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卷第11期 2010年11月 宜宾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ibin University Vo1.10,No11 November,2010 命运的无常 生命的失落 ——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母亲形象 罗建玉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6) 摘要:张爱玲的小说构思奇特、怪诞,人们之间互相倾轧。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是游手好闲、爱赌博逛窑子、靠祖上的 遗产打发日子的没落的“去势”形象;而母亲形象,则是自私自利、阴鸷毒辣的“冷漠”形象。通过对父母形象的描写,表达 着作家对生命的失落、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卑劣的独特感受和思考。 关键词:去势;冷漠;反常;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4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65(2010)11—0029-04 张爱玲小说创作高峰期虽然只有1943年至 一的父亲形象。巴尔扎克笔下的高老头,在妻子死后 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放在两个女儿身上。大女儿仰 慕贵族,高老头就让她成了雷斯托伯爵夫人;小女儿 喜欢金钱,高老头就让她当了银行家纽沁根的太太。 1945年的两年,但在这短短的两年内,张爱玲创作了 篇又一篇文学经典,如《金锁记》、《十八春》、《连 环套》、《倾城之恋》、《茉莉香片》、《封锁》、《红玫瑰 与白玫瑰》、《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 香》等。她喜欢在怪诞的氛围中构筑她的“传奇”世 界,喜欢在动荡的社会背景上细致地描绘上海与香 港大都市中的遗老遗少、太太小姐以及其他都市男 女们的人生梦魇。其小说构思奇特,虽选择日常生 活中的平凡琐事,却反常理行之,结局往往出乎读者 意料之外,小说人物性格怪诞,或自私、或阴暗、或庸 俗、或卑劣、或猥琐,几乎没有具有正面形象的人物。 人与人之间毫无亲情可言,人们之间互相倾轧,父亲 不像父亲,母亲不像母亲,彻底粉碎了一切关于高大 为了两个女儿的幸福,不惜耗完自己的所有积蓄,最 后在一所旅馆中穷困潦倒地死去。朱自清的《背影》 中的慈爱温情的父亲,送儿子上火车,怕儿子路上没 水喝,晃动着微胖的身躯穿过铁道,再吃力地爬上月 台去给儿子买橘子。那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打动着无数读者的心。在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中,涉 及到约60位年龄、性格、形象、职业各异的男性,大部 分已经身为人父,这些生活在洋场社会或旧式家庭 的遗老阔少们,整天生活在乱世的恐慌和虚无中,唯 金钱是图、精神残障、游手好闲、贪吃懒做、一无所 父亲与慈爱母亲的神话;兄弟之间无恭敬;朋友之间无 信义,大家都好像活在《等待戈多》的荒诞世界中。她 把对人性丑恶的展示放在对亲情的无情解剖中来进 行,使她的作品有了一种让人觉得胆惊心悸的感觉。 一能、靠吃祖宗遗产,并沉溺于“醇酒、妇人、鸦片”不知 归途中,他们生存的唯一本领就是“啃”——啃祖宗 留下的遗产。在她的小说中,父亲走向没落的“去 势”地位,父亲形象大多被去势为“黑暗、恶、魔”的象 征。【1 Jl 这种丑陋的怪诞形象被她刻画得淋漓尽致。 张爱玲描写的父亲形象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是 “去势”父亲形象 在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很多令人难以忘怀 收稿日期:2010—07—15 作者简介:罗建玉(1980一),女,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审美人类学研究。 30 宜宾学院学报 自私自利的,不懂得考虑别人的境况,往往为了自己 的一点利益不择手段。他们大都属遗老遗少,生活 在旧中国转型期。这一特殊的年代新旧文化畸形交 汇,一方面封建道德系统面临崩溃却还能勉强支持, 对母亲根深蒂固的价值评判,塑造了一批又一批遵 从“孝、道、礼、义”的贤妻良母形象。母亲形象的核 心是母爱,母爱是神圣、纯洁的,是人世间最元私、最 宽厚的,为了自己的儿女甚至可以献出自己的生命, 如冰心散文《南归》展示了母亲呵护子女的胸襟;朱 德的《母亲》展示了母亲一生辛勤为家为子女操劳却 毫无怨言。然而,张爱玲却用犀利的笔颠覆了几千 年来母亲的神圣地位,她描写的母亲,或庸俗、或自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商业文化强烈渗透着各个角落。 张爱玲的去势模拟书写,主要表现在肢体残缺 的人物身上,或是猥琐无能、狂嫖滥赌、昏庸懦弱的 遗老遗少与浮华浪子身上,以及丧失了传统宗法父 权社会下的权威人格和精神人格的人物身上。 儿弼这 样的写作不仅表达了作家对父权意识形态的指责, 更表现出她自身曾深受父权压制而潜涵着反抗父亲 的意图。 张爱玲描写的父亲形象或者很凶残,不分轻重 不管三七二十一乱打儿女。《茉莉香片》中的聂介臣 终日躺着抽烟,骂儿子聂传庆为猪狗,还打坏了儿子 的耳朵。张爱玲描写的父亲形象或者很虚伪,《琉璃 瓦》中的姚先生是旧文化背景下的绅士,有七个大大 小小的女儿,个个生得美若天仙,但是他把女儿的婚 姻作为自己晋升加级的砝码,丝毫不顾及女儿的感 受,为女儿物色一个又一个上等有钱人家性格孤僻 外貌难看的男人。 《多少恨》中的虞老先生靠祖上遗产度13,可是 旧的安逸的生存环境突然断裂。为了重新过上好日 子,虞老先生竞厚着脸皮劝亲生女儿家茵不要太计 较名分,去做夏宗豫的姨太太以换取金钱。《创世 纪》中的匡仰彝经常伸手向母亲要钱,计划把两个大 一点的女儿送去作舞女,还打算到万不得已时甩掉 家庭,到城煌庙去摆个测字摊来维持个人生计。《花 凋》里的父亲自民国纪元便不再增长过年纪,只知道 醇酒、妇人和鸦片,为了自己的利益、享乐,舍不得拿 出钱来为女儿治病,居然眼睁睁毫无怜悯地看着女 儿往死亡之路上走。这种不知羞耻的“自私”几乎成 了一种病态,这就是现实中的无数父亲怪诞形象的 畸曲变形的性格。他们对自己的关注远远高于他人 的一切,他们局限于以自我为中心的狭窄的天地。 繁琐的人生俗事不容得他们去思考生存的状态,甚 至可以说他们本身根本就没有这种思考的能力。他 们对自身的关注只是利与益,因为有了物质上的利 益,他们便隔断了与儿女及太太的温情。 二“冷漠”母亲形象 母亲一直担负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务 等职责,对母亲的敬重也正源于此。这种代代相传、 私、或放荡,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不择手段,甚至牺 牲儿女的幸福,这些“冷漠”母亲的怪诞形象被描写 得前所未闻、骇人听闻,她们感情扭曲、心灵异化,无 情地被揭去她们头上的神圣光环。母亲在张爱玲的 笔下被重新审视。 在张爱玲笔下的封建大家庭里,母亲没有辛苦 操劳的身影,只见整日里晃晃忽忽、幽灵般徘徊于家 庭角落的母亲。为谋生而结婚的女人做了母亲,生 儿育女更强大的动力只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家族中的 地位。 《花凋》中的郑夫人,一生在全然败落的家庭中 努力地积存私房钱,女儿由肺病恶化为骨痨竟然为 了不让家人知道她藏有私房钱,她不舍得一丁点的 金钱付出,满心的利害打算,一副自私冷的刻薄嘴 脸;《封锁》中吴翠远之母,为了富贵和金钱培育女 儿,只是为了以后有靠山,不愁吃穿;《十八春》中母 亲为了一叠厚厚的“暖暖”的钞票竟默许禽兽般的大 女儿曼璐夫妇蹂躏、幽闭自己的小女儿曼祯,当世钧 问曼祯的下落想救曼祯时,她故意装作不知道,加深 了曼祯的悲惨遭遇,间接做了曼璐夫妇的帮凶;《倾 城之恋》中的母亲在白流苏的钱被兄弟们榨干后,被 指责、挖苦、谩骂时,不但没有帮助她,反而劝她早点 找个有钱人嫁出去。 这形形色色的冷漠母亲戳穿了“母亲不是神”的 几千年来的神话。张爱玲笔下,传统意义上的“母 爱”呈缺失状态,母亲也不再是“爱”的化身,而是人 性“趋恶”的代表。张爱玲笔下没有慈母,有着中国 现代文学史上最为恐怖的母子、母女关系,有着最为 冷酷残忍的母亲形象。《金锁记》中刻画了一个阴鸷 毒辣的“母亲”形象——曹七巧——强烈的占有欲、 疯狂的报复欲,使她不仅葬送了自己的幸福,还将自 己的亲生儿女当作了殉葬品。年轻时由贪钱的哥哥 卖给了深宅大院里犯有“软骨病”的残废人姜二爷, 开始了无爱甚至无性的生活。丈夫去世后,她通过 罗建玉:命运的无常生命的失落——张爱玲小说中父亲与母亲形象 31 分家得到梦寐以求的财产,把自己套在黄金枷锁里, 泯灭了自己的良知和人性。她变得乖戾、任性、无 情、变态、自私、冷漠、孤僻。她自己的情欲和希望被 残酷地扼杀了,就无法容忍儿女享受乐趣,儿女的幸 福在她眼里全变成了恶毒的嘲笑,她亲手毁灭了儿 的遗少式人物——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会吟诗作赋, 懂英语,曾在津浦铁路局英文秘书的职位上任过闲 差。但是他也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游手好闲、挥 霍无度‘坐吃山空、养姨太太、逛窑子、吸鸦片、赌博 等恶习,无所不为,声名狼藉。其母黄逸梵是清末南 京水师提督黄军门黄翼升的孙女,虽然出生于传统 世家,但是家庭环境开明,接受了新式教育,受西方 思想影响较深,然而包办的婚姻给她带来了巨大的 女的爱情和幸福。儿子长白,娶了媳妇,却又不让与 其同房,非陪着自己抽大烟;她对儿子放任不管,任 凭他逛窑子、捧戏子;变态地刺探儿子的房事并在外 大肆渲染,对儿媳百般虐待羞辱,终于将其逼上绝 路,之后,儿子的姨太太也不堪忍受虐待而吞鸦片自 杀。女儿长安,用裹脚的方式,完全控制她的成长。 她用极端的手段揉碎女儿的自尊心,三十好几嫁不 出去,好不容易与一个留学生谈恋爱,却被她百般挑 唆拆散了,使女儿断绝了婚姻的念头,“三十年来她 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 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些母亲形象黯淡无光,甚至 被扭曲、异化,并且充满了调侃、亵渎和批判。母亲 在儿女心目中不是被尊敬和爱戴的,而是隔膜甚至 仇视。张爱玲消解了家庭,解构了传统意义上的“母 亲”形象,颠覆了千百年来的“母爱神话”。 张爱玲的小说就像一幅幅光怪陆离的画,在光 线与色彩的变换中凸现出各色人物的丑恶嘴脸,表 达着作家对生命的失落、命运的无常、人性的卑劣的 独特感受和思考。强烈斑驳的色彩、奔放粗野的线 条、扭曲夸张的形体表现了生活在文明交接地带的 人物悲凉的命运,使她的文学作品散发出了迷人的 艺术魅力。她还受到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悲剧观念影 响,表现了人生的荒谬、人的异化、性格的怪诞。她 只是以一个“外面人”的眼光拉开距离冷漠甚至带几 分嘲弄地俯视这个世界。在她的笔下,我们看不到 同时代女作家的清丽温婉、忧愁伤感,她描绘了人生 的怪诞和虚无,呈现了人性的自私和冷酷。 三父母反常形象缘由 父母形象的无力让他们失去了父慈母爱神圣的 光环。张爱玲颠覆了传统的父母形象的原因是什 么,高大的父亲和慈爱的母亲为何在张爱玲笔下丧 失贻尽,为何要把父母刻画成怪诞的形象? 家族的渊源和亲情的沦落是最直接的原因。张 爱玲1920年出生于上海一个门第显赫的官僚家庭, 她的祖父张佩伦是满清大臣,清流派名土,祖母是晚 清权倾朝野的李鸿章的女儿,家族锦衣玉食、富足殷 实。其父张廷重继承了祖上丰厚的遗产,是个典型 痛苦,新式女性的朝气蓬勃与封建遗少的暮气横秋 格格不入,夫妻关系变得冰火难容,经常为了一些鸡 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张爱玲的童年就是在他们日 复一日的争吵声中度过的。 后来父母离异,她跟随父亲和后母生活,其后母 是一个精明刻薄之人,遭后母虐待是常有的事。张 爱玲17岁时,有一次与后母发生冲突,后母恶人先告 状,父亲从楼梯上冲下来,不由分说就毒打了一顿 她,并把她囚禁在一间空房中长达半年,不仅丧失了 自由,连生病也不能请医生,只能蜷缩在阴暗的房间 里,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幽冷的月光。这种伤害是刻 骨铭心的,张爱玲在此期问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她对家庭和亲情感到了绝望,对生命的暗淡和苍凉 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父亲充满了仇恨,父亲的形 象彻底在她心中崩溃。终于有一天她抓住机会逃出 了父亲的家,逃离了父亲,彻底与父亲断绝了父女关 系,逃离了旧式家庭的生活方式。她满怀喜悦、希望 和期待的心情去投奔她的母亲,期望能从母亲那里 得到她想要的亲情和她所向往的生活,但是张爱玲 的母亲是一位旧式家庭里走出来的新女性,她刻板 地奉行着西方化的价值标准与原则,她长于理性,疏 于感情,有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想按照自己心目中 的理想模式把张爱玲塑造成上流社会的淑女,由于 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原因,在训练多日无果后,其 母亲放弃了对她的改变,甚至还热嘲冷讽,她又一次 失望了,而且又一次被推进了孤独的深渊。又因为 其母经济上的窘迫,对抚养张爱玲感到力不从心,使 她的心情再一次陷入到悲观失望的境地,对母亲也 失去了依赖。 从张爱玲的成长经历中可以看到其揭示父母形 象反常的精神根源。家庭环境导致她童年不幸,父 母感情不和造成的痛苦,使年少的张爱玲失去了正 常家庭的温暖,心灵受到严重伤害。理性与情感也 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旦失去平衡,那么,不论 32 宜宾学院学报 其向哪一方倾斜,都是不利于其人格的和谐与发展 的o ̄213o据心理学家分析,在童年时期,失去家庭之爱 的孩子,会造成他们的自卑和心理扭曲,他们往往对 外界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转向内心世界,躲在暗处 默默地怀疑、辨别生活中的人和事。 张爱玲从小就失去了父母之爱,失去了家庭的 温暖,父亲的恶习深深烙在她的心里,像挥之不去的 魔影,现实世界的父亲和书写世界的父亲形象,两者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张爱玲以女性独特的感觉 方式,来探讨女性的情感悲剧,深入女性内宇疮痍的 现实,孜孜于描绘中国传统女性在文化上的荒凉情 景。【1j2 她以超人的才华写出了生逢乱世的绝世凄 凉,为观照人类存在提供了一种历史维度。她所写 的一系列母亲形象,揭穿了“母亲神话”即是对女性 命运的思考,也是对人性的思考,对时代的思考,这 种精神对后来人也是极具有启示意义的。张爱玲的 的关系原就极为密切。【1 J24 一旦提笔创作,这些形象 就出现在张爱玲的笔下。后母的乖戾、粗暴、冷嘲热 讽、精明、刻薄、惟利是图,生母的冷漠、以自我为中 心,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悲痛影响。她看 到爱的不可依赖性,看到了形形种种的炎凉世态,以 致形成了她孤傲冷漠的性格。因此,她笔下的父母 形象没有温暖慈爱的形象,而是自私自利、乖戾粗 暴、冷漠无情的形象。 四反常形象的意义 张爱玲所体验的世界是阴沉迷惘而悲凉的。她 试图以一曲曲乱世人生的苍凉悲歌来传递这种“被 时代抛弃”的生命体验。她的感情是深沉的、苍凉 的。对于张爱玲,人生的悲剧是永恒,无止境的,对 人生、人性的悲剧的认识,使其将人置于幻灭、空虚 的重压下,是彻底的悲剧。现代文明对人的“异化”, 使西方现代派文学中早己充满了失去自我的悲哀、 寻找自我的苦恼以及走投无路而产生的绝望情绪。 从这一点来看张爱玲的小说,的确已经超越了人生 感悟的层次,而涉及到对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 另类叙述是荒诞不经的,【3 她以其对生命本体,人 生价值深刻而睿智的剖析,在个人、人生乃至超越人 生的层面上,从自己的个人身世乃至普通凡人的感 情里,咀嚼出浓稠的人生悲凉的况味,使其小说始终 流贯着强烈、明晰而独特的悲剧意识。在悲剧主角 与情节构成方面,张爱玲自觉地将中国文化传统与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相结合,从而对传统的悲剧意识 作了一个突破。这正是张爱玲小说别样的魅力,也 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林幸谦.女性主体的祭奠Ⅱ: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桂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程孟辉.西方美学撷珍[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o4. [3]周芬伶.艳异:张爱玲与中国文学(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 社,2003. [责任编辑: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