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政治思考题答案

2020-10-01 来源:一二三四网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思考题答案

来源:文学院

1,古希腊的“科学”、近代的“科学”、人文主义的“科学”、马克思的“科学”四个概念的比较。

古希腊的“科学”:“逻各斯”(logos). 一种巴门尼德的“存在”(真理之路)、苏格拉底的“至善”、柏拉图的“理念”、亚里士多德的“形式因”; 区别于“主观意见”。

希腊人的“理论心态”——穿越“流变”表象,达到永恒不变“真理”。 近代的“科学”:“科学工作的第二个伟大工具即理性实验。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现这种希腊精神的过程之中。这种实验是一种可靠的可控实验手段。真正的我们现在意义上的“科学”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1,“纯粹理论精神的复活”是科学的文艺复兴的真正涵义,文艺复2,神学与科学的分离过程。近代自然科学的肇始来自“通神论”。兴与希腊思想在精神上的血缘关系(气质相似)即基于此,这是文艺复兴发展的决定因素。

人文主义的“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划界:社会(人文)科学方法论的开创者;科学理性与人文理性冲突的理论确证者——康德,人文、社会科学摆脱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方法论上的自律要求。仅仅是纯粹人文精神的分道片面发展。摆脱了它对自然科学的“学徒状态”,下潜由维科草拟、试图与培根-笛卡尔体系相抗衡的“新科学”的方法论,忠于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赢得了它的积极回应与巨大成就。

 马克思的“科学”:一,马克思的个人价值取向向社会历史的投射;二,哲学变革的深层价值取向;三;人的自由与改变世界人的解放的终极关怀与哲学变革的探索;四;追求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合一。

2,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举例说明。

19世纪孔德首先用“实证主义”一词,指称一种关于科学和历史的知识论与世界观。

实证主义五个特征: 1, 2,

科学至上主义(科学方法的一致性):自然科学是所有科学的典范。只有自然科学才能界定知识的意义。 自然主义(现象主义):与方法一致而来的对象的一致性问题。这些对象作为客观的现实能够被还原为可观察的单元或自然现象——还原主义的原子论,任何现象能够被还原为原子单元;关于事实的相应理论;现象主义或客观主义(客观化、中立化态度与观念)

经验主义:科学的基础是观察。实证科学完全以经验为基础,以那些能够被观察和检验的事物为基础。实验,发现实在,从假设中发现能够被用来

第 1 页 共 6 页

3,

预测将来可能性的普遍法则。总之,实证主义所寻求的法则是一种具有解4,

释、推测能力的因果关系。

价值中立。坚持事实与价值的二元论,价值不能由事实推论得出。科学真理是独立于道德和个人主观因素的。科学研究因此对研究对象不作价值评价,是独立于社会和道德价值的中立活动。“价值中立”。只是“理解”、“解释”世界,而无对于世界的“批判”——文化、社会批判。引发哈贝马斯的“批判解释学”

工具性知识。科学研究目的就是工具性、技术性的知识,而不是如形而上学那样关切人存在的意义,或者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暴露”(亚里士多德)、“展现”(海德格尔);或者如通神论(新柏拉图主义)理解的通向神的一条不同于神学的道路(神学自然科学)。

5,

6,

人学(人性论)的转向。实证主义的无意义能动性的“抽象主体”,到解释学的理解世界的“意义主体”。前者是“认识或观察”,后者是“理解或领会”;前者是“占有或控制”,后者是“存在或生存”(有意义的生存)

7, 理性主义的“意义真理论”。脱离现实的生活世界;“改变世界”、“人

的解放”不作为解释的“意义真理”的绝对标准。

3, 解释学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及其与实证主义的对立。举例说明。

 特征:

 1,明确时代的“意义危机”之拯救在于科学方法论问题。伽达默尔

明确解释学是人文科学方法论。

 2,超越实证主义。寻求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科学

性”,达到比实证主义更源始的基础。这是胡塞尔现象学、海德格尔存在论的明确的理论使命。  3,主体间性。反对抽象的主客二分的非解释学基础的“客观主义”。

科学与对象之间存在主体间性的意义理解(精神文化)基础关系。  4,超越“实在论”的“建构实在论”。反对还原主义;主张“建构

实在论”,即“实在”关联人的生存意义理解。如迪尔凯姆的还原主义的“社会现象”与韦伯的关涉文化意义的“个体行为”、“理想类型”。  5,语言学的转向。逻辑实证主义的逻辑工具语言观与解释学的本体

论意义上的语言观。发展为“语言建构论”,即社会现实与实践、自然客体是借助语言和意义建构起来。

 对立:

 一是,科学主题不同。解释学的“意义”不同于逻辑学的“意义”。  二是,方法不同。作为在文本、历史中追寻生命与世界的意义,方法论解释学代表了一种“沟通理解”、“对话”的努力和动力。与实证主义的工具逻辑的单向解释不同;解释的这种“移情理解”过程也不能还原为“纯

第 2 页 共 6 页

粹观察”。

 三是,“社会现实”概念不同。解释学的“现实”是客观化了的精神或人类意义,是历史主义的;实证主义科学的“现实”是可观察、可经验的“原子事实”,是还原主义的。

 四是,目的不同。解释学是追寻生命与世界的意义,是人文主义的;实证主义科学是拒斥这种生活意义的学问,以控制世界为目的,是科学主义的。 4,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 一、实证主义科学方法论:

1方法论:主张用“实验”控制的“数量”方法验证假设,借以获得诸如数学公式化的“规则性”知识.。实证主义试图将自然科学里的方法应用到社会科学。预先假定了科学的统一性。实证主义将科学看做是外在于科学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研究。即,对象不因为主体的介入而变化——拒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的解释学因素的发生。

2实证主义方法论特征:实证主义社会学对“科学建构”的强调依赖于把自然科学作为社会理论构造的模式,认为科学的目的就在于对现象的因果性做出说明,并在此基础上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由于对自然科学这种因果性、精密性和普遍性的极端追求,许多社会学研究就一直是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的,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方法上尽量使研究的程序与结果合乎自然科学研究的准则——研究程序的“可重复性”和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

二、解释学科学方法论:

1社会现象有其独特的性质和规律,绝不能盲目效仿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而应确立自己独特的研究方法。社会学是一门科学,其意图在于对社会行动进行诠释性的理解,并从而对社会行动的过程及结果予以因果性的解释。 2强调人类行为中那种使人类能唯一进入创造性领域的性质,认为人们应该从日常的、平凡的事物出发,研究人类对社会现象做出的解释以及赋予它们的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还原于自然规律的水平。社会学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理解”而非“说明”。 社会学研究应该立足于微观层面对社会现象进行分析,试图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出现的原因。

3人类的行为是多元化的,个人立足于自己实际情况来理性的决定自己的行为。

三、批判理论的科学方法论:

第 3 页 共 6 页

1社会学理论知识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就在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检视,其基本特征就是不断强调社会学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性质,强调理论和理论家在改造、变革现实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反对那种旨在维护、修补现存社会结构的单纯解释性的“科学”研究和把现代工业社会的既定现实当作合法的做法。

2以辩证的“总体分析”方法来观察和分析社会现实,即将社会现象置于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中,从它们在社会的与历史的总体过程当中所具有的地位与作用来确定它们的性质、意义,来考察它们的产生、变化和发展。

3强调社会学研究的“批判”和“解放”功能,认为衡量研究质量的标准不是证实,也不是证伪,而是消除参与者无知和误解的能力,主张对一切现实应持有批判性,通过对“社会”的批判来推动知识的反思性发展,以引导社会秩序的建立。

5,马克思的科学方法论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的“哲学”(实践世界观),同时对实证主义和解释学都具有挑战性。 2,反对实证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其“物质”“敌视人”,世界被机械化、数量化而反对世界的总体性的质变。古典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人学与历史批判。

3,颠覆形而上学(颠倒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其“只是解释世界”,使需要改变的世界合法化。

4,科学研究的终极价值:“人的解放”。

5,科学知识标准:人的解放与批判、改变世界。 6,科学研究的思维:辩证法。

7,只有一门“科学”: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合一;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6,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

1. 在形式上,马克思哲学不是体系化、系统化的表述方式;没有太多的哲

学概念以及对自己所使用概念的严密论证和透明化;哲学论述与历史社会分析和政治行为的主张交织在了一起;形式上就没有以往哲学的“内在性”、“封闭性”。

2. 在内容上,马克思哲学没有西方哲学核心要素的“形而上学”或“本体

论”上的“概念”。即,没有西方哲学意义上的那个不现象背后的“本体”。按形而上学哲学的标准,他的思想没有把本体和现象、存在和存在者、经验和超验区别开来。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的“哲学”根本就不属于西方哲学意义上的那个哲学。

第 4 页 共 6 页

3. 哲学的起点、开端和对象上,不再在本体界,来到了“本体-现象”的外部——生活世界;而且移动、变化。起点的确立方法:感性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历史与逻辑统一。马克思的哲学的各种起点、开端和前提:本体-现象的外部、“此岸”、实践、实际活动的个人、生活、生产、商品

4. 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兴趣上,马克思没有西方传统哲学的问题意识、体系

化的内在动力。如他自己说的,“以往哲学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改变世界”的兴趣远大于对哲学本身的兴趣。

5. 马克思哲学的价值立场上,“解放”与“批判”主题。作为人类解放与

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共产主义运动的世界观”;对于以往全部哲学的批判,甚至“反动”。 6. “马克思的哲学”概念:一种非哲学的哲学、反哲学的哲学,另一种哲

学。马克思的哲学中“哲学”,已经不再是亚里士多德-黑格尔以来的“哲学”了,哲学发生了马克思所处时代的转换。不再整体化,不再需要本体论,不再是哲学内在问题意识的诸如以为世界奠基为目的的形而上学沉思的兴趣,而是“人的解放”与“改变世界”的目的和兴趣。 7. 马克思的“哲学工作”:建设与批判双重维度。

建设的维度:改变世界的“实践”引导的“哲学”问题与范畴的新认识。 ——实践(时代)问题引起的“哲学”,本就是一种不断在重新开始的哲学。 ——一种由实践引导回来,不断赋予哲学范畴新含义、新认识的哲学,一种实践的、开放的哲学。

批判维度:社会结构本身矛盾、冲突与危机的揭示与批判意识。包括传统哲学在内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社会意识的揭露与批判。

8.马克思的“哲学”如果还称哲学,只是在于,作为“反哲学的哲学”。 A对形而上学哲学的“颠覆关系”。马克思的“哲学”表面具有一种不确定性,按传统哲学的看法,身后是一系列没有完成的哲学工程;但,他的确定性在 于,他会不断地折回来重新撞击、反对那永远的哲学的同一个海岸。

B对形而上学哲学的实践转向。对西方哲学发生实践解释学问责关系人的自由和解放是西方哲学的原初意向,因此,哲学在于以此为终极价值来安排世界,而不应只是解释、理解世界。

C和形而上学哲学一样,依然对世界与人的存在意义的终极关怀,只是关怀的方式发生了历史时代的变革。

7,马克思的“哲学”的变革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上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同旧哲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它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第一、哲学研究对象上的变革。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自然、社会和思维

第 5 页 共 6 页

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哲学凌驾于所有科学之上,把哲学视为“科学之科学”的错误观点。其次,哲学对象上的根本变革,科学地解决了旧哲学所不能解决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的关系。哲学以整个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具体科学则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又以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与具体科学的普遍和特殊的关系表明,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第二、哲学内容上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旧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相分裂的状态。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结束了旧哲学中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长期独占统治地位的局面,使人们对社会历史理论的研究成为科学。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并同辩证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完备而严整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哲学体系,使唯物主义哲学发展到了崭新阶段。

第三、哲学的阶级属性和社会作用上的变革。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它的产生使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精神武器,结束了旧哲学只是剥削阶级专利品的历史。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体现了不同于旧哲学脱离实践的根本特征。 再次,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科学地认识世界和革命地改造世界的统一,完整地体现了哲学应当承担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作用,它不同于旧哲学只是停留在用不同方式说明世界上。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方面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同旧哲学有着根本区别,成为自有哲学以来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 6 页 共 6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