效果的个性化探究能力。这是针对小说结尾设题,一般从情节、人物形象、主旨等几个角度思考作答。小说结尾对早晨“一抹金晖”“晶莹的光”“鸟鸣”等环境的描写,暗示乡村老师虽然去世,但给山村带来了希望的力量,与前文多处乡村教师临终前病重情形的叙写相照应,使小说结构完整,表达了作者对乡村教师坚守使命、传承文明的崇高职业精神的赞美。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卖 葱 侯德云
朋友老刘在晚宴上讲一个卖葱的故事,刚起头我就笑。老刘瞪我一眼,说,笑什么笑?我说,我想起《手机》里的卖葱。老刘发愣,手机里卖葱?电子商务啊。我说不是,作家刘震云有个长篇小说叫《手机》,里边有个卖葱的故事。老刘说,奥。
老刘没问《手机》里怎么卖葱。他不问我也得说,话头赶到这里了嘛,对不对? 我说,《手机》里边的主角叫严守一,哎哎,拍成电影了嘛,电影也叫《手机》,老刘你没看过?老刘摇头。我用眼睛扫扫别人,也都摇头。嗨,你说这都是些什么人啊…… 我接着讲卖葱。
严守一他爹老严,跟谁一起卖葱(那人我给忘了),一天说话不超过三句的人,跟那谁卖葱,卖得眉开眼笑,都会讲笑话了。老严的变化,让严守一觉得,世上最好的事,好不过卖葱。只不过年底时老严跟那谁算总账,那谁在账上做了手脚,还背地里骂老严是二傻,让老严听见,那个气啊,从此不卖葱。老严委屈啊,说一辈子就遇到一个能说上话的,还骂我傻。
老刘笑了,说《手机》里的卖葱,不如我说的卖葱。
我赶紧收起下巴,说,你说你说。旁边哥儿几个也催促,你说你说。
下边是老刘讲的卖葱。
很长时间的事,时隔现在十七八年。那时候,钱还真当钱,不像这阵儿,一百块的票子,你刚掏出来,嗖一声,没了。我记得那时候我的工资也就千把块钱。
东山早市,有两口子,四十多岁的样子,天天来卖葱。不卖别的,只卖葱,一辆三轮车, 装满满一车葱。半头晌散市,卖光的时候比较少,大多时候要剩一些。 这两口子长相怪有意思,男的细长,女的墩粗,还没脖子,像个碾盘倭瓜……
说到这里,老刘张开两手比划了一下,碾盘倭瓜你们知道吧?哥儿几个都点头,谁不知道呢,就是扁乎乎圆咚咚的那种大倭瓜嘛。看我们点头,老刘放心了,接着说,女的那脑袋,像个碾盘倭瓜直接放在倒置的宝葫芦上。两个人的脚也一样,对比强烈。男的细而长,三五鞋的宽度四五鞋的长度;女的宽而短,四五鞋的宽度三五鞋的长度。俩人搁在一块儿,看着特滑稽。
他们的三轮车也滑稽。一个车轱辘,指定是手推车轱辘。另一个,指定是自行车轱辘。也不知怎么安上的。三轮车的车座,一般都是六根弹簧上面蒙一层皮革。他们的车座不是,是三根弹簧上面缠几道塑料布,透明的。还没车闸。车架子上绑一块胶皮,胶皮就是车闸。胶皮拖地,需要刹车时,男的用右脚,猛踩胶皮。天天踩,鞋底的前半截,磨出一道沟。
总之这两口子,从人到车,都是一副尴尬相,看着让人心酸。
我常去买他们的葱,因为比别处便宜嘛。时间长了,混个脸熟,有时还互相唠几句闲嗑。赶上星期天,闲着没事,我会在葱摊旁站一会儿,看他们忙着卖葱。我觉得挺有意思。
那天我去得晚,他们的葱已经卖完。7月的头晌,有烧烤感,两人却不急着走。女的在清点卖葱的钱,男的在一边看。两人脸上都笑眯眯的。 我也在一旁看。我看那两口子,两口子不看我。
女的清点完钱,对男的说,今天不赖,净挣三十六块一毛五。说完咧开大嘴,无声一笑。男的也咧开嘴,也是无声一笑。
女的瞅男的,说,二十块,给咱爹买点儿东西。男的瞅女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十块,给咱闺女买个裙子。男的点头,说嗯,突然又说,闺女有裙子,你买件衣裳吧。
女的说,我不买,我有衣裳,要不给闺女买个书包,她的书包太旧了。男的点头,说嗯。
女的说,六块,给你买两包烟一瓶酒,晚上你喝点儿。男的努起嘴唇,是飞吻的姿势,然后咧开嘴,说,你呢,你什么都不买?
女的说,还有一毛五,买根冰棍,我咂咂就行了。说完,有些不好意思的样子,脸上绽开一朵大丽花。
我看见男的突然变成顿号,愣在那里不说话,眼圈渐渐泛红。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扭过身子,快走几步,看别的菜摊。
等我再回头时,两口子已经蹬上三轮车,准备出发的样子。我冲他们摆摆手。男的背对我,没看见。女的看见了,也摆摆手。女的好像对男的说了句什么,随后男的扭头看我,笑笑。
我原地不动,看着他们,直到他们的背影在我眼前消失。
老刘的卖葱故事,起初,引起酒桌上一阵阵哄笑。有人笑得直拍桌子,有人笑得岔气,还有人不断插话。可是越往后,笑声越少,结尾处,全场静默。 故事讲完,老刘的话还在继续。
老刘说,那天,我想了很多事,想自己的种种不如意,想到最后,想开了,我怎么就不能用别人的阳光来照亮自己呢?
话音刚落,桌上响起掌声。老刘脸色通红。
(选自《天池》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卖葱”为题目,概括了主要情节,并以此来统率全篇,展开小说细节,塑造鲜明人物形象,表现深刻主题。
B.老刘对卖葱夫妻所用的三轮车的细致描写,主要目的是通过描写车辆简陋滑稽,来说明夫妻二人生活的艰辛和困窘。
C.听到女的只想“买根冰棍”“咂咂就行了”,“男的愣在那里,眼圈渐渐泛红”的细节,表现了男子内心的落寞和不忍。
D.老刘讲故事,大家先是哄笑、拍桌子,后来静默无声,大家哄笑的是滑稽的形象和车辆,静默于对人间温情的感动。
(2)小说的主要内容是老刘讲述的卖葱的故事,却在开头插入《手机》中卖葱的情节,这样写有何艺术效果?
(3)请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塑造卖葱夫妻二人的形象的。 【答案】 (1)C
(2)①为后文夫妻二人卖葱铺垫造势,突出了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②制造悬念,使情节有波澜,更具可读性。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力的表现了小说主题。我讲的故事情节简单,反应平平,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老刘讲的形象丰满,情节生动,反应强烈,讴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3)①肖像描写。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夫妻二人,写出他们的怪异滑稽的外在形象。②语言描写。描绘夫妻二人卖葱后商议给家人买东西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眷顾家庭、尊老爱幼、彼此体贴关心的温情。③对比手法。卖葱夫妻二人形象滑稽,形成鲜明对比;夫妻二人生活困窘,但二人为人真诚善良,互相关爱,充满阳光。
【解析】【分析】(1)C项,“表现了男子内心的落寞和不忍”错误,听到女的只想“买根冰棍”“咂咂就行了”,“男的愣在那里,眼圈渐渐泛红”的细节,表现了男子为妻子关心爱护家人,敬老爱幼,但唯独委屈了自己的做法而感动。故选C。
(2)《手机》中卖葱的情节是在小说开头的位置,主要考虑该段与下文情节之间的关联,下文写老刘讲述的卖葱的故事,这两个卖葱故事有一定的关联性。在情节方面,小说开头《手机》中卖葱的情节,为后文夫妻二人卖葱铺垫造势,突出了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在主题方面,两个卖葱的故事形成了一个照应,也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的表现了小说讴歌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主题。在结构方面,小说开头《手机》中卖葱的情节为小说下文制造悬念,使小说的情节更具有波澜性和内容更具可读性。
(3)小说塑造了一对长相滑稽,内心乐观,积极向上的卖葱夫妻形象。在塑造这一对卖
葱夫妻形象的时候,作者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卖葱夫妻二人,写出他们的怪异滑稽的外在形象,这是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刻画了这对卖葱夫妻怪异滑稽的外在形象。同时,作者重点描绘夫妻二人卖葱后商议给家人买东西的情景,这是对卖葱夫妻两人的语言进行简单的描写,表现了他们眷顾家庭、尊老爱幼、彼此体贴关心的温情。同时,为了进一步突出卖葱夫妻两人的形象,小说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一是在外在方面,卖葱夫妻二人形象滑稽,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夫妻二人生活困窘与为人真诚善良,互相关爱,充满阳光形成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卖葱夫妻二人的形象,也有助于彰显小说讴歌人与人之间温情的主旨。 故答案为:⑴C;
⑵①为后文夫妻二人卖葱铺垫造势,突出了后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②制造悬念,使情节有波澜,更具可读性。③二者形成鲜明对比,有力的表现了小说主题。我讲的故事情节简单,反应平平,揭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而老刘讲的形象丰满,情节生动,反应强烈,讴歌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⑶①肖像描写。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描绘夫妻二人,写出他们的怪异滑稽的外在形象。②语言描写。描绘夫妻二人卖葱后商议给家人买东西的情景,表现了他们眷顾家庭、尊老爱幼、彼此体贴关心的温情。③对比手法。卖葱夫妻二人形象滑稽,形成鲜明对比;夫妻二人生活困窘,但二人为人真诚善良,互相关爱,充满阳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2)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以及分析情节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把握设题语段的内容,分析其在内容上的作用,然后再结合改语段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联。
(3)本题考查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写作特色。指作者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为塑造艺术形象、表现审美情感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手段。较为常见的有比喻、夸张、象征、烘托、渲染、对比、反衬、伏笔、暗示、双关、拟人、排比等。艺术手法与内容有着密切的互为依存的辩证关系,因为手法运用的终极目的在于使艺术作品的内容得到充分、完美的表现。
6.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踏雪归乡 张金凤
①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 , 北风中都是节日的气息,睡梦里全是故乡的年景。 ②年是一缸陈酿,被节令的咒符封存,在人们的殷殷盼望里,直到腊月才缓慢开封。当朔风扫净天空的阴霾,雪花浆洗了岁月的风尘,腊月的酒就再也封不住,香气四散,人们踏着厚厚的雪毯回到故乡,畅快淋漓地取饮那坛岁月的醇香。
③回家的路也许很近,中间没有万水千山,但却横亘着沧桑岁月;回家的路或许很远,需要用一年的盼望捻成一张票根。车站、码头、渡口、机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各种各样的启程和出发,充满了隆重的仪式感。积攒久远的豪迈情怀,伴随着漫天飞雪进入高亢的
乐章。患得患失的心情,焦灼不安的面孔,都为一张回家的票。回家的人摩肩接踵,租车、拼车、自驾车,无票也要回家,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迢迢乡关进发。大寒小寒又一年,腊月的风雪分外殷勤,给来年的盛宴加油助兴,回家过年的人,头顶雪花,身披尘埃,日夜兼程,朝圣一般归来。
④回家,是腊月里最闪光的主题。家里有什么呢?没有金山银山,没有香车宝马,甚至连大街上的路灯都疲倦地昏黄着。破旧的屋子、衰老的爹娘,被寒冷覆盖,跟简陋相依。老家是两扇柴门,当初,他一甩门扬长而去,现在只想回去,给当年那一声“吱呀”的哀叹忏悔。
⑤远远望见几缕炊烟,泪就盈满眼眶。家乡的烟火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走而消失,它们一直努力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着土地的根;村头几棵老树更显沧桑,它们是村庄的年轮,枝丫上还刻着游子的童年故事;几段土墙已近坍塌,就像残破的黄卷,此间文章读来已经恍如隔世。最初那两扇柴门,那是故乡的眼睛,铁锁锁不住它牵挂的眼睑。远在千里的你,梦里曾无数次推开家门,栖居在曾经厌倦的窄仄小炕上,一翻身才知道是硬板床或者席梦思。你在梦里哭出声来:闭着眼都能走准的家门,却那么远,那么远。 ⑥家或许因为偏僻依旧贫穷,因为贫穷你才会出走,但是那根线永在,那是根,是安放灵魂的地方,回家过年是一年一次的灵魂皈依,一年一次的状态还原。一年的打拼,城市的喧嚣和忙碌,让心变得坚硬无比,许多想念冰封在心底,许多感念来不及梳理,许多债,一直在那拖欠着。如今,就让年把你带到故乡踏实的火炕上,重温原初的旧梦。一年的辛劳,需要一个甜美的香梦来养足精神;一年的疲惫,需要一碗故乡的米酒来再次壮起行囊;一年的隐忍和伪装,吞下的苦辣,咽下的酸咸,需要在故乡的酒杯中慢慢软化。攥一把家乡土,骨头就更硬气;吹一吹村口风,打拼就更有劲;喝几天村口的甜井水,所有外面沾染的浊气就荡涤干净。在祖坟上放一挂扬眉吐气的响鞭,闯外的儿孙回来了。不管在外面受过多少风寒,摔过多少跟头,回到故乡的土地上,爷们都是掷地有声。 ⑦有些门还锁着,那些主人究竟此刻在哪里呢?当初,两扇门“咣当”一声落锁,墙头的狗尾草也咿呀,天上盘旋的燕子也嗟叹,一户空荡荡的门扉,追着打问号的乡路问:你要到何处去啊?
⑧你手扶门板沉思,门板也是游走的游子,却总也走不出门框指定的距离。上下两个门臼,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心。门板“吱呀,吱呀”,挠得门臼直响,门臼干涩的眼睛徒劳地看着一心往外飞的孩子。别嫌我箍得太紧,我不能撒手啊,一撒手你就不成才了。那些劝说和絮叨,连屋里的老婆婆都烦了:毛还没干呢,就想飞!磕头作揖不管用,一顿耳刮子就好了!说说罢了,刀子嘴豆腐心。炒菜的时候从筷子头上省下两滴菜油,顺着门柱头滴进去,反复摇两下门板,说:看看,还有没有本事耍脾气?被菜油喂过的门板果然就乖巧地顺从开合,再不喧闹。老婆婆手扶门框望向街门外,当年若舍得两滴油,孩子哪会远走他乡呢?那街门一直开着,当年出走的孩子,什么时候回来?
⑨那些街门从此白天不落锁,它们随时等待闯外的亲人归来。一天天,一月月,那把锁思念钥匙和打开它的手,思念都结痂成黄澄澄的铁锈。那门槛寂寞地想念迈进迈出的脚步,思念得生出许多苔藓。故乡的老井、梧桐落叶、贴满花朵的窗,一院子的荒草和惆怅的蝴蝶,十二个月圆之夜的皎洁月光,都在老锁喑哑的喉咙里。
⑩胡同里的脚步声是老态龙钟的锁返老还童的丹药。离家那么久了,孩子,门上的红对
联朝来暮去地衰老了,墙头上的杂草繁荣之后又枯萎下去,野地里的禾苗,长大后又回到粮仓,游走他乡的包裹,你知道吗?一阵欢笑,一阵春风,哗啦,家门打开,铁锁那锈黄的牙齿间,露出难得的笑容,乡下那两扇嘴唇哆嗦的门板,却什么也没说出口。 ⑪那两扇门板很旧很老了,好像谁松动的牙齿,说不定啥时候就卸任了;又像谁渐渐失去力气抓不住什么的双手,要不了什么因由就撒手了。那门终究会破损倒塌,护不住一个荒芜庭院的旧闻和记忆。背着那扇家门行走的身影,踏雪归来,他已经明白,自己倾尽一生,都走不出家门的凝望。
(1)本文以“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开头,请从构思的角度赏析其妙处。 (2)第③—⑤段中的人称各有不同,这样处理有何作用? (3)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4)有人说,本文前六段已基本表现出“踏雪归乡”的主题,后五段只是在重复前文。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 (1)以富有镜头感的想象画面展现开启归乡之思的特定时间,由虚入实,引出下文的回家之行,避免平铺直叙;红梅的喜庆、挑帘的温情奠定了本文“踏雪归乡”的情感基调。
(2)本文通过人称的变换逐步引导读者融入回乡的情境。第3段用复数性的第三人称“他们”,写出浩浩荡荡归乡大军的群像;第4段则用“他”引导读者聚焦某位典型归乡者的身影,感受他和老家的故事;第5段变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增添抒情的感染力,令读者彻底代入归乡者的内心,深入体会他对故乡牵挂眷恋的情感。
(3)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将门臼比作故乡的亲人,将门板比作向往更广阔天地的孩子,以老家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来形象地表现出故乡的父母亲人将孩子留在眼前监督成才的殷殷期盼、游子离乡打拼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巧妙而生动。
(4)不认同。前半部分侧重从游子归乡的角度写,表现出故乡对游子的影响和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后半部分则是从故乡的亲人想念游子的角度入笔,在归乡者情感表现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表现了家乡守望者的心态,既体现出两代人迥异的生活观念和追求,又展现出故乡亲人之间独特的相处之道和血浓于水的牵系,例如第8段中农村长辈对下一代简单粗暴却又饱含爱与期盼的管教,为游子的离乡和归乡增添了更丰厚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解析】【分析】(1)分析本文以“一枝红梅挑开了腊月的门帘”开头的妙处,要兼顾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从内容上看,句子以拟人的手法展现了一幅富有镜头感的想象画面,红梅的喜庆、挑帘的温情奠定了本文“踏雪归乡”的情感基调。从结构上看,联系下文看“北风中都是节日的气息,睡梦里全是故乡的年景”,从而开启归乡之思的特定时间,由虚入实,引出下文的回家之行,避免平铺直叙。
(2)第3段用人称的句子是“回家的人摩肩接踵,租车、拼车、自驾车,无票也要回家,他们浩浩荡荡向着迢迢乡关进发”,用复数性的第三人称“他们”,写出浩浩荡荡归乡大军的群像;第4段“老家是两扇柴门,当初,他一甩门扬长而去,现在只想回去”,则用“他”引导读者聚焦某位典型归乡者的身影,感受他和老家的故事;第5段“家乡的烟火还在,并没有因为你的远走而消失,它们一直努力地延续着乡村的暖,保养着土地的根”,变之前的第三人称“他”为第二人称“你”,增添抒情的感染力,令读者彻底代入归乡者的内心,深入体会他对故乡牵挂眷恋的情感。整体上是通过人称的变换逐步引导读者融入回乡的情境的。
(3)画线句说“上下两个门臼,拴住了门板那浪荡的心。门板‘吱呀,吱呀’,挠得门臼直响,门臼干涩的眼睛……”,“拴住了”“挠”“干涩的眼睛”是运用的比拟手法,整体上将“门臼”比作“故乡的亲人”,联系前文“门板也是游走的游子”看,“一心往外飞的孩子”是指门板,作者将门板比作向往更广阔天地的孩子,以老家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来形象地表现出故乡的父母亲人将孩子留在眼前监督成才的殷殷期盼、游子离乡打拼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巧妙而生动。
(4)从文章整体看,作者以“踏雪归乡”为题,描写了接近年关时,游子们不顾千山万水的阻隔,一心归乡的情景,表现了游子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眷恋与思念之情和回家后的感动与喜悦;也通过写家乡对游子的挂念与期盼,表达了故土难离、乡情永驻、亲情永伴的情怀。从题干要求上看,重点分析“后五段只是在重复前文”的说法对不对。从结构上看,前半部分侧重从游子归乡的角度写,表现出故乡对游子的影响和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后半部分则是从故乡的亲人想念游子的角度入笔,在归乡者情感表现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表现了家乡守望者的心态,既体现出两代人迥异的生活观念和追求,又展现出故乡亲人之间独特的相处之道和血浓于水的牵系,例如第8段中农村长辈对下一代简单粗暴却又饱含爱与期盼的管教,为游子的离乡和归乡增添了更丰厚的内涵,深化了主题。由此看,有人的“本文前六段已基本表现出‘踏雪归乡’的主题,后五段只是在重复前文”这种看法不对。 故答案为:⑴ 以富有镜头感的想象画面展现开启归乡之思的特定时间,由虚入实,引出下文的回家之行,避免平铺直叙;红梅的喜庆、挑帘的温情奠定了本文“踏雪归乡”的情感基调。
⑵ 本文通过人称的变换逐步引导读者融入回乡的情境。第3段用复数性的第三人称“他们”,写出浩浩荡荡归乡大军的群像;第4段则用“他”引导读者聚焦某位典型归乡者的身影,感受他和老家的故事;第5段变第三人称为第二人称,增添抒情的感染力,令读者彻底代入归乡者的内心,深入体会他对故乡牵挂眷恋的情感。
⑶ 画线句运用比拟手法,将门臼比作故乡的亲人,将门板比作向往更广阔天地的孩子,以老家具有代表性的物体来形象地表现出故乡的父母亲人将孩子留在眼前监督成才的殷殷期盼、游子离乡打拼的强烈愿望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冲突,巧妙而生动。
⑷ 不认同。前半部分侧重从游子归乡的角度写,表现出故乡对游子的影响和游子对故乡的眷恋,后半部分则是从故乡的亲人想念游子的角度入笔,在归乡者情感表现的基础上,又进一步表现了家乡守望者的心态,既体现出两代人迥异的生活观念和追求,又展现出故乡亲人之间独特的相处之道和血浓于水的牵系,例如第8段中农村长辈对下一代简单粗暴却又饱含爱与期盼的管教,为游子的离乡和归乡增添了更丰厚的内涵,深化了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鉴赏散文构思的能力。解答时,要理解题意,注意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本层次,看写作的先后顺序和内容间的关联,结合题目,简要作答。 ⑵本题考查对人称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人称的一般用法,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人称的表达作用和效果,具体看通过词语的运用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情感和心理。回答问题前,要先找出第③-⑤段中的人称各有不同的情况,再做体会。
⑶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结合上下文语意,对所给句子进行理解,从表现内容、表达情感、表达技巧和文章结构等多方面去考虑,注意答题的角度。
⑷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作品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地泉之灵 林子
①十月。一场秋雨。
②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广西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缀饰静静扬弃。山舒缓,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是的,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的时候,心,也实现了一次飘然的出走。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秋天,我们真该遗忘一回,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神秘。
③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兴安灵渠,突然有恍然如梦的感觉,突然生出乡愁的幽渺。想着清澈美丽的漓江水,是从灵渠流淌过来,再看享有“世界奇观”美称的灵渠之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百读不厌的素书。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愠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听任着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④回首过往,灵渠曾引导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也曾有过千百度众人追寻的风光;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更像一只大隐于市的鹤。是的,我也突然聊发白日狂,梦见一只千年白鹤,梦见一道激越灵巧的白翅凌空。这就是灵渠的魂魄呵。她连着地气,张望天空,一步步盈盈而蹈于泉脉和地脉之上,像佛陀地涌金莲,惹人惊叹而静思。这也是生活的诗,每一字每一句都从土里冒出来,弥漫开来,荡漾而去,导引着你一起去体认着那一份份宽阔、坦荡、从容和深邃。 ⑤地泉之灵,使我感到股股泉眼在心底静静开凿,深深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开凿灵渠,古人先在湘江中用石堤筑成分水铧嘴和大小天平,把湘江隔断。在铧嘴前开南北两条水渠,北渠仍通湘江,南渠就是灵渠,和漓江相通。湘江上游,海阳河流来的水被铧嘴一分为二,分别流入南渠和北渠,这样就连接了湘江和漓江。灵渠选择在湘江和漓江相距很近的地段,这里水位相差不大,水势平缓,便于行船。于是,便有了美丽的相约与离别,有了亘古的传奇和现实。灵渠,婀娜蜿蜒于起伏的青山碧水,联姻湘江、漓江,沟通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滋养出一代又一代流光溢彩的繁华。
⑥灵渠的不朽,在于非常之“灵”。其中的每一块石料,每一道石缝,每一个细节,都是天衣无缝地配合与交结,才使枢纽的每一个环节都通灵般地经得起长期风雨的侵袭、流水
的冲击,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当然,灵渠能够保存到现在,除了它自身的坚固之外,显然还与一代代人对它的精心保护分不开。灵渠的“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现代的灵渠,用依然不变的灵气和谐演绎着时光的走向、历史的延伸。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很多的事,拐个弯或许就海阔天空,万里无云。很多时候,或许绕一下路,前方就一笑见天。此时,灵渠像明亮的眼,凝视着我们,教导着我们:把内心放在水中,慢慢清洗。淘洗多余的存储,让尘世的灵光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然后,再让心与心靠近,让心灵相通。我想,这也正是地泉千年不变的灵魂所系吧。 (1) 本文主要写兴安灵渠,而第②段为何用较多的笔墨来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 (2) 信息筛选题: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文意,简要赏析③④两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
②今天,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茗。
(4)文章最后一段说“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给你怎样的启发?
【答案】 (1)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2)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3)①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由短而长,富于变化,用“婉约”“不骄不躁”“引”等词语写出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4)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启发:①要辩证地看待事物;②要学会变通;③要有从容的心态。
【解析】【分析】(1)本题中,首先明确回答问题的要点是“写‘雨后秋景’和‘作者心情’”的原因。其次围绕要点组织答案。可选用文中词语与关键语句;再借助散文写作的基本思路,理清写“兴安雨后秋景”的原因,“引出下文”“作铺垫”等要点就可以想到了。本题中从内容上看,写雨后秋景,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从结构上看,写作者心情,是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2)结合全文看,“地泉之灵”的“灵”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根据题干明确这是一道概括题。然后逐段寻找体现“地泉之‘灵’”的材料。根据③段末“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可概括出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根据第④段首“灵渠曾导引过诸多千帆望尽的舟船……滋养土地,济世济人达两千多年”可概括出灵渠导引舟船,滋养
繁华,济世济人;根据第⑤段首“地泉之灵……被这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感动”可概括出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根据第⑥段首“……成为屹立两千多年的‘神灵’”,“……也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魂灵”可概括出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据第⑥段末“教导着我们:……淘洗……照亮内心的圣洁和单纯……让心灵相通”可概括出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由此归纳概括出答案: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3)本题中,注意分析“绵延而凝重,巧思而奇绝,蕴含诸多世间奥义。她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用柳暗花明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百转千回的境界。”这句话,是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婉约,曼转,不骄不躁,不瘟不火,不愠不喜”将“灵渠”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同时此句式构成排比,句式由短而长,富于变化;“她安详得就像一位见惯世道兴衰而不惊不喜,安然避世于山野的隐者,从容淡泊于海阳山下,悠然独饮时光泡制的清清泉铭。”是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的特点。 (4)这是一道探究题,可以从诸多方面来加以概括。分析“面对灵渠,面对挥手指点江山的铧嘴,你可能会感慨,强大与弱小是没有绝对的界限的,堵与疏,急与缓,往往就是挥手之间的力量”,这句话有什么作用”,从内容的角度考虑:需要注意联系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从结构的角度考虑:应该是深化了文章的主旨;至于启发,可以抓住各段段首的领起句或段末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组织文章的材料及所抒发的情感或感悟到的哲理。从要辩证地看待事物;要学会变通;要有从容的心态等方面分析。
故答案为:⑴写雨后秋景,突出兴安明朗开阔的特点,自然引出下文对兴安灵渠的观赏和描写;写作者心情,强调作者心情的放松和欣喜,为后文饱览灵渠的美景、回想灵渠的过往作铺垫。
⑵①灵渠历史悠久,厚重而飘逸;②灵渠导引舟船,滋养繁华,济世济人;③灵渠拥有无与伦比的设计和灵思;④灵渠屹立两千年不毁,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⑤灵渠教导我们要淘洗污浊,保持圣洁,让心与心相通。
⑶①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由短而长,富于变化,用“婉约”“不骄不躁”“引”等词语写出灵渠飘逸的特点,赋予灵渠鲜明的个性。②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安然”“从容淡泊”等一连串的形容词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灵渠从容、淡泊、安详(宽阔、坦荡、从容、深邃)的特点。
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灵渠和铧嘴的赞美,抒发了深刻的感悟,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启发:①要辩证地看待事物;②要学会变通;③要有从容的心态。
【点评】(1)本题考查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
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内容及表达效果,理解含义要学会灵活应变。作答本类题型,可以按照“明手法+析内容+点效果”的套路来。
(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章重要语句的含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筛选信息答题步骤:首先,审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方向;第二,认真阅读文本,找到相关的答题区间;第三,整合形成答案,注意条理清晰。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奶奶的星星 史铁生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 ”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鹤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予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有删减)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我”幼年时在奶奶怀里所闻所见的描写,如梦似幻,亦虚亦实,富有诗意。 B.有些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长大后不要忘了奶奶,这引起了 “我”对他们的讨厌。 C.本文善于通过对话创造情景,“我”长大后还要给奶奶踩背的对话,显得温馨而有趣。 D.文章通过奶奶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爱和温暖的追求,也歌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2)“我”对死的认识和感情,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单分析。
(3)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是如何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章简单分析。 【答案】 (1)B
(2)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以为奶奶死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无限的依恋;)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使“我”觉得夏夜庭院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奶奶淳朴、善良而乐于奉献,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在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创造各种温馨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解析】【分析】(1)B项,“这引起了‘我’对他们的讨厌”错误。结合“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玩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于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分析,表现的是“我”的聪明和淘气,并没有对他们的讨厌之情。故选B。 (2)结合“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分析,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不理解,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结合“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等分析可知,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结合“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等分析,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3)本题为两问,一个是概括奶奶的形象特征,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塑造人物的手法等。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结合“‘噢唤,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奶奶紧紧地把我楼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己经很满足了”“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等分析,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结合“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哟,那还不把我踩死?”“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等分析可知,主要运用对话形式,写奶奶给“我”讲关于人死后变成星星的故事,塑造“我”给奶奶踩背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故答案为:⑴B;
⑵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其次是对死极其害怕的阶段,“我”找不到奶奶,以为奶奶死了,哭了一整天,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都体现了“我”对死亡的害怕,表现的是“我”对奶奶无限的依恋;)最后是对死的释然,奶奶给“我”讲故事,说人死后会变成星星,照亮别人的道路,使“我”觉得夏夜庭院的一切变得美好起来,表现的是“我”对人的价值的思考,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⑶奶奶淳朴、善良而乐于奉献,奶奶哄“我”入睡,给“我”讲故事,为“我”赶蚊子,不需要
儿孙任何的回报,认为人死了应该变成星星照亮夜行人的道路,都体现了奶奶的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作者在塑造奶奶这个人物形象时,主要是通过对话描写来创造各种温馨的情景,从侧面烘托奶奶淳朴、善良和乐于奉献的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此类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内容的探究,也有对艺术特色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结构,然后明确主旨,关注手法,做出准确判断。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心理的分析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要注意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变化、语言表现等,从而得出人物心理特征。阅读文本可知“我”首先是对死一无所知的阶段,奶奶说“等不到哪会儿?”“我”对这句话无法理解,表明“我”对死还没有任何认识,表现的是“我”的年幼和纯真。
⑶此题考查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枪挑紫金冠 李修文
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霸王变作了红脸,虞姬的侍女跳的是现代舞,一匹真正的红马扮乌骓。我先是手足无措,而后生出了深深的羞耻——所谓新编,在许多时候,并不是将我们送往戏里,而是在推我们出去。它像镜子,只照出两样东西:胆大妄为与匮乏。
羞愧地离席。出了剧院,二月的北京浸在浓霾里。没来由想起了甘肃,陇东庆阳,一个叫做小崆峒的地方,黄土上开着一树树的杏花。三月三,千人聚集,都来看秦腔,《罗成带箭》。我到时,恰好是武戏,一老一少,两个武生,耍翎子,咬牙,甩梢子,一枪扑面,一锏往还,端的是密风骤雨,又配合得滴水不漏。突然,老武生一声怒喝,一枪挑落小武生头顶的紫金冠,小武生似乎受到了惊吓,呆立当场。
我以为这是剧情,哪知不是,老武生一卸长髯,手提长枪,对准小的,开始训斥;鼓锣钹之声尴尬地响了一阵,渐至沉默,在场的人都听清了,他是在指责小武生上台前喝过酒。说到暴怒处,举枪便打。这出戏是唱不下去了,只好再换一出。我站在幕布之侧,看见小武生在受罚:时代已至今天,他竟然还在掌自己的嘴。
梨园一行,哪一个的粉墨登场不是从受罚开始的?这台前幕后,遍布着多少不能触犯的律法:玉带不许反上,鬼魂走路要手心朝前,上场要先出将后入相……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
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三天两头被人喝了倒彩,砸了场子,不得科举,不得坐上席,甚至不得被娶进门去;在最不堪的年代里,伶人出行,要束绿巾、扎绿带,单是为了被人认出和不齿;就算身死,也难寿终正寝。
戏台上那烟尘里的救兵、危难之际的观音,实际都不存在。唯有信自己,信戏,以及那些古怪到不可理喻的戒律。这些戒律因错误得以建立,又以眼泪、屈辱浇成,越是信它,它就越是坚硬和无情,虽然它不能改变那可怕的命数,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
在江西万载县乡村场院里,我看过一出赣剧《白蛇传》,那大概是我此生看过的用时最长、记忆也最刻骨的一出戏。
这出戏只五回,而每一回竟长达一个多小时。戏台上,小青与法海,一场打斗,但见翎子翻飞旗杆挑枪,但见金盔跌落银靴生根。可能是我想多了,——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漫长的时间之下,戏台上的打斗正如生活中的对抗,几乎将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既认真,又厌倦。
戏台上,白素贞和许仙,他们说着西湖,说着芍药,彼此挨近着,端的是:隔墙花影动,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要挨在一起之时,又有意无意地闪躲开……一切都在微小处展开,又牵动着我的神经:他在如火如荼,我却知道好景不长;她那边莲步轻移,我这厢敲的是急急锣鼓;她深情款款,我看了倒是心有余悸。到最后,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
这便是戏啊,老生和花旦,凤冠和禅杖,纷纷聚拢,造出幻境:这一方戏台,虽无波涛却会江水长流,不事耕种也有满眼春色。所谓“强烈的想象产生事实”,它让你沉醉其中,到了这时候,还分什么你看戏我演戏?我还清楚地记得散场之后的夜路。那一隅戏台被空前扩大,连接了整个夜幕:在月光下走路,折断了桃树枝,再去动手触摸草叶上的露水,都像一场戏。
还记得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在长江边一艘废弃的运沙船上看徽剧《单刀会》。那只不过是个寻常的戏班子。
可是,这里的关云长,全然不是人人都见过的那个关云长。上百种关公戏中的关云长,先是人,后是神,在不断的言说中变得单一和呆板,戴上了一副面具,成为了人们所缺失之物的化身。他不再是刘玄德一人的二弟,而是万千世人的二弟。他的命运,便是被取消情欲,受人供奉。可是,且看这出戏里的关云长:虽说逃脱了险境,惊恐、忐忑、侥幸却一样都没少,置身在回返的行船上,一遍遍与船家说话,以分散一点惊惧,惶恐得像个孩子。
这一出乡野小戏,几乎照搬了元杂剧,竟然侥幸逃过了修饰和篡改;可以说,这出戏,以及更多的民间小戏,其实就是历史典籍。只不过,修撰者不是翰林史官,而是人心。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全都放置于唱念做打里残存了下来。这诸多顽固的存留,就是未销的黑铁,你若有心,自将磨洗认前朝。
还是二月的北京,再次踏入美轮美奂的剧院,去看《战太平》。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声光电一样都没少。管他蟒袍与褶衣,管他铁盔与冠帽,都错了也不打紧,反正我有声光电;谋士的衣襟上绣的不再是八卦图,名将花云的后背上倒是绣上了梅兰竹菊,都不怕,反正我有声光电。
唯有闭上眼睛。闭上眼后,却又分明看见一个真实的名将花云正在怒发冲冠,正在策马狂奔。他穿越河山,带兵入城,闯进剧院,来到没有畏惧的人中间,立马横枪,劈空断喝,一枪挑落他们头顶的紫金冠。
(取材于李修文的同名散文)
(1) 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2) 请概括文中作者对戏剧艺术的认识。
(3) 文章最后一段想象花云策马狂奔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4)本文在构思上富有特色,请结合文章进行分析。
【答案】 (1)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戏剧中的人物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拯救自己。而且只有遵守那些戒律,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2)《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3)①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化抽象为具体,想象的内容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③化平淡为激烈,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增加了艺术感染力。④照应标题与文章开头,使结构更加谨严。
(4)①用所看几部戏曲串联起全文,看似随意散漫,却主题鲜明,主旨明确。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③开头发问,引起读者兴趣。
【解析】【分析】(1)该题解题时要分外注意修饰成分“唯有”“实际”“古怪到不可理喻的”,再联系前段中“千百年来,多少伶人身上承载着这样的命数”,以及后段中“但它总能赏你一碗饭吃,给你些许做人的尊严”,从而可分析得出: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戏剧中的人物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拯救自己。而且只有遵守那些戒律,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2)从文中第四段“如此讲究戒律,却是为何”,可分析得出:《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从文中“编排这出戏的人真是看透了人世”“这许多的端庄、天真和痴恋只化作山水画上的浓墨一滴,剩余处全是空白,演戏的人走向断桥、残垣,看戏的人则奔向空白处的千山万水”,可分析得出:《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从文中“是人心将那些被铲平的复杂人性、被抹消的文化印记”,可分析得出:《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3)题干中要求回答“文章最后一段想象花云策马狂奔的画面的作用”,也可从这几方面入手分析。如要概括文章主旨,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 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 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从文中倒数第二段中“又是要命的新编,又要继续一夜的如坐针毡”,可以分析出作者对那些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态度是愤怒的。而通过文中标题“枪挑紫金冠”与最后一段想象的内容,可以分析结构上照应标题。
(4)文中开篇“谁要看这般的戏?新编《霸王别姬》”,就用了发问的方式,来引起读者兴趣。同时结尾最后一段想象的内容与文中标题“枪挑紫金冠”,结构上照应标题。文段中
通过《罗成带箭》、《白蛇传》、《单刀会》来串联全文,看似随意散漫,却主题鲜明,主旨明确。
故答案为:⑴ 千百年来伶人地位卑微、命运悲惨,戏剧中的人物并不会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自己拯救自己。而且只有遵守那些戒律,才能得到饭碗和些许尊严。
⑵ 《罗成带箭》:戏剧艺术要遵守戒律。《白蛇传》:戏剧与人生一样漫长真实、内涵丰富。(借小青与法海的戏表达了“戏如人生”的道理;借白素贞与许仙的戏说明优秀的表演能引人入胜,让观众觉得戏剧与生活似乎没有分别。)《单刀会》:戏剧应记录复杂真实的人性。
⑶ ①作者想象真实的花云一路赶来,用挑落紫金冠的方式教训这些对戏剧艺术不知畏惧的人,丰富了文章内容。②化抽象为具体,想象的内容形象、细致,能使读者感受到花云的果敢英武、威风凛凛、怒气冲冲,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③化平淡为激烈,使作者对缺乏敬畏、胡乱改编者的愤怒之情表达得更加酣畅淋漓,增加了艺术感染力。④照应标题与文章开头,使结构更加谨严。
⑷ ①用所看几部戏曲串联起全文,看似随意散漫,却主题鲜明,主旨明确。②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紧凑。③开头发问,引起读者兴趣。
【点评】⑴此题考查理解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理解句子有几种方法: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指出手法,分析句子;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⑶此题考查把握段落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⑷此题考查把握文章构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庭梅野鹤 程习武
①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转过弯,看不见了。苏庭梅才慢慢地走回暮色渐起的院子。白日的气氛沉淀下去了,墙边的青竹静静站立。窗前的那株老梅正热闹,虬曲横斜的枝干上繁密无数的梅朵浴着雪光盛开。
②县太爷的小轿这是第二次光临了。
③苏庭梅点上灯,如豆的灯光在清冷中轻轻摇曳。孑然而立的苏庭梅游目四顾,壁间除了管砚,除了他用管砚涂出的一幅幅梅图,除了一个画者的清寒,还有什么呢?另外一间
房子里,形容枯槁的妻子正搂抱着孩子在如铁的布衾之下瑟缩不止。 ④这时候,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
⑤知县是个好官。治事有方,政绩显著,且廉洁如水。知事三年,清风两袖,百姓口碑极好。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知县听说了苏庭梅的画和诗,知县还听说了苏庭梅的无匹的才气,知县便动了惜才的念头。知县要让苏庭梅走出荒僻的乡村,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朔风渐起的时候,县太爷的小轿裹着一路黄尘飘落在苏庭梅的门前。苏庭梅用一杯清茶为县太爷洗尘,画了一幅画送给县太爷。一株铁骨铮铮的梅花在荒野里傲对风雪,这是苏庭梅给县太爷的回答。
⑥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⑦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 ⑧苏庭梅对着那株梅花站了三日三夜。雪光中梅花依然热闹。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苏庭梅推开窗子,空中又是雪纷纷扬扬了。那丛青竹承受不了雪的重压,本来挺拔的躯干已微微有些倾斜。一树繁闹的梅花这时候已被雪覆盖,只隐隐透出点点红色。 ⑨苏庭梅仰天一声浩叹,然后闭上眼睛,静静对着窗外漫天的风雪。 ⑩苏庭梅就开始打理行装了。
⑪这时候,苏庭梅接到了一幅画,辛野鹤让人送来的。
⑫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苏庭梅连连摇头,辛野鹤的画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
⑬再看落款曰:廷梅兄雅正。苏庭梅眉头皱得更紧,怎么,字也写错了,“庭梅”变成了“廷梅”?一生至交,竟出现如此失误?
⑭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
⑮苏庭梅看窗外,雪更大了,老梅的点点红色也不见了。苏庭梅笑了,苏庭梅给自己说,这梅的热闹我苏庭梅知道,雪知道,天地也知道,还要让谁知道? ⑯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
⑰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 ⑱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
(选自“绿地丛书”程习武小小说集《庭梅野鹤》)
(1)试解释下面两个句子的含义
①知县的青纱小轿在村道上的皑皑白雪中起起伏伏,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像一面炫目的旗帜。
②展开来,是一幅牡丹,大红大绿,俗艳至极。 (2)结合故事情节,简析苏庭梅的形象。 (3)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4)试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技巧。
【答案】 (1)①“知县的青纱小轿”是仕途生活的象征,“旗帜”有指引、召唤作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县太爷的到来对苏庭梅的内心触动之大,可以“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②隐喻在朝廷为官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辛野鹤此举是在劝苏庭梅保持高洁的
品行,不要到朝廷为官。
(2)①品行高洁,铁骨铮铮。苏庭梅拒绝知县的邀请,终老荒村。②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苏庭梅不想踏入仕途有违自己的孤傲清高,但是面对卧病在床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县太爷的惜才之心,他的内心矛盾、挣扎,体现了他有改变困难家庭和报答县太爷识才之心的想法,写出了他的家庭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3)①反问句式,表明了苏庭梅的高洁品行与无人理解的苦楚。②夸张手法,“站了三天三夜”,生动表现了知县第二次来访对苏庭梅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③注重色彩的对比,极具画面美,青松与红梅的相互衬托,隐喻人物的心理矛盾。④运用叠音词,富有音韵美,语言含蓄典雅,如描写青松与红梅的语言有暗示性。
(4)①开放式的两个结尾。作者给两人命运设置两种结局走向,比较新颖,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②结尾苏庭梅和辛野鹤两人一起出现,与标题“庭梅野鹤”相照应。③苏庭梅和辛野鹤中的“梅”与“鹤”喻指两人的高洁与对自由的向往,文章的结局有象征意义。
【解析】【分析】(1)句①处于文章中的开头,有引起下文,交代故事情节的作用。先阅读理解全文,由“知县的青纱小轿又开始在他的眼前起起伏伏”“知县没有罢手,知县的青纱小轿又一次打破了乡村的宁静”,可知“知县的青纱小轿”是仕途生活的象征;又由“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可见所谓的“在苏庭梅的眼中起起伏伏”指县太爷的到来对苏庭梅的内心触动之大,可以“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抓住句子主干“青纱小轿像一面炫目的旗帜”,结合知县的行为,可见“旗帜”有指引、召唤作用。句②位于小说高潮部分,联系上下文,由“凝思良久,苏庭梅突然以掌击额,然后又是一声浩叹:野鹤!野鹤!”“苏庭梅修书一封,让人送往县衙”可知辛野鹤此举是在劝苏庭梅保持高洁的品行,不要到朝廷为官;而“辛野鹤的画古雅,超然高蹈于尘俗之外,这哪里有半点野鹤之风”“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可见这幅牡丹隐喻在朝廷为官有如大红大绿的牡丹,俗艳至极。
(2)从“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可见其品行高洁,铁骨铮铮;从“面对第二次光临茅舍的县太爷,苏庭梅久久沉默。苏庭梅的背后有卧病在床的妻子,有嗷嗷待哺的孩子,还有清苦了半生的日子,苏庭梅觉得他应该对县太爷说容我三思”可见其内心矛盾与挣扎,面对自身孤高、自己的妻子孩子、改善家境的责任、珍惜县太爷的惜才之心,表现了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3)从句式的选择看,“可除了他还有谁知道这热闹?”用了反问,情感上表明了苏庭梅的高洁品行与无人理解的苦楚。从修辞手法上,“站了三天三夜”用了夸张手法,,生动表现了知县第二次来访对苏庭梅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从语体色彩上,其注重色彩的对比,极具画面美,青松与红梅的相互衬托,隐喻人物的心理矛盾。从词语的选择上,“微微”“隐隐”等运用叠音词,富有音韵美,语言含蓄典雅,如描写青松与红梅的语言有暗示性。 (4)小说结尾“苏庭梅到底没有去县城,等待他和辛野鹤的结局是终老荒村”“另外还有一个结局,苏庭梅和辛野鹤双双成为画坛的一代名家。”从其结构技巧上看,这是开放式的两个结尾,表达效果上,作者给两人命运设置两种结局走向,比较新颖,同时给读者留下思
考与回味的空间。再结合全文看其结构技巧,结尾苏庭梅和辛野鹤两人一起出现,与标题“庭梅野鹤”相照应。从修辞手法看,苏庭梅和辛野鹤中的“梅”与“鹤”喻指两人的高洁与对自由的向往,文章的结局有象征意义。
故答案为:⑴ ①“知县的青纱小轿”是仕途生活的象征,“旗帜”有指引、召唤作用;把“青纱小轿”比作“炫目的旗帜”,表现县太爷的到来对苏庭梅的内心触动之大,可以“去仕途上铺一路锦绣”。
⑵ ①品行高洁,铁骨铮铮。苏庭梅拒绝知县的邀请,终老荒村。②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苏庭梅不想踏入仕途有违自己的孤傲清高,但是面对卧病在床的妻子、嗷嗷待哺的孩子,以及县太爷的惜才之心,他的内心矛盾、挣扎,体现了他有改变困难家庭和报答县太爷识才之心的想法,写出了他的家庭责任感与知恩图报之心。
⑶ ①反问句式,表明了苏庭梅的高洁品行与无人理解的苦楚。②夸张手法,“站了三天三夜”,生动表现了知县第二次来访对苏庭梅心理产生的巨大冲击。③注重色彩的对比,极具画面美,青松与红梅的相互衬托,隐喻人物的心理矛盾。④运用叠音词,富有音韵美,语言含蓄典雅,如描写青松与红梅的语言有暗示性。
⑷ ①开放式的两个结尾。作者给两人命运设置两种结局走向,比较新颖,同时给读者留下思考与回味的空间。②结尾苏庭梅和辛野鹤两人一起出现,与标题“庭梅野鹤”相照应。③苏庭梅和辛野鹤中的“梅”与“鹤”喻指两人的高洁与对自由的向往,文章的结局有象征意义。
【点评】 (1)本题考核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注意句子在文中的地位,根据上下文的文意,将形象的、含蓄的、有着特殊意义或者复指意味的词语或句子,还原成原来的意义。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题干要求,先从文本中筛选出人物的相关情节,再从情节中一一概括出人物的情节。
(3)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题时可以从修辞手法的运用、词语的选用、句式的选择、语言的整体风格(包括语体色彩等)及所传达的情感等方面入手。 (4)本题考查分析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小说结尾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并说出其表达效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