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研究
作者:刘晓
来源:《学理论·中》2015年第02期
摘 要:德国古典哲学是西方哲学发展史中的一座巅峰,他代表了近代西方理性发展的最高形式,是研究西方哲学的必经之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总结,叙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关系,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视域,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终结;意识形态;思维和存在;历史规律;实践
中图分类号:A81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5-0027-03
一、关于“终结”含义的探讨
“终结”的内涵不是德国古典哲学简单的结束,而是一种螺旋的上升,它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新生,这种新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代表的工人运动。
首先,恩格斯在序言中明确指出本文的目的旨在清算他和马克思同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思想上的关系。德国古典哲学又是以往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最高的和最后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形式,它的终结代表着以往全部旧哲学的终结。
其次,马克思是在批判地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所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并非说德国古典哲学到了马克思时代就终结了,因为马克思哲学在当代还在继续存在和发展,而应当理解为是黑格尔体系的封闭性的终结,自此之后任何试图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哲学体系的幻想都被破除了。
再次,“终结”还可以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指新世界观对旧世界观的取代,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转换。终结只能被理解为扬弃,即形式被克服,原来旧唯物主义哲学的直观性被历史辩证法克服;内容被保留,唯物主义研究的对象感性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及其相互关系仍是新世界观的研究内容。可见,全部旧哲学的终结,只能是扬弃而不是中断。
最后,“终结”也可以理解为德国古典哲学的中止,指德国思辨哲学的完成。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从而退出历史的舞台,德国古典哲学中止的地方是真正的科学的开始,唯物主义本身没有被超越,而只是达到了彻底化而已,马克思将作为认识自然界的原则唯物主义贯穿到了历史领域中,从而将唯心主义从最后的避难所中驱逐了出来。
二、“‘共同阐明我们的见解’——马克思制定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实际上是把我们从前的哲学信仰清算一下……’”
从这段论述中产生了两个问题,首先,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的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是在哪个意义上而言。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属于意识形态,或者是否要上升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意识形态。
对于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的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体现在:第一,唯物主义历史观对现实的变革要求与德国的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现实的维护相对立,将德国的意识形态见解理解为当时德国的官方意识形态代表,即黑格尔哲学。黑格尔维护普鲁士政府,反对革命;马克思代表劳动人民,提倡通过实践改变人的非人处境和实现对现实世界的变革。第二,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的对立,体现在黑格尔的哲学立足于绝对精神,马克思的哲学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将辩证唯物主义和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相对立,将思维的辩证法改造成为现实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第三,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对立,体现在马克思将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颠倒,反驳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古典政治经济经济学,将人类的解放从政治解放引领到了经济解放,确立了群众史观。
如果在意识形态的本身而言,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与德国的意识形态见解的对立就难以成立,两者都属于意识形态。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哲学的最高发展形态就是意识形态,而政治国家就是意识形态的典型代表,马克思哲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和现实中都需要上升到意识形态。马克思哲学理论上发展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和各国实践中产生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就是马克思哲学在发展中上升为意识形态的表现。如果就意识形态利益的代表哲学而言,马克思哲学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与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见解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致力于把人从非人的境况,即异化中解放出来,使人重新成为历史的目的,使现实的人、感性的人、具体的人成为了历史的主体。德国哲学是在近代资本社会的理性基础上构建的,这种理性是凌驾于个人与自然之上的先验的存在,他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认为是人类历史亘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不变的,资本主义社会就成为一个永恒存在的、永远合理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而言,是代表意识形态利益的哲学观点的对立。
三、“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从这段论述中产生的问题是:首先,思维和存在的问题是否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其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有何意义。
对于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否是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尚无定论,因为哲学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关怀人类的终极幸福问题,将其如此定义之后,哲学就没有了神圣性,成了世俗之物,他与科学拉近了距离,哲学没有了形而上学的性质;思维和存在的问题只是哲学中的认识论部分,哲学中还包括宇宙论、本体论和方法论等,如此设定则将哲学中各部分的地位分出优劣,而从根本上来说他们没有可比较性;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会将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做出一种对象性的区分,使人和对象对立起来,这种主客体相分离,形成了直观的、形而上学的局限性,妨碍了总体性和整体性的认识;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最高问题,可能导致人们只注重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生产关系而忽视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关系。
对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的意义如果像恩格斯所说只是讲哲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别的意思,那么提出这个划分是否多余不必要。第一,这种划分是否过于极端。马克思指出:“任何极端都是它自己的另一极端。抽象的唯灵论是抽象的唯物主义;抽象的唯物主义是物质的抽象的唯灵论”。以此推理唯物主义的极端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极端是唯物主义。第二,随着这种划分产生了谁优先的问题。一方面,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必须首先确立物质的优先地位,但物质只能在心物对立中被定义;另一方面,精神只能在心物统一中被还原为物质。但前一方面已经先行地隐藏着心物二元分裂,从而使精神的还原成为一种真正的困难。第三,用此标准去衡量哲学家的思想,大部分哲学家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和半截子唯心主义,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根本没有这种意识时,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评判前人的学说是否有失客观。而且在现实的世界中,可能唯物主义占上风,可是一旦碰触到了人的精神感情方面,唯心主义可能更胜一筹。第四,自从产生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划分之后,马克思主义者都会自觉和不自觉地向唯物主义靠拢,把什么都归结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缺少了一种道德上和伦理上的高贵。第五,物质和精神在理论上可以抽象,但人自身是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在理论上的物质和精神的对立一接触到实践就被消解了。第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没有折中的发展道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否走向趋同发展,就像是黑格尔的正反合命题,最高应该是合命题,物质和精神是一种统一于现存社会的实践,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
四、在第四部分中批判到:“自然界也被承认为历史发展过程了。而适用于自然界的,同样适用于社会历史的一切部门和研究人类的事物的一切科学。”
从这段话中引出的问题:首先,历史是否具有规律性;其次,历史规律是否具有必然性;再次,历史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
对于历史是否具有规律性这个问题,是将自然界的规律推进到历史领域所产生的。自然界是有规律的,自然科学的发展证明了事物是相互联系和发展的,将辩证法应用于自然界是有理可循的。自然界的规律具有必然性,是具体科学证明的,而且只要是自然界的规律,在相同的条件下,结果就会在规律的作用下重复出现。所以自然界是有规律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的,自然界的规律是必然会发生的。将辩证法应用于宏观的历史,历史的发展是前进的,可是要总结历史的规律却是非常难。正如文中所写:“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在历史领域内,尽管各个人都有自觉预期的目的,但是无数预期的目的都相互干扰,彼此冲突,使按照预期行动的结果不完全或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在历史领域内造成了一种无意识的统治,即历史是无数个人意志的合力,在历史结果还未出现时,谁也无法预期其结果,那么历史的规律性就成为一个问题。
如果历史具有规律,历史的规律是否具有必然性。历史的每一阶段都会遇到一定的物质结果、一定数量的生产力总和,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在历史上形成的关系,他们预先规定着新一代的生活条件和发展的可能性。因此即使历史具有规律性,但是面临不同的物质生产资料、物质生产力、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不可能像自然规律那样每次都会产生相同的结果,即历史规律没有必然性。历史是由无数的偶然性构成的必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中充满了偶然性,即使偶然性是受内部隐藏着的规律支配着的,那么关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条规律何以说明历史中的领袖人物的决定改变历史进程的作用,如何说明历史中的停滞、倒退、跨越的现象。如果将历史每次的结果都称之为必然性,都称之为历史的规律性,那么历史的规律性是否是一种后见之明,是对一种即成现实的肯定论证和解释,那么历史规律的预见性或是指导性要从何处追寻。
关于历史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恩格斯在批判费尔巴哈的道德论:“它是为一切时代、一切民族、一切情况而设计出来的;正因为如此,它在任何时候和任何地方都是不适用的”。依此逻辑推理,没有任何普遍性的东西,那么历史规律也不例外,他只适合于一定的时代、一定的民族、一定的情况。自然界中不同领域中支配的力量不同,因而不同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领域有不同的规律,类似的是在历史的不同领域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是否是不同的,尤其是在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是不是有不同的支配规律。
五、随着1848年革命而来的是,“有教养的”德国抛弃了理论,转入了实践的领域……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
从中引出的问题有:首先,1848年革命引发的马克思研究视域的转向何处;其次,马克思的哲学和德国传统哲学有何区别;再次,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的含义。
马克思将自己的研究视域从理论转向了现实的生活,面向了市民社会中最普遍的工人阶级。将解放人类的崇高理想从一种理论上的解放转移到了现实的工人运动,将人类的解放从哲学领域延伸到政治领域和经济领域,不仅为现实的工人运动提供思想的武器,也为现实的工人运动提供了行动的指南,将共产主义从头脑中的空想变为了一种改变现存的运动。
马克思抛弃了德国传统哲学的那种抽象的普遍性和先验的、理论上自足的辩证法,将自己的哲学历史辩证法或实践辩证法建立在一个现实的、具体的、流动的基础之上,即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在生产之上的实践,是在过程中和历史中建立和发展自己的实践辩证法,使辩证法具有了现实的基础,成了指导生活实践和改变世界的方法论,而不仅仅是原来的认识世界的认识论。
德国人的理论兴趣,只是在工人阶级中还没有衰退,继续存在着。德国工人是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国古典哲学的继承者,正如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写到的“不在现实中实现哲学,就不能在现实中消灭哲学”,德国工人运动是德国古典哲学在现实中的实现,同时也是德国古典哲学在现实中的消亡,它代表着德国的未来和希望,代表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吴晓明.当代学者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西方学者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孙伯,张一兵.走进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4]俞吾金.论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解读[J].中国社会科学,2006(2).
[5]何中华.恩格斯在何种意义上提出哲学基本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