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悬铃木方翅网蝽室内药效试验初报

2022-10-14 来源:一二三四网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09,15(10)

193

悬铃木方翅网蝽室内药效试验初报

王志龙 林乐静

(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浙江宁波3151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8种杀虫剂单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进行的室内药效试验。结果表明:药后1d,40%辛硫磷EC

1 500倍液、2.5%功夫菊酯EC2 000倍液EC、20%速灭杀丁EC2 000倍液、3%啶虫脒ME3 000倍液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分别为81.36%、85.09%、83.99%、84.18%,而48%乐斯本EC2 000倍液、5%锐劲特SE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防效较差;药后3d,各个处理药效明显提高;药后5d,3%啶虫脒ME3 000倍液,40%辛硫磷EC1 500倍液、2.5%功夫菊酯2 000倍液、20%速灭杀丁EC2 000倍液、70%艾美乐WG15 000倍液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在90%以上,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最低,校正防效为84.19%。本文还提出了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防治建议。关键词:悬铃木方翅网蝽;室内;药效试验;防治建议

中图分类号S7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731(2009)10-193-004

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 (Say)属半翅目网蝽科,原产北美,主要分布于美国和加拿大,危害悬铃木属(Platanus spp.)植物。该虫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叶片背面刺吸汁液为害,受害后叶正面形成许多密集的白色细小斑点,背面呈现锈黄色斑,抑制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植株生长,导致树势衰弱。危害严重时,则引起寄主植物大量叶片枯黄脱落,严重破坏景观。该虫在欧洲可传播悬铃木溃疡病和法国梧桐炭疽病两种真菌病害,导致植株死亡。另外,该害虫还可成群侵入居室内,干扰居民生活。该虫1964年首次入侵意大利的帕多瓦,之后逐渐扩散至欧洲中南部的10多个国家,1996年传入韩国,2001年又传入日本。2006年长江大学农学院李传仁博士首次报道该虫入侵我国湖北省武汉市[1]。据夏文胜等人初步观察,该虫在武汉地区1a可发生5代,全年发生期4-12月,10月中下旬开始以成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是主干或主侧枝的树表翘皮[2]。近年来,我省的杭州、丽水、金华武义县等地陆续有悬铃木方翅网蝽危害报道[3]。该虫的入侵无疑将对我省重要的行道树

种-悬铃木构成重大威胁。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我国西南、华南、华中及华北的大部分地区均为其适生区。但对该虫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国内学者们对该虫研究主要集中在形态描述和生物学特性研究,防治技术方面研究较少。为尽快控制该虫快速扩散势头,筛选适宜的防治药剂,本文测定了多种杀虫剂对该虫的毒力,现将结果简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昆虫 悬铃木方翅网蝽采自宁波市悬铃木行道树上,采集的成虫和若虫在人工气候箱内饲养备用。1.2 供试药剂 ①40%辛硫磷EC(江苏宝灵化工公司生产);②48%乐斯本EC(美国陶氏益农公司生产);③2.5% 功夫菊酯EC(先正达南通作物公司生产);④20%速灭杀丁EC(日本住友化学工业株式会社生产);⑤1.8%阿维菌素EC(立劲博)(海南正业中农高科公司生产);⑥5%锐劲特SE(山东东泰农化公司生产);⑦70%艾美乐WG(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生产);⑧3%啶虫脒ME(河北威远生物化学股份公司生产)。供试药剂均为市售。

作者简介:王志龙(1971.08-),男,浙江宁波人,硕士,讲师,从事园林植物害虫综合治理教学和研究工作。收稿日期:2009-04-07

(上接166页)如遇低温(倒春寒)幼穗新生组织受冻失水,不能正常发育,抽穗后即成白穗,多表现为局部小穗萎缩白化。小穗白化部位各异,穗上中下均有发生,或同时发生白化,并多伴有芒白化。

4.1.2 干热风危害 形成干热风的条件是连续3-5d的最高气温高于30℃ ,相对湿度小于30%,风速高于3m/s,即“三三标准”。在此气候条件下,小麦蒸发量大,体内水分失衡,籽粒灌浆受抑制,造成小麦干枯逼熟,芒炸穗钩,形成白穗。黄淮地区多出现在5月20日前后。

4.2 预防方法 (1)选用抗寒性好、春季两极分化慢、籽粒

小、灌浆速度快的品种。如“众麦1号”等。(2)根据品种特性适时播种,培育壮苗。(3)注意天气变化,霜冻来临前进行灌水,提高土壤和空气湿度,缓解田间温度变化,从而减轻冻害;也可喷施叶面肥,用磷酸二氢钾加入1%的白糖,以增加叶面水膜浓度,降低冰点,提高抗寒性。(4)返青至拔节期,进行追肥,提高小麦抗寒能力。(5)灌浆期进行“一喷三防”,每667m2用10%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l加20%三唑酮乳油60ml加磷酸二氢钾200g对水50kg叶面喷雾,能够有效延长叶片功能期,促进籽粒灌浆。

(方 达编,马伟芝校)

194

1.3 试验方法 试验当日,在苗圃地选择从未施用过任何农药的无病虫悬铃木枝条,用清水冲洗后,按3张叶片剪成一段,插在装有保鲜培养液的广口瓶中,枝条端部剪口涂抹凡士林以阻止水分蒸发。每枝随机接入30头成、若虫。为防止该虫掉入瓶中,用滤纸封住杯口。

试验于2008年8月20日在本校植物环境实验室内进每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09,15(10)

行,室温保持在25℃左右。药效试验共设40%辛硫磷EC1 500倍液(处理A)、48%乐斯本EC2 000倍液(处理B)、2.5%功夫菊酯EC2 000倍液(处理C)、20%速灭杀丁EC2 000倍液(处理D)、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处理E)、5%锐劲特SE3 000倍液(处理F)、70%艾美乐WG15 000倍液(处理G)、3%啶虫脒ME3 000倍液(处理H)8个处理以及清水对照;处理180头,

重复3次,药液用手持卫生喷雾器均匀喷洒,喷洒药液以叶片湿润为度。药后立即用细网罩住枝叶防止成虫逃逸。1.4 数据处理 分别于喷药后1d、3d、5d定时清点枝叶上活虫数,计算虫口减退率和校正虫口减退率。各处理间药效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后,采用Duncan多重比较法进行差异显

著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试验结果表明(详见表1):药后1d,40%辛硫磷EC1 500倍液、2.5%功夫菊酯EC2 000倍液、20%速灭杀丁EC2 000倍液、3%啶虫脒ME3 000倍液效果较好,校正防效分别为

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09,15(10)

195

重比较可知,啶虫脒、功夫菊酯、艾美乐3种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啶虫脒防效极显著优于其他处理(P<0.01),艾美乐防效极显著优于辛硫磷、乐斯本、锐劲特、阿维菌素(P<0.01);功夫菊酯、速灭杀丁、辛硫磷3种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极显著优于乐斯本、锐劲特、阿维菌素(P<0.01);乐斯本、锐劲特二种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均极显著优于阿维菌素(P<0.01)。

药后5d,各个处理防效都达80%以上,3%啶虫脒ME3 000倍液防效仍最高,校正防效为96.03%,校正防效在90%以上的处理还有辛硫磷、功夫菊酯、速灭杀丁、艾美乐。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仍最低,校正防效为84.19%。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知,啶虫脒、功夫菊酯、艾美乐3种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极显著优于除速灭杀丁外的其他4个处理(P<0.01);艾美乐与速灭杀丁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速灭杀丁与辛硫磷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极显著优于锐劲特、阿维菌素(P<0.01),显著优于乐斯本(P<0.05);辛硫磷、乐斯本、锐劲特处理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辛硫磷极显著优于阿维菌素(P<0.01),乐斯本显著优于阿维菌素(P<0.05)。

81.36%、85.09%、83.99%、84.18%,效果均在80%以上;70%艾美乐WG15 000倍液次之,校正防效为75.41%;48%乐斯本EC2 000倍液、5%锐劲特SE3 000倍液、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防效较差,校正防效分别为51.89%、47.22%、42.98%。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可知(见表2、表3,下同):药后1d,功夫菊酯、啶虫脒、速灭杀丁、辛硫磷四种处理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但均极显著优于乐斯本、锐劲特、立劲博(P<0.01);功夫菊酯防效极显著优于艾美乐(P<0.01);艾美乐防效极显著优于乐斯本、锐劲特、阿维菌素(P<0.01);辛硫磷与艾美乐、乐斯本与阿维菌素、锐劲特与阿维菌素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P>0.05)。

施药后3d,供试药剂药效明显提高,校正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3%啶虫脒ME3 000倍液、70%艾美乐WG15 000倍液、2.5%功夫菊酯EC2 000倍液、20%速灭杀丁EC2 000倍液、40%辛硫磷EC1 500倍液、48%乐斯本EC2 000倍液、5%锐劲特SE3 000倍液和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校正防效分别为95.74%、94.75%、93.58%、91.45%、90.50%、83.95%、83.88%、66.23%,除1.8%阿维菌素外,校正防效均在80%以上。3%啶虫脒ME3 000倍液防效最好,1.8%阿维菌素EC4 000倍液最差,校正防效为66.23%。方差分析和多

3 小结与讨论

室内药效试验表明,供试的8种药剂对悬铃木方翅网蝽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不同药剂在药后不同时间防治效果存在明显差异。供试的拟除虫菊酯类农药2.5%功夫菊酯EC、20%速灭杀丁EC和有机磷农药40%辛硫磷EC以及新型烟碱类杀虫剂3%啶虫脒ME4种杀虫迅速,喷药后1d,校正防效已达80%以上,说明这4种药剂速效性较好。供试的生物源农药阿维菌素、有机磷农药乐斯本和苯基吡唑类农药锐劲特,药后1d的防效在50%左右,说明其速效性相对较差,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增长,死亡率呈现递增态势,5d后防效达到80%以上,最终效果也较为理想。供试的8种药剂都是中、低毒农药,对环境影响较小,可以进一步田间试验后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因水养枝叶保鲜时间短,供试药剂持效性试验无法进行,有待于在土培栽植的悬铃木上进行。试验过程中我们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若虫对药剂的耐受力比成虫要强,药后1d死亡虫体中,成虫比例明显高于若虫,这有待于进一步分虫态试验验证。

4 防治建议

4.1 封锁疫情,加强检疫,严格调运和引种管理 2007年3月国家林业局已将悬铃木方翅网蝽列入“林业危险性有害生物名单”,对已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分布的地区进行封锁,不外调悬铃木种苗;对进境的所有种苗、繁殖材料、木竹制品及包装物加强检疫,发现疫情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应销毁;严禁从疫情发生地调运此虫寄主植物及加工品[4]。

196安徽农学通报,Anhui Agri. Sci. Bull.2009,15(10)

杨扇舟蛾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

赵振平

(新乐市交通局公路管理站,河北新乐050700)

摘 要:本文阐述了杨扇舟蛾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及防治技术。

关键词:杨扇舟蛾;特性;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763.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7731(2009)10-196-002

杨扇舟蛾又名白杨天社蛾、白杨灰天社蛾、小叶杨天社蛾、杨树天社蛾,属鳞翅目舟蛾科,是一种普遍发生的食叶害虫。其对杨树、柳树、法桐等常见造林树种危害严重。广泛分布于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安徽、浙江、江苏、福建、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吉林、黑龙江等地。每年河北省对杨扇舟蛾的防治都投入极大的人力、物力。但由于对杨扇舟蛾的虫态、生活习性、危害特点把握不准,防治工作不能做到有的放矢,往往事倍功半,造成极大的财力浪费。

笔者在长期从事林木管护工作中通过持续、细致的观察,初步掌握了杨扇舟蛾在河北地区的生活习性,并摸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的防治方法。

卵:直径约1mm,扁圆形,单层排列成块。初产时为橙红色,以后呈紫红黑色,近孵化时呈暗灰色。

幼虫:每代幼虫蜕皮4次,共5个龄期。老熟幼虫体长32-39mm。头部黑褐色,体上有白色细毛,胸部灰白色,侧面呈绿色。腹部背面呈黄绿色,侧面有灰褐色宽带;每节环生橙红色瘤8个,上有长毛,两侧各有1个较大的黑瘤,上面有成束的白色细毛,腹部第一节和第八节背面中央各有较大的红色肉瘤。

蛹:褐色,体长13-18mm,末端尖削,具有分叉的臀棘。茧椭圆形,灰白色。

2 生活习性

杨扇舟蛾在河北、北京、河南、山东、陕西等地1a发生4-5代,东三省、甘肃等地1a发生2-3代,宁夏1a发生3-4代,浙江、江苏、安徽、湖南等地1a发生5代,江西1a发生5-6代,海南岛1a达8代。以蛹在土壤中、石块下、树皮缝中、墙角和枯落物等处越冬。次年3月下旬成虫出现并交尾产卵,展叶前成虫把卵产在小枝上,展叶后产卵于叶背面,少数产于叶表。每头雌蛾产卵200-300粒,最多高达600多粒,卵成块且色泽鲜明,易于发现。成虫有趋光性,寿命8-9d。在河北,卵的历

1 形态特征

成虫:体、翅淡灰褐色,头顶有一块椭圆形黑斑。前翅灰白色,顶角有一暗褐色扇形斑,斑下方有一个黑色圆点;翅上有4条灰白色波状横纹。后翅浅灰白色,中央有一条色泽较深的斜线。雌蛾触角半栉齿状,体长15-19mm,翅展38-42mm;雄蛾触角为较发达的单栉齿状,体长13-16mm,翅展25-35mm。

作者简介:赵振平(1968.08-),男,河北省新乐市人,大学,工程师,现从事公路绿化工作。 收稿日期:2009-04-13

4.2 加强常规监测工作 有关研究表明,悬铃木方翅网蝽传播主要方式为人为传播,尤其是交通工具可能携带该虫在不同区域间扩散,阻止传播难度加大,并且该虫危害具有隐蔽性,早期不易发现,一旦发现,可能已扩散蔓延,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因此,必须认真做好日常有害生物的监测工作,对于有效控制该虫蔓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4.3 采用以化学防治为主可持续治理技术 目前化学防治方法仍是防治悬铃木方翅网蝽首选。考虑到城市环境建设的特殊要求,应选用无公害的农药;可根据植株生长和虫害实际发生情况,选择叶面喷雾、涂干、灌根、注射等方式进行防治。

4.4 应积极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进一步掌握该虫在我省的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弄清扩散规律;调查天敌种类,探

[5]

索生物防治方法;筛选出一批高效低毒的无公害农药,制定防治年历。参考文献

[1]李传仁,夏文胜,王福莲.悬铃木方翅网蝽在中国的首次发 现[J].动物分类学,2007,32(4):944-946.2007,33 (6): 142-145.

[3朱云峰,蒋 平,杨小丰等.悬铃木方翅网蝽在浙江的风险 分析及防控对策[J].植物保护,2008,34(6):39-42.[4]李绍勤,董立坤,夏文胜等.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发生特点与 防治对策[J].湖北植保,2008(1):12-13.

[5]王福莲,李传仁,刘万学等. 新入侵物种悬铃木方翅网蝽 的生物学特性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林业科学,2008, 44(6):137-142.

(方 达编,马伟芝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