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回归生活世界——走出德育困境的应然选择

2022-07-02 来源:一二三四网
《教学与管理》 2011年lO月20日 回归生活世界 ◎河南教育学院 马 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l 社会道德的责任感;对自身生活环境缺乏人文关怀, 2020年)》中提出:“坚持德育为先……构建大中小学I 精神上无所追求;而且部分青少年人格与精神呈现双 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f 重性,表现为知行不一。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 二、分析德育失效的原因 ’ 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l在纲要实施的新时期,贯彻国l 1.德育功能政治化 家对于德育工作的理论导向,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是l 德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德育的功能主要有二,一为社会性功能,一为个 l 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指德育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 I 以及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的影响;个体性功能指德育 、审视我国德育的状况 对学习者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我国历来重视德育,在社会主义教育学中,德育I 位居“五育”之首。但是事与愿违,德育的实效性较差。l 我国一直重视德育的社会功能,尤其是注重德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育处于一个尴尬境地,投入和产: 直接的社会性功能,特别是政治功能。我国德育坚持 出不成正比。一方面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德育的重要J 的主体是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这本是正确的导 向,但是由于其过于放大了德育的政治功能,学校德 性,学披也花了大力气抓德育;另一方面青少年思想I 道德水平从总体上虽有所提高,却又有许多不尽如人I 育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简单的政治宣传,不但影响德育 意之处,如思想品德失真,表里不一,教师在与不在不: 社会性功能的实现,同时造成德育个体性功能的缺 样,校内校外不一样等,甚至部分学习者显示出了I 失。学校德育不仅无法关注和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 双重人格。 l 更无法引导他们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和崇高。 例如,一度引发社会强烈关注的西安“10・20”大l 改革开放兰十年来,我们的德育工作开始理清思路, 一学生撞伤人后连捅八刀的故意杀人案。学校反映犯罪I 有所纠偏,但是这种过于重视并放大政治功能的做法 嫌疑人药某“性格内向,平日里寡言少语,从来没有和I 仍然存在,其结果,使德育流于形式,效果失真。 同学发生过打架争吵的事情”,甚至还因为“品学兼I 2.德育目标理想化 优”,获得过学校颁发的乙等奖学金,钢琴达到10: 持刀相向四。 德育目标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 级。但是面对交通肇事,药某不但不及时救助,反而l 动追求的终极目标,也就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 l 的品格规格131。我国的德育目标以理性为主导,致力于 这起事件为我国德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甚至不j 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培养,过于理想化,超越现实,脱离 能不说是我们德育工作的失败。从小学到大学,德育: 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我国自古代开 直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专门的课程、活动,并融合l 始,就追求培养圣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人是理性与 在各科教学中、各种活动中,可德育的实效性如何?对l 感性结合的有机体,人类生活中充满了各种非理性因 一于一些学习者,德育只为学习知识,当学习完、考试完 素,各种欲望、情感以及本能冲动等等。人非圣贤,孰 后就弃之脑后,在实际生活中,却常常丧失道德理性。f 能无过?圣人是不存在的,人不可能十全十美。按照一 这样的事件表明部分学习者道德意识滑坡,缺乏维护l 个本来不存在的培养目标来培养学生是不现实的。 -17・ 马壮:回归生活世界——走出德育困境的应然选择 同时,我们的德育目标缺乏层次性,流于一般化,I生的人格分裂I4]。 缺乏明确要求和具体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德育传递I 的主要是道德及信仰方面的教育,而缺少道德行为准I 5.德育环境纷繁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则方面的教育。当学习者基本的行为习惯(例如严格・总和。我们的德育不是处在真空中的教育活动,它不 遵守交通规则)都未能养成,谈何培养崇高的道德信l可能脱离家庭小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我们的学 念、政治觉悟、思想意识呢?这种德育目标的设定割裂I习者也不是处在象牙塔的真空中,而是要受到来自社 了人的整体性,造就的是知行不一的人,甚至是“言语I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有正向 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1的,也有负向的。这些影响来自社会的不同领域,性质 3.德育内容知性化 1不尽相同,正向教育的力量有可能被负向的力量所抵 德育内容指德育活动所要传授的具体道德价值I消。由于德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创造的割裂的“教育 与道德规范及其体系。我们的德育内容在理想化德育:世界”与真实的生活环境不相贯通,从而难以整合各 目标的影响下,也忽视了学习者身在其中的生活世1种德育力量,形成有效的德育合力,而学习者难以适 界,割裂了生活世界与教育世界。没有了生活世界这l应真实的生活世界,面向真实的生活时,无所适从。 源头活水,德育被概念化、规范化、教条化和抽象l 三、探索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 一化,变成一种思维化的、知性化的德育,或从抽象的道 1.德育功能人本化 德概念出发,或从无实质内容的道德理性能力出发,l 德育工作者要进一步厘清德育的功能问题。德育 使德育变成了知识教育,使道德学习变成了概念学l的个体性功能和社会性功能中,个体性功能为其本体 习。学生在教师理智的支配下背诵一些空洞的道德词l功能,而社会性功能则为其衍生功能。个体性功能的 汇,却体会不到生活世界的丰富多彩和兴趣盎然,德l实现不能脱离社会性功能的框架去谈,而社会性功能 育也变成空谈,实效性令人难以满意。这种远离了学l的实现也必须以个体性功能的发挥为中介。而且德育 习者的生活世界,缺乏对生命世界的关爱和呵护的德1只有关注个体功能的发挥,实现德育对个体的生存、 育内容,造成当学习者走出校门时,面对一些社会现t发展和享用功能,才能帮助学习者理解个体生活的目 象,无所适从,手足无措,彷徨失衡,从而造成灵魂的I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学习者完整的精神生活,健全的 失落和道德的沦丧。 1人格,培养出符合当前社会需求、能顺应当前时代潮 4.德育方法教条化 I流的人才,进而实现德育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 德育方法很多,但知性化的德育内容,使德育工 的社会功能。因此,德育工作者要摆脱已有的本末倒 作者专注于道德知识的教学,认为道德与科学知识一I置的德育功能观,注重以人为本,要突出德育学习者 样是可以像自然知识来“教学”和“学习”的。尤其是实l的主体地位和主体德性的发展,通过唤醒学习者的主 践中,相当多的教师仍以说服教育法为主要方法,使 体意识,来启迪他们从灵魂深处感知自己的道德责 德育流于单向传递既定的价值准则,宣扬道德知识。I任;同时强调德育对象的主动参与,自觉地将其行为 说服教育法容易忽视学习者的主体性,引发学习者对l付诸实践,知行统一目。 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内在排斥。而且有的教育者还l 2.德育目标现实化 将德育视为一种存储性行为,采纳容器式教育方式,。 道德目标虽然要具有一定的理想性,要向人们表 引导学生机械地记忆所讲解的内容,使学生成为可任l明什么是至善,以便使人们能树立高尚的道德理想; 由教师灌输的存储器。这种被称作“美德袋”式的德育l但更重要的是,道德目标应有现实性,应更多地体现 方法导致德育效果不尽如人意,培养出来的人相当一l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样,德育目标就要从个体的 部分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 1日常生活入手,根据受教育者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 在德育方法中还存在着某些实证主义的倾向,即l规律提出具体的行为规范,督促受教育者在其日常生 在推进德育科学化的旗帜下引入实证的方法,用来论I活中进行道德践行,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不 证和检验德育内容及其效果。比如以拾金不昧的次数: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 一 和数量来评定学生的品德;以是否听话和服从长辈的I 德育目标还要明确、具体,又具有层次性、可操作 意志来衡量学生是否尊敬师长等。这样的做法看似科I性,符合学习者品德发展的实际状况。对于学前阶段 学,但实际上却无法检验学生对德育内容的认同程I的儿童应重视良好的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培养;对于小 度,以及德育在学生身f 产生的真正影响,甚至产生:学阶段的学习者应进行道德品质行为规范的养成教 误导,使学生表面上一套,私下里又一套,甚至导致学l育;对于初中阶段的学习者则要着重进行道德品质、 。 ・ ll8・ 马壮:回归生活世界——走出德育困境的应然选择 心理品质、法律意识和爱国责任教育;对于高中阶段I点,灵活运用德育方法。例如,要借鉴西方德育的成功 的学习者着重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竞争意识、效I经验,采用价值澄清法、观察学习法和角色扮演法等 率意识、开放意识教育,国家观念、政权意识、民主法l方法。 制观念、公民权利义务观念教育;对于大学阶段的学: 5.德育影响合力化 习者则着重进行共产主义教育,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J 当前,我国在文化冲突与价值多元化的背景下, 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l学习者的道德是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 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l同影响下形成的。生活化德育要避免出现家庭教育、 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I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i者之间的不协调,尤其是避免 3.德育内容生活化 l出现相悖的状况。为此,必须要做到三者的统一和协 “知识是美德的必要前提,而知识本身不是目l调,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并紧密配合,形成 的”嘲。所以,我们的德育内容要走出知性化的窠臼,:教育合力。一是要做到学校、家庭、社会三股宏观教育 走向生活世界,构筑丰富多彩的内容体系。联合国教}力量的有机结合,形成方向相同、力量相聚的教育合 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21世纪教育的l力;二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学校教育要发挥其引领 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I作用。 生存与发展”给我们指明了生活化的德育内容的方: 总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社会进步节 向。一是对学生健康的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以I奏日益加速,教育的发展突飞猛进,德育工作在这种 及合理的消费方式的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生存;二是l新形势下,取得了一定成就。青少年的思想道德面貌 对学生积极的学习生活和和谐的交往生活的指导,引I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实效性较 导他们明确学习目标,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而且教l差、学生品德失真、知行不一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 给他们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锻炼I是长期以来我国德育工作脱离学生生活,德育功能政 他们的交往能力;三是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政治、经济、I治化,德育目标理想化,德育内容知性化,德育方法教 法律等社会生活,而且这部分内容要“生活化”,即尽:条化,德育环境纷繁化。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 可能地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可以设计各种活动,使学I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新时期,深化德育改革,要凸现德 生能在活动中掌握有关原理,为未来的社会生活做准I育的生活性,构建回归生活世界的德育体系,提高德 备,切忌教条化、说教化;四是对学生催全的人格、健I育的实效性,德育功能要人本化,德育目标要现实化, 康的心理的关注。健康心理是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 德育内容要生活化,德育方法要实践化,德育环境要 生活化的道德教育要培养健全的人格,要在德育中安f合力化。 排心理教育的内容:如悦纳自我、自尊自爱、应对挫』 参考文献 折、适应环境、调整情绪等。 4.德育方法实践化 : 【1】国家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 l划纲要(2OlO一2020年).http://www.gov.c  ̄d2010一 道德来源于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是实践的,因1 07]29/eontent_l667143.htm. 而实践是道德的发展基础,也是道德的存在形态。“人J 履,强调情感体验和知行统一。在德育的方法上,要增l 走出课堂,创设真实的道德生活情境,在生活实践中I 【2】大学生驾车肇事后捅死伤者续:律师称或面 【3】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41刘志山.当前我国高校德育的困境和出路.华 只有通过做才能成为人。啊”因此,德育要强调生活践:临死刑.郑州晚报,2010—11-29. 强实践性,使道德教育与丰富的生活相联系。德育要I社,2007. 进行。让学习者广泛参与学校和社会的道德生活实f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3). 践,以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道德难题为抓手,运用所学l 【51彭自力.德育困境的反思与生活化回归.教学 的道德知识与规范分析道德困境,作出道德判断和决I与管理,2010(3). 定,培养道德行为和习惯。而且活动和交往是学习者: 『6[61英】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李永宏,等,译. 道德形成的源泉,是德育过程的基础。我们要开展丰I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 富多彩的道德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锻炼和交往的机J 【71鲁洁.做成一个人——道德教育的根本指向. 会,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锻炼学生的道德意志,I教育研究,2007(11). 训练学生的道德行为。 : (本文作者现为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博士 而且德育方法要多元化。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l生) (责任编辑美燕云1 ・l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